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26节

  跟徐驰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坐了很久的车也困了,就带着他回自己的房间休息去了。

  下楼后见到了李学勤,他正被严家炎拉着当苦力呢。看到刘一民后,李学勤顿时放下了东西,冲刘一民做了一个拥抱。

  “叙旧以后叙,好好干活。”严家炎说道。

  晚上,刘一民和李学勤吃了一顿饭,这小子大吐苦水,最近论文写的他快头秃了。

  “好了,再有一年就毕业了。”刘一民笑道。

  李学勤研究生读完之后不会再继续读博,按照他说的,应该会回到浙省的浙大当老师。

  吃完饭,李学勤说道:“走吧,不耽误你了,还有两天会要忙呢!”

  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复旦的大礼堂举行,只有大礼堂才能供这么多人开会,后来改成了相辉堂,来自复旦两位校长的名字(马相伯和****),此李非汉奸李。

  走进去后,除了特邀的教授前面摆放了姓名牌,其余的都是分地理区域乱坐。

  大礼堂里面乱哄哄的,都在跟熟人打招呼。刘一民坐在了自己专属的位置上,旁边是严家炎和孙玉石。

  复旦中文系主持会议,复旦校长作了发言欢迎大家参加研讨会。

  随后是山大的吴傅恒发言,盛赞此次会议的召开将引发比较文学研究的新一轮热潮,之后是严家炎,严家炎讲的很务实,讲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孙玉石凑到刘一民旁边说道:“遗憾的是季羡临校长没来,要是来了定然是第一个发言。”

  “听说季校准备成立一个全国比较文学研讨会啊!”

  “空穴不来风!”

  下午,各个邀请来的教授上去大谈比较文学研究或者是对国外文学思想的研究,都是在讲自己的论文。

  刘一民也走了上去,讲的还是自己在中美比较文学论坛上的写的内容,讲完论文之后,刘一民说道:

  “诸位学界前辈、诸位教授。比较文学的研究一定要坚持从我出发,以我为主的研究视角,我们的目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去年的中美文学论坛上我就提出这样的想法,在编撰《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教材时,编委会一致认为应该这样做。

  我们是教授,我们的思想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我也要说,教育,国之根本,存亡之基,不可不细究。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严家炎带头鼓起了掌,并得意地看向后方,见大家都在鼓掌才转回了身子。

  第一天算是热闹的度过了,第二天各学校代表到了会场,就看到了摆放在桌子上的《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样书,没看过的饶有趣味的拿了起来,看过的则跟旁人交流讨论。

  上午讨论的很激烈,一些人对刘一民讲的“以我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疑问,认为如果坚持从己方视角出发,会不会误入歧途,得出了偏见的结论。

  刘一民起身说道:“诸位就不怕西方学者研究我们的时候,带着偏见吗?我见了一大堆的西方教授,中美文学论坛上谈笑风生,也可以说是唇枪舌战。西方对我们的研究是充满了傲慢和偏见,如果我们以他们的视角来研究,就是在迎合他们的偏见!

  人不可自大,但需自信不自卑。”

  “这是学术,谈不上自卑不自卑的问题吧,西方确实有优秀的地方。”

  刘一民道:“西方有,难道我们的文学就没有吗?承认我们优秀就这么难吗?我向西方的教授提出过,他们需要学习咱们的现实主义写作。西方的低俗、刺骨的内容正在吞噬他们的年轻人,西方的文学太功利。他们的教授怎么说呢?

  西方的教授福赛尔说我说的对,西方人的自大让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想这就是咱们的优点。

  文学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文学是要传承,是留给后人的东西!”

  有人同意有人反对,吵得不可开交但又秩序十足,一些老教授中间因为热烈的气氛,不得不出去平稳下心情、吸吸氧气。

  平稳之后再走进礼堂,看着热闹的气氛,露出几颗残牙大呼这才是真正的学术争论。

  吴傅恒和严家炎以及复旦中文系的人满意的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效果,效果越好,大家提起来才会更加津津乐道。

  严家炎说道:“下午,我再送你们一份礼物。”

  刘一民时不时出列舌战一番,针对所有针对的人一一还击。

  “同志们,我们是为社会主义育才,我们要明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西方亡我之心不死,我们作为学界的一道墙,必须要谨慎。”

  “咱们现在跟美国的关系很好啊!”

  “国与国的关系,岂是以朋友之交论的。难道朋友就没有翻脸之日吗?你喜欢一个顺从的朋友还是喜欢一个经常吵架的朋友,有的教授会说喜欢吵架的,可以以人为镜。你清高,你了不起,但一个国家喜欢一个跟自己经常吵架的另一个国家吗?

  大家久在学术这个樊笼里,不要忘了世界政治。”

  刘一民坐下后,严家炎笑道:“相当一部分你让他做学术行,政治算了吧。”

  上午吵架结束,不少人主动到刘一民这里打招呼,大部分一扫而过根本记不住。

  趁着中午的功夫,严家炎让会务组将《收获》摆在了下面,下午刚进来,大家就看到了。

  “发教材可以理解,发《收获》是什么意思?”有人疑惑地说道。

  “《宠儿》——一部美国让无数美国人心灵忏悔的巨著,刘一民。燕大中文系,这是想给自己贴金吗?”

  “看看吧!”

  进来的人拿着座位上的《宠儿》就阅读了起来,后面来的人还在想为什么下午这么安静,刚一开口就有人打断了他:“自己去看杂志,别说话!”

  吴傅恒等人进去也很奇怪,严家炎指了指《收获》说道:“一切奥秘,尽在其中。”

  所有人都沉浸在《宠儿》里面,严家炎和孙玉石、刘一民倒是显得无所事事。

  严家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清了清嗓子,颇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瞧这些人,一副没见识的样子。”

  孙玉石想笑但又没无奈地低下了头,刘一民无聊的翻了翻《收获》。

  吴傅恒看向严家炎:“家炎,这是”

  “对,一民写的!”

  “我是想问.”

  “在美国发表了!”

  吴傅恒:“.”

  “还要出版!”

  等到第一个人看完之后,拍桌而立笑着说道:“好啊,表现手法,好啊,咱们自己人也写出《百年孤独》了。”

  “刘一民同志写的真好,文笔和手法俱佳,破碎又有条理。”

  “燕大中文系,不愧是天下第一系,有了接班人啊!”复旦大学十四老之一感叹道。

  严家炎低声说道:“这才是咱们中文系应该开的会啊!”

  “刘教授上台去分享一下吧!”一群人嚷嚷道。

  刘一民到台上,说起自己写的缘由:“第一。美国人不相信咱们能写出魔幻现实主义;另外,我不忍黑人长期被欺凌的现状,我要为他们发声。”

  “这是现实吗?魔幻现实不是夸张的手法吗?”

  刘一民说道:“学界很多人看完《百年孤独》,议论魔幻现实是不是现实主义,我想说的是,魔幻现实就是现实主义。只不过用了比较魔幻的表现手法,但是这些事情在美国真真实实的存在。

  现实主义永远是康庄大道,不会过时。”

  刘一民说出来后,现场雅雀无声。很多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不是现实的人也不知道说什么了,毕竟作者就在这儿。

  不能当着你的面说,你写的不是“你”吧!

  刘一民说完,伸手邀请徐驰上台发言,徐驰讲了讲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去美国交流时美国教授的傲慢表现。

  “面对傲慢的同行,我们要回之以傲慢!我们救亡!我们图存!我们不是为了让人以傲慢对我们,我们记住革命的初衷,是为了抬头做人。”徐驰举起手臂大声地说道,仿佛回到了他青年时代。

  “好!”刘一民率先喊道。

  严家炎上台做了总结,将中文系对魔幻现实主义研究的悠久历史提了出来,并讲了一大堆成果,最大的成果就是写了出来,燕大中文系俨然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领袖。

  经过一阵折腾,学界的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权归于燕大中文系,复大中文系也以古文史见长,跟燕大中文系没法比。

  既然有了话语权,我们的教材你们用不用啊?你们想自己写?你们能写出来正宗的吗?

  写不出来,那就用我们的呗!

  “我们燕大中文系将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加大研究力度,未来的成果属于整个学界。

  在此,感谢刘一民教授为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感谢朱光遣教授,感谢已故的杨诲教授!”

  会议结束,复旦大学中文系和美国文学研究学会相视一笑,苦涩道:“真成了抬轿子的了!”

  不少学校中文系纷纷选择订购燕大的教材,严家炎几人坐在前面登记,恍惚间刘一民想到,这特么不就是后世的订货会嘛!

  晚上一统计数字,一百多所高校决定使用燕大的教材!

  “大丰收啊!”严家炎高兴地说道,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校表达了意向,想从燕大拿到更多与教材相关的论文材料。

  “教材彻底是铺开了,有了这一百多所高校,其余的学校使用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孙玉石说道。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第392章 《纽扣》也要拍电影了

  招待所内,昏黄的灯光下,严家炎、孙玉石和刘一民三人脸上止不住的喜悦。

  各学校只要确定使用教材,数年之内是不会轻易更改的。燕大中文系再时刻保持着迭代能力,就能长期稳固住各高校的市场。

  正高兴的时候,房间的门敲响了。

  刘一民过去打开门,走进来了几名教授,手里面都着拿的《收获》,开口闭口就是要探讨一下内容。

  他们进来后,房间的敲门声就没有停过,不一会儿房间就被围的水泄不通。

  严家炎悄悄的找了一下招待所的工作人员,通过喊话将这群教授给赶走了。

  除了他的房间,徐驰的房间也围了不少人。大家都知道在徐驰是译者之一,他在《宠儿》上也有发言权。

  孙玉石走后,严家炎将房间门给关上,疲惫地说道:“早点睡吧,好不容易能清静清静。”

  关上灯没一会儿,两人就睡着了。

  这两天的会议,着实让他们紧张的不行。

  第二天上午,复旦中文系作为东道主,邀请所有的教授学者复旦大学和复旦的中文系。复旦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前来参观的学者。

  燕大中文系的三个人走进复旦中文系的课堂旁听,学生们看到三人后集体起立鼓掌,直到他们坐下,掌声才停了下来。

  课堂上讲课的是十四老之一的陈子展,讲课的内容则是《楚辞》,一身棉衣坐在讲台上面,左手执书,笑容可掬地向学生们讲授《楚辞》的作者屈原。

  “同学们都知道咱们中文系承接了一场重要会议,昨天燕大的刘一民副教授拿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先不讲。3月15号《收获》发表,大家都记得跑快点去看看。

  他有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就是我们也有许多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眼盯着国外,还得盯着国内。

  屈原的作品一点都不比什么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戏剧逊色”

  严家炎低声说道:“陈子展先生一生研究《诗经》和《楚辞》,他的观点一向是非常有点见地。”

  只听陈子展从屈原的生平开始讲起,又结合各个时期的文化、地理、政治等因素进行分析。

  陈子展注重的是交叉研究,各学科的工具为己所用,集百家之所长。

  等到课程快结束,严家炎让刘一民先行离开,要不然一会儿就走不了了。

  于是刘一民先行一步,离开了课堂。

  等到下课,陈子展还准备找刘一民聊天呢,一抬头人不见了。

  严家炎起身笑着向他说明了实情,陈子展看了一下教室里失望的学生说道:“瞧你们,把刘教授都给吓跑了。”

  “陈教授,我们想请刘教授给我们做一场报告。”

  “是啊,陈教授,来都来了,让刘教授做一场报告再走。”

  “咱们这也算是学术交流活动!”

首节 上一节 32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