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诲笑着看向刘一民,让刘一民等演讲结束后,把小说拿给他看一看。
“嗐,严教授,我也没想隐瞒,一篇小短篇,留学生们觉得挺有意思,他们喜欢看,咱们国内不一定喜欢!”
“那可不一定,最近咱们国内很多文学爱好者和专业的教授都喜欢研究外国的文学。”
他们几个在前面议论,台下的学生也是一片哗然,纷纷议论了起来。
刘振云纳闷地说道:“一民不是在法国出版吗?怎么又跑到美国去了?”
“是发表,不是出版,你耳朵是故意听错的吧!”李学勤调侃道。
“嗐,再听错也改变不了现实!我还在想什么时候吃一顿西餐呢,一民已经给美国人做了一道‘西餐’了。”
季羡临在台上说了好几句安静,中文系的教室里面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是上台发言,陈健功先上,陈健功看着下面的学生,心里面有好多话此刻也全都咽了下去。
他准备了演讲稿,低头看了看密密麻麻的演讲稿,上面写着什么分享、创作、文学精神之类的词汇。
想了想,还是捏成了一团装进了口袋里面。
【感谢教授同学们的支持,希望未来继续向刘一民同学学习,争取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恭喜刘一民同学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将文学创作推向全世界。
希望未来的一天,我也能跟随刘一民同学,让我的作品走出国门,在这里,我再次向一民表示祝贺!】
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陈健功回到了座位上。旁边的几个文学社学生询问他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写好的稿子念。
陈健功无奈地说道:“嗐,我就别念出来丢人了,大家想听的还是一民讲。”
刘一民站在台上,扫视过众人的时候,跟陈健功通过眼神碰撞了一下,接着讲了讲自己的获奖感言,鼓励大家一起进步。
刘一民对此类的感言,已经做到可以不用提前准备了,无他,嘴熟耳!
只要想,随时随地就能来上一大段。
讲了一会儿,几个中文系的学生举手提问。
“师兄,我想问一下,写作的过程中,写着写着迷茫了,应该怎么办?”
刘一民听到“师兄”两个字走了一下神,不好意思地说道:“以前都是我叫别人师兄,现在终于也熬成师兄了!”
“哈哈哈”
“迷茫?最需要的是先开始写。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缜密的观察。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篇文章,我们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大作家。
这次我颁奖的典礼上,我很佩服姚雪垠同志,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写一篇小说,我扪心自问,我可能做不到。
我觉得杨诲教授说得对,燕大中文系的学生,也不必想着人人都成为一个作家,我们在其它领域也能够发光发热。
有同学会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这就是我的心里话。不管做什么,要相信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刘一民说完,接着又有学生开始提问,提问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总体都是围绕着写作来的。
演讲结束之后,刘一民找到了李聪仁,又问他要了几本《巴黎评论》送给了几个教授。
这几本《巴黎评论》都已经被翻的乱七八糟了,有的上面还写着学生个人的见解。
“刘,没新的了。要新的话,只能等到暑假回来,我再带几本!”
“可以了,不用再带了,别再进去了。”
杨诲拿着《巴黎评论》翻了几页,满意地笑道:“以后有好东西,想着我们这几个老头子!”
“刘老师,前几天黄祖默导演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你猜写的是什么?”朱霖用手指轻轻地揉着刘一民的太阳穴,笑嘻嘻地问道。
“猜对了怎么办?”
“刘老师,你想干什么?”
“瞧你一脸戒备的样子,朱夫子!黄祖默找你肯定是《庐山恋》的事情,《庐山恋》什么事?肯定是今年的百花奖评选喽!”
“哇,全对。就是百花奖评选的事情,现在选票已经在统计了,听说有百万张这么多,统计起来很麻烦。但是黄祖默导演说,《庐山恋》很有可能能获奖,就是不知道获得的是什么奖!”
朱霖得意地说道。
百花奖1961年开始举办,举办了三届之后就中断了,去年《大众电影》复刊,今年百花奖又开始了评选。
这奖项都是读者一人一票投的,二三月份是邮寄选票的时候,现在月底,基本上选票已经都到了《大众电影》编辑部了。
《庐山恋》获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刘一民没有丝毫的担心。
朱霖不知道,她心里面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不过很少跟别人讲。
得意完之后,朱霖又说道:“不过要得不了奖也没有关系,反正这是第一次拍电影,以后还有机会。”
“放心吧,咱们打个赌,一定能获奖!”
“赌什么?”
“赌什么我说了算!”
“我赌了!”
“行!”
“这几天我爸妈可开心了,天天乐呵呵的,两个人感情出奇的好,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朱霖躺在椅子上,高兴地说道。
爸妈开心了,她在家里面呆着自然很舒服。
“是吗?那是好事儿啊!”刘一民说道。
聊了一会儿,刘一民回到书房,将自己的散文整理了一下,准备拿给崔道逸发表。
《阿坝行记》已经全部写完,并且进行了一次整体修改。与此同时,刘一民将徐驰的序给写好了。
在序里面写了两人第一次认识的场面,那是在文化部的会议室。真正熟悉,则是在法国。最后夸赞了徐驰在报告文学领域的贡献,称赞他在《哥赫巴德的猜想》里面,将枯燥的科学通俗化等等。
一趟就把《阿坝行记》和《序》分别送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人民文艺》杂志社。
刘一民正准备出发,书房里面电话铃声响起,是北影厂打来的电话,告诉刘一民《驴得水》的样片已经剪好了,邀请他前去观看。
等放下电话,朱霖询问是什么事情,刘一民说道:“《驴得水》的电影片已经剪好了,他们想让我去看一看!”
“他们的速度很快啊,这才几个月,电影拍完剪好,跟排一部话剧的时间一样!”朱霖诧异地说道。
刘一民看着她说道:“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看?”
“好呀,反正今天是周日,也没有什么事情!我还没有去过北影呢,据说里面的演员各个都很厉害!”朱霖说着已经站了起来,颇有现在就准备走的架势。
两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影厂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下山。六点左右,电影审片室才开始播放。
门卫看到刘一民后,冲着他打了一个招呼:“小伙子,我认识你,你今天来是?”
“电影拍好了,我来看一看!”
“行,旁边的这位女同志是新来的演员?”大爷的目光放在了朱霖的身上,仔细地打量着。
心底只有两个字“漂亮”,北影厂漂亮的演员多,但是真要是比起来,没有眼前这姑娘漂亮。
大大方方,十分有涵养,瞧,正朝着老头子我笑呢!
“不是,这是人艺的演员同志,我们一起来的!”
“那行,你们进去吧!”老门卫挥了挥手,就不再阻拦他们了。
刘一民带着朱霖走进主楼,路上碰到不少人,都假装不经意间看向朱霖和刘一民,不少人以为两人都是新来的演员,是厂里面花大价钱挖来的。
走到朱得熊的办公室门口,门没有关,刚准备敲门,就被朱得熊看到了,立马站起来说道:“一民,赶紧进来吧!”
他的办公室里面还坐着一个人,一名年轻人看到刘一民后,笑着伸出手:“你好,刘一民同志,我叫梁晓生!”
“你好,刘一民!”刘一民打量了几眼梁晓生,这个看起来年轻但又有点显老的年轻编辑。
梁晓声,最擅长的是知青文学,跟他本身就是知青的经历有关,《人世间》电视剧是感染了无数人的催泪大戏。
“这位是?”
“您好,朱霖,我跟着刘老师过来看个电影儿,你们聊,不用管我!”朱霖笑着对朱得熊说道。
第241章 茅盾去世
朱得熊的办公室里,梁晓生走出去之后,汪阳很快就来到了这里。
要说梁晓声不是去当二报了,朱霖都不信。
事实上,梁晓生从朱得熊的办公室走出去后,立马就快步小跑到了汪阳的办公室,告诉汪阳,《庐山恋》的演员朱霖来了。
平常说话声音不急不缓的梁晓生,用一口大碴子的东北味说道:“汪厂啊,你猜谁来了?刘一民同志带着周筠来了,那家伙长得老漂亮了,比咱们厂的刘小庆都漂亮,那双大眼睛,嘎嘎亮!”
汪阳笑着走进办公室,打量着朱霖,果然很漂亮,适合拉进北影厂。
“一民啊,《驴得水》这部片子王严拍的还是不错的,我跟老朱都看了一遍,我们觉得这部文艺片会十分吸引观众,一会儿,我让老朱带你进去看一看。
这是朱霖同志吧?在人艺工作的怎么样?”
汪阳说着说着,就把目光放在了朱霖身上,朱得熊会心一笑,知道汪阳这又是准备挖人了。
“汪厂,在人艺待的很好!”朱霖笑道。
刘一民笑着看向这一幕,汪阳要想挖朱霖的话,还真是白费心机了。
人艺的演员到哪儿都有一股子傲气,就算是没有刘一民,也不会轻易地来到电影厂,当然临时拍拍电影还是可以的。
“话剧终究是跟电影不一样,电影看到的人多,话剧嘛,也就那么点观众。朱霖同志,我看呀,你要是来到电影厂,肯定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百花奖的评选我们电影厂很关注,我们觉得这次评选,你是势在必得,怎么样?要不要考虑来我们北影厂。不要怕人艺不同意,我们会给他们一笔调人的费用!”
汪阳挖各个电影厂的墙角是专业的,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他挖不了。
不放人,钱给够!
面对他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话,朱霖缓缓地摇了摇头,没有丝毫的犹豫。
“你就不考虑一下?”
“汪厂,谢谢您,我不考虑!”
“为什么?”
朱霖悄悄地往刘一民旁边挪了挪,笑着看向了刘一民。
汪阳和朱得熊对视了一眼,明白了两人的关系,汪阳不死心地说道:“一民同志也可以来我们北影厂嘛,当我们的坐班编剧。”
不过汪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已经觉得不可能了。
刘一民凭什么来北影厂?人家是人艺曹禹的弟子。凭借这个名头,可以在话剧界横着走。
何况,人家自身的实力也强,未来单位抢着要…
“一民,好福气!”朱得熊冲着刘一民眨了眨眼,调侃道。
汪阳见没有什么希望,也就不再两人身上下功夫了,看了看时间,笑着说道:“老朱,你陪着刘一民同志和朱霖同志先去吃饭!”
三个人来到北影厂的食堂,食堂内已经有不少的北影厂的演员和员工在吃饭了。
朱得熊冲着朱霖介绍道:“我们北影厂啊,演员多,拍的电影多,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拍摄任务。里面有很多同志,对你非常佩服,觉得你的演技非常好!”
两人死心了,但不妨碍在朱霖面前刷一刷好感。
食堂里,很多演员都将目光放在了刘一民和朱霖的身上,暗暗猜测两人是什么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