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做总比不做强。朱教授,您当时在香江读的大学,你给我们讲讲,那时候的香江如何?国人地位如何?”孙玉石问道。
朱光遣将手头的工作放下,看向孙玉石,缓缓地讲起来自己民国八年即(1919年)在香江的经历。
“殖民地的人都一样,殖民者趾高气昂,中国人生活战战兢兢,警察除了英国警察,还有一些头上包着布的阿三,这些阿三,丝毫没有同为殖民地的觉悟,反而助纣为虐。”
听完朱光遣的话,大家又聊起来了阿三。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现在英国人还是他们爹呢!”刘一民笑着调侃道。
等到十点多的时候,刘一民将散文手稿拿到了自己的手里面,骑上摩托车朝着《人民文艺》奔去。
等刘一民走后,几个老教授笑道:“这小子灵感都没有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行喽,只能搞些学术工作了。”
“他什么时候像马尔斯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一点都不奇怪。”朱光遣若有所指地说道。
“朱教授,这话我信,不过一民还得努力,凭借现在的文章来说,还是不够的。”
朱光遣得意地说道:“那咱们拭目以待,我觉得不久就会有厉害的文章出现。”
几个人心里嘀咕,是不是朱光遣跟刘一民呆在一起呆久了,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想要打探,但什么都没有打探出来。
《人民文艺》编辑部,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快步跑到了楼上,到了屋内,看到大家在吃西瓜,于是走上前自来熟的拿了一块。
“这瓜好吃,在哪儿买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许一道:“这是我家院里自己种的,熟了给大家拿来尝尝,一民,你今天真是好运气。”
“许编,以后教教我如何种西瓜!”
崔道逸原本在张广年的办公室里面,听到外面的笑声后立马走了出来:“一民,终于来了,让我看看你写的是什么?”
许一调侃道:“崔编,你早上不是还说,一民可能叛逃了吗?”
“哎呀呀,你们怎么能平白朝我泼脏水,一民,这完全是诽谤,我是不可能说出这话的。”崔道逸如同被踩到了尾巴一般,嚷嚷了起来。
刘一民对着其他人说道:“我师兄是能说出这种话的。”
大家闹了一阵,刘一民将自己的散文交给了崔道逸。
“我还以为是一篇小说嘞!”
“要不要?”
“要要要,没说不要,一民,我瞅瞅。看看记者当时的报道,跟你写的有没有什么区别?”
崔道逸正在看的时候,张广年也拿着茶杯走了出来。他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对于刘一民的美国之行可是一清二楚。
张广年一边看,一边把玩着茶杯盖,看完了一篇后说道:“一民,你写的仿佛让我重新回到去年在美国的时光了。”
“战斗力十足啊,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散文了,更像是一民说的非虚构小说,故事性比一般的散文强多了。”崔道逸也附和道。
等崔道逸和张广年看完之后,将《美国行记》递给了其他人看。
张广年说道:“正确地记录了我们在美国的那段时间,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写的十分深刻。对于浅显的讲美国好或者不好的人,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到时候我再配一篇评论,我相信一定能给大家的心灵带来一次涤荡。”
见大家看的兴趣正浓,张广年冲刘一民招了招手带着他走进了办公室。
因为楼结构的问题,两边通风不是很好,张广年的办公室很热,窗户向外开着,上面挂着窗纱,门后面摆着脸盆架,随时有盆水洗脸擦汗。
张广年关上门说道:“一民啊,等过一个月你再来《人民文艺》,你就看不到我喽。”
“找到接替的人了?”刘一民心底实则已经知道是谁了。
“找到了,是王濛!”张广年说完观察了一下刘一民的表情,诧异道:“你不意外?”
“王濛同志无论是在文学界的影响力,还是年龄资历,目前来说都合适。”
“是啊,还是比较合适的。《人民文艺》这位置不好做,我选了好几个人都被否定了,不是这方不满意就是那方不满意。周杨同志起初满意,后又不同意,最近又同意了王濛,我想尽快卸任,我的年纪大了,再兼任并不合适。
且深感力不从心,这两年杂志整体的水平在下降,要不是有你的作品撑着,我们早就竞争不过其它的杂志了。”
“您过奖了。”
“一点都没有啊,某种程度而言,你是我们《人民文艺》的衣食父母啊。王濛同志7月份到任,到时候我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了。”
张广年说完又向刘一民提起蒋子龙的事情:“我其实有意调蒋子龙来《人民文艺》,最近不知道为何没了消息,你们两个关系好,帮我问一问。”
“行,我明天就打电话问一下。”
听到刘一民答应,张广年神色轻松地说道:“好,你到时候跟我讲一下。”
“以后再找您,都得到作协喽!”
“一民啊,那年中秋节大家在你院子里过的挺热闹的,等今年中秋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再到你的院子里坐坐?”张广年问道。
“好啊,到时候我再广发英雄帖。”
张广年送刘一民走出办公室,崔道逸将散文审核了一遍,里面有错字或者是其它毛病的全部跟刘一民核对了一下。
核对完后,崔道逸要请刘一民吃饭。
“师兄,你在单位吃吧,我回家吃,要不然你跟我去我家也行!”
崔道逸说道:“算了算了,等你再有时间吧。这人啊成了家,一半时间就都不是自己的了,加上工作,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是了。”
“师兄,走了!”
刘一民是掐好时间点的,从《人民文艺》离开刚好可以到四合院跟朱霖一块吃中午饭。
出了《人民文艺》,看到一个社员穿着“劳动光荣”的背心戴着草帽,坐在牛车旁边卖西瓜,刘一民顺便买了一个西瓜。
“同志,这瓜多少钱一斤?”刘一民敲了敲西瓜,也不知道发出什么声是好,反正从小养成的习惯,总要敲一敲。
“一毛钱一斤,同志看看吧,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都是个顶个的好瓜啊!”
“你这瓜保熟吗?”
“保熟,我用牛拉着车来卖西瓜的,能卖给你生瓜蛋子?”
“保熟就行,就这个吧!”
“好嘞,四斤半,算您四斤,四毛钱。”
刘一民从口袋里面掏出五毛钱,笑着说道:“不用找了。”
一毛钱一斤的西瓜已经算贵了,等到六七月份,通常是几分钱一斤。
到了院里,朱霖已经在做饭了,听到摩托车的声音立马走了出来。
“刘老师,你怎么来了?”
刘一民笑着说道:“怎么?陪你吃饭不开心啊?”
“开心开心,小院蓬荜生辉。”朱霖笑着接过刘一民的西瓜走回厨房放进冰箱里面,又重新摘了点菜。
吃饭的时候,刘一民看到了石桌下卧着的小黄狗,朱霖介绍道:“这是苏民老师家里的,我瞧这条小狗身强力壮的,就抱回来了。”
吃完饭,刘一民将西瓜拿出来切开,果然是瓤红皮薄,朱霖尝了一口夸赞好吃。
朱霖讲起自己前几天买的西瓜,切开后瓤是白的。
“我去找他去了,他给我说他这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白瓤西瓜。”朱霖郁闷地说道。
“哈哈哈,然后呢?”刘一民问道。
“我把西瓜往旁边一摆就走了,别的看到瓤都是白的,哪儿敢买啊!”
两人吃了几牙西瓜消消腻,回到了卧室准备午休。
朱霖打开空调笑着说道“刘老师,这空调是真舒服,以前中午睡醒满头大汗,天热还睡不着。”
“刚开始给你装,你还不乐意!”
“刘老师,谢谢你啊!”朱霖站在刘一民前面搂着脖子,娇声娇气地说道。
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刘一民,气息吹的他脸上痒痒的。
“刘老师,开个午会!”
刘一民哈哈一笑,搂着朱霖顺势倒在了床上:“说不如做!”
空调吹着冷风,两个人还是出了不少汗。
朱霖说道:“刘老师,你说我咋还不怀孕?”
“急是急不来的,再说了,三人世界,比两人世界拥挤啊!”刘一民宽慰道。
“刘老师,你放心,等有了孩子,我也不会冷落你的。”朱霖抚摸了一下刘一民的脑袋,躺下开始睡觉。
朱霖上班后,刘一民在院子里睡了很久才醒来。因为睡的久,头有点痛,刘一民看了看时间已经三点了,到学校就三点半,四舍五入就四点了,索性不去了。
刘一民坐在银杏树下发了一会呆后,进入书房准备给蒋子龙打个电话,帮张广年询问一下。
最近蒋子龙已经从机器厂调到了作协,刘一民直接将电话打到了津城作协。
第353章 朱霖怀孕
津城作协,蒋子龙坐在窗户边百无聊赖,感受着小树林吹来的微不足道的凉风和蝉鸣,希冀能够找到些许的灵感。
但是可惜,什么也没有想出来。
“一民的灵感是怎么来的?真是邪了门儿了。”蒋子龙嘀咕了一声,也不再想了,拿起蒲扇扇了起来。
正嘀咕的时候,办公室外响起了一道声音:“子龙同志,有你的电话。”
“哪里来的?”
“燕京!”
蒋子龙起身朝着传达室走去,身上的米黄色背心和大裤衩,丝毫看不出来是一个作家。
“喂,哪位?我是蒋子龙!”
“子龙同志,是我!”刘一民笑着说道。
“一民啊,我还以为是谁给我打电话,你怎么想起我来了?”蒋子龙连忙坐在凳子上认真听了起来。
刘一民直截了当地说道:“先不寒暄,讲一讲正事,讲完之后再寒暄。我是受人所托,今天到了《人民文艺》,张广年同志告诉我,他有意调你到《人民文艺》当副主编,他问我你还愿不愿意到《人民文艺》来。”
“一民啊,这件事啊,我个人是愿意的,可惜现在津城市里面不放我,我也没办法,借调的事情完不成了。”蒋子龙说道。
刘一民“哦”了一声,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你不愿意来。”
“一民,你到大学工作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作协工作远不如高校纯粹,你教书育人之外写一写书,我们要考虑的东西比较多。”
蒋子龙说完不再谈论这个话题,刘一民想了想也没再谈论这个话题。
蒋子龙跟刘一民沟通起来了写作思路,两个人聊了约莫半个小时,就挂断了电话。
“一民,下次再到燕京给你带津城大麻花。”
“你还不如给我到海边捉点虾带过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一言为定!”
挂断电话后,刘一民给《人民文艺》的张广年打去了电话,张广年筋疲力尽地说道:“算了算了,形势比人强,就这样吧,有个王濛也不错了,辛苦你了。”
下午,崔道逸跑到了四合院里,刘一民拿出西瓜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