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你觉得我这次塞罕坝之行会成功吗?”
“当然会,因为真的就是真的!”
新闻司的老杨同志对刘一民说道:“皮埃尔的这次采访我们和塞罕坝的同志们还有林业部的都打过招呼了,已经批准了皮埃尔这次采访。
林业部的同志们和我们新闻司的意思是,希望找人同行,并带上我们自己的记者。”
老杨用中文对刘一民讲,皮埃尔在旁听不懂。
老杨告诉刘一民,这次皮埃尔在中国批准了长达六个月的活动时间,上面让给予该有的配合,希望借助皮埃尔这次来华,帮中国在法国宣传一下。
将目前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态度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外资进来。
“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人,《中青报》的于佳佳记者,她去过塞罕坝,对那里非常熟悉,我相信,有她同行,皮埃尔的这次采访肯定会非常成功。”
老杨点了点头,将于佳佳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面,又说道:“不过皮埃尔希望你同行,他说如果是假的,他要当场揭穿你的谎言!”
刘一民看向皮埃尔,没想到这家伙穿的人模狗样的,竟然有如此险恶的用心。
低声骂了一句,皮埃尔正在喝茶,冲着刘一民做了一个友善的笑容。
“刘一民同志,皮埃尔毕竟是记者,我们对他的态度还是要好点。”老杨委婉地说道。
“我对他已经够好了,老杨同志,这茶可是上好的普洱啊!”
老杨无奈地笑了笑,心里又嘀咕了起来,让刘一民去的话,不会搞砸吧!
“我去也行,不过肯定要到暑假了!”
“这段时间我们会带着皮埃尔到南方转一转,让他看一看咱们的改革成就!”老杨说道。
“那就这样说定了,暑假我跟你们一起到塞罕坝走一趟!”
皮埃尔参观了一下刘一民的四合院,又在书房里转了转,看到密密麻麻的中文,皮埃尔头疼的揉了揉脑袋。
“刘,我想我应该学习一下中文了!”
“我可以送你一本词典!”
老杨则在旁边,笑着用法语告诉皮埃尔,他在中国的这段日子里,他可以教皮埃尔中文。
皮埃尔趁机,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
刘一民对杨志说道:“这外国佬啊,就不能惯他们,一惯就事儿多。”
“一民同志,慎言啊,保障皮埃尔,是我的工作内容。”杨志说道。
皮埃尔临走的时候,对刘一民说道:“出版社的马赛丹尼最近几乎将你的小说翻了一个遍,他觉得很多书都能在法国出版,而且会很有市场,刘,相信你的小说会再次风靡法国。”
“谢谢!”
刘一民给皮埃尔摆了摆手。
大三的考试很快就要结束,等到大四,就更舒服了。论文的选题,刘一民已经做好了,讲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学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思想的冲击和融合,以及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考完最后一门之后,刘一民回到宿舍。
李兰勇正在看经济系的卷子,李兰勇头疼的对刘一民说道:“真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有的实在是太难懂了。”
“经济系的课程是比较难学,要学的话得下一番大功夫。”
经济系需要用到数学的课程,李兰勇就麻爪了。他更喜欢的是一些经济系里面偏文科的专业课程。
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这些书,李兰勇是能看进去的,就是理解的难度大一点。
刘振云将挎包放在床上,笑着说道:“昨天跟一个经济系的师弟见面,他告诉我,兰勇比他们经济系的学生还努力嘞,有些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解,教授听了都觉得好。”
“振云同志,你这就不知道了,我这都是跟一民还有《中青报》的记者于佳佳同志学的。”李兰勇急忙解释。
李学勤和陈大志开始讨论起暑假的事情了,准备在暑假将论文写个大概。
几个人看了看刘一民的选题,都觉得太难。
陈大志说道:“一民,你这个选题,我是写不了,一不小心就要写歪的。”
五个人在宿舍里面聊了一会儿,李兰勇把刘一民喊了出去,对他说道:“一民,我的事情,我已经跟我爹娘写信了,他们估计已经看到了,也不知道我爹娘会怎么样!”
“你有没有给庆平拍电报,让他去你家里面看一看!”刘一民问道。
“没有,这事情也不好意思麻烦庆平!”
“嗐,现在你比我更婆婆妈妈的!”
刘一民拉着李兰勇走到学校的邮电局,准备给田庆平拍一封电报。
事实证明,麦积大队因为李兰勇的一封信,确实惹出了很大的风波。
李大山时隔这么久终于接到了老二的来信,心里面十分欢喜。从邮递员手里面接过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等打开后,里面一枚军功章滑落到了手心里。看到军功章,李大山连说了几个好。
自己这个老民兵,终于培养出来了一个立了功的儿子。
李兰勇的姐姐在村小教书,听到李兰勇来信了,说了一句“下课”,就朝着家里面跑了回来。
跑到家门口的时候,却没有看到高兴的父亲,大门敞开着,等走了进去,看到李大山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母亲在旁边抹着泪。
“爹,兰勇咋了?”
“咋了?你快说呀!”
“兰霞,你弟他,你弟他的胳膊没了!”李大山终于哭了出来!
“胳膊咋没了?”李兰霞还没反应过来。
李兰勇的母亲,颤抖着手说道:“打仗被迫击炮炸了,你弟,你弟.我的老三啊!”
听到消息,刘福庆和杨秀云也赶到了李家,两人不断地安慰着李大山夫妻俩。
李兰霞抹着泪就要到燕京找李兰勇,李大山大喊了一声“回来!”
李兰霞不解地扭头看向李大山,李大山生气地说道:“你弟之所以不回来,那是他心里苦啊。在燕京,有一民在旁边照顾,还有工作,等他好点了,自然会回来,咱就不要去了!”
李大山又握着刘福庆的手,悲痛地说道:“老刘啊,多亏有一民啊!”
“唉大山,你说这干嘛,唉我给一民写信,一定让他好好照顾兰勇,俩孩子从小就要好,你们别担心!”刘福庆一想到李兰勇没了胳膊,整个人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
全大队慢慢都知道了,很多人上门看望李大山夫妻俩。
李大山作为大队里面的强人,不愿意大家看出来他的难受,第二天,李大山扛着锄头仰着头照常上地干活。
路过跟社员们打招呼的时候,大家都感觉自家这支书,和以前比老了许多。
地里,刘福庆默默地在旁边地块干活,两家的地挨着,看着旁边一直跟着的刘福庆,李大山笑道:“老刘,你不用跟着我旁边跑,你家这块地都锄了两遍了吧!”
“多锄一遍犯法呀!”
“不用担心我,好着呢!兰勇是当兵的,当兵就是干这个的。咱家孩子丢了一只胳膊就哭哭啼啼的,人家那些领到抚恤金的烈属该咋想!”李大山用锄头支着身体,眼睛望着身后的大山。
“老李,你能这样想就挺好,你家这仨孩子都好。说起来,你还得感谢我,要不是当年我把你背回来,你哪儿有这命!”
李大山拿起土坷垃砸了一下刘福庆,笑骂道:“别提这件事儿,一提这事儿,我就觉得屁股蛋子疼!”
“哈哈哈!”
刘一民和李兰勇拿到田庆平发来的电报,之后又接到了刘福庆写的信,李兰勇看完沉默了良久。
“你呀,小看你爹跟你娘了!”刘一民对李兰勇说道。
李兰勇红着眼,从挎包里面拿出笔和纸,准备再给家里面写一封信。
写完信,拉着就要去请刘一民吃饭。
暑假后,李兰勇这个临时工跟保卫科请了两个月的假,准备跟着六子走街串巷干零活,体验一下。
李兰勇不愿意住在刘一民自己住的四合院里,说是太过打扰。
刘一民只好让他住在了隔壁的四合院,四合院当时买来的时候改造了一下,李兰勇一个人住是没问题的。
又将电风扇和其余的生活设施搬来了一些,李兰勇正式安家了。
刘一民本来想着暑假把刘福庆和杨秀云老两口接到燕京住一阵子,可惜暑假又有事儿,只能往后再推推了。
“兰勇,有什么事儿就去隔壁的院里找我,这距离可比你走过老家的枯叶河来到我家玩儿近多了。”刘一民笑道。
李兰勇嘿嘿一笑:“放心吧,肯定不会让你那个院子闲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兰勇开始跟着六子等人走街串巷干活,李兰勇因为少了一只胳膊,主动要求少分点钱。
六子他们,推让了一阵后,也就同意了。干活的时候,跟李兰勇闲聊,还能多了解点战场上的故事,几个人关系处的相当不错。
李兰勇一边学习,一边干活观察着这社会的变化,每天都乐在其中。
“你们要出版几本?”刘一民望向法国出版社的马赛丹尼。
马赛丹尼将《狼烟北平》《红河谷》《追风筝的人》这三本小说摆在了刘一民的茶桌上,意义很是明了。
“三本?”
“不,是四本,还有《绿皮书》!”马赛丹尼笑着说道:“《狼烟北平》这本书反映了中国的时代变迁,我和出版社商定,将会找到著名的李治华先生翻译这本书,如果有可能的话,这几本将全部由他来翻译。”
李治华是中法文翻译专家,是一位老燕京人,三十年代后期到法国里昂留学,之后就旅居里昂了,妻子是他在法国的同学,法国人。
两个人一直从事中国书籍的法语翻译工作,巴金、老舍、鲁迅的小说他都翻译过。
上次在里昂,他跟巴金还聊过天。
花了二十七年将《红楼梦》翻译成了法语。
李治华和他妻子,两个人的翻译水平,刘一民是相信的。
“可以!”刘一民点头答应,版税的分成双方经过商谈,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以前跟刘一民谈的版税是百分之十二,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百分之十三。
翻译费,全部由出版社承担。
“刘,我这次看了你们茅盾文学奖的几篇小说,我发现《李自成》这篇历史类小说很有趣味,我非常感兴趣,你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他的作者?”马赛丹尼问道。
旁边的费尔南多看向刘一民:“刘,这也是我向丹尼推荐的!”
“记你一功!”刘一民调侃道,接着说道:“我把姚雪垠同志的电报地址给你们吧,他在鄂省,你们先在电报上沟通一下!”
“行,刘,谢谢你!”马赛丹尼笑着抬头看向银杏树,又将胳膊搭在椅子的靠背上,疲惫地说了一句法语。
费尔南多说道:“丹尼讲的是一句法国谚语,名声不是躺在羽毛的床上获得的。跟中国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意思!”
“费尔南多,你的中文真是越来越好了,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中法之间的翻译家!”
“哦?是吗?刘,我多多努力!”
第255章 塞罕坝
八一电影厂,刘佩然的办公室内,刘一民将改好的剧本交给了刘佩然,并询问他有什么需要改的地方没有。
“写的又快又好,来部队吧,到八一厂大展拳脚,我相信依你的才华,以后不说当厂长,反正啊,当个副厂长是没问题的。”
刘佩然看完之后,对着刘一民画起了大饼。
可惜这饼刘一民不吃,而是笑着让他看起了本子。
刘佩然拉着刘一民走进电影厂的会议室,八一厂的会议室跟北影厂相比,多了几分军队的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