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67节

  “没有,我去了外地一趟,年初就没在燕京了,也是刚回来!”

  正聊着天,刘一民感觉到身后有人在戳自己的后背,就像是课堂上后桌轻轻捉弄前桌一样,刘一民扭过头,看到万方和李晓林两个人正冲着刘一民笑。

  “两位师姐?你们也来了?”刘一民笑着问道。

  “怎么?我们就不能来了?一民,《追风筝的人》可是我们《收获》发表的,也是我们报上来的。”李晓林冲着刘一民说道。

  “我还以为来的不是师姐你呢!”

  万方笑道:“一民,准备的怎么样?”

  “挺好的,师姐!”刘一民低声对着万方说道:“我当个绿叶就行!”

  李晓林冲着前面的魏巍和姚雪垠几人,低声约着稿子。几个人都点头答应,说有合适的稿子一定会给《收获》寄过去。

  魏巍诧异地问刘一民,为什么称呼两人为师姐。

  他在军政工作,跟作协的人有交流,可交流并不多。

  “你是万先生的学生啊?”

  刘一民点了点头,魏巍笑道:“那以后我去人艺看话剧就方便喽!”接着魏巍问李晓林,巴金老爷子身体怎么样?

  “父亲身体挺好的,不过时不时要到医院休养一下,经常出去访问,身体太过劳累!”

  也有编辑想过来朝着另外几人约稿,但看着会场人越来越多,知道已经不合适了,暗道可惜,又让《收获》抢了先。

  主席台上,陈荒媒拍了拍扩音器,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一段奋进的音乐在旁边响起。

  “尊敬的文联领导、作协领导、作家同志、编辑同志。

  今天是个好日子,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牵动着文学界上下,也牵动着茅盾同志的心。茅盾同志出于对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学的热爱,将自己毕生的稿费都捐献了出来。

  让我们向茅盾先生表达真挚的感谢,另外这笔捐赠,作协也会将它们用到实处。目前文学奖奖金的来源,将来自这笔捐赠的利息”

  随着开始声音落下,会场里面响起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是各个领导的发言,他们的发言除了恭喜之外,也是吹风,吹文艺创作的风,从自己的角度、从位置的角度指导着接下来的文学创作。

  认为茅盾文学奖的设立,将会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踊跃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为接下来的发展打开局面。

  “同志们,去年在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同志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位同志大胆地预言了改革文学的到来。”

  众人将目光放在了刘一民身上,万方在后面低声说道:“小师弟,大家都在看你!”

  “对,就是刘一民同志,他今年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去年大家还不以为然,经过一年的发展,此类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我相信接下来这类的文学作品会越来越多”

  各个领导讲完,接下来就是正式的颁奖典礼,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刘一民几人缓缓走上了台。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者,分别为:

  《东方》,作者为魏宏杰同志、

  《李自成》第二卷,作者为姚官三同志、

  《追风筝的人》,作者为刘一民同志、

  《徐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琴同志、

  《将军吟》,作者莫应封同志。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五位同志上台领奖!”

  周杨、夏言、张广年等人依次给大家颁奖,每个人手里面拿着获奖证书还有奖章,另外就是三千元的奖金。

  三千块钱的奖金在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里面,不是领先一点点,而是遥遥领先,回头看不到其它的那种。

  总额为二十五万元的捐赠,加上此后每三年评选一次,三年期间的利息支撑着这些奖金,能勉强的往前走。

  之后随着物价的上涨,到了88年,陆遥获奖的时候,奖金到达了五千元,二十一世纪后达到了五万,接着港口李捐赠五百万,金额就提到五十万。

  夏言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好小子,你站在这五人中间,可是格外的显眼啊!”

  五个人,姚雪垠已经头发雪白,其余人的年纪也都不小,刘一民站在这里,说是来给几个获奖者献花的年轻人都有人信。

  二十多岁获奖,第一届就打破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年龄记录,此后,这记录也不会有人再打破。

  周杨说道:“颁奖台上领奖处,五人之中最少年!”

  这句话引用了白居易27岁状元及第时写下的那句“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张广年在后面笑道:“一民,继续努力!”

  接着几人对着其余人,又是一番握手鼓励,周杨一句一个老姚,他跟姚雪垠只差了两岁。

  回到座位上后,姚雪垠先开始发言,他饱含深情地地讲起《李自成》第一卷的创作,提及了当时教员的鼓励和大家的支持,接着讲起《李自成》第二卷写作的艰辛,感谢了一下茅盾同志。

  【茅盾文学奖是一次鼓励,一次鞭策。第二卷还不是定稿,我还会继续修改,我要让它变得更好,变得更厚重。

  这本书以后,不仅是在国内,要让它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力!】

  谦和中带着狂!

  魏巍走上台,讲起自己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将自己的军旅生活和创作联系在了一起。

  【爱国主义是我创作的主旋律,通过文字,让全社会、人民群众都感受到我们战士对祖国深沉的爱,在我心里,文艺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刘一民是第三个,这次他的发言不像在鲁迅文学奖上那样,得低调一点。

  照猫画虎的讲起《追风筝的人》以及阿坝采风的创作经历。

  【文学奖的获得不能让我志得意满,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必须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成长,继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出来。评判作品好不好,标准就是人民喜不喜欢。

  在茅盾先生的鼓励下,我走向了阿坝,才有了《山高水长》和《红河谷》,茅盾先生是一位长辈也是一位老师

  在阿坝,我看到了我们的干部为了保护牧民的财产挺身而出,我看到解放的后的藏人在草原上幸福的生活。老师曹禹在人艺排练的时候说,中国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一起来守护

  】

  病房里,茅盾半闭着眼睛,听着广播里传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笑着看向窗外。韦涛在旁边剥着水果,桌子上的马蹄表滴答滴答的走着

  曹禹坐在办公室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双手放在后脑勺,缓缓地晃着椅子。

  【我来自农村,我的身上还带着土味。我获得此次文学奖,并没有感到喜悦,而是惭愧和不安,我觉得有比我更好的作品,我接下来会继续的努力。】周克琴说道。

  在几篇的作品里面,周克琴的作品比较令人瞩目,因为是唯一的一篇伤痕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篇典型的伤痕文学作品。

  跟在短篇和中篇的文学奖评选中,伤痕文学作品占了大多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里面徐茂的自私自利和几个女儿的悲惨生活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写的非常——惨!

  最后评奖仪式在周杨的总结下结束,周杨让文艺界坚持双百方针,大胆地发展文学评论。鼓励文学多样性,让作家既要感到心情舒畅,又要有社会责任感。

  刘一民的奖章在万方和李晓林的手里面把玩,朱霖拿着相机走了过来,咔咔拍个不停。

  朱霖是刘一民一早带进来的,不过一直坐在后面,发言的时候,她扮做记者忐忑的走到前面,趁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小霖,来给我们和一民拍一张!”万方冲着朱霖说道,接着拉着李晓林站在了刘一民旁边。

  李晓林好奇地看向朱霖,万方轻轻地在她耳边说了一句,李晓林调侃道:“一民今天真是春风得意呦!”

  崔道逸过来拿着相机给几个人拍了几张,接着不少人走了过来要合照。

  夏言和张广年送走周杨后,也过来拍了几张,李晓林大胆地调侃他们这是与民同乐。

  夏言拉着李晓林问巴金老爷子的身体怎么样,聊了一阵子,才热闹的离去。

第238章 再狂一点,再傲一点

  一群人走出大会堂,李晓林想跟刘一民说几句话,万方拉着她,又瞟了几眼想接近刘一民的编辑,等他们讪讪一笑散开后才说道:“不要打扰小师弟和小霖,你还用约稿,一民什么时候忘了你?”

  朱霖跟刘一民保持了一掌的距离,对着刘一民不断地讲着刚才会场里面发生的事情。

  “刘老师,你刚才讲的真好,我就喜欢听你讲话,有力量!”朱霖的眼睛里都快长出花儿来了。

  刘一民嘿嘿一笑:“你刚才偷吃蜂蜜了吧?”

  “哪有?本来就是。你知道吗?你第一次在燕大诗会演讲的时候,我跟室友在门外垫着脚听你讲,我脚都快抽筋了。我当时急的啊,恨不得一脚一个挤进去。后来还是一个好心的同学给我们让了路,才看到你长什么样子。

  当时以为人家是好心,后来才知道人家是不耐烦,揶揄我们呢,都没听出来。楚红后来说,就算是听出来了,我们也得厚着脸皮进去。”

  朱霖一边说,一边咯咯的笑个不停。

  兴许是看到旁边人在看自己,觉得笑的声音有点大,又压了压声音说道:“你那次讲的也特别好,很有感染力!”

  “先说说,你看到我长什么样子?”

  “嘿嘿嘿,心里面的样子!”

  刘一民看着朱霖的样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今天的朱霖,说话含糖量太高了。

  “心里面是什么样子?”崔道逸低声说道。

  “呀!”崔道逸的声音吓了他们一跳,看到两人不好意思的样子,崔道逸乐呵呵地说道:

  “咱们是自家人,你们两个还是我牵的线,要不是我,我告诉你们,到时候你们要是结婚了,第一杯酒,得我崔道逸喝,老万都不行!”

  朱霖红着脸没说话,刘一民搂着崔道逸的肩膀笑道:“师兄啊,咱俩呢,你是我的手足师兄,不过嘛,现在能不能离我们远一点?”

  “行行行,三篇稿子我就走!”崔道逸威胁道。

  “一篇!”

  “两篇!”

  “一篇都没有!”

  “我走,我走!”崔道逸乐呵呵地朝着前面的人群追去。

  朱霖扫视了一下身后宏伟的建筑,对着刘一民说道:“刘老师,现在好了,听你演讲,不用掂着脚了!”

  “你就踮了那一次!”

  “怎么?刘老师,你想让我踮几次?”朱霖咯咯咯地笑道。

  追上前面的人群后,两人就不再说话了,朱霖骑着自行车朝着附近的照相馆而去,准备把拍好的照片全部洗出来。

  李晓林和万方要去看望一下茅盾,刘一民和姚雪垠还有魏巍也跟了过去。

  大家一起来到病房里,茅盾气色比前几天好,脸色红润,邀请大家坐下。

  韦涛在旁边拿着水果招待大家,广播里还响着刚才的颁奖仪式。

  茅盾指着刘一民说道:“五人之中最少年,周杨同志说的不错。”

  “沈叔叔,您好好保重身体,我父亲还想跟您一起下象棋呢!”

  “你父亲那个臭棋篓子,我躺在床上也能下赢他!”茅盾说完,剧烈地咳嗽了几声。

  旁边的护士赶紧上前,茅盾摆了摆手,从抽屉里面掏出一张稿子递给了刘一民:“这是写的序,韦涛的字有点难认,你将就着吧!”

  韦涛在旁边冲刘一民笑了笑,没有说话。

  “一民,你还记不记得当时我给你写了四个字,写的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勿忘人民!”

  “你当时说了句什么?”

  “学生记住了!”

  茅盾看向万方笑道:“回去跟你父亲说一声。”

  “沈叔叔,我记住了,改天我父亲过来看您,最近人艺排练的很忙!”

首节 上一节 16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