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他容易,那你不是他,各有各的苦啊,知足啊常乐!你瞧我,喝酒有咸菜咱就着咸菜喝,没咸菜咱筷子蘸酱油照样喝,日子一样过,只要活着,比啥都强!”
说完,马爷带着周兴回到了锅炉房,周兴拿起铁锹往锅炉里面铲着煤。
临近过年,文化部果然把文物局谈成的文物返还的成就给刊登在了报纸上,不过并没有具体点明文物的价值。
人民群众看到这个好消息,采购年货、抢大白菜的路上都在议论着这件事情。
“这美帝还是有点良心,知道还了!”
“良心?狗屁!咱们要是不要,他们才想不起来!报纸上不是讲了,当时咱们作家代表团在美国要了,他们回来了,文物局的同志去,两拨人才要回来了十二件!”
“对,这上面讲了事情经过。瞧刘一民同志说这句话多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得多学学!”
“《花城》最新的杂志你们看了吗?徐驰同志发表了一篇作品叫做——《青年作家在美国的二十个日夜》,讲的是刘一民同志在美国的二十天里面干了啥,怒斥媒体、迎战猴子、彻夜写作,站在街头接受美国采访扯着嗓子嘶吼,他是在替我们吼啊!”
文化部从代表团回来的时候,一边让记者宣传,一边让徐驰帮忙写篇报告文学作品,如今到2月终于发表出来了。
不过徐驰并没有选择在燕京的杂志发表,而是选择了南方杂志《花城》。
徐驰在给刘一民的信里表示:“如今南方的商业氛围浓厚,挣钱的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沿海地区,人们是‘敢想敢干’。他的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到《花城》的大本营,就是想以刘一民为榜样,传播一下爱国精神。”
在商业活跃的地区,除了人们‘敢想敢干’之外,一些垃圾文学作品开始抬头,虽然没有登堂入室进入大杂志、大报刊,但这苗头就让徐驰警惕了起来。
徐驰写的东西,当然是自己做主,发表到南方也不错。话说回来,刘一民还真没在沪市以南的地方首发过作品。
在南方他的影响力如何,他还真不清楚。
不过他知道在一个地方,他的口碑并不是很好,那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
这是李学勤告诉他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是“伤痕文学”学院派的大本营之一,刘一民对“伤痕文学”的态度,在这儿口碑能好才怪了。
徐驰的报告文学和文化部的新闻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加上《凯旋在子夜》电影卖了一千多个拷贝的消息,整个春节期间“刘一民”是热闹非凡。
“这香菜能不能便宜点?”
“不能,你以为你谁啊?刘一民啊,脸挺大啊,过年啥菜不涨价,你要是刘一民,我给你便宜点!”
啥是口碑,这就是口碑!
燕京机场,刘一民拉着忐忑的朱霖登上了飞往郑市的飞机。朱霖手里面拿着安全带尴尬地看向刘一民,学着他怎么系。
“刘老师,你攥紧我的手,我有点紧张!”朱霖捏着刘一民的手,不自觉地用起了劲儿。
刘一民搂住朱霖的肩膀,低声安慰道:“放心,没啥事儿!”
随着飞机的引擎声响起,飞机滑上跑道开始起飞。
飞机起飞的失重感让朱霖爬到了刘一民的怀里,不敢看向外面,等到升到一定高度后,朱霖才抬起头小心翼翼地看向窗外。
“燕京这么小、白云.”朱霖犹如一个刚买到喜欢玩具的孩子一样,稀奇不已。
“刘老师,我去给你抓朵云做棉花糖!”朱霖怪笑道。
刘一民说道:“太凉了不吃!”
朱霖一听,立马咯咯笑了起来,将脑袋靠在刘一民的肩上看着不断后退的天空。
燕京到郑市坐飞机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从东郊机场坐公交到了郑市火车站。
凭借刘一民的教授身份,买了两张软卧票。
“现在买软卧,终于不用让万老师帮忙买了!”刘一民拉着朱霖朝着车站里面挤去。
朱霖说道:“可惜我靠我自己还没办法买!”
“瞧,还挺要强的!”
早上从燕京出发,下午就到了汝城,加上赶到家里的一个多小时,到家赶上吃晚饭。
李大山开着大队的拖拉机带着两人回到了麦积大队,这台拖拉机是县里给麦积大队修路买的,让不少大队急红了眼。
旁边坐着的李兰勇说道:“一民,要不是你,县里面也不会给咱大队买拖拉机。这拖拉机现在可是大队为数不多的集体生产财产了。”
“就是,一民,咱们大队也沾你的光嘞!这路啊我们从入冬就开始修,现在走着好走多了。”李大山嘴里叼着用作业本卷的手工烟,讲起路来美的不行。
回去的路上,刘一民亲自看了看。路虽然没硬化,但是拓宽了,修平整了。
汝城是煤炭之城,煤的附属品煤矸石多的用不完,拖拉机用煤矸石铺在了黄土上,当做路基。
铺一次用不了多久,但煤矸石多啊,再铺一次就行了。
“这也不能算我头上,你们要是不主动修路,县里面想帮也没法帮啊!”
到了麦积大队,刘福庆和杨秀云已经在大队口等着了,杨秀云见到朱霖,就是拉着手嘘寒问暖。
“从入了冬,我跟你爹就等你俩回来过年呢!”杨秀云开开心心地拉着朱霖往家里面走。
ps:税王竟然真的打了伊朗.大家怎么看?
第331章 大嫂有喜,朱霖努力
冬日的麦积大队除了多了一条黑黢黢的煤矸石大路之外,跟往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路边枯死的黄蒿从乡间路沿一直绵延到大队两边的山梁上,零星的洋槐树在山梁上迎着西北风。
原先一些无主的地方被开了荒,大小不一的方块地,像是皲裂的龟壳一般。
各家各户的院子跟以前改变不大,倒是夯土墙,一年年的裂缝越来越大。
刘家人一边走一边跟大队里的人打着招呼,大家往日灰扑扑的脸上,多了几分红润。
“今年种棉花,虽说种的不多,但是挣的钱让大家过个好年还是没问题的。一民啊,幸亏听了你的话!”李大山向刘一民介绍道。
刘一民忙说道:“大山叔,兰勇的功劳你也别忘了!”
“哈哈哈,这兔崽子在部队和燕京待了几年,成熟了不少!”李大山现在提起李兰勇也是满脸的自豪。
朱霖拉着杨秀云的手,一口一个妈叫的那叫一个亲。
到了家,朱霖将自己从燕京带来的礼物给刘福庆和杨秀云一一拿了出来。
“大哥和大嫂呢?”朱霖关心地问道。
“你大哥成了矿务局安全科的副科长了,这不是过年了,得带头领着大家干,你嫂子在陪着你大哥!”杨秀云笑着说道。
刘一民问道:“啥时候的事儿?”
“刚当上,就前阵子的事儿!”刘福庆戴着朱霖新买的帽子,缠着旱烟袋说道。
“当上干部了,那大哥可就忙了!”朱霖说道。
“谁说不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过年。你干部不带头干,大家谁能服你?你大哥还想着学学文化,要不是咋能当好干部!”
杨秀云说完像是想起来了什么,连忙拍了拍大腿:“光顾着说话,赶紧吃饭吃饭,饭都做好了,在锅里热着呢!”
晚上吃饭,往常来看电视的社员都没有过来,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吃了一顿饭。
朱霖一个劲儿的给二老夹着菜献殷勤,刘一民凑到朱霖旁边低声说道:“你自己赶紧吃!”
朱霖没搭理他,而是继续跟杨秀云拉着闲话,讲在前线拍戏的事情。
“没想到拍戏也危险,霖霖啊,你跟一民以后出去,可要小心。你大哥大嫂在我们身边,我们不担心。就是担心你们两个啊,你们遇见点啥事儿,我跟你爹都帮不上啥忙!”杨秀云认真地嘱咐道。
朱霖说道:“爸妈,你们放心。等今年农闲了,再接你们到燕京住住,或者干脆就住燕京!”
“你们两个在燕京好好的就行,不用管我跟你娘,我们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你们嘞,这就足够了。”刘福庆插嘴道。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去刷锅。厨房里的灶上一直用柴火热着水,刷锅倒也不冷。
刘一民笑着说道:“朱霖同学,你这是在跟我争宠啊!”
“刘老师,你在我家的时候不也一样!”朱霖轻哼一声。
刷完锅跟二老聊了一会儿,两人的脸上都露出困意,杨秀云说道:“你们累一天了,赶紧睡去吧,不用陪着我们。”
“那爸、妈我们去休息了!”
杨秀云带着他们两个打开屋门,指着床脚的两个红色热水瓶说道:“你们要洗脚的话,床脚那两个暖壶,里面都是热水。抓紧休息,明儿不用早起!”
“好,娘,你跟爹也早点睡!”
屋子里到处是喜庆的打扮,朱红色的洗脸架搭配着鸳鸯戏水的洗脸盆,上面搭着白色的绣着牡丹的毛巾。
红色的传单搭配着红色的厚棉被,窗户边挂着两条红色的中国结。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今天结婚呢!”刘一民笑着说道。
两人是在燕京结的婚,可是家里面的房子也被杨秀云和刘福庆认真装扮了一番。
洗漱完毕,朱霖快步跑上了床,冻得缩着脖子牙齿打颤。刘一民将灯拉灭,刚进被窝就被朱霖紧紧地抱住。
两人先是用胳膊和脚将被子给掖严实,不让风透进来。纵然是新棉花,被窝想要暖和起来也得一会儿。
刘一民抱住朱霖嘿嘿笑道:“肚子贴肚子,胜过电褥子!”
“这新棉花的味道就是好闻!”朱霖说完,打了一个哈欠就开始老实地睡觉,手搭在刘一民的肚子上驱寒。
翌日醒来的时候,院子里都是肉香味。今天已经是大年二十七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年货。
靠着卖棉花挣的钱,今年家家户户的肉味都多了不少。
刘一民刚睁开眼,朱霖就醒了,贪婪地感受了一会儿被窝的温暖后就穿衣起床。
“爸妈,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朱霖洗完脸挽起袖子来到厨房里。
“今天煮肉杀鸡,这活儿让你爹干就行。”杨秀云说着就开始去炒菜,本以为两个人还能睡一会儿,没想到起来的这么早。
刘福庆说道:“一民,霖霖,你们两个要想去赶集的话,一会儿坐着拖拉机去。集体这台拖拉机,过年赶集一个小队用一天。”
这拖拉机如今成了大队财产,修完路后平常倒是不好用了,毕竟是集体财产,谁用谁不用都是个问题。
刘一民看向朱霖询问她去不去,看朱霖那样子,就知道她想去。
“那行,一会儿我们到集上转转!”
吃过饭后,李兰勇跑过来叫他们,两个人坐上拖拉机跟大家拉着呱。
“我上个月看报纸,又出台政策了。国家要调整统购政策,主要是减少统购品种,那今年咱们又有更多的地能种棉花了!”李兰勇凑到刘一民旁边,跟他聊着天。
这两年,国家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逐年在改变。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年粮食大丰收,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后,农民手里面还有大量的余粮。
以前统购的种类除了小麦玉米等主粮外,还有农副食品。要是只统购小麦玉米等主粮,其余的地就可以用来干别的了。
“这两年丰收,统购的政策会越来越宽,到时候大家手里面的东西都能自己拿去换钱!”刘一民说道。
李兰勇心眼里高兴,可又无奈地说道:“上级政策是上级政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传到咱们这儿!”
地方通过向农民征购粮食再到城里统销,因为统购粮价格低,这一买一出就形成了剪刀差。
但以前是缺粮,现在是丰收了,不再缺粮了。农民那么多粮食自己不能卖,只能给国家。国家拿那么多钱买粮食,对国家也成了负担。
几人聊着天来到了集市上,石岭公社原先路边的房子全部成了临时的门店。
两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前来赶集的社员挤到人群里开始采买。
除了卖对联和鞭炮,还有各种各样卖吃的,肉香味飘散在整个街道上。
刘一民和朱霖倒不买什么,两个人就是来凑热闹的,朱霖是想体验体验乡下的集市,说不定以后自己的导演生涯用得到这场景。
刘一民的大哥大嫂直到大年二十九才从矿务局赶回来,一回来就冲着杨秀云和刘福庆报喜。
“爹娘,萍萍怀孕了,怀孕了!”刘一国在院子里,大声地向刘家人宣告这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