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87节

  “好嘞,朱霖导演,我带你参观一下咱们排练场!”

  “前边带路!”

  “.”

第257章 各个单位争抢

  排练场内,朱霖难掩兴奋的神情,眼睛将排练场的舞台看了又看,像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

  在舞台上看了看,又跑到舞台下,看了看舞台上的位置,脑海里浮现出来到时候演员的站位等等。

  刘一民见她这样欣喜,也不催促,就站在旁边,看着她一个人折腾。

  过了一会儿,朱霖才低声说道:“刘老师,你觉得我行不行?”

  “肯定行!”

  刘一民毫不犹豫地说道,斩钉截铁的声音让朱霖感受到了刘一民对她的信任。

  “对,我一定可以!”朱霖重复了一遍之后冲刘一民展颜一笑。

  接下来朱霖开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准备把刘一民的《纽扣》自己先抄了一遍,在剧本出来之前,每天感受一下小说内容。

  “朱霖导演也紧张呀!”刘一民笑着问道。

  朱霖嘿嘿一笑,对着刘一民娇声道:“刘老师就别取笑朱霖导演了!”

  走出排练场,见到了欧阳山尊和苏民,两个人冲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后,又恭喜了一下朱霖当上副导演,两个老师都鼓励了一下朱霖。

  “小朱啊,副导演只是刚开始,以后啊,你还得能独自一个人排戏,那才是真正考验你的时候。不过,我跟老苏都相信你,你一定可以!”欧阳山尊此时像一位慈祥的老师,没有了平时的严厉。

  苏民也点点头,让朱霖排戏遇到什么事情,记得来找他。

  中午,在四合院吃完饭,朱霖趁着午休的时间将《纽扣》抄了一遍,等到开始上班,才把这三万字的稿子给抄完。

  吃痛地甩了甩胳膊,笑着告诉刘一民抄写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

  “抄写杨力新同志才是专业的,谁让你非得自己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两个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到胡同口分别,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人民文艺》,将《纽扣》交给了崔道逸。

  崔道逸正在办公室抹着汗呢,听到有新稿子,急忙站了起来,拿到稿子没有看,而是先说了一句:“我已经忘了,一民你上次主动来送稿子是什么时候了。”

  崔道逸内心的幸福感指数爆棚,在他的记忆里,除了《驴得水》之外,其余的稿子都是他上门盯着、催着、要来的《人民文艺》。

  “嗐,师兄,你可是我的亲师兄啊,别人不加钱,休想把稿子从你的手里面夺走。”刘一民开玩笑道。

  崔道逸听到后,喜笑颜开,又正色道:“放心,师兄肯定是最早加钱的那一个!”

  编辑部的许一递给了刘一民一把蒲扇,让他自己扇一扇。

  刘一民扇着蒲扇,看着一个个热的冒烟的编辑,嘴里面还得不断地安慰着自己心静自然凉!

  身上流的汗跟洗了一遍澡似的,这心静能不能凉,他能不知道吗?

  崔道逸在看,刘一民热的想起身离开,又被崔道逸给拉住了。

  刘一民调侃道:“咱们这么大的国刊,夏天应该给编辑部里面配上几个电风扇嘛!”

  几个编辑一听,也不说心静自然凉了,纷纷附和刘一民说言之有理。

  许一还让刘一民替他们到主编张广年身边,为民请命一下!

  “哈哈哈,同志们,忍耐一下,这天马上就要凉快喽!”张广年从办公室走了出来,笑着对大家说道。

  其余几个编辑顿时如丧考妣,垂头丧气地看起了手中的稿子。

  张广年走到刘一民身边,询问他最近写出什么好稿子了。

  崔道逸抬头说道:“一篇视角向下的改革文学作品!老张,你看一看,我觉得在目前的改革文学中非常有代表性。”

  张广年接过稿子,崔道逸又对着刘一民说道:“等这一篇小说发表之后,我看你终于没人说你只会放改革文学的空炮了。”

  张广年看的认真,刘一民太热,跑到外面的水龙头旁,洗了把脸,重新回到了编辑部里面。

  许一也端了盆水,给地面洒了洒。

  张广年这么大年纪了,倒是沉得住气,坐在椅子上,认认真真地看了将近一个小时。

  看完后对着刘一民说道:“以一粒纽扣着手,从纽扣上展现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小见大,文笔精致,回味无穷啊,通过最后的结尾,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唤醒了希望!

  这一篇小说,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改革开放的意义所在!”

  说完后,将稿子给了其他的编辑看,把刘一民和崔道逸专门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面。

  到了办公室,张广年关上了门,指了指沙发示意两人坐下,张广年将椅子从办公桌后面提了起来,坐到了刘一民的对面。

  “一民,明年就毕业了,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张广年笑眯眯地问道。

  刘一民直接问道:“您该不会是想让我来《人民文艺》或者作协吧!”

  “哈哈哈,不少人问过你这个事情吗?”

  “不瞒您说,学校、北影厂上影厂八一电影厂都问过我这个事情!”刘一民坦诚地说道。

  “怎么样?考虑作协专职作家或者是《人民文艺》吗?不过,我更想让你来《人民文艺》,凭借你的能力,我相信你在《人民文艺》能干出一番成就。”

  张广年觉得刘一民进入作协的话,很容易成为体制作家,慢慢的,文字将会毫无灵性。

  到了《人民文艺》,才能可以得到彻底的施展。

  张广年急切地想为《人民文艺》培养一些年轻人,交接过《人民文艺》的大棒。

  《人民文艺》主编的位置太过重要,他现在意识到了早点培养负责人的重要性了。

  即使以刘一民的年龄,不能接他的班,但是成为下下一代也可以嘛!

  刘一民跟文化部的周杨、夏言关系都好,下面的群众基础也好,真要是当了主编,反对的人肯定少。

  “老张同志,我自己考虑考虑。”

  刘一民想找一个相对自由,对自己约束小的工作。毕业初入《人民文艺》这种地方当个小编辑,像许一这样冒着雨找作者收稿,去拼命,刘一民觉得没啥意思。

  老子都万元户了,还像你们这样跑?钱不是白挣了?

  见刘一民婉拒,张广年叹了一口气,道了一声可惜,便又问了问作协。

  刘一民走出《人民文艺》,看了看身后的大楼,是到了该考虑在哪儿工作的事情了。

  严家炎几次明示让留在燕大当老师,仔细想一想,教书育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嘛!

  作协当个体制文人,也不一定更海阔天空。

  人艺里,于是之也向曹禹提议刘一民到人艺工作,到人艺的编辑部,专门给人艺写本子,曹禹拒绝了。

  觉得学生和老师两个人都在一个单位,很容易被人说闲话。另外,就算是刘一民不在人艺,写的剧本也照样给人艺。

  难不成在人艺还要搞一个万家帮?

  回到院子里面,刘一民就开始了剧本的改编工作。

  商务印书馆内,黄春雨看着销售数据乐不可支,高兴地拿起电话给刘一民拨打了过去。

  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刘一民,《家园三部曲》的合集首批印刷的二十万册已经卖光。

  《追风筝的人》《山高水长》《红河谷》三个单行本加起来已经卖了将近一百五十万册。

  其中最多的是《追风筝的人》,因为单行本出的早,销量远远地甩开了三部曲的另外两本,达到了八十万册。

  相信用不了多久,单本的销量可以达到百万册。

  黄春雨惋惜地说道:“刚开始我们怕合集不好卖,只印刷了二十万册,没想到合集卖的这么好。合集的利润高,印的却太少,我们总经理都在惋惜损失大了!”

  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开会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这么贵的合集,卖的这么好。

  是不是将来出版印刷的方向要改变了?是不是大家开始追求书籍的印刷质量了?

  黄春雨挂完电话,准备去拜访一下刘一民。当得知刘一民正在改剧本,迟疑了一下,决定不再去打扰了。

  不过还是问,刘一民最近是哪个新稿子,需不需要出版之类的。

  刘一民知道他的意思,笑着说道:“老黄,这只是一个短篇小说,你就别瞎捉摸了啊!”

  “那行,商务印书馆总要给兄弟单位留口汤嘛!”黄春雨知道刘一民意思后,大方地说道,并告诉刘一民,准备收新一批的稿费吧!

  “那我就在院子里面静候佳音!”刘一民笑着挂断了电话。

  这几笔的印数稿酬加起来,应该不是一笔小数目。

  傍晚的时候,朱霖下班回来,跟往常不一样,往常是往厨房里面钻,今天直接是到书房,检查刘一民剧本的写作进度。

  见刘一民已经写了几页了,立马心花怒放,抱着刘一民的脑袋亲了一口,就哼着歌儿去做饭了。

  “刘老师,你大概什么时候能把剧本写完?”

  “不睡觉的话应该两三天左右!”

  “那你还是睡觉吧!”朱霖笑着说道。

  “等开学差不多就写好了,再过几个月,就能买到朱霖导演排的剧本票了!”刘一民调侃道。

  “到时候,朱霖导演先送你一张话剧票!”

  “蓝老师找你聊了吗?”

  “蓝老师给了我极大的自主权,让我先去挑演员,演员服装设计和舞台的美术风格,都交给我去做,有不妥的地方他再指出来!”

  朱霖感动地说道,副导演和导演,两个人平衡不好,副导演就成了摆设。

  蓝天野能够做到让朱霖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对她来说很难得。

  “你演员想好了吗?”

  “想了几个,你看看觉得合适不。女演员还没找到,男演员我准备在杨力新和濮存惜两个人里面挑选,他俩年轻,演技现在也好。吕钟老师为男角色王嘉文的母亲,吕钟老师的丈夫则为剧里打办的主任”

  朱霖连着说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刘一民笑着说道:“好啊,短时间内,你就想了这么多,我现在觉得,排练成功的概率已经上升到了七成了!”

  “才七成?”

  “七成?七成已经够大了,朱霖同学,刚开始要慢慢来嘛!”

  “听你的,刘老师!”

  朱霖晚上要参加演出《红河谷》,吃完饭就急匆匆地走了。

  刘一民送她出门,将门轻轻一锁,转了一个弯,来到了另一处院子,看一看李兰勇怎么样了。

  胡同里,梁大妈和许多人一样坐在树下或者门口的石墩上聊着天,梁大妈的那一口鲁省口音,在一群地道的口音里面格外的刺耳。

  她浑然不觉,不过偶尔的话里面,也会蹦出几个地道的词汇。

  刘一民路过的时候跟她打了一个招呼,转身消失在了胡同的拐弯处。

  李兰勇正在家里面做饭,一只胳膊做饭多少有点不方便。

  刘一民看到他这样子,赶紧帮起了忙。刘一民让李兰勇去隔壁吃饭,但李兰勇怕给刘一民添麻烦,死活不去。

  “这几个月干着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跟着六子他们把燕京城给摸熟悉了,咱们首都可真大啊,人口多,挣钱的地方也就多。我看已经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挣钱,其中有些方式我不见,根本都想不到。”

首节 上一节 18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