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66节

  “您请进,姚老!”刘一民赶紧侧了一下身子,让姚雪垠走了进来。

  姚雪垠的年纪跟曹禹一样,今年已经70岁了,刘一民自然不好喊姚雪垠同志。

  “哎!”姚雪垠一边走,一边摆了摆手:“叫什么姚老,我跟徐驰同在作协工作,你叫他老徐同志,你也叫我一声老姚同志就行!”

  刘一民沉吟片刻,笑道:“我称呼您为雪垠先生吧!”

  “你这个小老乡,随你随你,我在徐驰那里,听说你这院子里风景不错,又非常热闹,有不少好茶叶,今天过来蹭杯茶!”

  刘一民本来想将姚雪垠迎进堂屋,但是姚雪垠径直走到了刘一民的书房,转身冲着刘一民问道:“小老乡,我可以进去吧?徐驰对你的书房,可是念念不忘啊,说总是能发现点好东西!”

  书房的门敞开着,姚雪垠只要跨一步就能进去。

  “您请进!”刘一民说道:“随便看,我去泡杯茶,您喝点什么?我这里只有红茶!”

  “白开水不能喝?”

  “当然能喝!”

  “泡杯茶吧!”

  “.”

  姚雪垠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者,昨天到的燕京,去了作协一趟,今天吃完饭,拿着徐驰给的地址就走了过来。

  泡完茶,姚雪垠征得刘一民的同意,拿起桌子上的稿子看了起来。

  看了几篇之后,笑着说道:“老徐跟你去了一趟阿坝,还单独占了一篇散文!”

  “跟老徐同志在阿坝这么长时间,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巧了,他也是这样说的。他说在阿坝,跟你一起采风,虽然缺氧,但是不缺乐趣,比在办公室里面坐着舒服。”

  姚雪垠将稿子放下,欣赏地看向刘一民:“小老乡,你的文采很不错嘛!”

  接着姚雪垠从自己的挎包里面拿出两本厚厚的书交给了刘一民说道:“这是《李自成》的前两卷,就当这次见面的见面礼吧!这第一卷的书还是六十年代首印的版本,当时当做稿费给我发的。

  可以说目前国内,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李自成这个人!”

  这句话里面,听起来很狂,但其实一想好像也对,他到目前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了,而且还会继续研究下去,还有谁比他更了解?

  刘一民接过说了句谢谢,接着礼尚往来,也拿出了自己的《追风筝的人》送给了姚雪垠。

  姚雪垠这个人很傲的,当然自己看来是正气,但别人看来是狂。

  十年期间,经历许多事情,也没让他改变。78年姚雪垠在《诗刊》上还批评了徐驰,搞得当时徐驰颇为不满意。

  79年的时候,诗人臧克稼还给周杨写信诉委屈,认为姚雪垠太过盛气凌人,骂的太狠,经常说些不搞团结的话。

  不过姚雪垠三十年孜孜不倦地写《李自成》,单这一点,刘一民就非常佩服。

  另外,与傲伴生在一起的,那就是正。姚雪垠在两岸作家交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呼吁,跨越海峡归为一体。

  跟三毛在新加坡的时候还发生过一段感人的故事,三毛告诉姚雪垠,大陆是自己的祖国,可是自己回不去,临别前哭着说道:“姚先生,请您亲亲我吧……”。

  在分别的宴会上,两人抱头痛哭,记者当时拍下了这一幕,感动了不少人。

  姚雪垠称这是民族的眼泪!

  去对面访问前,要精心了解对面的安排,会不会辱没正统身份,会不会不利于两岸一体等等。

  姚雪垠在这里待了两个小时左右,听说茅盾生病了,起身准备去医院看望。

  刘一民陪着姚雪垠一块到医院,茅盾的身体更加的不好了,虚脱的喊了一声:“汉英兄”

  姚雪垠的字为汉英。

  “雁冰兄!”两个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刘一民和韦涛在病房外面,韦涛冲刘一民叹了一口气,两人在病房外面,谁都没有说话。

  还是韦涛先开口:“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一民,看来颁奖仪式是没办法参加了!”

  “到时候我把现场用录音机录下来,颁奖仪式之后,我将录音机送过来,沈老可以在病房里面听!”刘一民想了想,看向病房说道。

  “好好好,那一民,谢谢你了!”韦涛说道。

  刘一民说道:“不用客气,说谢谢就见外了!”

  过了一会儿,茅盾把刘一民叫了进去,笑着问起最近刘一民的文学写作情况。

  姚雪垠笑着讲起刘一民的散文,茅盾有时候半闭着眼睛听他讲,但话音落下,茅盾总能接上。

  接着谈论了一下文学古今,临走的时候,茅盾笑道:“一民啊,怎么?你的《家园三部曲》不找我写个序?”

  刘一民看向茅盾,茅盾微微地抬了一下手:“我写不了了,还有韦涛呢,我口述,他来写。”

  “这”

  “等过几天,你来拿吧!”

  韦涛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将他和姚雪垠送出了病房。

  姚雪垠走出医院后,对着刘一民说道:“雁冰同志对我来说亦师亦友,甚至是我的引路人。

  38年写抗战的小说,被别的编辑部拒稿,还说我写的说太土,没人看。

  后来投到了香江茅盾同志主编的《文艺阵地》才得到发表,雁冰同志热情的鼓励我,后来这篇小说果然深受读者的喜欢。

  七十年代,我身形寂寥,二十年没见面的雁冰同志和我来信畅谈《李自成》第二卷,几年间来往信件八十余封,给了我不少的帮助.”

  姚雪垠伤感的离开了医院,接下来的几天,基本上不怎么参加应酬,有时间就来到医院。也不多待,谈论一会儿就走,隔天再来。

  【茅盾和姚雪垠】

  商务印书馆,刘一民找到了黄春雨,询问了一下出版能不能出版一部《家园三部曲》的合集,而不是单独出版。

  黄春雨思考了一下之后,将刘一民带了编辑主任的办公室,刘一民给他们详细的谈了谈,最终决定单行本和合集同时出版。

  三本单行本,一部《家园三部曲》的合集,由读者自己选择是购买单行本还是合集。

  到时候合集的序就用茅盾先生写的。

  刘一民将《红河谷》和《山高水长》的序交给了黄春雨,其中有曹禹、夏言写的也有徐驰写的。

  徐驰在将序送来的时候,附带的信件里面还调侃了一下,说要是版面允许的话,甚至想把自己的报告文学作为序附带到两篇小说上面。

  他的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已经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中了,准备出版单行本,单行本里面不单单是《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还有其余几篇报告文学作品。

  徐驰在信的最后,反过来邀请刘一民写个序。

  看着信末尾的话,刘一民喃喃说道:“不知不觉的,这也到了我给别人写序的时候了。”

  刘一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自己写序的经验可是一点都没有。

  干脆放下,再想想。徐驰在心里面表示出版的事情不急,序半个月之内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行。

  刘一民来到人艺看了看排练,马上就要到四月份了,人艺上下扭成了一股绳。

  之后来到曹禹的办公室里面,向曹禹请教起来,到底应该怎么写序。

  曹禹盯着看了几眼刘一民,忽然笑道:“行啊,这才多久可要给别人写序了,我第一次给别人写序,我都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反正比你要晚的多。

  序嘛,写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些夸奖的话,写你对他的文学思想和出版具体内容的认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本人和作品。

  我给你说几个八股文格式:第一种谈作者和与自己交往多久经历、第二专谈论文字风格、第三则是谈文字,三种方式可以一起来,也可以单独而论。”

  看到刘一民在思考,曹禹过了一会儿问道:“一民,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您给我写序用的是哪种方式?”

  曹禹仰头笑了一下,接着黑着脸哼了一声:“我给你写序跟别人写可不一样,我每个用词都是极为斟酌的。”

  “老师,您这句话跟多少人说过?”刘一民笑嘻嘻地问道。

  “你呀,赶紧到排练场给我监督排练去。另外,你的获奖词写的怎么样了?”曹禹指了指刘一民,笑骂道!

第237章 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

  三月二十号,今天燕京的天气很好,大会堂门口拉着喜庆的横幅,参加颁奖仪式的文艺代表们朝着大会堂鱼贯而入。

  刘一民跟张广年提前沟通过,将录音机放在了主席台上面,打开录制。不过张广年告诉刘一民,他们也准备了广播,不需要另外的录制。

  刘一民想了想,还是将录音机放在了旁边,以后自己也可以拿来当个纪念。

  布置会场的时候,刘一民就到了,跟着作协的人一块儿忙碌了一阵。

  作协的几名同志劝刘一民不用忙,今天他是当主角的,这戏台子不能让主角来搭。

  刘一民笑着告诉他们,自己唱戏还得自己来搭台。张广年走到刘一民旁边,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怎么样?压力大不大?”

  “作协的同志们说今天我是主角,主角怎么能有压力,得唱好这台戏!”

  “哈哈哈,你小子,到时候好好讲!几个人中,你最年轻,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也有年轻的坏处。”

  “老张同志,你这话说的够哲学的。”

  “哈哈哈!”

  等时间差不多了,会议室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人进来,不少认识刘一民的,都过来跟他打了一个招呼。

  几大编辑部的主编和一些编辑都来了,除了燕京的,《花城》《收获》也都派人参加。

  姚雪垠拉着刘一民坐在自己的旁边,接着刘一民见到了莫应封和周克琴,周克琴和刘一民握了握手,恭喜起来了刘一民。

  周克琴的围巾看起来很厚重,像瀑布一样挂在胸前。刘一民握手说道:“您好,周克琴同志。”

  “您好,刘一民同志,你的《家园三部曲》我都看了,写的非常好。”

  “过奖了,听说您还获得了80年的短篇文学奖?”

  周克琴得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身穿军装的一个中年人走进了会场,在会场上环视了一眼,冲着刘一民几人走了过来。

  穿军装的是魏巍,参军后,他的作品就和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了全国轰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在朝鲜的经历,他的作品跟志愿军和朝鲜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次他获奖的《东方》也是此题材的作品,以一个英雄团为中心,讲了某部连长郭祥和卫生员杨雪在家里接到紧急的归队命令后,加入志愿军出国作战的事情。

  两人和战友们一起英勇作战,最后郭祥因为受伤失去了一条腿回到了国内当上了县官员,带领全县人民一起奋斗前进。

  卫生员杨雪和无数的战友,长眠在了半岛之上。

  魏巍目前在燕京军区的文化部和政治部工作,所以穿着绿军装,佩戴红领章,这副打扮,在人群中格外的显眼。

  戴着褐色的眼镜,表情不苟言笑,只是走到姚雪垠旁边的时候,才笑了一下:“您好,姚雪垠同志!”

  两人握过手后,旁边的刘一民站起来自我介绍道:“您好,我叫刘一民!”

  “刘一民,经常听到你这个小老乡的名字,咱们老家离的不远,还想乡音亲切啊!”

  刘一民和姚雪垠以及魏巍,三人低声说话的时候,都讲着豫省话,不知不觉的好像就拉了一个小圈子。

  刘一民说道:“您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非常喜欢,上学的时候经常背!”

  “不是我写的好,是我们的战士本身就可爱啊!”提起《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一脸缅怀之色,想到了当时自己在三赴朝鲜,以及当时教员称赞的事情。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教员批示:印发全军!

  “你的小说也都不错,《狼烟北平》我去年在军政的时候,经常向同事和领导推荐。不过目前军队里面,喜欢的还是你的《红河谷》,我的领导也很喜欢呐,来的时候,他还说,他期待着人艺的话剧,到时候他要去看的。”

  魏巍的领导.魏巍没讲,刘一民也没问,手指掰一掰就知道是谁了。

  “魏巍同志,最近你一直在燕京?”姚雪垠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6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