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27节

  教室内,学生迅速围在了陈子展左右,看到这一幕陈子展说道:“我说了可不算,燕大的严教授在这儿,你们跟他商量。”

  陈子展成功将矛头引向了严家炎,孙玉石低声说道:“这是要逼宫啊!”

  双方此前并没有谈过除了会议之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严家炎看向旁边看戏的陈子展幽幽说道:“陈教授今天是鸿门宴啊!”

  到了这里,算是想明白了,为什么复旦中文系极力请他们过来听课了。

  “严教授,刘教授不仅仅是燕大的,更是整个文学界的,他们的书我们都看。”学生举起了手里面的单行本,还有不少人买了新出版的《时代三部曲》。

  严家炎看这情况也不可能走了,于是说道:“同学们,我们是客,看你们东道主怎么安排吧!”

  学生听到后欢呼了起来,陈子展对着学生说系里面去商量一下时间和场地。

  走出教学楼,陈子展说道:“严教授,你觉得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如何。”

  “很好!”

  “跟燕大中文系比之如何?”

  严家炎客气地说道:“各有千秋!”

  刘一民离开中文系后找到了徐驰,两人在复旦中文系转了一圈,看了看复旦的校园环境,一起吃了顿午饭。

  午饭过后,徐驰和大多数的教授学者一样,都要离开沪市了。

  “一民,今日一别,估计今年将无见面之机,珍重!”徐驰说道。

  刘一民笑道:“老徐同志,你自己也要珍重,到了美国别瞎跑,有的地方很混乱,他们手里都有枪。”

  两人回到招待所,郑大的张静教授和河师大的于安澜教授正坐在房间里等着他。

  两人跟严家炎详细的谈论了一下合作的详情,约定过些时日到燕大中文系拜访,敲定除刘一民之外兼任教授的人选。

  “刘一民同志,再见!”两人高兴地提着包离开了严家炎的房间。

  “再见!”

  等他们走后,刘一民问道:“严教授,咱们准备什么时候走?”

  孙玉石说道:“走?走不了喽!”

  “复旦中文系想让你做一场报告再走,具体的时间另通知咱们,估计就这两天。刚好,我回我的严家巷转一转。”

  严家炎下午准备回自己老家溜达一圈:“你们两个要是没地方去,跟我回老家一圈,带你们看看沪市的弄堂文化。”

  孙玉石和刘一民也没什么地方去,于是就同意了。

  半个小时后接到的电话让刘一民改变了主意,上影厂的徐桑楚得知刘一民在沪市,立马打来电话,邀请他到上影厂参观。

  严家炎说道:“那咱们一南一北,君向潇湘我向秦!”

  刘一民送严家炎和孙玉石坐上前往严家巷的公轿车,两人刚离开,上影厂派来的车也到了。

  导演黄祖默和编辑张孟昭看到刘一民后,急忙让司机停下,张孟昭率先跳下车冲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好久不见啊!”

  黄祖默紧随其后,快走超过张孟昭冲刘一民伸出了胳膊,给他来了一个拥抱。

  “来了沪市也不给我们说一下,要不然还真没机会尽地主之谊。”黄祖默高兴地将刘一民朝吉普车上拉。

  张孟昭伸出手说道:“瞧把老黄高兴的!”

  坐上吉普车,张孟昭和黄祖默讲起最近上影厂发生的趣事和一些崭露头角的演员。

  其中两人着重提到了龚雪,认为她今年有可能获得百花奖或者是金鸡奖。

  张孟昭说道:“一民,当初龚雪在演你写的《红河谷》前,就已经有了名气,在《红河谷》时演的更加出彩。82年的时候国内好电影层出不穷,竞争激烈。今年刚上映的《大桥下面》反响很好,我看今年得奖的概率很大。”

  “《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都是热门的影片,获奖也不是什么难事。朱霖同志有望通过《凯旋在子夜》再次获奖啊,今年的评奖八一影厂获得双奖的概率很大。”

  黄祖默也分析了一下,分析完之后又惋惜上影厂没能拿到拍摄权。在他看来,这是总政和电影局偏袒燕京两家电影厂的缘故。

  “老黄啊,《高山下的花环》不也是上面交给你们拍的吗,我看还是很公平的。八一厂想拍愣是没抢到,上面还是懂平衡之术。”刘一民笑道。

  黄祖默承认了刘一民这一说法,说道:“《高山下的花环》当时跟《凯旋在子夜》一样,各大电影厂挤破了脑袋,也是徐厂长用谢晋同志换来了上面的信任,将电影交给了我们厂。”

  徐汇,上影厂,这里作为国内三大拍摄基地之一,规模宏大。上影厂下面又分为多个电影厂,联合形成了上影。

  “要是你再晚几个月来,这里肯定更漂亮。绿树红墙、沪市洋房,现在只能看到洋房喽。”张孟昭指着一座座建筑,跟刘一民介绍着用处,各种各样的西式建筑目不暇接。

  “那栋楼里面都是改稿的编剧,里面人声鼎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产生出优秀的剧本。”

  “那里是”

  对方如数家珍,刘一民频频点头,时不时的赞扬几句。

  接着两人将刘一民带进了徐桑楚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布局比八一厂和北影厂的厂长办公室豪华多了,原木地板踩上去发出响亮的声音。

  “一民,你可来了,你来了沪市,应该先来电影厂坐坐,这里就是你的家啊!”徐桑楚从办公桌后面快速走出来说道。

  刘一民道:“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学校的事情,本来不想打扰同志们的,现在好了,搞得人尽皆知。”

  来不是白来的,说不定是要交税的!

  徐桑楚从桌子上拿出茶筒准备给三人泡茶:“一民,你喜欢喝浓茶还是?”

  “徐厂长,少放点茶叶吧。”

  “好!”

  坐下后,徐桑楚将泡好的茶给三人一人倒了一杯,并夸赞起刘一民最近的小说写的好,每一本都有特色,每一本都精彩。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没给我们上影厂来拍!”徐桑楚玩笑中别有深意。

  刘一民抿了一口茶道:“徐厂,这可不怨我啊。不过话剧剧本,咱们上影厂的话剧团也排了,听说在沪市效果还不错。”

  徐桑楚接话道:“是非常不错,话剧团的表演每次都是座无虚席,《凯旋在子夜》光话剧我就看了两遍。不过一直没机会去看看人艺和军队的话剧团排练的,听说他们排练的更好。”

  交流了一会儿后,黄祖默看了一眼张孟昭,张孟昭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

  徐桑楚和刘一民都没有看到两人的小动作,见徐桑楚和刘一民的聊天似有终结的迹象,黄祖默内心更焦灼了。

  张孟昭笑着插嘴道:“徐厂,一民,我跟老黄有件事情想跟你们聊一聊!”

  徐桑楚和刘一民都将目光看向两人,正在犹豫的黄祖默深呼了一口气说道:“徐厂,一民,我跟孟昭同志交流了一下意见,翻看了一民的以往作品,我们觉得《纽扣》也有改编成电影的价值,展现这几年来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听完黄祖默的话,徐桑楚和刘一民对视了一眼,没想到两人竟然是这个要求。

  《纽扣》的小说发表之后,除了人艺改编成话剧之后,还没有电影厂提出过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这是短篇小说,情节简单紧凑且时间跨度短,电影厂都认为没多少改编价值。

  徐桑楚有点生气这两人怎么也不事先跟他商量一下,表情却仍然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让黄祖默再讲讲他的想法。

  黄祖默仔细地将《纽扣》内容梳理了一遍,看得出来黄祖默研究的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的故事情节他信手拈来。

  “章华妹这个人和她卖扣子的经历十分有代表性,个体户从‘不能’到‘能’的历史转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这转变才过了几年,大家心里还保留着记忆”

  张孟昭的话让徐桑楚下定了决心:“咱们南方本来就代表着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用电影给大家树立改革开放的信心。况且这电影拍出来,必然是不会赔钱的。”

  “是大赚,最慢两个多月就能够拍好,顶多花不了三十万,99万卖给中影,咱们能赚六七十万!”

  黄祖默见徐桑楚的表情有了变化,立马乘胜追击。这个“大赚”直接说到了徐桑楚的心坎里,要是中影的人听到这话,得气到吐血。

  黄祖默很积极的原因,是因为他没什么电影可拍。《庐山恋》让他出了名,可惜电影界都认为跟他的技术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因为这个题材。

  后来协助谢晋拍了《红河谷》之后,闲了一大段时间,去年拍了两部历史片《张衡》、《华佗和曹操》不温不火,预计今年一年都不会有他的本子,他将希望放在了《纽扣》上面。

  徐桑楚看向刘一民询问道:“一民,你怎么看?”

  “既然黄导想拍,我这边自然是没什么意见。当时人艺排《纽扣》的时候,反响其实还是不错的。”刘一民说道。

  徐桑楚拍板道:“那就这样,老黄既然是你提的,到时候就由你导演,我相信你能拍好这种电影。”

  黄祖默激动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徐桑楚和刘一民表信心。

  接下来徐桑楚带着刘一民在上影厂转了转,见到了几个上影厂的演员龚雪和张俞、郭凯民以及几位老导演。

  三人见到刘一民都很激动,郭凯民更是热络的跟刘一民打招呼,有意无意提起在庐山时的事情。

  “这些同志以后都是咱们上影厂的台柱子,一民,你要是有好的剧本不要忘了她们。”徐桑楚说道。

  龚雪和张俞感激地看了一眼徐桑楚,说着两人看过的小说,又是要合影,又是要签名。

  傍晚就在上影厂的食堂吃饭,遇到了美术厂和译制片厂的人,谈论起小日子的动画片在国内很火,例如《铁臂阿童木》。

  “咱们拍的《哪吒闹海》也不错嘛,他们的动画可以来咱们国家,咱们也可以去。”刘一民建议道。

  黄祖默说道:“这倒是好思路,寇可往,我亦可往!”

  “我们可以研究研究,只怕是不容易!”徐桑楚说道。

  “怕什么,试一试也损失不了什么!”

  吃完饭,黄祖默和张孟昭送刘一民回复旦,刘一民让他们找了个地方,下去买了六瓶参桂养荣酒。

  看两人的眼神,刘一民自顾自地说道:“这玩意儿送老人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黄祖默“嗯嗯嗯”的点着头,接着说道:“一民,《纽扣》的剧本谢谢你了,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努力,绝对不是为了混最低收购价!徐厂长得考虑利润,我只能那么说。”

  “明白,老黄,等到了燕京,我把剧本改一改就寄过来!”

  回到了招待所,严家炎看着刘一民提着的参桂养荣酒,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声音。

  “一民,刚才复旦中文系的人来过了,询问明天什么时候可以作报告,我说你随时可以,他们还有点不相信。”严家炎笑道。

  复旦中文系想让刘一民做的报告跟北师大的一样,都是讲外国文学,这些刘一民闭着眼都能讲。

  复旦中文系听到严家炎口气如此之大,直接将报告安排到了明天上午,地址还是在复旦的大礼堂。

  翌日,复旦中文系的人率先敲响了房门,带着他们吃完早饭之后,直奔大礼堂。

  路上,复旦教授陈韵吉问道:“刘教授没写稿子?”

  “陈教授,稿子在我心中。”刘一民微微一笑。

  陈韵吉听完不动声色地撇了撇嘴,带着他们走进了礼堂。礼堂的门口已经挤了不少学生,刘一民刚出现在门口,立马引起了一阵骚乱。

  “刘一民教授,可以给我签个名吗?”有学生喊道。

  复旦保卫科的人在两边伸手拉着要走过来的学生,刘一民看到有人拿着《时代三部曲》停顿了脚步,接过书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接着又签了三四本,其中有《横空出世》和《凯旋在子夜》等。

第393章 功成圆满

  大礼堂内,台下座无虚席,也有不少的学生席地而坐,或者站在大礼堂后面。

  刘一民先坐在下面签了一会儿书,等到时间到了才走到大礼堂的发言台上。

  刘一民看着下面的复旦学子,半开玩笑说道:“没想到我在复旦也能受到如此的待遇,我还以为有不少人要骂我呢!”

  “哈哈哈!”台下笑成了一片。

  随着时间的变化,复旦那一群搞伤痕文学、崇尚伤痕文学的学生离开了校园,现在的学生对伤痕文学已经基本上提不起兴趣了,更别说因为伤痕文学跟刘一民对垒了。

  “刘教授,我记得您当时就说伤痕文学是昙花一现,现如今一看果然是如此,您当时为什么就能够断定伤痕文学是昙花一现呢!”有学生双手扮成喇叭的形状放在嘴边朝台上喊去。

  “因为社会是不断朝前发展的,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十年,我们能写多久呢?改革开放的到来,作家的笔触必将转变。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这个规律,必然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台下的学生再次认同地点了点头,顺便向台上的刘一民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首节 上一节 32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