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7节

  “唉,以前是我眼瞎,就这样的D国,我还想为它效力,想想都觉得惭愧。蒋鼎文、汤恩伯之祸,堪比天灾水旱啊。豫省大饥荒,就有他们的一份功劳!”郑洞國生气地说道。

  郑庭笈看到郑洞國气的差点上不来气,赶紧说道:“你老兄好多喽,没有到功德林学习的机会,我们在功德林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嘞。王耀武说得好,国防部开会都没有那么齐的。”

  “惭愧啊,惭愧,要不是我一意孤行,那么多的将士就不会惨死。”郑洞國说道。

  郑庭笈拉着郑洞國坐下,笑着向刘一民讲起了在功德林的生活。

  “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想着光头能打回来,后来啊谁都不信了,美国人打朝鲜的时候,黄维还以为美国人能帮光头回来,谁知道,美国人武器先进,可咱们志愿军是不动如山。志愿军真应了那句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我们在讨论输在哪儿了,大家差点打起来,谁都不服谁。

  尤其是,杨伯涛跟黄维两人,能打起来一点都不奇怪,杨伯涛认为是他葬送了18军。”

  刘一民快速地急着笔记,没想到今天还能听到功德林分锅大会的故事片段。

  “老人家真是胸怀宽广,哪朝哪代有这么对待败军之将的?杨伯涛和我一起出来的,黄维还在里面研究永动机呢。杨伯涛认为黄维出不来是报应,临走的时候还讥讽了几句呢。”

  郑庭笈现在跟黄维是同事,都担任文史专员的职位,也就是写自己以前的事儿给后人听。

  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这职位,毕竟他们也干不了其他的。

  郑洞國听到黄维,嘴角轻蔑一笑:“固执书生罢了!”

第427章 《宠儿》首演

  “黄维,无能书生!”

  “刘峙是一头蠢猪!”

  郑洞國:“陈诚不能担当大兵团指挥重任,东北一战沦为笑柄,沈阳百姓皆叹陈辞修真能干,火车北站通南站!”

  “绣花枕头胡宗南,在西北最大的贡献,就是给老人家当了一个好保姆!”

  “黄百韬指挥失误,被困碾庄,命丧内斗!”

  “陈官庄郭一予与飞行员抢座位,真是贻笑万年!”

  郭一予投降GMD后官运亨通,杜聿明被困陈官庄,老蒋派飞机去接手上的将领并送信给杜聿明,飞机走时,郭一予竟然坐到了驾驶位上逃跑。

  飞行员劝说无果,坐在郭一予大腿上操作飞机,结果跑道被炸毁,全部被俘。

  郑洞國的书房内,讨论的话题逐渐开始走偏。郑庭笈和郑洞國两人开始不断地点评国军的各个将领,简直又一个分锅大会。

  郑庭笈和郑洞國能在一起骂而不互骂,是因为郑洞國对郑庭笈还是颇为欣赏的,两人长期并肩战斗,郑洞国称郑庭笈为一员悍将。

  “宋希濂还不错,可也指挥大兵团能力尚有欠缺。”

  刘一民插嘴道:“我在美国还见到过宋希濂将军。”

  “哦?他在美国怎么样?”

  “精神头还不错,跟一些黄埔校友经常聚会,还建立了和平统一促进会,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做着贡献。”

  “哈哈哈,这我们这些老东西也只能做这些了。”

  郑庭笈讲起宋希濂在功德林的事情,改造态度积极,要不然也不能59年就出来。

  “两位将军讲来讲去,都忘了另一位手术刀啊!”刘一民笑道。

  “谁?”

  “光头啊,睡衣登山第一人,不会打仗,还喜欢遥控指挥,甚至越过司令而命令直达下级,如果这样的话,设置司令的意义何在?司令上下掣肘,怎么能打胜仗呢?

  这就跟一个司令直接指挥前沿阵地机枪左移五厘米差不多,三大战役里,此事屡见不鲜,空投指令害惨了杜聿明。”

  两人听完刘一民所讲,觉得刘一民所说甚是,皆露出一脸无奈之色:“妇人心胸啊,光凭逼死杜聿明儿子这一点,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杜长官拖着病体为他跑来跑去,结果换来不管不顾。

  从大陆运了那么多金条银元美金,不舍施以援手。”

  “杜长官去世之时,岳夫人希望岛上允许子女前来探视,结果小蒋毫无人性,遗体等待长达18天,无奈只能安葬。”郑洞國红着眼说道。

  当时就是郑洞國帮忙操办杜聿明后事,并向岛上提出允许杜聿明子女探亲请求的。

  郑洞國的家人给两人拿来温毛巾擦脸,擦过脸后,三人在院子树下再次聊了起来。

  郑洞國讲了许多台儿庄战役的细节,当时郑洞國只是汤恩伯麾下的一个师长,细节主要讲的是自己所在第二师的战况。

  “汤恩伯在攻打峄县的时候,本来定的是89师,可突然让我们

  但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不怕麻烦。这也就是为什么,李长官指挥不动他的原因。打仗之时,私心大于公心,爱用亲信。”

  中午,刘一民没有回去,和郑庭笈一起就在郑洞國的家里吃饭。郑洞國是湘省人,家里做的是湘菜,他年纪大了,菜并没有以前那么辣。

  刘一民和郑庭笈吃的都很高兴,辣度适中,香浓有味。

  下午,三人又好好的聊了聊,郑洞國送给刘一民了一本《李宗仁回忆录》。

  这是李宗仁生前自己口述,唐德刚写下来的,里面记载了大量李宗仁生前的经历,其中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描写尤为详细。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印刷的并不多,市面上很少见,大部分为私人赠送收藏。

  “多谢多谢,我一定好好研读。”刘一民笑着说道。

  郑洞國道:“写好后一定让我们瞧瞧。”

  “您是战争亲历者,到时候拍电影还得你们去当顾问指导。”刘一民说道。

  郑洞國高兴地说道:“我身体好得很,再带着部队打一次冲锋都行。”

  “我给您当副官。”郑庭笈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走后,郑洞國望着摩托车的车轮卷起的残叶说道:“双十节啊,双十节!”

  “70多年喽,国民革命也快六十年了,国家未统一,国民革命就不算成功。”郑庭笈道。

  郑洞國看着消失在街角的刘一民再次说道:“也不知道写出来是什么样子。”

  礼士胡同在天安门南边,刘一民骑摩托车路过大栅栏的时候,顺便买了一些酱牛肉、酱菜还有灌肠。这点东西花了刘一民八块钱,要是搁以前,这点东西估计就四块钱。

  回到家,喜梅和杨秀云正在院子里聊天,看到刘一民手上的酱牛肉和灌肠、酱菜,于是说道:“刘教授,您要想吃,一早给我说,我去给您买!”

  “我路过的时候,刚好想吃灌肠了。这灌肠用酱料调一下,粉香粉香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喜梅准备去接东西,杨秀云说道:“我来吧,一民喜欢吃我调的灌肠。”

  刘一民坐在院子里逗两个小家伙玩闹,两个小家伙慢慢地开始长牙了,咿呀咿呀的想说话,但是话说不出来,口水顺着下巴往下流。

  喜梅赶紧用手帕给两人擦嘴:“刘教授,我看过不了多久就会喊爸爸了。”

  “哈哈哈,你平日多教教他们。”刘一民轻轻地揪了揪两个小家伙的脸。

  两个小家伙都是双眼皮,大眼睛,眼珠子漆黑明亮,看起来十分有精神,刘林的脸蛋嘟嘟的,刘雨的脸几乎没有婴儿肥,鼻子小巧像朱霖。

  刘一民抱着刘雨在院子里转了转圈,手舞足蹈的大笑了起来,笑声传遍了整个院子。

  “一民,你小心点,秋天了风大,别让小雨着凉了!”正在做饭的杨秀云嘱咐道。

  将灌肠调的差不多之后,杨秀云出来,喜梅进去做其它的饭菜。

  等饭菜做好,朱霖已经到家了。

  “刘老师,今天采访得怎么样?”朱霖洗罢手从刘一民的手里接过孩子。

  “很顺利,不但见到了郑洞國还见到了郑庭笈,从上午聊到下午,我也是刚回来,一会儿打电话,明天看能不能再去拜访一下程思远。”刘一民说道。

  朱霖提醒道:“明天是周末!”

  “哦,周末啊!”刘一民如梦初醒,笑嘻嘻地说道:“那就不去了。娘,明天我跟霖霖出去一趟,有点事。”

  “行,家里有我们呢。”

  平常冰箱里冷藏保存的有母乳,另外刘一民正跟朱霖商量,准备有步骤的给两个小家伙断奶,使用奶粉和辅食结合的方式喂养。

  吃过饭,朱霖催促着刘一民进书房将《最美的青春》剧本赶紧赶出来。

  “你就不能体谅体谅我?”刘一民开玩笑道。

  朱霖轻声道:“刘老师,你这气色,哪像是劳累,分明是精力旺盛。抓紧写,晚上我给你做全身按摩!”

  刘一民坐在书房写书,朱霖在旁边看书,杨秀云带着孩子看最近热播的《天下第一楼》。

  晚上,刘一民疲惫地躺在床上,朱霖穿着粉红色的睡衣走到床边说道:“换个姿势,趴在床上,我先给你按按背。”

  刘一民麻溜的趴好,朱霖拉上厚实的窗帘,走上床坐在刘一民身上动手给他按起了摩:“刘老师,你身上湿气有点重啊!”

  “这话像是澡堂里的师傅说的话。”

  “我去把罐拿来给你吸一吸。”朱霖起身下床去找火罐去了。

  11点半,两人相拥而眠。

  早上七点两人就起床出门了,油门直接拧到了华侨公寓。房间收拾花了约两个小时,清理完毕后又洗了个澡,两人才衣着清凉地躺在了沙发上。

  朱霖剥开一个橘子尝了一口后,笑着将橘子肉送进刘一民的嘴中:“刘老师,这个周日属于咱们两个人。”

  刘一民摩拳擦掌道:“春光短暂,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来吧!”

  这是自从朱霖怀孕后,两人最自由、最忘我的一个周末。孩子、父母什么的,都被两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又回到了初婚之时那两人之家。

  除了中午做饭外,两人都腻歪在一起。

  “咚!”

  两人关上了华侨公寓的门,并快速地上锁。

  “哎呦!”

  “怎么了?”

  “没事,没事,踩空了!”刘一民在黑暗中扶着楼梯,轻轻地揉着略显酸痛的腰。

  虽然有点酸痛,但刘一民觉得自己再来一晚上是没什么问题的。

  朱霖将摩托车扶正:“回去我来骑吧!”

  刘一民将钥匙递给朱霖,双手环抱着腰间,回到家发现朱父朱母也在,两个人在院子里陪了杨秀云和两个小家伙一天。

  朱父笑着问道:“你们两个去哪儿了?一天的时间不见人!”

  “找楚红玩去了。”

  “去人艺讨论剧本去了!”

  刘一民和朱霖对视了一眼,在朱父朱母、杨秀云疑惑地目光中,朱霖赶紧解释道:“先去找到楚红,中午吃完饭,去人艺讨论了剧本。”

  “什么剧本?讨论一下午?”朱父追问道。

  “一民刚写的,《最美的青春》。”

  杨秀云说道:“不管干啥了,都累了一天了,赶紧吃饭,喜梅早就把饭做好了!”

  吃过饭后,跟朱父讨论了一下《最美的青春》,九点左右,朱父和朱母才离开。

  燕大,刘一民接到了复旦大学李良荣的回信,复旦中文系决定让李良荣等年后再来进修学习。

  “行,那就等年后吧!”刘一民笑着说道。复旦中文系给出的意见是学校对李良荣的教学已经做了安排,一旦调走,中文系新闻专业师资力量不够。

  河大是急于提高老师能力,跟复旦不一样。

  刘一民坐在办公桌旁,觉得得想个办法提高文研所教师进修的权威性,让大家以到文研所进修为荣。

  要想做到,得慢慢来,短时间肯定不行。

首节 上一节 36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