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01节

  “那我也没耽误训练。他前几天在《中青报》上写了一篇夸赞咱们的文章,叫做《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说我们是在大阪绽放的中国玫瑰,瞧瞧,人家比喻的多好!”

  台上袁伟民在讲话,女排的姑娘们低声讨论了起来。也有大姐低声“咳嗽”了一声,让他们注意一下。

  这届女排最小的两个人是郎平和梁艳,20—21岁,年龄最大的已经在27岁,普遍24岁左右。

  “刘一民去过我们成都采风噻!”川妹子梁艳笑着说道。

  袁伟民讲完之后,就是体委的领导讲,并且带来了上级发过来的贺信,对女排的胜利表达了高度的赞扬。

  实际上上个月18号,女排回京当天,就举行了盛大的接机仪式。

  袁伟民指导在台上表示,以后将更加的努力训练,再创新高。

  接下来是茶会环节,袁伟民走到刘一民和张暖忻旁边笑着说道:“张导,刘作家,希望你们文艺界以后能对我们女排的工作多多支持啊!”

  接着又专门对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志,你发表的文章我看了,我非常喜欢,谢谢你对我们女排的鼓励。”

  “袁指导,女排同志们的胜利不简单是体育的胜利,这是民族的胜利。当天我们燕大的学生都在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并希望你们什么时候到燕大做一场交流活动。”刘一民趁机发出了邀请。

  “可惜,只有下次了,我们时间紧,接下来要备战世锦赛!”

  刘一民对张暖忻说道:“要是咱们女排姑娘参加了上一届奥运会,估计早就圆了世界冠军的梦想了。”

  接下来,几名以前认识的记者也跟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采访他了几个问题。

  估计明天的报纸上就会刊登出来【刘一民同志认为女排获奖.】

  茶话会上,几名女排姑娘跑过来跟刘一民合影,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应该先找你们的,可惜怕你们拒绝!”

  借用旁边记者的相机,帮他们拍下了几张照片。

  “你好,郎平同志!”刘一民笑着伸手说道。

  “刘一民同志,你认识我?”

  “赛场直播的时候,我可在电视前看,那几个扣球特别的棒!”刘一民笑着说道。

  “过奖了,过奖了!”郎平谦虚的说道,终究是小姑娘,眉眼间的得意根本掩饰不住。

  “我特别喜欢你写的《庐山恋》。”

  郎平的声音压的很低,像是怕被其她人听到。

  刘一民挎包里面掏出了一个小横幅,上面写的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燕大的学生制作的,刘一民邀请女排的姑娘们在上面签了个名字。

  全体队员都没有拒绝,一个个的拿着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郎平拿着笔记本邀请刘一民签个字,说家里面的父母都喜欢看他的小说。

  梁艳等人也拿出了笔记本,可惜事先大家并不知道刘一民要来,手里面都没有单行本,要不然可以直接签到书上。

  签完之后,刘一民笑着告诉她们自己过几天送给她们一人一部《家园三部曲》的样书,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盖着他的章。

  “那感情好,刘作家,我们提前在这里谢谢你了!”

  “不客气,叫我刘一民就行!”刘一民高兴地说道。

  “能不能写上‘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这八个字,我喜欢这八个字!”郎平说道。

  “好!”

  “那给我写上‘女排精神,振兴中华’!”

  “我要‘中国玫瑰在大阪绽放’这几个字儿!”

  女排的队员们都开始了定制寄语,刘一民乐呵呵的一一记下,等回去之后写完一一的将样书寄给对方。

  梁艳对文学比较感兴趣,86年退役后到人大的新闻系就读。

  茶会结束之后,刘一民心中一动,找到了袁伟平,提出想以女排为蓝本,写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袁伟平笑吟吟的望向刘一民,嘴角一勾,露出了一副得逞的样子。

  “刘一民同志,你要怎么写?我们看看怎么配合!”袁伟平笑着说道。

  “女排的姑娘们在燕京还能待多久?”刘一民问道。

  “我们在一月底要到郴州集训,中间的这段时间都在燕京!”

  “那我在这段时间里,在不打扰大家训练的情况下,跟你们同吃同住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袁伟民说道:“好啊!”

  徐驰同志教刘一民了不少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终于有了实操的机会。

  等所有人都走了,袁伟民将姑娘们召集在了一起,告诉了接下来在燕京的一段日子,刘一民要跟着她们同吃同住,陪着一起训练。

  大家都鼓掌欢呼了起来,纷纷打听刘一民要写什么,刘一民说是一篇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作品。

  翌日,刘一民就到了什刹海体校。女排的队员住在什刹海体校里面,平时也会使用体校的设施训练。

  大多数的国家队运动员是住在训练局的筒子楼,可是那里人太多,没地方住。女排和男排就住在了什刹海体校,也没有独立的训练场地。

  刘一民跟袁伟民住在一个宿舍里面,他先跟袁伟民仔细的聊了聊。

  袁伟民谈起赛场上被小日本追平的事情,他告诉刘一民,当时自己在赛场上发火了。大声地告诉队员如果是输给了日本,即使拿到了冠军,也不是真正的冠军。

  “最后一局日本先拿到了赛点,要不是陈亚琼关键救球,我们可能就输了!”

  上午刘一民跟着大家一起来到室内的训练场地,因为赢球,女排在体校格外的受欢迎。

  袁伟民先带着大家做热身训练:“一民,你要不要体验一下?”

  “那我来几组?”刘一民笑着说道。

  郎平大高个,站在旁边冲着刘一民喊道:“那不行,得跟我们训练到最后。”

  “哈哈哈!”

  冬天的体育馆内,温度很低,可是热身的强度大,几圈下来,刘一民的身上就开始出汗了。

  没多久,刘一民就跟不上了,一群人嘻嘻哈哈的冲刘一民旁边跑过。

  袁伟民说道:“继续跑,不准笑!”

  再做了几组动作之后,刘一民摆了摆手冲着袁伟民说道:“不练了,再练我就该跑路了!”

  “哈哈哈,笔杆子可不能跑。”

  大家训练的时候,刘一民给大家拍着照片。等到训练的间隙,刘一民坐在旁边,一个个的聊了起来。

  袁伟民找到陈亚琼低声说道:“一会儿你跟刘作家聊天的时候,记得多提提郴州训练场的事情,比如木质的地板有毛刺,抢球的时候手心里扎的都是刺之类的”

  “为啥呀?咱不应该多讲点不怕苦不怕累的事情吗?”陈亚琼不解地问道。

  “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训练场地差,你不想让上面多批点经费修修场地啊!”袁伟民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明白了!”

  等到刘一民跟陈亚琼聊天的时候,果然谈起了训练场地的事情,刘一民认真地记录了下来。

  训练场上,队员跌倒之后,立马重新爬起来准备接球,肉体和地面碰撞的声音,让刘一民听的都觉得疼。

  膝盖上的白色护膝,都变成了黑色。

  除了对打之外,还有自己练等等,馆内到处都是排球撞击的声音,除此之外就是队员们一道道“喝”声。

  “一民,感觉怎么样?”

  “太苦了!”

  “是啊,运动员就像你说的,玫瑰。她们在赛场下积攒能量,只为到赛场上绽放!没有苦,哪有荣誉!

  这里的队员,哪个没有被球砸到哭过!训练结束之后,回去脱下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训练完毕,郎平走到刘一民旁边笑着问道:“刘作家,能不能让我看看,你怎么写我的?”

  “还没写,不过你这个‘铁榔头’的称号肯定是要写到里面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刚才训练的时候,郎平躺在两个凳子上,中间凌空,腰间绑着铁饼训练,着实让刘一民大开眼界。

  “你咬着牙的时候没想过放弃吗?”刘一民问道。

  “我当然想,那时候时间过得真慢啊,我脑子里面一直在想能让我开心的事情,想啊想,没得想了,我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刘一民举起拇指笑着说了一句豫剧《花木兰》的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

  “我们运动员都这样儿!”郎平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你想过以后退役做什么吗?”

  “没想过,我才21,还能打好几年呢!”

  运动员的赛场周期极为短暂,21的郎平,到85年就要退役了,最年轻的梁艳仅次于她一年,据说之后因为伤病,一直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女排,一二十年后女排需要你,你会不会回来?”刘一民随口问道。

  “需要我?像沙鸥一样当教练?”

  “如果是呢!”

  “我肯定归队,我73年就开始练排球,那时候我才13岁,我估计,我这一辈子再也没有一件事能做的比排球还要久了。”郎平笑道。

  朱霖知道刘一民在什刹海体校和女排同吃同住的时候,十分想找个机会过来看看。

  总是兴奋的对刘一民说,什刹海体校是她以前练习体操的地方。

  “你那是业余的!”

  “刘老师,业余的体操那也是体操!”朱霖得意地说道。

  时间很快来到了12月下旬,周日,朱霖找到了时间来什刹海体校看刘一民。

  朱霖高兴地跟一个个运动员握手,朱霖的身高在女生中并不算矮,可是站在女排球员的面前就不够看了。

  郎平跟梁艳低声说道:“刘作家的对象真好看啊!”

  “是吧,听说以前是练习体操、游泳、篮球的,还会舞蹈。你最喜欢的《庐山恋》就是她演的。”

  “难怪那么熟悉,就是个子比我矮,站的高没看清楚,要不然一准儿认出来!”

  郎平过去又跟朱霖握了握手,朱霖高兴地跟女排的姑娘们合了一个影。

  征得袁伟民的同意后,朱霖把《纽扣》的话剧票,送给了女排一人一张,请她们到时候去看。

  “我们到时候一定都去看,人艺的话剧票,我们都抢不到!”陈亚琼笑着说道。

  “这是我第一次排话剧,可能不那么好!”朱霖谦虚地说道。

  “我们到时候一定都去捧场!”

  因为在什刹海体校待了二十多天,刘一民跟着朱霖一块离开了。

  在路上,刘一民调侃朱霖:“再这么送下去,到时候人艺都没票卖了,演出结束一看台下的观众,嘿,都是熟人儿!”

  “哈哈哈,那才好,省的没人看丢人,万老师同意送的。到时候,还要拉横幅,欢迎女排的同志们去看!”朱霖笑着说道。

  朱霖跟着刘一民来到了四合院,什刹海体校离四合院骑自行车几分钟。

  到了院里,刘一民关上门抱着朱霖来到卧室,倾诉了一下二十多天的几亿思念之情!

第271章 《纽扣》首演传来欢呼声

  华侨公寓内,刘一民从床上起来,地毯上散发着热量。刘一民感受着屋内的热气,伸了个懒腰将目光望向窗外,外面那凌冽的西北风跟屋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节 上一节 20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