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92节

  丰泽园是鲁菜,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名字跟中海里面的丰泽园同名,葱烧海参是里面的特色菜。

  “我还没去吃过,改天跟霖霖一块去尝尝。”刘一民笑道。

  等万方做好了,几人一品尝,确实非常好吃。

  曹禹说道:“丰泽园的厨子王义均老爷子很了不起,今年国家要举办首届名厨大赛,我看他能获奖。”

  刘一民一边吃一边眼睛滴溜溜地转,曹禹忍不住问他到底在想什么。

  “我是在想,老北平餐饮百年老字号很多,在北平百年的风风雨雨中,这些老字号肯定也是经历了不少故事,这也是老北平历史的一部分啊。”刘一民笑道。

  曹禹一听放下了手里面的筷子:“有想法了?”

  “我只是刚想。”

  “有想法就是好事,一民啊,老舍先生的《茶馆》之后,地道的老北平文学作品并不多见,你的《狼烟北平》算是其中一部。我记得当时《燕京文艺》还召开了北平文学研讨会,大家都期待着老北平风味的文学作品。

  你扛起了老舍先生的北平文学大旗,你还得继续扛下去,我看好你。”曹禹期待地说道。

  旁边的万方非常感兴趣,但是她不知道这百年老字号该怎么写?难道就写做饭?

  等吃完饭后,刘一民拉着曹禹磨磨蹭蹭的走进了书房。

  “说吧,有什么事情要让我办?”

  “您这话说的。”

  “我老了但我不聋,小方都听到了,我自然也听到了。”曹禹磕了磕手指笑骂道。

  “老师,您也知道小霖前段时间为孩子的事情没少闹心,现在不是怀孕了嘛。人艺最近缺剧本也没什么戏要排,我想替她请一阵子假,天太热了,我带着她去北戴河休养一阵子,她不愿意,就是怕麻烦您。”

  曹禹直截了当地问道:“多长时间?”

  “怎么着不得一个多月?把最热这阵子给度过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曹禹琢磨道:“一个月,现在演员日常管理都是是之同志在负责!”

  “很为难?”

  “有点为难,你给我个理由?”

  “要是今年我给人艺三个剧本呢?”

  “嗯?三个?”曹禹耷拉着的眼皮立马抬了起来:“臭小子,你可别反悔啊!”

  “一口吐沫一个钉!”

  “好,院里面我去讲!”曹禹笑眯眯的样子,颇有几分奸计得逞的嘴脸。

  7月29号下午临下班的时候,《收获》编辑部发生了一件咄咄怪事。李晓林看到身穿航空制服的乘务员跑到《收获》编辑部说有紧急文件的时候,还指名道姓的要找她,她的大脑宕机了几秒钟。

  “你就是李晓林编辑啊?燕京的领导让我们转交给你一份紧急文件,说是一份手稿,我们不知道具体内容。”乘务员赶紧说道。

  她的机组在沪市中转,直接把她给留下来办这件事儿了。看当时送手稿的秘书快要吃人的表情,知道事情很急,生怕把事情给办错了。

  “同志,哪位领导给的?我们《收获》发表是很严格的?不能因为是领导就.”

  “不好意思,你们拆开就知道了,我只负责送到,其余的事情我不管了。”乘务员说完,就从《收获》编辑部跑走了。

  李晓林忐忑的将档案打开,心想要是哪位老领导想走后门,自己得找个理由婉拒了。

  看到信封上是“刘一民”的名字后,李晓林松了一口气,又忍不住骂道:“这臭小子在搞什么鬼?”

  “谁啊晓林?”有编辑问道。

  “师弟一民,这臭小子,吓我一跳!”

  李晓林笑着走到座位上将里面的手稿给倒了出来,看完前两页之后又“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咋了晓林?又吓了你一跳?”

  李晓林喉咙有点干:“题材,题材有点有点”

  “有点什么?”

  “题材有点野,我去找巴金同志。”

  李晓林立马起身朝着巴金的办公室走去,刚才的走的乘务员又回来了,站在门口试探着问道:“你们能不能给我写张收到的字条?”

  众编辑看向准备离开的李晓林,李晓林扭头大声说道:“给她写!”

  这一道声音,吓坏了所有人。

  李晓林没敲门直接冲进了巴金的办公室:“父亲,你看看一民写的这篇文章?”

  “你看,又急了,在编辑部不要喊‘父亲’。”

  李晓林没时间纠缠,直接将稿子递给了巴金老爷子:“父亲,不急不行啊,核爆炸了!”

  “不是早就爆过了?不是,一民这篇文章讲的是原子弹爆炸的故事。李晓林赶紧解释道。

  巴金一愣,也赶紧认真地看了起来,巴金气定神闲地看完之后,疑惑地看向李晓林:“他怎么知道这么多?这可是国家机密啊?”

  “是啊,不会泄密吧?写的就跟是他亲自研发的一样。”

  巴金也有点头大,让李晓林给刘一民打电话核实一下,可惜家里面没人。

  直到晚上电话经过长途台的多次转拨打到了曹禹这里,曹禹笑着说道:“我的老巴哥哥,你还真猜对了,一民真去了。这是中央的决定,你们放心发表就是了。”

  “哈哈哈,那好。家宝涉及到国家机密,我不得不慎重啊。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定然如邱小姐在沙漠炸响一般,响彻于文坛。看来,我们《收获》又要来一次大收获了。”

  巴金跟曹禹在电话里聊了一会儿就挂断了电话。

  “父亲,幸亏咱们还没有印,现在撤下一篇换上一民的还来得及。”旁边的李晓林激动地说道。

  “撤下一篇,让美工把封面也给换了,换上.”巴金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就换上当时原子弹爆炸的那张图片。”

  “好,我明白。”

  “这真是把咱们国家的核面纱给揭开了。”

  8月1日,燕京军区举办庆祝活动,邀请刘一民和朱霖前去参加。

  燕京军区的文工团将在台上合唱《祖国不会忘记》,朱霖坐在摩托车上紧紧地搂住刘一民的腰说道:“刘老师,这件事情你怎么不告诉我?”

  “给你一个惊喜嘛!”

  晚会直接在操场上举办,刘一民和朱霖坐在前排,旁边的魏巍说道:“一民,你这首歌写的好啊,我最近一直在哼这个调调,据说大部分研究所的科学家都在唱这首歌呢。有些为了国家奋斗了几十年的老科学家,听到这首歌直接哭了。”

  刘一民说道:“魏巍同志,您就别夸奖了。”

  “做得好就得夸,做的不好我也会骂的。”

  苍茫又充满激情的歌声刚一唱响,就点燃了在场指战员的热情。欢呼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台下也开始跟着唱了起来。

  魏巍看了看后面的指战员:“你这首歌儿,今年呐,肯定还能获得总政的奖励。”

  今天庆祝晚会很热闹,但是燕京军区和其它单位的一些首长来的特别少。

  刘一民感觉有点奇怪,魏巍看出了他的疑惑低声说道:“29号晚上,冀省隆化出事儿了,驻军为了庆祝免费给老百姓放电影,但是中间发生了-爆.事情很大。”

  “原因查出来了吗?”

  “还没,唉,好事成了坏事儿!”

  8月中旬,《横空出世》正式在《收获》发表。各地在看到样书封面的时候同样大吃一惊,再看看内容,纷纷要求增加订购数量。

  “就这凭这张封面,销量就能比上个月增加两倍的销量!”

  事实证明,预判的没有错。当读者看到杂志上那句“《横空出世》——原子弹背后的故事,作者刘一民”时,掏钱犹豫一秒都是对文学的不尊重。

第363章 再扛老北平文学的大旗

  全国各地的书店出现抢购潮,甚至还一度发生因为售货员给读者拿杂志不及时,在后面读者的推搡下发生柜台被挤倒的事故。

  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各地的报纸上层出不穷,书店每天打开门面对的都是乌泱泱的人群,晚上下班时摆出“今日《收获》已售罄”的牌子才能将书店门给关上。

  催货的电报如同雪花一般飞到《收获》编辑部,飞到《收获》合作的印刷厂。

  印刷厂内,刚摆进仓库的杂志,下午下班之前就会被清空。于是《收获》不得不又联系一家燕京的印刷厂,两地印刷就近供货。

  各大官媒根本不用上面打招呼配合宣传,纷纷刊登上自家的评论。

  《人民报》发表长篇社论,题目为《‘横空出世’揭开神秘的核面纱——向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解放军战士致敬》

  《中青报》号召青年人以科学家—‘陆光达’为榜样,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报效国家。

  《光明报》发表评论——《‘横空出世’是真的横空出世。》

  在《横空出世》发表的第二天晚上,新闻联播以实景报道了读者抢购的画面,并随机抓了两名路人采访。

  赵忠湘以其特有的声音向全社会播报:

  【《横空出世》这本小说激发了全社会的报国热情,我们的国家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我们才能挺直腰板。《横空出世》的作者刘一民同志作词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唱出了无数科学家和军人的心声,请相信,你们的贡献祖国不会忘记。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国家前行的脚步离不开每一位同胞的努力。】

  销量如同台风吹起的浪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一声高过一声。

  《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在天安门前唱响,各地电台里播放最多的歌曲也就是这首《祖国不会忘记》。

  在销量暴增的同时,认识刘一民的人才知道这家伙是从核基地回来的,这国之重器还真让他看到了。

  此时,刘一民和朱霖正坐在北戴河的创作之家里听广播。人艺给朱霖批了一个半月的假期,从8月初到9月中。

  曹禹告诉于是之三个本子换一个半月的假期时,于是之觉得这是个大赚的生意。

  甚至还亲自跑过来问刘一民,一个半月够不够,不够的话再加。三个月打六折,只需要四本就行了。

  刘一民听到这话脸都黑了,差点忘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了。

  曹禹没有告诉下面的导演,但是于是之有意无意的透露了出去,整个人艺暗潮涌动,导演们都在为争剧本做着努力。

  不仅人艺,商务印书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几个出版社看到销量这么高,疯了一样找刘一民,可惜谁都没找到。

  无论是燕大、人艺、四合院和华侨公寓都没找到人,谁也不知道刘一民和朱霖去哪儿了。

  这是刘一民让保密的结果,作协里面只有张广年知道刘一民跑到了“创作之家”躲清闲。

  这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是清静,没有人会打扰他们。附近的宾馆人太多,人来来往往的容易吵着他们。

  况且这里有保障人员,工作人员老赵—赵秀文和经理李记都熟悉,走的时候多付一笔钱就行了。

  他们两个住在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周末的时候朱父和朱母会坐着火车过来给他们送点好吃的。

  “明天我跟着老赵去打理苹果树,刘老师,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朱霖光着脚丫子盘腿坐在沙发上,开心地问道。

  “瞧把你开心的。”

  刘一民坐在书桌旁,头也不回地说道。

  “刘老师,不用上班,当然开心了。虽然我喜欢排戏,但是就那几部我也会烦的,就当出来散散心了。”

  半个月的时间,《横空出世》的剧本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等从北戴河回去就可以把剧本交给人艺和万方的《剧本月刊》。

  翌日早上,刘一民和朱霖推开窗户,呼吸着海边的新鲜空气。

  老赵正在做饭,听到声音后出来看着刘一民和朱霖:“刘一民同志,朱霖同志,昨天休息的怎么样?”

  “休息的可好了,恨没有生在这里啊!”刘一民笑道。

  老赵边摘菜边抬头继续说道:“刘一民同志,最近市里面大家都在讨论你的小说还有你的歌儿,你听到没,隔壁的部队疗养院正在放呢。你们要是出去图安静的话,记得戴个帽子啥的,别让人认出来。”

首节 上一节 29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