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11节

  刘一民忍不住率先鼓起掌来,这句话讲的颇对他的胃口。

  袁伟民发完言之后,刘一民从正门送他们出去。袁伟民向他表示,12月就正式启程前往郴州训练中心,开启备战奥运的训练。

  “一民同志,再见!”袁伟民握着刘一民的手,又给他来了一个拥抱。

  其余的女排队员,挨个跟他握手告别,嘴里笑着说下次一定要吃到丰泽园。

  送走他们后,刘一民跟朱霖走回四合院。晚上风太大,两人也累了,就没有再回华侨公寓。

  教材编写完之后,编写办公室被收归系里,没了太多的日常性事务,刘一民去燕大办公室坐班的次数少了起来。

  进入十二月,电影市场上最受期待的电影来了。11月中旬举办的《雷场相思树》购片会上,卖出了800个拷贝,比《凯旋在子夜》少了近400个。

  本来《凯旋在子夜》的拷贝数量刚过千,但后来电影市场实在是火热,中影卖了第二批拷贝,总共又卖出了200个左右。

  从年初开始上映,现在电影院播放最多的电影里面还有《凯旋在子夜》的身影。

  《雷场相思树》这部电影让八一厂赚了不少钱,除了中影给的四十万左右的利润,还有电影局给的二十万奖励。

  12月1日上午,刘一民在燕大中文系跟严家炎一起将教材样本寄到各个高校,傍晚的时候陪着朱霖和朱父朱母到了电影院观看了《雷场相思树》。

  好久没跟朱父朱母一起出来看,两位老人的情绪很高。自从朱霖结婚后,朱霖总是说朱父和朱母老的好像更快了。

  整个电影院里雅雀无声,当看到开头顺利攻上高地的时候,整个电影院沸腾了。

  画面一转,发现是几个大学生战士幻想的战斗场面时,剧场的观众不约而同地笑出了声。

  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注意秩序,不要影响其他人观影,但买账的人很少。

  不过相当长的片段没有激烈的战斗戏份,观众们也就没再发出声音。

  大家仔细地随着几名大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战场,去观察前线战士,也观察他们自身的心理蜕变。

  一场激烈地战斗下来,看着牺牲的战士和英雄的壮举,观众的心态再次发生着变化。

  朱母和一些观众的眼角红彤彤的,朱父低声地安慰着。

  “这些战士都是跟咱孩子一样的年纪啊!”朱母难受地说道。

  朱霖看到熟悉的战士在荧幕上冲锋时,也情不自禁地抓紧了刘一民的胳膊。

  电影里,受伤的战士哼着《月亮之歌》:“当我守在祖国边防的时候,常对着月亮静静地瞧,她像妈妈的笑脸,不管心里有多烦恼.”

  将受伤的战士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没有观众能不动容,整个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向牺牲的战士们默哀!”

  电影院观众的动作全部停了下来,默哀三分钟后才陆续离开了电影院。

  后面的放映员没有换片的动作,因为下一场也是《雷场相思树》。

  电影院汲取了上次《凯旋在子夜》的经验,连场播放《雷场相思树》。

  “爸妈,你们回去的路上慢点!”朱霖关心地交代道。

  “放心吧,不到二十分钟就到家了,你们两个也回去早点休息。”朱母摆了摆手,坐在了朱父的自行车后座上,跟刚谈恋爱的小对象一般。

  “咱们也回去吧,刘老师!”朱霖拉着刘一民的手走到了摩托车旁边。

  他们这群人刚出去,电影院门口又围满了人。

第379章 《天下第一楼》

  第二天的报纸上都在报道《雷场相思树》首映的事情,有的电影院一天二十四小时放电影,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放《雷场相思树》。

  通过加播放时长来满足观众的观影热情,记者采访到多名一天之内观看两次的观众。

  刘一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采访到的,可能是观看两次以上的比较多,轻轻一抓就是。

  八一电影厂在面对采访的时候表示,电影的成功不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劳,而是电影剧本的功劳。

  副厂长刘佩然宣布为了感谢刘一民提供优质的电影剧本,将向燕大捐赠几部优秀的电影拷贝,其中就包括《雷场相思树》,让燕大的学生免费观影。

  八一厂行动极快,下午就派人将拷贝送到了燕大放映办公室。燕大负责放映的部门在三角地贴出通知,按院系发放免费的电影票到大饭堂观影。

  燕大院系不少,一个系一晚的话,最后一个系也得到12月中旬了。

  第一个轮到的系,自然就是刘一民所在的中文系。

  几个教授拿着票笑道:“一民,我们可是沾了你的便宜了,想看《雷场相思树》又不想去校外,学校大饭堂是个好选择。”

  “诸位教授,如果看完觉得剧本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大家讲出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放心吧,挑刺我们是专业的。”

  中文系的学生和教职工多,一晚上的话大饭厅根本坐不下,于是分为两天。

  分为两天后就宽敞多了,不少教授和老师的家属都能够拿到票。

  另外以后《雷场相思树》还会再排片,到时候想再看的可以排队领票。

  刘一民在课堂上见到余桦,还送给他了一张。

  余桦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课表,只要刘一民上课,不管在哪个教室,他都能准时跑到教室后面。

  不过现在好点了,没有再推着史铁生来燕大。

  “一民同志,谢谢你啊,我非常想看这部电影,可惜我就是买不着票。”余桦感谢道。

  刘一民问道:“你不上课的时候都跑哪儿玩了?”

  余桦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到的地方给刘一民讲了讲,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遗址都逛了一遍。

  天寒地冻的燕京,刘一民都佩服余桦的游玩热情了。

  “你的小说什么时候发表?”刘一民问道。

  余桦得意地说道:“明年1月!”

  “好,到时候一定买本《燕京文艺》支持你!”刘一民说道。

  余桦摆手说不用:“《星星》你已经看过了,何必让《燕京文艺》再挣那几毛钱。如果能出版的话,希望你能帮我写一篇序。”

  刘一民很爽快地答应了余桦的请求,不过余桦也认为他的这篇小说能出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等你离开燕京了,再请你吃顿饭送送你。”

  余桦心里高兴但是脸上却矜持道:“不用了不用了,不能总是去吃丰泽园,要不然我嘴都养刁了!”

  “丰泽园?想的美!”刘一民哼道。

  丰泽园是免费,可也不能老是去占便宜。

  这次上完课,刘一民没有在燕大久待,而是直接回了华侨公寓。

  可能是到了1983年年底了,82年12月在美国授权给小日本、德国、英国等几个国家出版的《绿皮书》稿费陆续给寄了过来。

  上次在美国获得欧亨利文学奖的时候,分别与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都签订了出版授权协议。

  其中《绿皮书》在德国和加拿大、英国卖的比较好,在英国和加拿大成为了年度畅销书。

  可惜这些国家人少,年度畅销也不过如此,几个国家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十万册的销量。

  除了英语系国家之外,各个国家从翻译到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几个月的销售空白期,也影响了销量。

  各国售价不同,最后总共拿到了约八万块钱的稿费,刘一民粗略算了一下存款已经有了二十五万左右。

  加上房产增值的部分,刘一民一个人相当于三十多个万元户。

  另外,几家出版社都表示明年将在合适的时间来到中国,跟刘一民谈其他作品的出版问题。

  欧.亨利文学奖组委会出版的获奖小说合集,版税稿酬倒是还没有结。

  刘一民傍晚去接朱霖下班的时候,两人一块到王府井的百货商场买了几件机器织的毛衣毛裤,还有棉服、大衣、羊毛衫给大哥大嫂和刘福庆、杨秀云寄了回去。

  “大嫂怀孕坐月子得买点营养品。”朱霖看着手上的东西,觉得不够。

  朱霖是医生,知道买什么对产妇好。买了几包高品质的红糖,加上豆粉一起寄了回去。

  回到家,刘一民给朱霖做饭。朱霖在书房给家里写信:“刘老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刘一民头也不回地说道:“没有,你自由发挥!”

  过了一会儿,刘一民补充道:“你问问爹娘,家里还缺啥?”

  “这不用问,他们肯定说啥也不缺!”朱霖笑道。

  刘一民炒了一盘土豆炖牛肉和豆腐,砂锅里面炖着排骨。

  “赶紧出来吃饭吧!”

  时间终于来到了12月5号,一大早刘一民和朱光遣就跟着严家炎来到了北师大。

  燕京大学和北师大算是同宗同源,燕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师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

  刘一民没有来过北师大,但严家炎和朱光遣是这里的熟人了,带着他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找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

  李修生目前正带领北师大中文系推动现代文学研究,跟燕大推广的教材不谋而合,可以说他们确实急需这样的一本教材。

  燕大中文系号称天下第一系,但北师大在一段时间里,隐隐有超过燕大之势。燕大中文系有燕大十分之一的教授数量,北师大中文系有十八罗汉(十五位教授,三副教授)。

  如果将两个中文系拟人化看待的话,两个中文系性格截然不同。

  燕大中文系的教授能说会讲,思想活跃,敢开风气之先河,总是站在文学的潮流第一线。

  但是北师大中文系就是沉闷的性格,注重文史结合,写文章注重有翔实的历史考据。

  从他们中文系教授李修生的履历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搞古籍研究的。

  著名教授陆宗达出名的课程是《说文解字》,启功先生也是做古典文学研究。

  走进办公楼,刘一民能感受到两个系的不同学风,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里面安安静静,办公室的老师都在低头做研究。

  像燕大中文系,估计吴教授这时候又在烤红薯吃了。

  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看到他们后,热情地伸出双手:“老严,朱教授,一民同志,你们好啊,欢迎你们来到北师大中文系!”

  “老李啊,你瞧瞧,这是我们的教材!”严家炎从包里将教材拿了出来,递给李修生看。

  “我也不是研究西方文学的,我倒是看不出来什么好坏。不过钱锺书教授都说好,清华大学明年率先使用,那我相信,这教材肯定不错。一会儿有个会,你们也参加,让我们的教授和老师看一看。”

  李修生跟严家炎说完,将目光放到了刘一民的身上:“一民同志,久仰大名啊,你的名字在我们北师大火的一塌糊涂,你上学的时候,不少学生天天往你们燕大跑,后来当了教授,我们中文系也有学生跑到燕大上你的课。

  回来跑到我们中文系的课堂上,说你讲的外国文学思想比我们讲的更好。”

  李修生说完,严家炎和朱光遣都笑了起来。

  “之所以觉得我讲的好,可能因为学生对我这个人比较感兴趣。”刘一民谦虚地说道。

  李修生带着他们朝会议室走,告诉他们北师大中文系也想如同燕大破格聘请优秀人才,可惜环顾四周,都没有破格的资格。

  会议室里面已经坐着几个教授了,李修生一一的给他们做了介绍。

  在这里刘一民见到了启功先生:“启功先生,您好,终于有机会得以见到您了。”

  “哈哈哈,是吗?你博士报我们学校怎么样?我当你的导师!”启功先生笑道。

  旁边的朱光遣抗议道:“今天是鸿门宴吗?”

  “哈哈哈,快坐快坐。一民同志,瞧,你们中文系把你看的紧的,你这棵中文系宝树,谁也挖不走。”启功先生笑道。

  “有时间向您请教书法!”

首节 上一节 31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