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55节

  “马尔克斯先生来到美国都受到监控,何况我呢,我已经明确拒绝了他们,或许此后我已经没办法入境美国了。”

  一群人听后皆愕然相对,大骂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无耻,竟然如此下作。

  “GOD,你看看我们的政府都做了什么吧!”约瑟夫看向教堂前方的十字架控诉道。

  “刘,我们会支持你的,我们要跟邪恶斗争到底!”

  “对,斗争到底!”

  刘一民拉着他们的手说道:“算了,美国的警察太粗暴,我怕你们受到伤害,以后你们可以来中国见我。”

  约瑟夫大骂起来美国总统,等刘一民一走,立马向报社打了电话,告诉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监控刘一民并诱惑他当间谍的事情。

  《旧金山日报》得知消息,就像猫儿闻到鱼一般,也不等核实,就在报纸上刊登了这爆炸性的消息。

  第二天,全美都知道美国中情局不仅展开对马尔克斯的监控,也展开了对刘一民的监控,甚至还想用金钱策反。

  一时间消息如同飓风一般扫过美国,吹向世界,一时间人心惶惶,各种学术交流会议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417章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因目前身在美国,出于安全考虑,不接受任何报社采访,对报纸内容不予置评!】

  《旧金山日报》爆料之后,美国的不少新闻媒体和电视台先后援引《旧金山日报》的爆料。

  刘一民在酒店里面,面对尼琪传达过来的各种采访要求,刘一民一句【身在美国,拒绝采访】给无数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为什么身在美国却不敢接受报社采访?难道是惧怕CIA和FBI吗?

  黑人艺术家巴斯奎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身边每天都围绕着无数的中情局特工,他们因为自己的身份和政治批判行为想要对自己动手。

  在电视里面,红色的棉花被巴斯奎特高高举过头顶,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再次登上美国新闻媒体的封面之上。

  不仅如此,巴斯奎特在洛杉矶黑人社区的大街上,将红色的棉花画在了墙上,红色的棉花根部则是躺着无数的黑人,棉花正是从黑人的后背生长出来

  刚从奥运会赛场上走下来的美国黑人运动员大肆的批评着政府,认为政府对刘一民的迫害,正是因为他不断地用文学支持黑人斗争。

  洛杉矶的街区,因此爆发了小型的黑人抗议活动。

  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通过国际笔会发声,要求美国解释对作家的监控和策反事件,并保证刘一民的安全。

  如果不加以解释,自己将终身不踏入美国,不接受美国的学界邀请,不跟美国的学者交流.

  酒店内,刘一民欣赏着美丽的海景,电视里面播放着美国主持人对政府的批评,这家电视台正是美国民主党的喉舌。

  如今美国总统是共和党的立根,民主党抓住机会当然要狠狠地攻击一番,为下次大选做足准备。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想要采访刘一民的媒体基本上都是民主党的喉舌,但可惜刘一民一概不见。

  刘一民不见却并没有让这些媒体罢手,而是出现了各种离奇且大胆的猜测,媒体认为刘一民受到了人身威胁,才不敢发声。

  环保团体跑到旧金山市政府中心抗议,约瑟夫在市政府广场前用喇叭喊着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口号,让政府不要破坏这一系列的合作,公开道歉。

  回到美国民主基金会的邦德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气得破口大骂。

  你不接受就不接受,告诉媒体这是什么意思?

  邦德气愤地将桌前的文件撕碎,原本体面绅士的天蓝色衬衣和斜纹领带被抓的皱皱巴巴,领带几乎变成了项圈,笔挺光鲜的发型凌乱不堪

  “Sir,你听我解释!”邦德接过电话,立即被骂的狗血淋头,上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

  骂完之后,中情局的上司又声嘶力竭地说道:“邦德,你的解释跟愚蠢的FBI说去吧,他们已经把电话打到我这里了。”

  邦德不仅是民主基金会的雇员,还是中情局的雇员。此事跟FBI没有任何关系,可报道里,FBI和CIA都成了指使者,FBI啥都没干被泼了一盆子屎,自然十分生气,

  “已经在抗议了,这就是你干的好事!邦德,你祈祷事情不会闹大吧!你这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

  邦德来不及说任何话,电话已经被挂断了。

  酒店内,尼琪临时给刘一民找了两个保镖来保护他的安全。

  “刘,这件事情是真的吗?”尼琪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忍不住问道。

  “我没有必要为这件事情撒谎。”

  “当年我的父亲创建中国书刊社的时候,也总是遭到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我父亲让我告诉你一句中国老话,身正不怕影子斜。”

  “我是身正,是魔鬼找我啊!”

  “刘,你真的不接受任何采访吗?”

  刘一民一脸害怕道:“我现在身在美国,有人告诉我,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无孔不入,我得赶紧回国。”

  “刘,我们是朋友,你不必在我面前这样。”尼琪看着刘一民略带浮夸的表演,颇为无奈地说道。

  接着尼琪再次说道:“国际笔会单独发表了声明,希望政治不要成为文学交流的障碍,保证国际文学交流的畅通无阻以及人员安全。”

  两人聊天间,酒店的电话声响起,刘一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邦德的。

  “邦德,你是代表中情局或者联邦调查局来威胁我的吗?”刘一民说完,旁边的尼琪立刻神情紧绷,迫切地想要知道对方打电话是干什么的。

  “刘,我不是中情局的雇员,我只是民主基金会的雇员,我找你真的为了友善的学术资助。”邦德赶紧解释道。

  “那你就是联邦调查局的了?”

  “不不不,我也不是。”

  “如何证明?难道民主基金会也开始从事情报活动了吗?尼琪,难道你们美国任何部门都可以从事间谍活动吗?”

  邦德听到刘一民旁边有人,立即挂断了电话。

  尼琪听到民主基金会的名字露出一丝疑惑,去年成立的非政府组织,相当多的美国人还不太了解。

  刘一民向尼琪解释了一下,尼琪厌恶的说道:“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想DF别国的政府?美国的士兵躺在越南的雨林里,躺在北韩的雪地中,难道还不够吗?”

  “这种手段可比战争投入低多了,通过收买一小撮人来扰乱一个国家。本质上,美国两政党的施政,也是通过政策收买一部人换取支持。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财团花了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上台后得到回报吗?”

  两人还没有讲多久,就又接到了电话。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聂华令打来的,聂华令夫妇看到新闻后觉得天都塌了。

  两人邀请各个国家的作者来到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训练营,如今美国政府这样搞,很容易让人认为国际写作中心就是为了培养认可美国意识形态的作家,甚至也在为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服务。

  聂华令打电话过来,就是想问问刘一民的情况如何,并向他保证,国际写作中心是由爱荷华大学出资设立的,跟美国政府、中情局、联邦调查局以及所谓的民主基金会没有任何关系。

  挂断电话,刘一民也开始思考起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营,难道他们的经费真的是来自爱荷华大学吗?

  聂华令不来这一通电话,刘一民倒不会多想,但急于证明,倒是让刘一民不得不思考了。

  中情局不单单自己直接资助,还有大量的外围基金会,这里面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但这个计划肯定有所谓的让外国的作家来看看美国,看看新大陆,感受一下民主自由的意味。

  尤其是近年邀请大量的中国作家来此交流,何尝不是一次观念冲击呢。这样的冲击对有的人有效果,对有的人则没,反而激励奋起的决心。

  但只要有一两个,就是成功啊!

  尼琪走后,李聪仁匆匆从洛杉矶赶了回来,连奥运会也不看了。

  看到刘一民后,匆忙问起了这件事情。

  “我去找朋友的那个下午?上帝啊,他们一直在监控我们吗?”李聪仁生气地吼道。

  看李聪仁这个样子,刘一民说道:“咱们两个还是保持距离吧,万一再把你也监控上。”

  “我不怕!”李聪仁表达着自己的决心,并决定写新闻稿揭露他们的所作所为。

  看李聪仁这个样子,刘一民又让他保持冷静。

  “道貌岸然,都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小人。”李聪仁用中文骂道。

  刘一民乐呵呵地说道:“你的中文水平有所提高啊!”

  刘一民没有怎么发声,倒是李聪仁写了好几篇稿子投给了《洛杉矶日报》,舆论的浪潮一潮接过一潮。

  白公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有记者提到这个问题,发言人给予否认,不过仍然表示会尽快调查。

  立根上台前以对H强硬著称,但此时苏联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核武器数量远超美国,上台之后的立根不得不调整对H政策。84年4月份亲自访H,签订一系列经贸协议,让双方的关系再上一层楼。

  根据情报部门的消息,苏联方面开始有意缓和对H关系。此时闹出所谓的作家-策反事件,面对使馆的抗议,立根头都大了,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私下立根向使馆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并通过一些经贸和军工领域的合作,来缓解事态。邦德作为替罪羊,被民主基金会和中情局共同开除。

  美国环保基金会宣布将向中国捐赠五十万美元,用于环境保护、植树防沙方面的合作。

  美国方面想派人监控这笔资金的使用,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这个要求直接被拒绝了。这笔钱将打入林业部的账户,成为三北防护林专项建设的资金,用来改善种植条件,实现机械化种植。

  美国民间环保团体在旧金山环保团体的带动下,掀起捐款的高潮。

  在读者和环保团体、支持人群的欢送下,刘一民离开了美国。临走时旧金山环保团体负责人约瑟夫询问刘一民什么时候能将《老人和狗》的剧本改好,他们想尽早排练。

  “我回国之后,尽快写好寄过来。”

  约瑟夫高兴地说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旧金山剧院的一位导演,他将无偿加入我们,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飞机场门后,刘一民向前来送行的人挥手告别。从洛杉矶赶来送别的马奎斯特在记者的镜头下将红色的棉花送给了刘一民当做纪念。

  看着广袤的太平洋,刘一民心中带着几丝无奈,还得是实力啊。

  刘一民坐飞机到沪市下,在机场的会议室见到了巴金和李晓林,还有即将去美国的徐驰。

  巴金询问了一下刘一民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不禁感叹:“连马尔克斯到美国都受到监控,想必美国一定监控了不少人。另外也不知道,美国政府接触了咱们多少赴美的作家。”

  “唉,一民这个事情,搞得我现在心里七上八下的。”徐驰无奈地说道。

  今天他之所以来到沪市,正是要赴美参加聂华令组织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营。

  刘一民笑着说道:“只要你自己不变,他们也不能强来。国际写作训练营,还不敢明面上跟中情局勾结在一起。我想了想,更多的是想用中美之间的社会发展,对中国作家产生的内心产生冲击。加上使用一些文学奖、艺术奖之类的诱惑,让作家思想主动向美国的意识形态靠拢。”

  简短的聊了半个小时,徐驰起飞前往美国。刘一民重新买了一张飞机票,飞回了燕京。

  刚落地燕京,文化部又把刘一民给接了过去。作协张广年、曹禹等文联和作协的领导都坐在这里,想询问一下事情的经过。

  夏言笑着说道:“还想回家?先跟我们聊聊再回去吧!”

  “您各位都想知道什么?”刘一民问道。

  “都讲一讲吧!”

  刘一民先将行李箱打开,里面有许多的美国报纸。会议室里的人都过来拿了几份,刘一民将黄色的信封装到了皮包里面。

  这信封里面装的是美元,尼琪给刘一民的演讲费。这些美元刚好符合个人携带美元的规定,其余的稿费之类只能通过汇款的形式送回国。

  刘一民开口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了讲,从马尔克斯受到监控到邦德前来找他。

  如今文联里不少人都到过美国,丁令、王濛等人还参加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刘一民只叙述了一下事情经过,并没有讲太多。

  张广年说道:“此举也说明我们在文化交流上也得多留点心眼,美国人一如既往的虚伪,我们需要多加防范,我们是要交流,但也不能把文艺战线拱手送人。

  上次要挖人,这次要策反,下次呢?”

  “老张同志,这话说的也对,但也不对。美国的发展确实出乎我们的预料,他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没去之前,我们谁都没办法想象,没钱靠信用卡就能买房子,买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供顾客挑选……

  交流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能再关闭。”

  丁令的话一出口,张广年说道:“大门自然不能关上,但是我们要好好想一想,如何去管理。总不能让美国人将我们的文艺同志一个个收买了吧?”

  “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的同志,比如一民同志,处理的就很好嘛!”

  看到大家都在争论,夏言有点头大,于是说道:“今天只听一下事情经过,先不下结论。至于如何做,以后再继续讨论。”

  正如同丁令所说,大门一旦关上就不能关闭,以后交流只会越来越扩大。既然如此,那此类事情根本没办法防。

首节 上一节 35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