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72节

  “嗐,不待了,我从燕京出发,准备回一趟老家,在老家待几天。人老了,一直在外面奔波。今天参加完追悼会,忽然特别的想家,河里面摇晃的乌篷船啊,一直在我脑袋里面晃来晃去!

  这是今年出版的《瓦尔登湖》,送给你作为纪念吧!”

  徐驰将《瓦尔登湖》放到石桌上就准备离开,这是一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不过上面除了原作者的名字外,徐驰的名字被“译者”两字给取代了。

  刘一民想拉着徐驰多待一会儿,徐驰看着院子里面的春色,遗憾地说道:“下次吧!”

  刘一民把徐驰送到胡同口,才转身回到了自己的院子里面。

  打开广播,广播上也在播放着追悼会的消息。

  刘一民提着水桶给院里面的花园浇了浇水,又修整了一下.

  茅盾去世以后,曹禹的心情不是很好,但又到了《山高水长》《红河谷》两部藏地和平解放三十周年话剧即将首演的关键时刻,整个人的压力非常大。

  李玉如和万方看着疲惫的曹禹,心里面很担心,于是找到了刘一民想办法,最终三个人打算趁着周日带着曹禹去颐和园公园散散心。

  四月中下旬十分适合出游,不冷又不至于是太热。一行四人沿着上次跟朱霖一起游玩的路线走到颐和园里面,万方开心地拿着相机不断地拍着照片。

  站在湖边,看着湖里面的碧水荡漾,鱼儿游戏其中,曹禹眉头终于舒展,吐出几口心中郁结已久的浊气,心情好了许多。

  “老师,要不要去湖中心划划船?”刘一民笑着问道。

  曹禹兴致盎然地说道:“好啊,我来划,你们三个乘船就行!”

  朝着租赁的小船走去,挽了挽袖子,一马当先地走上了船。不过可惜划了一半,就划不动了:“老了老了,真是好了!”

  刘一民和万方拿起船桨划了起来,万方说道:“爸,你可不老,这才多大啊!就算是年龄大了,那老骥伏枥,还志在千里呢!”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一民接道!

  曹禹看着天上飞的风筝,无奈地说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啊。你看这风筝在天上飞的多高,可没有风飞不起来,就算是飞起来,下面也有一根线,一直在扯着它。”

  曹禹像是通过风筝来比喻自己,李玉如无奈地挽着曹禹的胳膊,这聊着聊着又给整伤感了。

  不过过了一会儿,曹禹笑了起来,精神焕发,像是重整了自信:“你们放心吧,我还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出来,不再写几本大戏,我不甘心啊!”

  接下来整个游览的气氛出奇的好,四个人几乎将整个颐和园给游览了一遍,万方担心曹禹的身体,一遍遍的询问能不能吃消?曹禹摆了摆手,硬是将整个公园给走了下来。

  等走出公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几个人中午吃的是携带的干粮和饼干之类的垫了垫肚子。

  到了燕大门口,刘一民带着他们去长征饭店吃了点东西。

  吃完饭,曹禹还想进去看一看燕大,可惜被万方给阻止了,拉着他回去休息。

  “来燕大有的是时间!”万方笑着说道。

  回去的路上,刘一民说道:“等这次话剧演出结束之后,您应该带着师娘去北戴河休息休息。”

  “行!”曹禹看向意动的李玉如,笑着答应了。

  李玉如扶着曹禹说道:“那我就等着你履行承诺了!”

  四月底,《驴得水》正式上映了。朱得熊在电话里面跟刘一民通告了情况,拷贝卖的并不是很好。

  《庐山恋》的电影拷贝卖了将近400个,可是《驴得水》的拷贝,卖了不到一百个,算是比较凉的电影片了。

  在200个左右,属于是比较热门的电影。《庐山恋》400个,属于大爆款。

  朱得熊在电话里面告诉刘一民:“大家都觉得这类片子欣赏的难度较高,观众不喜欢,所以各个地方的电影发行公司都不敢多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是失败的,王严同志当时说得好,就算是一时没人看,不代表这个片子没价值。”

  虽然看起来买的人少的,但是北影厂内部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并不低,还靠着这部片子挣了不少钱。

  从去年开始,中影提高了片子的最低收购价,一部从以前的70万到现在的90万。

  《驴得水》只花了10万元就挣了80万块钱,这个利润在去年拍的片子里面,是最高的那一部。

  有了这80万块钱,北影就能再多投资一部电影了。

  王严也来信告诉刘一民,请他不要悲观,这并不是作品的问题。报纸上很多人也对《驴得水》进行了点评,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电影,里面的镜头和人物塑造的都非常好。

  刘一民暗道,看来文艺片在八十年代也没什么市场。

  不过至于伤心,刘一民还真没有,他之前也预料到了。

  朱霖为了表示对《驴得水》的支持,买了好几张电影票送给朱父朱母或者是其她朋友。

  隔天就要进入五月份了,《驴得水》的上映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刘一民早就没有关注了。

  宿舍里,刘一民正坐在床上看书,刘振云走了进来,对着旁边的两个人说道:“邪了门儿,不都说《驴得水》看的人少吗?今天我去买票,怎么一张票都买不到?”

  “你买票干什么?”李学勤问道。

  刘振云没有说话,而是再次强调道:“重点是我买不到票啊!”

  陈大志问道:“是啊,你买票干什么?”

  “你们两个寺庙里面的和尚,关心这个干什么?”刘一民调侃道。

  刘振云笑着看向两人,还是一民说话好听,听着心里面就舒坦。

  陈大志和李学勤被呛的说不出话来,两个人支支吾吾,尽说着一些年纪轻轻,怎么能尽想着感情之类的话。

  刘振云问道:“一民,你说为什么买不到电影票?”

  “因为电影院放的电影少呗!”

  刘振云心累的坐在床上,好不容易想买张电影票请师妹郭见梅看看电影,话一话老乡情谊,增进一下同学感情,这下可好,硬是买不到!

  “你还不如想想,论文怎么写!”陈大志愤愤不平地说道,说完后颇有戳碎刘振云美梦的奇妙爽感。

  刘振云生无可恋地说道:“怎么写?教授都不知道怎么写,你问我?”

  马上就大四了,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以前论文借鉴的是苏联。

  可惜现在要学习西方大学的毕业论文,很多教授都不知道西方的论文怎么写,格式还不太了解。

  甚至一些工农兵身份留校的燕大老师,当时都没写过论文。

  不过学校会马上引进一批西方的论文资料,提供给教授和学生们进行参考。

  刘振云关于买不到票的事情,刘一民没有注意。等到进入了五月份,朱得熊的电话再次打给了刘一民。

  “一民,我觉得《驴得水》这部影片在群众里面也是受欢迎的,79年我去了国外一趟。我发现国外的电影院都在记录上座率之类的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最近和厂里面的同志也去外面了解了一下,我发现《驴得水》卖的非常不错,每一场的上座率都是百分之百!”

  刘一民翻了一个白眼:“朱厂长,现在没多少电影看,哪场电影的上座率不是百分之百?”

  朱得熊笑道:“你说的对,但是这不一样。一民啊,现在报纸上和观众都是在夸奖《驴得水》的。我看呀,大家都认识到了《驴得水》的艺术魅力,越来越看好!”

  不出朱得熊所料,接下来报纸上关于《驴得水》的评论越来越多,燕大校园也有很多的学生在讨论这部电影。

  大饭堂晚上也开始放映这部电影,每到傍晚的时候,燕大的学生就开始搬着自己的小板凳拿着电影票往大饭堂里面跑。

  王严来信告诉刘一民,自己在川省拍电影的时候到旁边的几个电影院看了,县里面的电影院也都是满的,排片的场次越来越多。

  不过另外一个情况让他稍微觉得有点失落,因为很多人将这部电影当做喜剧片在看了,而不是一部艺术片。

  刘一民回信,这是正常的事情,不同的艺术欣赏水平造成人的审美不同。雅俗共赏,才是对一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驴得水》的电影票卖的越来越火,一些发行公司,甚至开始准备再采购电影拷贝,让汪阳兴奋了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卖出的拷贝数量并不能提高收益,但是这能够提高北影厂的影响力。

  哪个电影厂不想出几部好电影,出去好跟人吹牛。你要是没好电影,跟几个电影厂的厂长见面,腰杆子都挺不起来。

  直到拷贝数量持续增长,最后拷贝数量来到了150个。跟刚开始卖的数量相比,简直是翻了一倍。

  数量达到了跟中影的另一个分成标准,北影厂又赚了一笔,汪阳高兴地在全厂的会议上称这是一笔意外之财。

  【《驴得水》让我们看到了好作品的力量,好的作品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一时不显,观众会用心投票!】

第243章 朱霖荣获双奖

  对于《驴得水》能火,刘一民心里面不禁生出了一个疑问,难道这八十年代初真是文艺片最好的时代?

  81年的时候国内也缺电影,但也没有那么缺了。这几年几大电影厂疯狂发力,去年国内共拍了一百多部影片。

  刘一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可能目前还真是文艺片最好的时代。

  第一现在的人都喜欢看书,从杂志和小说动辄百万册的销量来看,喜欢阅读的人群数量巨大。

  这类人看过《驴得水》,对小说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可以说在电影出来前,他们就是《驴得水》的潜在观影用户了。

  第二,现在的高质量和高艺术性的电影比较少,口口相传之下,大家都愿意到电影院看一看。

  到90年代,国内的电视数量急剧增加,另外录像厅和歌厅的极具增加,导致观影人数快速地下降,市场以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速度快速萎缩。

  受教育人数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大家对于文学的热情一落千丈,黄暴小说取代了文学小说,成为了时代的新宠。

  文艺片不再受欢迎,那也是正常的。

  《驴得水》的趋势忽然向上,对于刘一民来说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刘一民来到人艺,人艺正在进行彩排。

  《山高水长》和《红河谷》首演在即,一些央媒早早的就开始准备报道了,最近彩排的时候开始有记者在现场观看,拍拍照片,做采访。

  采访完毕后,会配合人艺把首演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面,隆重告诉全国的读者和话剧,这两部话剧将作为藏地和平解放三十周年的献礼剧演出。

  刘一民坐在旁边,有记者想要采访他,都被他给婉拒了。

  等《中青报》的于佳佳来之后,刘一民接受了她的采访,这让不少人开始羡慕起于佳佳起来。

  从刘一民第一篇采访开始,几乎都是于佳佳在做,刘一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其它媒体的采访,这让很多人都搞不懂为什么!

  有人传两个人关系匪浅,也有人说是因为于佳佳经常通过新闻报道来支持刘一民,两个人算是个利益共同体。

  “刘一民同志,你对这两部话剧怎么看?”于佳佳笑着问道。

  刘一民淡淡一笑:“这两部话剧虽然是我的作品,但是人艺的导演和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从去年秋天到现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相信这是两部非常优秀的话剧作品。里面体现出来的民族团结和共御外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又采访了几个问题,于佳佳问刘一民对这两部剧的信心如何,刘一民告诉他自己信心十足,不只是对自己有信心,对人艺的演员和导演有信心。

  旁边的欧阳山尊和蓝天野听到后,冲着刘一民竖起了大拇指。

  采访完后,于佳佳坐在座位上跟刘一民闲聊了起来,于佳佳聊到个体户,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年龄人,已经开始从事个体户了。

  社里面正在想,要不要发文鼓励青年同志要自食其力,不再想着等靠要。

  “个体户的发展还是受到政策上的限制,你们可以往政策方面探讨探讨,帮助从事个体户的同志们冲破不合理的枷锁。”

  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同志,你的见解果然不同,我还以为你会像大家一样,都鄙视个体户呢!”于佳佳说道。

  “凭自己双手吃饭不丢人,挣的又不是脏钱!我记得去年有报纸是不是说,温州的章华妹拿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在个体经营方面,南方还是跑的比较快的。”刘一民说道。

  “确实如此,燕京这边是首都,什么政策都得小心,所以不如南方那般,据说很多人已经挣到了不少钱,改善了生活。”于佳佳说道。

  “这就是你们的一个报道方向嘛!”

  于佳佳神色一动:“我看我可以到南方一趟了,拿到点第一手采访资料!刘一民同志,我看干脆我跟朱霖同志一样,喊你刘老师吧!”

  “得,你就当你没说,我当我没听!”

  “哈哈哈,刘一民同志,我觉得你也可以写一写嘛,这也是改革文学的题材作品。你大胆地呼吁改革文学,也应该为改革文学的发展做贡献嘛!”

  于佳佳的话音刚落,朱霖排练结束走了过来,一边拿着毛巾擦汗,一边问他们两个在笑什么。

  “朱霖同志,我问刘老师点问题!”

  “嗯?”

首节 上一节 17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