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04节

  “走,去书房!”

  夏言的抱着猫坐在书桌旁,将刘一民的稿子接了过去,开始读了起来。

  “女排?”

  “对,12月份的时候跟着她们待了二十多天!”刘一民说道。

  夏言点了点头:“报告文学的第一步,那就是要深入现场,先不说内容,就这一点你就做的很好。”

  “跟徐驰同志一起前往阿坝的时候,他教过我不少的报告文学写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现场。”

  “徐驰?他写的报告文学不错!”

  夏言说完,拿着认真地看了起来,等看完后,笑着说道:“想起当年写《包身工》了。我27年就听说了这件事,江浙一代的农村女孩儿被骗到或者卖到工厂干活,直到35年才有机会进入工厂,将这一切都给记录了下来。

  唉,看着那群面黄肌瘦,身上带着腐烂和发霉味道的孩子们,我当时心如刀绞。”

  夏言思绪回到了三十年代,感慨了好一会儿,才开始谈论起刘一民的这篇报告文学。

  “徐驰对于报告文学的领悟,在国内几乎是一枝独秀。你写的已经很不错了,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和女排制度及精神的探讨相互交织,两条主线共同推进,新闻性和文学性都很强。

  这篇文章发表出来,有助于大家对女排的姑娘们有更多的理解、支持还有爱护。她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奋战,真不容易。”

  “您别光夸呀,肯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刘一民笑着说道。

  “那是自然,有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开头写的不错,从欢呼的场景代入,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打开门先把客人给迎了进来。

  之后的几个过渡,转折的并不是很顺畅,尤其是其中升华的部分,切忌太过生硬,直接转到精神的拔高上来。”

  夏言用自己的笔,将需要改的地方都给刘一民圈了下来,刘一民一一记下,回去就准备改。

  “怎么?这就要走?”夏言敲了敲桌子,似笑非笑地说道。

  “您的意思是?”

  “文化部交给你的任务呢!”夏言说道。

  “文化部交给我的任务,我肯定是保质保量的完成!”

  夏言笑着说道:“就是不能保证时间是吧!”

  “主要是两千块钱的经费,我得好好的写一写!”刘一民笑呵呵地说道。

  “有那么多需要写的吗?”夏言认真地问道。

  “有啊,夏老,这些事情我们真得重视起来。虽然我不知道这份论文,最终会被哪些人看到,但我会好好写。”

  “你给我讲讲这个问题。”

  刘一民拿了《追捕》这部电影作对比,《追捕》放映之后,高仓健十分受国人欢迎。

  “一部两部,并没有什么问题,有也造成不了什么太大的问题。可如果我们的国人消费的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都是由外国提供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慢慢的渗透入我们的脑海里面。我们喜欢外国的影星,我们喜欢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外国制造出的文化产品,既能挣钱,又能引得我们的追捧。

  人家钱也有了,名声也有了”

第273章 朱霖到豫省见公婆

  刘一民在夏言的家里面讲了很多,夏言直接掌管着电影,经过聊天,他对刘一民的想法颇为认同。

  他对电影、电视这几种宣传方式的威力太了解了。

  送刘一民走出四合院的时候,告诉刘一民,我们国家的电影创作要多具有民族性,体现出民族特色。

  刘一民顶着寒风,回到了华侨公寓。第二天起床,将夏言划出来的几个点全部给改了改,改完之后送到了《人民文艺》。

  崔道逸这次见到刘一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而是眼神微眯,不断地打量着刘一民。

  《纽扣》发表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才送来了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一万多字,按理说这一篇应该是交给《收获》的。

  想着想着,崔道逸立马问道:“你是不是已经给《收获》了一篇长篇小说?”

  “没有啊,师兄,只是一篇中长篇!”刘一民说道。

  崔道逸咬了咬牙,果然不出自己所料,又把长篇给了《收获》!

  “一民,怎么着也该给我一篇中篇了吧,怎么又给《收获》了,我才是你亲师兄啊!”

  “巧了,晓林师姐说她也是我的亲师姐!”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

  理直气壮的声音,让旁边几个编辑都笑了起来。

  许一起身说道:“一民啊,你真是长了两张嘴,怎么说都是你有理。瞧瞧,我们的崔编,多么能说会道,现在竟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崔道逸无奈地坐下,心里面在想亲师兄和亲师姐,到底是哪个更重要!

  “师兄,你别看这字数少,字儿越少,事儿越大啊,这是女排的报告文学作品。现在咱们国内都是夸女排的,这篇报告文学的销量,还用担心吗?我不知道能不能比得上《哥赫巴德的猜想》,但是质量绝对有保证。”

  “女排报告文学”这几个字刚说出口,就立马有几个编辑围了过来。

  “瞧,我说什么来着,你看看,编辑都好奇!”刘一民笑着说道。

  崔道逸一听,也确实是这么个理儿,开始认真地看起来了内容。

  其余的编辑羡慕地问刘一民:“一民,你跟女排同吃同住?”

  “准确的说我是跟袁指导同吃同住!”

  “给我们讲讲,女排的姑娘们都是怎么样的?”许一急忙问道。

  刘一民打量了许一一眼,笑着说道:“许编,女排的姑娘们,一天热身的运动量,估计就比咱们整层楼的运动量大了。

  那么大的铁饼,几十斤重,你以为是练臂力的,我也以为是,女排的姑娘来了,嘿,您猜怎么着?”

  “怎么着?”

  “整个人往板凳上一躺,中间悬空,铁饼压到小腹的位置练腰力。还有举重,负重”

  刘一民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着,手上再有一个快板儿,就成了说书的。

  讲着讲着,不仅是这个编辑室的编辑围了过来,隔壁编辑室的编辑也都过来了,更有甚者,还围坐在煤球炉子旁,嗑起了瓜子。

  刘一民手一伸,许一立即把茶杯给送了上来,一壶茶入喉,接着津津有味的讲了起来。

  主编张广年从办公室出来,整个人迷茫地看着有点不太熟悉的办公室,询问道:“你们这是干嘛呢!”

  “一民写了一篇女排的报告文学,他跟着女排同吃同住同训练,我们听他讲稀奇事儿呢!几十斤重的铁饼啊!”

  张广年听了一会儿,大声的将编辑都给赶回了编辑室,其它部门的,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

  临走的时候还给刘一民使了一个眼神,示意他一会儿去他们办公室讲。

  “一民啊,你这小日子过得真是不错!跟女排同志们建立了那么好的友谊,我羡慕你啊!”张广年笑着说道。

  “老张同志,您要是以作协的名义给女排的同志们送点温暖,我相信,女排的同志们会非常感动。”

  “哈哈哈,我考虑考虑!”

  张广年从崔道逸的手里面接过了《中国姑娘》的稿子,认真地读了起来。

  当看到排球的场地简陋经常让女排的姑娘们受伤的时候,张广年感叹道:“女排的姑娘们真不容易啊!等过年的时候,我让作协拿出一笔经费,给姑娘们送点福利。”

  “那我替姑娘们,谢谢您了!”

  “又不是送给你的。你的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深入实地考察,资料翔实,文字中带着辛酸还有幽默,以及希望。

  是啊,刚获得冠军没多久,来不及休息,就又要投入下一场的备战之中,其中的紧张可想而知!”

  张广年讲完之后,将《中国姑娘》这篇报道压在了桌子上说道:“发表,必须放在最鲜艳的位置,不但要放文章,还要配着图,配上训练的图,让全国的读者都看一看!”

  “我一会儿跟排版的同志联系一下!”崔道逸笑着说道。

  等张广年回到房间里面,崔道逸笑嘻嘻地盯着刘一民,一直盯到他发毛,才问道:“一民,你给《收获》寄的是什么稿子?你觉得质量怎么样?预测一下销量如何?”

  “师兄,等15号《收获》就发表了,您到时候可以自己看一看,我觉得还行!”刘一民笑着说道。

  “还行啊,那就行!”

  崔道逸带着刘一民来到了财务,拿到了一百五十多块钱的稿费。

  “一民,长篇多想着师兄!”临走之时,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亲昵地说道。

  “您是我的亲”

  “.停,我现在已经不吃你这一套了!”崔道逸打断了刘一民,一副苦恼的样子将刘一民送出了《人民文艺》。

  刘一民路过什刹海体校的时候,又进去了一次,将报告文学已经写好的消息告诉了袁伟民。

  看到袁伟民身穿的梅花牌运动服,身上的两个巨大汉字“中国”,刘一民笑着说自己到时候也买一套。

  “梅花牌”运动服质量好,据说可以做到二十年不破不坏,我国的第一枚金牌运动员许海峰就是穿着这衣服领奖的。

  现在穿着时髦,以后也有收藏价值。

  “这可不好买,梅花的衣服首先要保证运动员!”袁伟民自豪地指了指上面的几个字。

  又说道:“我可以帮你买,我们内部买的话,还是比较好买到的。”

  刘一民从口袋里面掏出钱,让他帮自己买两身春秋长袖,一身红色的、一身士林蓝的,另外一身夏季的,到时候让女排的姑娘签上名字,自己收藏。

  袁伟民接过刘一民的钱,笑着说道:“到时候我把东西寄给你?”

  “帮我送到人艺保存就行,提我名儿,都知道!”刘一民笑着说道。

  “行!”

  1月10号,上影厂的厂长徐桑楚和黄祖默来了,到四合院没找到人,跑到人艺才知道刘一民又换房子了。

  看着刘一民的新房子,徐桑楚羡慕地说道:“一民啊,你可真会享受!”

  黄祖默也说道:“比上海的一些老洋房还要好!”

  《红河谷》已经拍摄完成,两个人到燕京是为了将片子送到电影局进行审核的,特意来找刘一民一趟。

  光提交审核,徐桑楚并不需要来。他想着要过年了,提前来到燕京给朋友和电影局还有文化部的领导拜个年,交流交流感情,顺便讨论一下明年的经费问题。

  “《红河谷》的拍摄顺利吗?”刘一民问道。

  黄祖默笑着说道:“拍摄非常顺利,就是刚开始差点出现了意外。开头将人放进江里用的是实拍,水流太急,演员差点出问题!”

  “你们可真大胆!”刘一民感叹了一声。

  “没办法,我们不这样根本拍不出来这场景。当时做了许多准备,没想到拍摄的时候,上游下雨,雨量暴涨,一下子就乱了。幸亏当时绳子拴着演员,把演员给拽了上来。”黄祖默说道。

  “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我也批评了他们,两个生命啊,想想就后怕。但是外景拍摄,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很正常!”徐桑楚说道。

  黄祖默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你要不要先看看片子?”

  “你们不是提交审核了吗?”

  “嗐,明天才提交!你要是想提前看一看,咱们找个地方!”

  “找什么地方?现成的不就有吗?北影厂就在附近,不用白不用,正好去打探一下他们《山高水长》拍的怎么样了!”

  徐桑楚拍了拍大腿,立马站了起来。

  “你们两个来之前就说好了吧!”

  刘一民起身笑着说道。

  “哈哈哈!”

  三个人来到了北影厂,徐桑楚大大咧咧的走进汪阳的办公室,汪阳并不在,听说正在北影厂的家属院给厂里面的工人发过年的大白菜和苹果呢!

首节 上一节 20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