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随时欢迎。”
启功先生不仅仅是书画方面的鉴定专家,而且自己在书画方面也很有建树。
大家坐下后,北师大中文系的几个教授开始轮番看他们带过来的样书。
“咱们北师大的讲西方文学方面的老师,可以拿着教材试讲一下,看看是否适合咱们北师大。”刘一民说道。
有教授翻了几页后:“我其实已经了解过了,你们这教材确实好。我看燕大今年应该把优秀教学成果奖颁给朱教授和刘副教授。”
严家炎接话道:“正有此意!”
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对教材没有多关注,很多人出言询问刘一民的写作和在国外的情况。
刘一民一一给大家讲解,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
严家炎一看这情况,就觉得事情差不多了。
等既定演讲的时间一到,大家一起朝着阶梯教室走去。教室的楼前已经围着不少的学生了,提前到教室的学生打开窗户盯着他们必经的路口。
看到刘一民后,楼上和楼下都是鼓掌声。
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看到这副场景,说起话来都是酸溜溜的。
现在是有求北师大中文系,要不然严家炎的尾巴早就翘起来了。
启功先生说道:“看来年轻的学生喜欢年轻的教授啊!”
“启功先生,这是北师大的学生给咱们的掌声。北师大的教授们教出了一群好学生,青春洋溢,待客热情。”刘一民笑道。
“哈哈哈!”
楼道里都是人,他们好不容易才走进阶梯教室。
教授坐在前面,后面的挤满了学生,热情的场景跟刘一民上学时演讲一般。
李修生上台做欢迎词,接着严家炎上台向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介绍了一下课本。
“同学们,大家都在学西方现代文学思想,但是没有教材,不成体系,这是我们燕大中文系历经千辛万苦编撰而成”
严家炎讲的都是教材如何如何好,下面的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下面有请刘一民教授上台演讲!”
教室里立马像被点燃了炮仗一般热闹了起来,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李修生笑着挤兑道:“老严,你也不行啊,还没你手下的副教授有影响力。”
“别说你们酸,我也酸啊,这小子上学的时候就这副场景,别说你们阶梯教室,就算是礼堂也能挤满人。”严家炎说道。
刘一民走上台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课本:“这课本是由我和燕大一级教授朱光遣教授、已故的燕大中文系老主任杨诲教授联合编撰,既然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教材,那么我给今天讲的同样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内容。”
这些内容刘一民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而偏宏观的课程也讲过,那就是任职副教授比试讲课的时候,将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想整体概览了一遍。
今天几乎是照着上次的课程讲的,刘一民在上面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下面的学生听到不懂的地方,立马举手发言。
“刘教授,物质丰富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西方会诞生反抗思潮?”有学生举手问道。
“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反抗并不冲突,因为商品横流的社会,将人的思想给异化了,让人喘不过气来。当他们发现,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并不会让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者是美好的未来时,对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失望,出现反抗思潮。”
刘一民在北师大的课堂上整整讲了两个小时才结束,结束后不少学生拿着《横空出世》或者其它的单行本冲上讲台,让刘一民签字。
这一幕可把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给吓坏了,他们可没对这一幕做出预案。
讲台上的人越来越多,教授坐的前排成了孤岛,想站起来走是不可能了。
刘一民快速地给签着名,秩序实在是太混乱了,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将书递到刘一民前面签完字,说了一声谢谢,结果书被别人给拿走了。
李修生问严家炎这咋办,严家炎无奈地说道:“找几个年轻的老师让去分开人流,让一民走,这么多女学生挤着算怎么一回事儿!”
八十年代的师范学院,男生是比女生多,但是不妨碍讲台上围着的女生比男生多。
严家炎有处理这事情的经验,指挥着几个北师大的讲师和助教往上挤,最终给刘一民硬生生的隔开了一条路。
回燕京大学的路上,刘一民指了指脸上的两条血痕:“严教授,这算工伤吗?”
严家炎和朱光遣乐了,还认真分析了这两条血痕是什么造成的。
刘一民依稀感觉到像是单行本锋利书边划伤的,但也不是太确定。
到了中文系,严家炎又接到了一个好消息:“豫省的河大和郑大都决定使用他们的教材了。”
“不愧是老乡!”刘一民笑道。
严家炎说道:“他们在信里面还邀请你有时间去河大和郑大看一看,毕竟是你老家。”
至此,教材推广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清华、北师大、河大、郑大和燕大五所高校开始使用。
有了基础再扩大战果,就容易多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时传出喜讯,不过很多学校提出想让他们过去讲讲课。
可惜那么多学校,燕大怎么讲的过来。于是,学校又开始针对教材写一些论文,发表到杂志上让各大高校的中文系去学习。
12月中旬,燕京时不时飘起雪花,虽然不大,但路上经常因为泼的水结冰。刘一民和朱霖住到了四合院,刘一民又买了两台空调装在了书房和客厅,倒是温暖了不少。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慢悠悠地将朱霖送到人艺后,走进曹禹的办公室,将最后一篇稿子递给曹禹欣赏。
“《天下第一楼》?”曹禹看了一眼,好奇地读了起来。
读了一会,笑着说道:“这是讲全聚德的啊!”
“燕京讲饮食,那不得不讲全聚德,您看看怎么样?觉得可以的话,到月底话剧的剧本保准出来。”
ps:感谢枚斋大佬1500起点币打赏
第380章 《时代三部曲》
刘一民坐在曹禹的办公室里品着茶,静静地等待曹禹将《天下第一楼》给看完。
曹禹只看了一个开头,心里没有关注到内容上,反而是将《天下第一楼》代表的全聚德和《传奇大掌柜》代表的丰泽园拿来对比。
心想等到丰泽园看到这篇文章后,估计心里边要嘀咕了,这边还没得意多久呢,小说又直接将全聚德的名号竖成了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楼》以民国初年的全聚德为背景,此时盛极一时的北平烤鸭店全聚德正迎来艰难时刻。
掌柜的唐德源年迈多病无力管理全聚德的日常事务,只能退居二线,饭庄交给了两个儿子和二柜王子西打理。
可惜两个儿子都没有经营之才,两个纨绔子弟各有所爱,大儿子留恋于戏馆,二儿子酷爱武林,想当一个侠客,搞得整个饭庄鸡犬不宁。
伙计和厨师忙碌一年,到最后入不敷出,账面上全是两个少掌柜玩乐的支出。二柜王子西看着日薄西山的饭庄向老掌柜推荐了朋友卢孟实。
在老掌柜咽气之前,终于喊出了那句:“快去请卢孟实!”
卢孟实来了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劲和北平最好的堂头常贵、烤鸭师傅罗大头、御厨刘金锭一起将全聚德经营的有声有色。
《天下第一楼》原本就是人艺的话剧剧本,在人艺里和话剧界的名气仅次于《茶馆》。
燕京人艺毕竟是燕京的人艺剧团,别的话剧剧本虽然不错,但它得有自己的特色和属于燕京的独特气息。
这部话剧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在人艺话剧式微之时,帮助人艺稳定了在全国话剧界的影响力,被称为人艺中兴之作。
如同《传奇大掌柜》一般,《天下第一楼》里的全聚德也是摆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晚清覆灭到辫子军、各路军阀、落魄的八旗子弟在全聚德粉墨登场,以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向读者和观众呈现出整个时代风貌。
里面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正反都立得住。掌柜卢孟实雄才大略,但也有作为商人的奸诈狡猾和逐利本性。通过行贿获得酒宴承办资格,面对债主连哄带骗,置对手于死地。
不符合书里的义商形象,但确实塑造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商人。打工数十年,和老兄弟一起再造全聚德,可惜仍然逃不了鸟尽弓藏的地步,被朋友王子西联合唐家二少赶出了全聚德。
协助他经营全聚德的御厨刘金锭,同时也是深爱着她的女人自杀身亡。
除了掌柜卢孟实的形象深入人心,堂头常贵的经历更是让人流泪。
常贵号称全北平最好的堂头,不仅对客人好,对自己人也仗义。曾劝说卢孟实拿钱替烤鸭师傅罗大头还赌债,拿着钱独自一人奔赴土匪窝换人。
但他也有个不省心的儿子小五,两人的剧情跟爱用斯丹康的包国维一样。常贵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可惜儿子却只会攀比,甚至被怂恿要火烧全聚德。
最后常贵在酒楼被一群兵痞打死,临死前还惦记着楼上客人的饭菜,报出菜名之后气绝身亡。
出殡当天,燕京的酒楼掌柜和伙计全部来为常贵送行,竞争对手路祭感叹:“像常贵这样的好堂头,北平城难找喽!”
烤鸭师傅罗大头,是个名厨,但是心胸狭窄,又沾染上赌气,帮派思想严重,也讲几分义气。
八旗子弟的代表人物克五,在全聚德是面饼擦嘴的主,吃饭不小心打碎了明青花碗,嚣张的又要来了十几个,在酒楼扔到地上玩。
一入民国,立即成了落魄贵族,在大街上拉洋车为生。驴死了不倒架,拉洋车硬生生说成了为了练习马拉松.
最后卢孟实一副对联概括了前后事——上联是: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下联: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没有不散的宴。
这部剧并不如《传奇大掌柜》一样高潮不断,叙事节奏不疾不徐,老京城的人物风貌描写到位,不经意间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又可以让人琢磨出几分道理,可雅也可俗。
这剧本经过多次修改才达到了经典的地步,八十年代末受到外国新文学思潮影响严重,话剧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意识流、倒叙等手法。
这些并不符合国内话剧,尤其是有历史厚重感的话剧,最后在导演的建议下全部修改。
事实证明,现实主义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主流的文学创作手法。
曹禹连看了三个小时,中间不断地琢磨对比,看完之后也没有立即评价,沉思许久后才说道:
“这副对联真是点睛之笔啊,有苏东坡《赤壁赋》里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味道。”
“这是康熙出的联,纪晓岚做的对,我引用到这里了。”刘一民说道。
曹禹起身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说道:“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人光着来,还要光着去。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一个时代、一座酒楼、一个人;时代的缩影是人,人放大了就是时代。人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无奈,人的悲哀,亦是时代的悲哀。”
刘一民静静地看着大发感叹的曹禹,等他回过头时接话道:“人的成就,何尝又不是时代的成就。”
“你说的对,这符合我们的时代造就英雄的英雄史观,成功的人总是忽略时代对他们的影响。像文艺界,多少人在以前属于是三教九流毫无地位,如今一跃成为文艺工作者,这就是时代给的。”
刘一民和曹禹聊到了文艺界的一些现象上来,如今的文艺界是包罗万象,文学、诗歌和话剧的地位最高,最受人尊崇。
在演艺界,话剧演员的地位也高,组织架构也更现代化。两人聊到演艺界的一些现象,某些领域的人在新时代摇身一变成为文艺大师,但身上的江湖气息仍然没有改变,而这个根深蒂固的门派规矩,也在束缚着发展。
“尤其是相声,江湖气太重。话剧的演员通过演艺能力获得观众的认可,但相声没师承根本就没活路。”曹禹无奈地说道。
曹禹认为,江湖气息太重,太重师承,且师父和弟子之间极不对等的关系,会影响该文艺事业的发展。
“万老师,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话剧本身就承担着宣传新思想,打破封建枷锁的作用,自然身上没封建残留,但其它的就不一样了,百年到几百年的江湖气很难一朝洗刷干净。”
曹禹让刘一民认真地去改写剧本,不必求快,只求精:“这个剧本写出来比《狼烟北平》和《传奇大掌柜》都好,人物形象塑造的实在是太丰满了,角色的可爱和可恨、可怜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我回去就开始写!”刘一民笑着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到《传奇大掌柜》的排练场看了看,苏民和林兆华排练的有声有色。
休息的时候,于是之询问第三部话剧的事情,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胸口说道:“放心吧,《传奇大掌柜》该排好了吧?”
“这个月底就能演出了。”苏民得意地说道。
因为《横空出世》排练用了人艺不少的好演员,《传奇大掌柜》当时排练冲突,只能错开演员的使用。
在这里刘一民见到了扮演过《三国演义》里陶谦的张瞳、张大千等几个演员。
林兆华也走过来让刘一民放心,并旁敲侧击询问新剧本的情况,小心思一览无余。
从人艺出来后,刘一民将《天下第一楼》交到了《人民文艺》,王濛和崔道逸两人看过后一致认为是好作品。
王濛感叹道:“老壶烧出来的开水,虽然是老味道,但是确实是经典啊!一民,在这上面,你让我看到了《茶馆》的影子!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我这人赶时髦,最近用西方的意识流写了不少作品,得奖的,没得奖的都有。
但你这部作品,比我最近写的都好。看来不管是哪种写作手法,归根到底还是在内容上面。”
“王濛同志,不管什么时候,现实主义都是写作的一条康庄大道!”刘一民笑着说道。
“你说的对,老崔,咱们就把这篇发到84年的第一期吧!”王濛看向旁边的崔道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