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54节

  跟尼琪结束见面之后,刘一民来到了领事馆。胡领事热情地握着刘一民的手,向他传达国内的决定。

  “美国人此举太过明目张胆了,你可以适时通过非公开渠道将消息透露出去。美国人对马尔克斯监控的事情,已经闹的人尽皆知,咱们再添一把火。

  如果一味的纵容美国,接下来我们的学者和学生前来访问、留学,必然会出现更多这种事情。”

  刘一民听胡领事说完笑道:“早该如此了。”

  “你准备怎么办?”胡领事问道。

  刘一民想了一会儿说道:“旧金山的环保团体最近应该有活动吧,我刚到旧金山就邀请我了,可惜当时没时间。通过环保团体的渠道,是个好办法。”

  “好,有什么事情咱们及时沟通。消息传出去后,大使馆会向美方抗议。”

  敲定细节之后,刘一民离开了领事馆,给环保团体打电话询问了一下,对方惊喜于刘一民还参加他们的活动。

  “刘,感谢你能来,我们三天后会在教堂举办活动。”

  “好,我到时候准时过去。”

  “我开车去接你。”协会负责人约瑟夫激动地挂断了电话。

  刘一民坐在床边思索起来,到时候应该如何在不经意间说出来,或者是干脆直接说出来。

  ……

  圣何塞是美国加州的第三大城市,也是硅谷的中心,尼琪带着刘一民来到圣何塞州立大学参加读者见面会。

  因为这里是硅谷中心,不少学生更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演讲完毕后,有学生立马展开提问,询问中国有没有电脑。

  “中国有自己的大型计算机,中国的计算机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办法赶上美国。家用计算机也有,只是保有量不大。”

  “教授.刘,你认为中国的计算机未来能赶上美国吗?”有学生问道。

  “当然,我坚信中国的计算机有一天能赶上美国。”

  “你是文学教授?”

  “我是文学教授,但了解中国人进取的心。美国人和苏联都说我们造不出来原子弹,但我们造出来了,而且很快就造出来了。”

  圣何塞州立大学的教授拿起话筒说道:“刘,我看过你写的《东方巨响》,讲了你们中国原子弹是如何爆炸的,我对你们科学家用原始的手段得出正确的结果表示惊叹。

  在我看来,这种工具早就应该扔到垃圾桶里。我从你的很多作品里都看到过你们中国人使用‘算盘’计算,在美国,小学生也会使用电脑。”

第416章 刘一民:CIA和FBI都要迫害我

  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内,随着教授的声音落下,台下传来了一阵讥讽的笑声。

  刘一民丝毫没有恼怒,而是给他们普及起来了中国算盘的历史。

  “在你们的欧洲人掰着指头算数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算盘这个工具。算盘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50年,算盘的历史比欧洲的历史都长。

  算盘可以很好的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学生比你们美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强。有一则笑话,美国人去中国旅游,中国人给他找钱之后,他要在旁边计算半天对错,老板都要收摊回家了,他还在掰着手指头数数。”

  刘一民说完在台上笑了起来,接着说道:“中国古代的科技很先进,但为什么如今落后于欧美呢,因为我们闭关锁国,但现在我们决定跟世界交流。我相信,文明的碰撞必将产生新的火花,新的技术。

  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同学和教授,你们往西看就是广袤的太平洋,跨过广袤的太平洋就是中国。我希望咱们不要将思维局限于自己的美国身份,要有国际视野,为国际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当一名国际主义者。”

  下面的学生有人鼓掌,有人摸着下巴沉思,有教授再次问道:“既然为了世界和平,为什么中国还要造原子弹?原子弹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它容易让世界毁灭。”

  “原子弹就是打狗棍,有了棍子狗就不敢近身。这位教授,你说你看过《东方巨响》,那你应该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去造原子弹。因为你们美国人,动不动就想给我们扔一颗核弹。

  你们应该去问问你们的政府,为什么在全世界发出核威胁,为什么要点燃全世界的战火?”

  刘一民接着又举了一个例子,讲中国是如何的热爱和平。

  “我们原子弹研发出来后,我们提出全世界应该立即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原子弹的态度。我们造原子弹是为了自身的和平,我们禁止和销毁是为了全世界的和平。另外,中国的核弹头数量,跟美国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

  刘一民的声音落下后,现场沉寂了约三十秒,接着后排有学生站了起来,喊起了“种族平等、世界和平”的口号。

  还有黑人举着牌子,写着黑人运动员的那句名言“我们不是奴隶,我们是自由人。”

  刘一民指着后面的牌子同样喊起了“种族平等,世界和平”的口号。

  “世界上只有一种棉花是红色的,你们知道是哪国棉花吗?”

  “美国!”刘一民见没有人问答,于是大声地说出了答案。

  在黑人的欢呼声中,尼琪带着刘一民离开了圣何塞州立大学。

  坐在车上,尼琪冲着刘一民耸了耸肩:“这可真是个地狱笑话!”

  “尼琪女士,咱们卖了多少书?”

  尼琪说道:“一千多册,现场卖了多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影响力。”

  “所以啊,影响力这不就来了吗?”刘一民微笑着反问道。

  尼琪笑着摇了摇头,无奈地笑道:“刘,你比我更适合做商人。”

  回去的路上,尼琪告诉了《巴黎评论》的编辑要来的事情:“你的两本小说让他们杂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肯定是想向你再次约稿。”

  “我还有几天的时间才离开,有时间见他们。”

  “嗯?你不是急于回国吗?”

  “临时有点事情。”

  “什么事情?”

  “你过几天就知道了。”刘一民含糊其辞地说道。

  下午,刘一民见到了《巴黎评论》的编辑,尼琪向他介绍,这位编辑也是《巴黎评论》的创始人之一乔治.普林普顿。

  “刘,你叫我乔治就好。”乔治.普林普顿非常有风度的说道。

  乔治.普林普顿出身于贵族家庭,父母家族皆有从政的传统,从小就进行所谓的“贵族风度”的训练。乔治.普林普顿已经六七十岁了,白色的头发彰显着他的苍老。

  “你好,乔治。”

  乔治握着刘一民的手向他表达自己的感谢:“我们《巴黎评论》每一期在美国出售十万册就算成功,你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纯文学在美国仍然有市场。刘,非常感谢你。”

  “乔治,咱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如果没有你们杂志,我的文章也没办法发表。”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No,如果没有《巴黎评论》,也有其他的杂志愿意发表。刘,当我得知你再次来到美国之时,我就决定必须亲自来见一见你。你果然如果想象中一样,是个有才华且幽默谦逊的年轻人。”

  两人客套了一阵后,尼琪邀请大家到咖啡厅坐下聊。

  乔治询问刘一民最近有没有兴趣再写几本美国题材的小说,他们想稳定一下自己的销量。

  “《宠儿》发表之后销量快速增加,到了夏季刊的时候,因为没有重量级的小说,销量一下子下滑到了往常的样子,我们编辑部的同事都非常沮丧。”

  乔治说完顿了一下:“最好还是反应黑奴文学的作品,现如今美国市场对黑奴文学作品接受度很高,并且因为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学界对此类作品的评价往往也很高。”

  “有,不过还不知道具体的交稿时间。”刘一民说道。

  乔治微笑着道:“我们可以提高一下稿费,每字提高到15美分。”

  刘一民心中掀起一丝波澜,一个字15美分,千字可是150美元啊,上次《宠儿》是按照10美分计价的,一下涨了5美分。

  刘一民没有说话,乔治吸了一口气再次说道:“16美分。刘,这是最高的价格了,我们杂志社专注于纯文学市场,在美国,你没有比我们更合适的合作伙伴了。”

  “乔治,等我有了稿子,立即寄给你。”刘一民笑着拿起咖啡杯冲他微微示意。

  看到刘一民同意,乔治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下来,再次主动伸出手跟刘一民握手。

  尼琪在旁边讲着《巴黎评论》的历史,《巴黎评论》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很高,但销量一直不好,甚至在巴黎创刊后,一度过的穷困潦倒。

  搬回纽约后,编辑部也是在乔治家的公寓里干活。

  乔治称自己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巴黎评论》,希望它未来能够成为美国文学杂志的一面旗帜。

  “刘,等有一天我们《巴黎评论》的记者前往中国,对你做一个专访可以吗?”

  刘一民打趣道:“做两个都行。”

  三人相视一笑,气氛十分融洽。尼琪当着刘一民的面跟乔治聊了一些合作问题,包括为作家出版牵线搭桥之类的。

  “刘,再见,相信你一定能继续写出伟大的作品。”

  旧金山教堂,环保团体的负责人约瑟夫夫妇为刘一民打开车门,三人笑着走进了教堂,如多年没见的好友一般。

  约瑟夫开的车很不错,刘一民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以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后来将公司卖了,得到一大笔美金。之后感到生活空虚,慢慢的喜欢上了环保事业。

  难怪这家伙可以经常举个旗子抗议,原来是有钱啊。

  走进教堂,环保团体的人以白人为主,不少人拿着刘一民的《老人和狗》,向他眼含热泪的诉说看这篇小说的感受,向中国人植树造林、抗击风沙的行为致敬。

  一一给刘一民送上拥抱和吻,嘴里念着“阿门”。

  约瑟夫夫妇走到教堂前边再次来了一次“可怕”的演讲,称如果再不叫醒愚昧的世人,世界将在不远的将来毁灭。

  “每一个美国人民都应该了解到,当北极的冰川消融,太平洋的海水将涌进我们的家园。海啸袭来、高楼倒塌、我们的尸体将悬挂教堂之上.

  每一个旧金山的市民都应该知道,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自己保护。

  每一个旧金山的市民、每一个美国市民、全世界人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向中国人民学习!”

  约瑟夫的声音在教堂回荡,经过四周的墙壁反射之后,听起来更具有煽动性。

  约瑟夫讲完之后,伸出手邀请刘一民上台:“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最尊贵的客人——教授.刘,让他给我们讲一讲中国如何在环境保护上获得成功的。”

  刘一民走上台,从旁边的环保主义者手里拿过了一本《老人和狗》大声地说着:“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从我上次离开美国,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又种了约十万棵树。这十万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让美国的钢铁企业再心安理得的排放一天了。

  可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天呢?中国人如何植树,用精神去植树,我们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就用人一锹一锹的铲土,去植树。

  你们看到的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的努力,总是被人无视,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美国每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只需要少百分之一,就比我们植树数十年的成果要大的多。

  我们对此感到无助,但我们永不言弃!”

  约瑟夫在台下说道:“当我们看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的难过,我们真的希望为你们做点事情。”

  “老兄,你们什么都不必做,你们继续享受吧!”

  “我们一定要为你们做点什么,不过我们还没想好。”

  还没想好?老子刚才白说了,没机械没钱啊!

  走下台,又听几位老环保主义者演讲完之后,大家聚在一堆聊天,刘一民询问他们需不需要上班。

  发现这群人基本上都不需要上班,一个个还挺有钱。

  刘一民提议道:“教堂有唱诗班,咱们环保组织也应该有自己的节目。我建议大家把《老人和狗》排练成话剧,在全美巡演,为我们的环保事业争取支持。”

  约瑟夫听完眼神一亮,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光在旧金山宣传也没什么意思,应该到全美宣传。

  “我们还可以收门票,赚来的钱捐到中国的林场,还可以号召大家捐款,人力造树还是太慢了,应该上机械。”

  旁边的一名美国人的话说到了刘一民的心坎里,这群人里还是有明白人的嘛!

  “这个主意好,刘,希望到时候你能来美国指导我们,我们一起在全美、甚至是全欧洲巡演。”约瑟夫夫妇高兴地相互拥抱,并抱着彼此的脸颊咬了起来。

  刘一民脸上带着意动之色,接着又摇了摇头。

  一群人立即问刘一民怎么了?莫不是不喜欢环保事业?

  刘一民赶紧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有难言之隐,实在是不敢说。

  在对方再三追问下,刘一民终于说出中情局找自己的事情,认为中情局已经对自己一言一行进行监控,联邦调查局也有参与其中。

  刘一民才不管邦德是中情局还是联邦调查局,两个都说不管怎么样都错不了。

首节 上一节 35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