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11节

  “一民来了,赶紧坐!”朱母笑着说道。

  刘一民坐下一边摘菜,一边跟朱父朱母聊了起来。聊得最多的也是现在写的《凯旋在子夜》和《中国姑娘》!

  恰好,刘一民今天还穿上了“梅花”运动服,朱母夸赞道,穿上跟运动员一个样。

  过了没多久,朱霖回来了,朱霖身上穿着红色的“梅花”,两个人坐在一起,就像是红蓝娃娃。

  “老朱,你看,还是运动服穿着精神!”朱母笑着说道。

  吃饭的时候,朱父谈论起朱霖到汝城的事情,笑着道:

  “一民,霖霖回来说了,你爸妈很热情,这我们就放心了!”

  吃完饭,在朱家待了一个小时左右,刘一民走出了家门。

  下楼的时候,朱霖问道:“刘老师,研究生考试准备的怎么样了?”

  “放心吧,没问题。”刘一民笑道。

  “刘老师肯定是没问题,高考考了那么高,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万一阴沟里面翻船可就不好了!”朱霖告诫道。

  “行,绝对小心!”

  临走之前,朱霖又啄了一口。窗户后面的朱父和朱母,两人齐齐地闭眼,脑袋往后退,一副没眼看的样子。

  “别看了别看了,再看长针眼了!”

  八十年代初,研究生考试并不像后世都固定在每年12月的第三或者第四个周六日。

  二月底,刘一民要参加笔试,四月份左右是研究生面试,录取之后,九月份入学。

  随着报纸上关于捐赠的消息透露了出去,接下来《人民文艺》收到了越来越多捐款,为了怕出现问题,《人民文艺》邀请体委的人一起拆封,共同监督。

  另外,也有人直接把钱汇到了《人民文艺》或者是体委。

  《凯旋在子夜》和《中国姑娘》的销量都在持续的快速增长。

  因为军报和往前线送杂志,这部小说在前线也引起了轰动,战士们争先恐后地阅读,不认识字的则由战友们代念。

  前线无聊的时候,各个部队或者坑洞,有识字的就喜欢念点报纸,给大家讲讲后方的消息解闷。

  某高地的坑道里,休息的战士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战友读小说,听着听着,有战士从口袋里面掏出烟点燃了一根,猛抽了一口骂道:

  “这童川也不知道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竟然讨到了这么好的对象!”

  “他娘的!”

  “就是,这小子刚开始还不知道珍惜,妈的,要是我,早娶回家了!可怜现在泡在这泥水血水坑里,静下心来,除了爹娘就没其他人可以想!对了,还有我那苦命的老姐,嫁了个不顶用的男人!”

  “嗐,等咱们回去了,也讨个媳妇儿。我娘拿着我的照片,到处给我寻婆姨!“

  “能回去是赚了,回不去国家给家里五百块钱,也够我那老爹老娘用一阵子了!我要是光荣了,你们就把我存下来的几身衣服和烈士证明寄回家去,这衣服可是好料子,给我爹娘穿!”

  “哈哈哈!”

  “你们别笑,我们老区穷啊,好多人家里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我当上兵了,家里面的日子才好过了点!”

  正在闲聊,外面的坑道里响起一阵突突突声,外面喊道:“白眼狼摸上来了!”

  “走!”一群人拿着枪就冲了出去,看到敌人就死死地扣下扳机,嘴里面不断叫骂着。

  2月25号,研究生考试的日子。刘一民和李学勤走出宿舍,陈大志和刘振云、李兰勇三人不断地鼓励着他们。

  李学勤吸了吸气,笑着说道:“肯定没问题!一民,加油考,可别让我的研究生成绩超过你!”

  “一起加油!”刘一民笑着说道。

  两个人一起朝着考场走去,到教学楼前分开了,考研究生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毕竟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多数人考研究生的意愿并不强。

  刘一民走进教室,监考老师看了看时间说道:“1982年国家研究生考试正式开始,请大家遵守考场纪律!”

第280章 深藏身与名

  郴州,集训中心。袁伟民在旁边不断地催促着女排训练,整个训练场内,“喝”声此起彼伏,一片火热的训练景象。

  场馆四周贴着各种标语,备战世界杯的标语,变成了世锦赛和奥运会,“冲出亚洲”的标语还没有换下。

  正在进行力量训练的郎平,一边咬着牙坚持,一边找其它的东西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曹大姐,你发现没有,最近袁教练一直乐呵呵的,以前都是紧绷着脸,恨不得黑的跟锅底一样,最近这是怎么了?”郎平咬着牙说道。

  “你绷紧肌肉,别一不小心受伤了。你没看报纸吗?有人给咱们排球队捐款修场地,估计袁指导是因为这个。”

  曹慧英在郎平的后面,用手压着郎平的小腿。郎平的双手放在脑袋后面,不断地起,做着反向仰卧起坐,锻炼腰部的力量。

  “这个事情啊,曹大姐,你说真的会有人给咱们捐很多钱吗?”郎平问道。

  “不好说,但是我看新闻上报道的特别多!”曹慧英说道。

  “还是作家厉害啊,比咱们自己说有用。前几天郴州和省局的领导过来慰问,有的人手里就拿着《人民文艺》!”

  “那当然,咱们说句话就几个人听到。但是刘一民同志写出来,上百万册的销量,几百万人看到。再加上转载的,影响肯定大!”

  两个人正在说着,袁伟民吹了吹哨子,冲着曹慧英和郎平说道:“你们两个说什么呢?抓紧训练,训练的时候要集中精力,千万不要受伤!”

  两个人赶紧闭嘴,专心地做起了动作。

  袁伟民走过来问道:“你们两个在说什么呢!”

  “袁教练,我们错了!”

  “刚才在讨论什么?”

  “我们在讨论捐款修场馆的事情!”郎平说道。

  “这不是你们讨论的问题,抓紧训练!”

  袁伟民走到其他的教练旁边,询问着今天的训练计划。

  “袁教练,咱们盖新场馆的事情能成吗?”旁边的教练问道。

  “什么时候要盖新场馆了?你们呀,都跟我专心带队员训练!”袁伟民说完,又说道:“就算是修不了,咱们这里面的环境也会改善改善!”

  想到这里,袁伟民在想,什么时候再给刘一民拍个电报,询问一下进展。

  当接到有人捐款的电报后,袁伟民心里面一直在惦记着这件事。刘一民拍电报的时候,收到的捐款金额已经达到了五千元。

  读者来信里面夹着一块两块的,多的则达到一二十,四五十的已经非常少见。

  毕竟四五十块钱,是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袁伟民望着场馆,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能将基地建成跟在大阪比赛的场馆一样,就算是建不成,地板换一换也行,

  人家那个室内地板,软软的,真舒服!

  考场上,刘一民拿起手里面的政治试卷,只扫了一眼题目,便立即找到了解题思路。

  政治基本上的题没有难题,都是大家经常背或者是了解到的政治知识。

  跟78年参加高考的考题相比,多了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时政题。

  监考老师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笔如游龙,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燕大参加研究生考试的,都是燕大的学生。

  下午是外语,对于刘一民而言并不难。

  走出考场看到李学勤,他一脸的笑模样,刘一民就知道这家伙应该题答的不错。

  “英语题比较基础,我英语不是很好,但是大部分都能够看懂。一民,说不定你英语能拿到最高分。”李学勤笑着说道。

  “还行,最高不最高的不敢说,但过线肯定是没问题!”

  两个人直接到大饭堂吃饭,到了宿舍就开始准备隔日的专业课。

  刘振云坐到刘一民旁边笑着说道:“一民,你还用准备专业课?”

  刘一民见他贱嗖嗖的样子,笑着问道:“你怎么还不去《农民日报》实习?”

  “不着急!”刘振云百无聊赖地说道。

  “那你的论文一定是写完了吧!”

  刘振云黑着脸缄口不言,坐在床上开始思索论文的事情。

  翌日,专业课考场上,刘一民看到第一个名词解释的题目晃了一下神,题目是“改革文学”。

  自己出现在考研试卷上了!

  想了想,刘一民快速地在纸上写下【改革文学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以改革开放背景为主题,对各行各业的出现的现象进行反应和批判的文学流派。

  这一词最早于1980年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由获奖者刘一民同志提出,《乔厂长上任记》是我国第一部改革文学作品.】

  写着颇有一种自夸的意味,不过名词解释就得这么答才行。

  除了一个名词解释之外,在简单题里面,还出现了《理想》这首诗歌,让以这首诗歌作为例子,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诗评。

  燕大老师出题可真够给面子的。

  专业课考完,李学勤搂住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嗐,一民,你想不想知道我那两道题怎么答的?”

  “不是很想知道!”

  “那就是想知道了!”李学勤说道:“我在名词解释里面,长达一半的文字都是在写你提出‘改革文学’的意义!”

  【刘一民同志对改革文学的提出,标志着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文学事业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改革这一领域上来,伤痕文学的影响力渐渐衰落,通过提出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大大推动了我国改革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诸如《人生》《纽扣》等精彩的文学作品。】

  “我写得怎么样?”

  “我要是改卷老师,肯定给你满分!”刘一民笑道。

  回到宿舍,刘振云、陈大志、李兰勇三个人鼓掌欢迎他们归来,刘振云更是一口的顺口溜。

  “满嘴顺口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你考研!”李学勤轻轻地用拳头锤了一下刘振云的胸口。

  李兰勇问道:“一民,你考的怎么样?”

  “怎么样?你们不知道,考题里面就有一民的诗歌还有‘改革文学’的名词解释,我要是一民,在考场能高兴到叫起来!”

  “同志们,今天我请大家去长征饭店吃饭,都不用给我省钱!”陈大志拍着胸脯激动地说道。

  刘振云转身笑嘻嘻地问道:“你这个晋城老抠怎么想到请大家吃饭了”

  “大哥别笑话二哥,振云,你比我也强不到哪里去,就说去不去吧!”

  “去去去!”

  宿舍里面的人朝外走着,陈大志想到张曼凌也经常请吃饭,于是转身又跑到附近的女生宿舍楼下,将张曼凌也喊了出来。

  到了长征饭店,陈大志才说出来缘由:“毕业就要离开燕京了,舍不得大家,但是没办法。所以请大家吃顿饭,以后你们都在燕京,曼凌在津城也不远,以后你们要是聚会,就多提提我,就当我也在。”

  “大志,瞧你悲伤的样子。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有散就有聚!”李学勤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茶杯。

  毕业的时节,长征饭店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77级的学生。他们收拾好了东西,正在长征饭店说着离别的豪言壮语。

  “同志们,今天我们离开校园,奔赴祖国各地,明天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好的祖国!”

  六个人听着旁边此起彼伏的豪言壮语,陈大志热血上头,也说道自己回去,一定也要好好工作。

  “同志们,若干年后再聚首,希望大家风采依旧!”刘一民提杯笑着说道。

  “来。风采依旧!”

首节 上一节 21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