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逸将热茶放到刘一民面前:“王濛同志,我觉得不仅是第一期,还得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来!”
“对,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
“王濛同志,师兄,我准备将《狼烟北平》《传奇大掌柜》《天下第一楼》合称为《时代三部曲》,这三者描述的都是同一时代,同一个京城,一脉相承,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小说,你们觉得如何?”
崔道逸看了王濛一眼,对刘一民的想法了然于胸,刚才他还奇怪,刚送来过《传奇大掌柜》又把《天下第一楼》送了过来,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时代三部曲,同一个时代的故事,我觉得完全可以,到时候咱们印刷的时候也可以把一民这个提法加上去。我相信,等到《天下第一楼》发表的那一天,人人都会记住《时代三部曲》的名字。”崔道逸笑着赞扬道。
编辑部的其他编辑,纷纷向刘一民表示恭喜。继《家园三部曲》之后,刘一民又有了新的三部曲。
王濛说道:“我看到时候,全聚德也该在报纸上宣布一民吃烤鸭终身免费了!”
“哈哈哈!”
编辑许一开玩笑道:“一民,到时候可得请我们吃烤鸭啊!”
“行,到时候让全聚德给大家送几只烤鸭过来。”
编辑部里热闹的声音落下,王濛和崔道逸又拿给刘一民看了一篇小说,作为《人民文艺》的编委,他们请教一下刘一民的意见,看是不是应该发表。
刘一民看完之后,纳闷地问道:“这不又是一篇《苦*恋》吗?”
文章将一个人在中西方的经历进行了详细描写,通过对比,得出了在西方自由,富足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部的同志们有很大的分歧,一方面认为这名作家内容不好,但是他的写作手法很令人欣喜,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在咱们国内尚是首次。”
稿子上面的稿签写了满满一大页,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几乎一样多。
崔道逸将铅笔递给了刘一民,让他给个意见,刘一民旗帜鲜明地在稿签上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不同意刊发!”
刘一民对王濛希望用西方写作技巧来发展和丰满国内现实主义写作表示理解,又讲出了自己的担忧。
旁边的崔道逸数了数稿签上面的意见对比:“现在是不刊发的占了上风。”
“那给作者回信吧,就说不适合在咱们《人民文艺》上面发表。”王濛说道。
王濛对这篇文章也是心有戚戚,他刚上任,要是搞出什么大事情,估计大概率会被直接调走。
《人民文艺》出事情换主编是老传统了,十年期间,崔道逸迎来送往了不少主编。
等刘一民走后,王濛拉着崔道逸商量,既然是《时代三部曲》,《狼烟北平》发表时间过长,不如这次,直接将三篇小说都再刊印一遍。
崔道逸觉得王濛此举有点不符合规矩,但是挺符合他的口味,于是直接同意。
“《传奇大掌柜》虽然刚发表过,但是咱们这次是另拓版面,不改变原有的新内容的数量,版面的成本是咱们编辑部承担了,并不是读者承担了。”
王濛向几个副主编讲了讲思路,三篇逐篇阅读下来,更能了解其中的一脉相承。
“那稿费?”崔道逸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道。
王濛看了一眼崔道逸,没好气地说道:“给三篇的!”
“老崔啊,你啊!”其余副编辑知道崔道逸心里面的小九九,调侃了两声没有说明白。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收到了老家来的电报是大哥拍来的,大嫂在医院生了,生了一个七斤的大胖小子。
电报里,大哥告诉刘一民和朱霖,因为刘一民没放假加上朱霖怀孕,坐车和坐飞机都不方便,所以不用回老家“送米面”。
“送米面”是豫省的一个规矩,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亲戚朋友送上米和面,或者新生儿的衣服、棉布等扶持小家庭,后来有的地方跟满月酒一起举办。
另外考虑到朱霖的不便,让他们过年也不必回去了。
朱霖看完电报,觉得他们两个不回去不太好。
“我回去一趟吧,你就安安心心上班吧,这阵子让爸妈来照顾一下你。”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这才同意:“刘老师,给你搞点米面背回去?”
“算了算了,你饶了我吧,我带点棉布是个意思就行。”刘一民知道朱霖这样说是故意捉弄他的。
这阵子他们已经往家里面寄了不少东西,心意足够了。现在回去带东西,更多是一种形式。
朱父朱母和师娘李玉如知道后,各自拿出了点东西,让刘一民一起带回去。
不知道朱母从哪里搞来的一把银质长命锁,装在木盒里面交给了刘一民。
连朱霖都调侃,这是从哪儿翻出来的“four旧”的东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了,前阵子突然翻出来的。”朱母解释道。
时间还长,刘一民并没有马上回去。
回去的当天恰好有课,将中文系的课程跟别的老师对换了一下,回到家里面只待一两天,就再次回到燕京。
燕大的课堂上,刘一民讲完课走到了余桦旁边,余桦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密密麻麻的。
刘一民将余桦带到办公室,余桦询问刘一民还有没有地方能去转悠。
刘一民抛出几个地点,发现余桦全都去过了。
刘一民看着脸已经皴了的余桦,嘴唇也裂着:“这么多地点你都转过了,看来你该回去了。”
余桦拍了拍脑袋:“周编也是这么说的,看来我是该回去了。刘一民同志,你的课我还没听够呢!”
对面的吴组缃听到这话,嘴角不自觉地抽了一下插话道:“你这小同志,我们中文系还有很多好听的课嘛,你应该多听听!”
“嘿嘿,吴教授,我这脑子记不清楚那么多事儿,光听一门课都够我受用了一阵子了。”余桦嘿嘿一笑,看起来十分乖巧。
余桦要走了,刘一民要履行他的承诺,请他吃一顿离别的饭。余桦在燕京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看到雪。
“我以为这次来燕京肯定能看到雪,谁知道就飘了那么几次。”余桦遗憾地说道。
嘉兴的冬季基本上不下雪,下雪也是很小的雪。
有教授冲着余桦说道:“小同志,你可别乱说话,下大雪没什么好的,一不小心就要摔个仰八叉,上班教课都不方便!”
“鲁省的山大也选择咱们的教材了!”严家炎笑着冲进来说道。
第381章 《天下第一楼》发表
听到严家炎的话,一群教授笑着讲自己给多少朋友写过信推荐教材。
目前已经有十所高校选择刘一民他们编写的教材,严家炎更是准备将这本教材放到明年中文系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大纲教材里面。
“严教授,才十所而已!”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摇头晃脑地说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余桦羡慕地看着中文系办公室里的氛围,心中对当大学老师的向往更急切了,可惜自己没有学历。
刘一民看向余桦,思索片刻后向严家炎建议道:“严教授,我看咱们燕大也可以举办一个文学讲习所。很多像余桦这样的作家都没有学历,但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的。可以举办一个文学讲习所,解决这群作家的学历问题。
甚至以后,还可以举办一个研究生班,将他们的学历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我觉得这样可以提高咱们燕大中文系,在文学界的影响力。”
余桦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都是文学讲习所解决的,研究生就读于北师大和作协的鲁迅文学讲习所联合举办的作家班,通过这个流程,后来顺利成为了大学的教授。
严家炎觉得刘一民的想法很好,旁边的吴组缃说道:“要是真有这么一个班,一民,你得当这个班的班主任。”
“哈哈哈,吴教授,我可没想过当班主任。手底下一帮刺头,我也头疼,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刘一民笑着摇了摇头。
余桦不断地看着严家炎和几个老教授的表情,想知道燕大会不会成立,要是成立了,自己说什么也得进。
正门走不进来,这不还有后门嘛!
严家炎表示可以向教委申请一下,这班不是想办就能办的。这么多人没通过高考进到学校,学籍和到时候的学位发放,没有上级的文件是没办法解决的。
余桦听到后比过年还高兴,他现在进入作协的文学讲习所还不够格,那么燕大讲习所是个好选择。
严家炎又对着刘一民嘱咐了几句,回家注意课程安排。84年除夕在2月1号,过了1月10号,各系就安排放假了,出题和改卷不能耽误。
“明白,严教授,我过了元旦就回来。”
翌日下午,正值周末,刘一民喊上了刘振云、史铁生来院子里吃涮锅送别余桦。
余桦从《燕京文艺》领完补贴和稿费,在路边买了点肉提着来到了南锣鼓巷的四合院。
到了四合院,刘振云和史铁生早就等着了。
刘振云询问余桦领了多少钱的补贴,余桦得意地说道:“我工资都没领过这么多,加上稿费八九十块钱。而且我是改稿的作家,回去可以坐卧铺,再也不用站着了。”
余桦说完,不经意间摸了摸胸口的放着的钱,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有钱。
刘振云赶紧说道:“你这样放钱可不保险,现在火车上三只手可多了,你别被人给偷了!”
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后就没出过远门了,没亲眼见过扒手的可恶,但不妨碍他看过许多的新闻,也附和着让余桦换个地方。
余桦后怕地说道:“那怎么办?”
刘一民看向刘振云,又看向余桦:“这个问题就不讨论了,一会儿你向振云说几句好话,让他送给你一件宝贝!”
刘振云会心一笑:“包在我身上。”
宝贝,自然是他那带钱包拉链的裤头。
“朱霖同志呢?”刘振云好奇地看了看院子,没发现朱霖的身影,只看到一只猫在寒风中跳来跳去。
“马上要元旦了,人艺准备举行一场庆祝活动,全都在人艺忙活呢!”刘一民解释道。
刘振云将史铁生往涮锅旁边推了推:“那今天就便宜咱们几个了。”
一盘盘羊肉涮到锅里面,外面种的白菜和菠菜直接一拔一洗往锅里一扔,鲜美无比。
“我的梦想啊,以后就是像一民一样在燕京买套四合院,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刘振云羡慕地说道。
说完之后,刘振云摇了摇头道:“我这工资就不指望了!”
刘一民好奇地问道:“振云,你怎么不把见梅带过来?说起来,见梅也是我师妹啊!”
“嗐,脸皮薄呗,再说了她们司法部很忙,很多法条都要梳理,一些没有立法的领域也需要尝试立法。”
空调加上火锅本来就热,加上余桦是南方长大吃不得辣,整个人浑身冒汗。他并没有把衣服给脱下来,他里面假领子,脱了的话很难看。
从六十年代开始假领在国内很流行,没有领子的衣服,全靠假领撑面子。
假领只有领子到肩膀那一截儿,用布条固定在肩膀上,看着跟真领子差不多,省钱省布料。
但尴尬的是,就是平常没办法脱,脱掉露个假领很尴尬。
吃完饭,大家逛了逛院子,刘振云惊讶地说道:“都有这么多作者来信了?”
比上次结婚时来,整整多了一倍。
“嗐,《收获》的读者来信还在沪市存着呢!”
几个人看到了刘一民正在写的剧本,可惜没写多少,他们也看不出来一个所以然。
刘振云说道:“我第一次到人艺看话剧,就是一民送给我的票。”
“应该送给你两张吧!”
刘振云哈哈大笑道:“我跟小郭一人一张,那是我第一次约她出来。”
走到了朱霖担任屋长的纪念屋,各种各样的照片根据时间挂在墙上。
刘振云指着穿白衬衫骑自行车的他说道:“一民,到时候我结婚,你也得骑自行车,这谁拍的,把我拍的这么丑?”
“于佳佳同志!”
“铁娘子啊!”刘振云感叹了一句,《中青报》的铁娘子他在《农民日报》也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