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83节

  保卫科的宿舍人比较多,刘一民说道:“兰勇,你要是不习惯的话,还有个地方,你住那儿!”

  “这儿人多,热闹,人少了我还住不惯。这大通铺,跟部队的营房差不多,我睡的香!”

  李兰勇笑着跟室友打着招呼,其中几个门卫刘一民都熟悉,经常站在传达室外面,聊过几句话。

  得知李兰勇是刘一民朋友,都非常热情,整理好床铺之后,刘一民带着李兰勇转了转燕大。

  李兰勇羡慕地看着燕大的花花草草,并记下了那栋楼那栋楼,方位什么记得清清楚楚。

  “一民,你去忙去吧,不用管我!”李兰勇说道。

  “有事儿找我!”

  “别婆婆妈妈的了,都大学生大作家了,性格还没变!”李兰勇用以前的语气说道,只不过脸上的笑容再也没有当初那般灿烂!

  等李兰勇回到宿舍,几个门卫围了过来,询问他跟刘一民是什么关系。

  李兰勇乐得多认识几个人:“我们是光屁股长大,一个大队的。”

  “刘作家小时候啥样啊?李兰勇同志,跟我们讲一讲!”

  李兰勇丝滑的接过烟,抽了一口说道:“一民啊,小时候人就好,长大后人还是这么好!小学初中学习就好,要是以前能高考,他早就上大学了。”

  刘一民站在未名湖边,不知道该不该提前把情况给李兰勇的父亲李大山说一下。

  李兰勇的事情,他爹还不知道。刘一民给公社的同学田庆平拍了电报,询问人武部有没有收到李兰勇的伤残通知,他也说没有。

  最终,刘一民还是没给李大山拍电报,等李兰勇到时候回去亲自说吧!

  从此李兰勇晚上上班站岗,白天跑到各个系上课。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系,天天跟经济系的学生一起上课。

  经济系的学生和教授也习惯了这么个学生听讲,得知他的经历后,还贴心的给他做着指导。

  偶尔经济系没课了,他会跑到中文系的课堂上,跟刘一民坐在一起听课,这家伙说这样让他想起了初中一起上课的日子。

  刘振云也跟李兰勇成了好朋友,有时候还邀请李兰勇去宿舍里面住。

  陈大志通过刘一民找到留办的老师搞到了床板,李兰勇于是又从门卫宿舍经常跑到刘一民他们宿舍住。

  晚上跟刘振云、李学勤、陈大志他们谈天论地,渐渐地忘了身上的伤痛。

  “于佳佳同志,南方的大队带头开始做生意了?”李兰勇兴奋地问道。

  于佳佳从南方回来了,整个人又黑了一圈,成了真正的铁姑娘!

  黑瘦黑瘦的,身上的短袖变得更宽松了。

  “是啊,他们那里农民穷,地也少,人胆子就大。有的大队率先干了起来,也有的个人在干。城里面,个体工商户有很多。除此之外,我在火车上还见到有人用鸡毛换糖,然后拿着鸡毛去卖,当地的一些羽毛厂,为国家挣了大量的外汇!”

  于佳佳比李兰勇还兴奋,这一切不亲眼去看,根本想不到人能那想出多少的挣钱办法。

  义乌的鸡毛换糖的这些从业人员,也慢慢在时代的潮流中造就了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市场。

  李兰勇听的特别认真,用右手艰难的将于佳佳的话全部给记了下来。

  于佳佳说道:“李兰勇同志,你不用记,到时候我要发表报道,你看报纸就行!”

  “报纸哪有你说的详细,再说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李兰勇手肘压着本子的一角,确保本子不乱动,刚开始记的比较慢,后来写的越来越快。

  于佳佳又回答了李兰勇不少的问题,才结束了提问。

  “李兰勇同志,你也不急着回去做一番大事,咱们北方的政策不如南方灵活,你在燕大学习学习知识再回去也来得及。”

  李兰勇点了点头:“燕大的教授也说了,现在改革开放主战场在南方,南方的政策好用了,才会慢慢地传递到北方!”

  于佳佳又给刘一民看了看自己写的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报道,以及鼓励年轻人“自谋生路”的倡议。

  “写的很不错!”刘一民夸奖道。

  “能当得起你刘作家的一句不错,我这趟也没白跑!”于佳佳眉头舒缓,笑着说道。

  刘一民听于佳佳的语气,刚想调侃她,就见她从挎包里面拿出了关于章华妹的采访资料,还有当地的一些情况。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在这儿等着我呢!”

  “给,这都是你需要的,还有一些当地近一年的报纸资料,我都收集了,只不过是寄回来的,地址就是你这儿!”

  “行,谢谢你了,晚上涮羊肉管够,这钱也报销!”

  于佳佳顿时眉笑眼开,忙说不辛苦不辛苦。

  “一民,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我们在前线的故事!”李兰勇趁机说道。

  “会的!”

  “那我等着!”

  “我也等着!”

  傍晚,四合院大宴宾朋,下班的朱霖和刘一民几个吃的满嘴流油。

  “幸亏今天没我的戏,要不然啊,这好肉就跟我没缘喽!”朱霖笑道。

  “在这儿签字就好!”四合院门前,刘一民再次拿到了上影厂寄过来的两千元剧本稿费。

  加上北影厂的两千元剧本稿费,刘一民存款正式突破两万元的关卡。

  钱多了也烦,往哪儿花呢,房子也没有那么多闲房等着自己去买。

  此时,法国出版社的马赛丹尼到了,与他一起的还有当时认识的法国记者皮埃尔.阿苏里,未来的法国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当时在法国的时候给刘一民做过专访。

  这一次两个人联袂而来,马赛丹尼除了为了刘一民的作品来的之外,他还想考察一下中国作家的其他作品。

  皮埃尔是跟政府通过气的,来国内进行采访,将中国的变化带回到法国。

  外事部门也提前联系了刘一民,告诉了他一点注意事项。

  刘一民率先带他们参观了一下燕大,并带他们跟外研社的学生见了见面,他们跟这些留学生在一起,问了不少关于在中国的感受。

  刘一民在旁边没有插嘴,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等他们聊完,刘一民将自己的书籍的单行本都给了马赛丹尼一套,让他自己看,看他具体要在法国出版哪些。

  法国留学生费尔南多给他当翻译,费尔南多还能从马赛丹尼这里挣到一笔翻译费。

  费尔南多正介绍着,李聪仁忽然说道:“刘的那一本小说你们肯定可以出版,我相信在,在法国它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绿皮书》!”李聪仁还没说,费尔南多就率先脱口而出。

  马赛丹尼不解其意:“《绿皮书》?”

  “他讲的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故事.”费尔南多用法语给马赛丹尼讲了讲。

  马赛丹尼拿起英文杂志读了起来,眉头时而皱眉,时而舒展。

  马赛丹尼听到费尔南多的简单讲述后,就觉得在法国一定有市场。

  目前法国的黑人人口也在快速地上升,甚至后来大城市人口能占到百分之四十。

  不过想到法国跟非洲的关系,马赛丹尼一时拿不定主意。美国有种族矛盾,难道法国没有吗?法国还趴在整个非洲上面吸血呢!

  马赛丹尼读着读着逐渐入神,觉得如果《绿皮书》不能纳入这次出版的书籍的话,简直是一次失败的中国之行。

  旁边的皮埃尔,则是疑惑刘一民怎么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刘一民指了指外研社,自信地说道:“我们外研社就是一个小的联合国,在这里,我们不论肤色,平等的讨论一切问题,共同沐浴在阳光之下。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无论肤色如何,我们在国际上能够平等的交流。”

  皮埃尔笑道:“马丁先生的《我有一个梦想》,我几乎可以全文背诵,但我不觉得有人能够做到。外研社,终究是一个理想国罢了!”

  “即使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一刻的平等,那也足够了!”刘一民笑道。

  “哦,刘,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能让这么多国家的人在这交流了,你还真是个有魅力的人!”

  皮埃尔又说道:“我回到法国,会告诉人们这里有个理想国!”

  “或许可以说,在美丽的东方有个理想国!”

  “当然,刘君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幸好他出生在美丽的亚洲!”小美贺子插嘴道。

  刘一民嘴角憋笑,这跟特么的那句幸好武器掌握在文明手里有区别吗?

  “日本人?”

  “我是左意日本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赛丹尼和皮埃尔两人经常跟这些留学生混在一起,刘一民也没怎么管他们,他们的行动更多的时候是外事部门在负责。

  刘一民也没那么多时间陪他们,等马赛丹尼选好要出版的书籍就行了。

  见到马赛丹尼的时候,刘一民有点遗憾,这家伙要是把稿费直接带到国内换成外汇券交给他多好。

  等出版后他下次再来,谁知道到什么地步了。

  不过作协的张广年倒是积极的见了马赛丹尼几面,询问了不少他关于法国出版的事情。

  又向他推荐了不少的书,希望他可以考虑考虑。

  张广年对于挣外汇是格外的上心,可惜见了几次,觉得这家法国出版社不会出版太多,于是也不再搭理,让下面的人保持联络。

  另外,又积极地联系其他国外的出版社。

  时间很快就又到了考试季,刘一民一边备考一边写稿子改剧本,忙的是不亦乐乎。

  八一厂的刘佩然找了刘一民好几次,询问剧本的进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民,我们和电视台,一家拿出八十万,两家总共一百六十万来拍这个《狼烟北平》,平均一集十几万人民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啊!”

  刘佩然讲起拍摄豪情万丈,但是静下心来,也怕这么多钱打水漂了。

  打水漂他得承担主要责任,戏拍砸了,首先想的不是导演和剧组的问题,而是上面领导决策的问题。

  当然,他也不会承担太多的具体责任,更多的是心里不好受。

  “刘厂长,你放心,这剧本拍出来绝对看的人多,投资肯定能收回来!”

  这叫什么事儿,自己不单单要提供剧本,还要提供情绪价值!

  “我信你,更信你的剧本!幸亏这部剧主要讲的就是北平,不需要到处跑,要不然这一百多万还不够塞牙缝!”

  八二年《西游记》前后投资了六百万,每集的成本二十四万,就这样,因为全国四处取景,大部分演员和剧组的其他人过得苦不堪言。

  除了小白龙拿到了不错的报酬!

  《狼烟北平》一集投资十几万,虽然拍的不是在一个院子里转的电影,但在一个城里面转,比全国转好多了,这钱绝对够够的。

第254章 在法一连出版四本书

  四合院门外,刘一民送走了刘佩然,刘佩然对写出来的前四集的剧情十分满意,觉得拍出来肯定要比《徐茂和他的女儿们》更有看头。

  看的出来,刘佩然还是对北影厂抢本子的事情念念不忘。

  北影厂的汪阳先下手为强提前拍摄,目前王严基本上已经拍的差不多了,上映的时间肯定比八一厂的早。

  面上是和解了,但心里面肯定郁闷。

  送走刘佩然,院子里又迎来了记者皮埃尔,跟着他一起的,外事部门新闻司的工作人员。

  至于法国出版社的马赛丹尼,去哪儿了刘一民也没有问,估计又跟谁去交流了。

  刘一民把他们请进屋子里面,新闻司的工作人员姓杨,叫杨志,懂法语。他告诉刘一民皮埃尔想去塞罕坝看看,看一看是不是真如同刘一民当时所说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刘一民看向皮埃尔笑着说道:“好事儿嘛,不过条件比较艰苦,希望你这位法国绅士不会埋怨风沙弄脏了你的西装。”

首节 上一节 18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