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35节

  三人在书房里面谈论起来了《天下第一楼》的选角,两人已经在八一厂和燕京几个话剧团里寻摸了一遍,发誓要选出符合选角的演员出来。

  “去年上映的电影《包氏父子》,我觉得跟《天下第一楼》里常贵的儿子非常像,都是家境贫穷偏爱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玩,这个演'包国维'的角儿可以当里面常贵的儿子。”刘一民建议道。

  卫廉想了一下说道:“就是那个喜欢用斯丹康的包国维啊,他叫刘长伟。”

  “是个好选择。这个家伙看起来又怂又猥琐,演这种寄生虫的角色很不错,就他了。”李俊拍板说道。

  接着又谈论了一些其他的演员,刘一民让他们选角的视野要开阔,实在不行就去人艺选。

  李俊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八一厂的演员要都是像人艺演员一样,业务能力强,演啥像啥就好了。”

  “人艺的话剧演员还是很纯粹的,业务能力强的上,业务能力弱的就下。”刘一民说道。

  三人在讨论选角拍戏,屋子里的朱霖也忍不坐在卧室门口,打开门听着三人的讨论声。

  杨秀云低声道:“霖霖,以后有的是工作时间。”

  “妈,反正也没什么事情,我就听听。”朱霖说道。

  杨秀云没再说话,而是抱着小刘林坐在窗户旁,一个劲儿地教他喊“奶奶”。

  可惜除了流口水之外,这大孙子根本没啥反应。杨秀云看着大孙子担心了起来,儿子和儿媳都要上班,这孩子谁带啊!

  越想越愁,杨秀云已经下定决心,实在不行的话,自己就不走了,就在这儿带孙子。

  “李导,祝咱们开拍成功。”

  “一定,剧组组建好后,欢迎你来视察工作。”李俊笑道。

  《天下第一楼》的电视剧本给八一厂,剧本费相比《传奇大掌柜》多了一千块钱,达到了六千元。

  刚把门关上,大门再次响了起来。刘一民转回去的身子,再次转身开门。

  “刘一民同志,我带着时茂儿向您道喜了!”陈佩斯双眼骨碌骨碌的转,跟说小品似的。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们两个该不会一直在楼梯间里躲着吧?”

  “来的路上风有点儿大,可到了您这院子天变了,变得阳光明媚,于是我们两个先到楼顶晒了会儿太阳。”陈佩斯的嘴皮子十分的利索,让旁边的朱时茂都有点羡慕了。

  你就一配角,说那么多的话合适吗?

  朱时茂说道:“一民同志,恭喜您喜得双胞胎。”

  两人跟着李俊和卫廉来的华侨公寓,不好跟着进去,只能找个地方躲了起来,看到两人走后才进来了。

  “太客气了,进来吧!你们两个现在可是大角儿,能来我非常高兴。”

  今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凭借着《吃面条》火遍大江南北。由此也开始了两人黄金搭档的合作生涯,此后频频登上央视的舞台,直到98年《王爷与邮差》演出时各种“失误”频出,之后便告别了春晚的舞台。

  两人刚走进公寓,杨秀云便认出了两人:“吃面条?”

  “阿姨,就是吃面条,我俩演的,怎么样?您也看了?”

  杨秀云乐呵呵地说道:“看了看了,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看,没想到今天终于看到活人了。”

  “阿姨,您也挺有幽默细胞的。”陈佩斯乐呵呵地回应道。

  在杨秀云眼里,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人可比李俊和卫廉厉害多了。

  走进客厅,杨秀云给两人洗了洗水果,一边热情地让他们吃,一边询问两人当时是怎么演的。

  朱时茂和陈佩斯两人还现场来了一段,逗得两个小家伙也嘿嘿笑了起来。

  朱时茂笑着说道:“这两个孩子真俊啊,看来父母长得好,生下的孩子也好看,那我就不担心了。”

  “你怎么就不担心了?”陈佩斯调侃道。

  朱时茂得意痒痒地说道:“我难道不英俊吗?佩斯,我看你应该担心一下!”

  两个人随口一聊,就是小品,听得杨秀云再次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直夸这俩小伙子有意思。

  朱霖插嘴道:“我看你们两个人应该一直合作下去,等到以后一定能在喜剧领域有一番大的作为。”

  “我以前一直想演电影主角,我现在想明白了,我可能就是擅长喜剧方面,适合逗观众笑。”陈佩斯老实地说道。

  朱时茂搂着陈佩斯的肩膀说道:“没想到我们两个能成为搭档,也多亏老陈照顾。”

  朱时茂去年调到了八一厂,本来想在荧幕上展现自己,没想到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红遍半边天。

  朱时茂的经济条件不好,妻子是福州军区的话剧演员,自己挣的钱要寄回家去。

  陈佩斯的经济实力就比朱时茂好多了,老爹是八一厂的著名演员。

  相比陈佩斯,朱时茂对于挣钱有更大的渴望。

  两人旁敲侧击的想向刘一民学习一下如何写剧本,陈佩斯说道:“我们想在小品的这条路上走下去。一民同志,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在春晚,在全国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两个有责任将这种表演形式发扬光大。”

  1983年春晚的舞台上出现过严顺开表演的《阿Q的独白》初具小品的雏形,但因为依托改编的电影剧本《阿Q正传》,缺乏独立的叙事结构,并没有被认为是小品。

  无论是对于哪一行业来说,“鼻祖”这一称号都是无数人追逐的目标,两个人摸到了小品的门,自然想要走进去,将楼给盖起来。

  “万老师还夸你们呢,说你们有想法。小品这形式是为了逗观众笑,但是也要做到乐而不俗,不能为了让人乐,写一些下三滥的剧本。相声里面有不少有趣的东西,你们可以吸收吸收。”刘一民说道。

  从小品聊到了《天下第一楼》,刘一民看出两人都想演,刘一民说道:“里面年轻的角色都是些小角色,我看不适合你们演,你们两个在全国观众面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接戏一定要精挑细选。

  《纽扣》这剧本你们知道吗?上影厂准备开拍了,我看主角挺适合时茂的,我写封信推荐一下,行与不行还得看导演。至于佩斯,要是配角的话”

  陈佩斯说道:“不管什么角色我都认真演。”

  刘一民一番话将他们捧的高高的,让朱时茂和陈佩斯很高兴。送走了两人后,家里终于清静了。

  刘一民抱着小刘雨,杨秀云冲着小刘林说道:“看看妹妹,看看妹妹,笑一笑,大孙子!”

  “妈,刘老师几个月会说话啊?我猜猜他们俩小家伙什么时候才会走,才会说。”朱霖笑问道。

  杨秀云说道:“一民小时候可捣蛋了,五六个月吧就会爬会说,不到一岁就能摇摇晃晃的走路了。”

  在汝县,捣蛋指机灵聪明的意思。

  十几天后,家里来的人倒是不多了,不过更热闹了。两个小家伙睡眠颠倒,晚上睡觉时不时的要嚎一嗓子。

  这个一叫,那个随之必闹。

  哭声一响,几个房间立即灯火通明。朱母和杨秀云不断教着两人如何哄孩子,但凡露出一点不耐烦的样子,朱母和杨秀云就会以“你们俩小时候也这样”来批评两人,表示孩子晚上哭闹全随了他俩。

  等哄睡后,朱霖抱着刘一民蔫儿吧唧地说道:“刘老师,还是咱们两个人好!”

  刘一民捏了捏她的鼻子说道:“好了,赶紧睡吧!”

  朱霖朝着刘一民的方向蹭了蹭,抱着他沉沉地睡了过去。

  老家,刘福庆听说刘一民生了双胞胎后,得意的不行。整天抽着烟袋锅,逢人就说自己可爱的三个孙子。

  李大山讥讽道:“三个孙子你才见了一个,有什么得意的?”

  “老李,你这小心眼的,兰勇结婚了,过不了多久也有了。”

  “这像一句人话!”

  燕大中文系,刘一民蔫儿蔫儿的坐在办公室里打瞌睡,吴组缃冲着他调侃道:“得了双胞胎美过头了?”

  “美国投了?”刘一民睁开眼睛问道。

  “说你呢,美过头了?”

  “嗐,心酸啊!”

  就在这时,严家炎将一则通知带到了中文系,学校正式决定,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不过申请需要得到了接收学生专业的批准,具体办法批准办法由各个专业决定。

  “美国转专业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燕大。”吴组缃感慨道。

  刘一民说道:“整体而言,对学生好,有纠正人生选择的机会。只不过对于学校而言,得好好统筹一下,转专业的学生数量也不能太多。”

  严家炎冲着刘一民打了个招呼,示意来办公室一趟。

  走进去后,严家炎说道:“学校还是听了点咱们的意见,另外学校拨了两万块钱以特殊经费的名义进了学业奖学金的账户里面,多了这两万,最近是不用为钱再发愁了。”

  “为系里感到开心。”刘一民顶着黑眼圈说道。

  严家炎看着他这副蔫样,忍不住说道:“你要是太困,你就到隔壁没人的办公室补补觉,别天天搞一副辛勤工作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中文系剥削你了!”

  “我这就去找床铺。”刘一民起身说道。

  严家炎还想说什么,但看到他很困只能摆手道:“去吧,多睡会儿!”

  刘一民没找到床铺,严家炎回家拿了床褥和被子给刘一民用板凳铺了一个床,刘一民感动地说道:“严教授,我永远拥护你!”

  “大可不必,多帮我分担点工作就行。”说完,严家炎就走了出去。

  等刘一民睡醒,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夏言正坐在办公桌旁看书。

  “醒了?”夏言笑着问道。

  刘一民尴尬地说道:“您怎么来了?”

  “严家炎没给你说啊,我来找你有点事情。”

  刘一民出去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下,夏言说道:“还是跟文物归国的事情有关,上次你不是说了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嘛,咱们国家已经准备加入了,估计今年就能进去,以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就更方便了,也更理直气壮了。”

  “找我是?去要文物?”刘一民问道。

  “要?个人能要回来多少啊!既要,也要保护。比文物更重要的是文化,你上次做的那个关于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Q略的课题还记得吗?事实证明一切都在成为现实。

  上级领导通过观察,对你的能力更加认同了。想让你系统性的研究一下,组建一个研究所,为文化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刘一民思考了一下,这是让自己组建一个智库啊!

  “我组建?我这资历?”

  夏言说道:“能者上嘛,现在谁还敢说你年轻?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越老一辈作家喽,说不定等过几年,你比我夏言更出名。

  再说了,你是燕大的副教授,从职称级别上来说也是够的。另外我是挂名所长,你是副所长,但具体的日常工作由你负责。人员嘛,你挑选!”

  刘一民说道:“其实这方面的内容,属于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你们燕大中文系不就是下辖新闻专业嘛,不冲突。文化部和上面拨专门的预算,不过事大从缓,你不要急。你可以先拿出一个章程来,咱们慢慢完善。”

  夏言站起身子,在办公室里活动起了身体,等待刘一民的答复。

第400章 研究所的构想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智库应该是稷下学宫,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智库则是1980年成立的国家经济研究中心,由一批老经济学家组成,主要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并围绕政策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之后不少部门都成立了各自的智库,这些智库都属于官方智库。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智库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世互联网上的不少专家大V都有智库工作的背景。

  夏言不急不躁地在屋子里踱步,刘一民仔细的进行思索,出言询问道:“我们的建制在哪儿?在部里?在社科院还是在学校?”

  “设在燕大,部里直接进行领导。”夏言笑着答道,此话一出口,应该就差不多了。

  “好,不过目前在国内对跨文化进行研究的人还真是少啊!”刘一民答应道。

  夏言听到后转身坐在刘一民的对面:“你一个人顶好几个,你历次做的报告,我都有看,里面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国际文化的内容。慢慢来,相信你一定能够搞好。”

  “经费划拨是部里吗?”

  “是部里,不经过学校,直接划拨到研究所。”夏言没说具体的经费多少,经费的划拨跟当年的研究项目和人员编制有关。

  两个人商量研究了一阵后,夏言聊起了刘一民的一对双胞胎:“满月的时候要叫我,沈云一直嚷嚷着要吃席呢!”

  “一定,一定!”

  两个人说着走了出去,拐到严家炎的办公室,夏言对着严家炎讲,让他一定要支持刘一民的研究所组建工作。

首节 上一节 33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