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70节

  梁冠华一听忙说道:“好的,朱导,我这阵子天天听,天天练习!”

  “给你十天时间,剧本上的津城话一定要学会!”朱霖以不容置疑的声音说道。

  “朱导,您放心。”

  舞台上的演员排成一列,朱霖一个个的指出错误,往哪方面改进也一一进行说明。

  那架势如同一个女将军,严厉且有耐心的女将军,哪有初当导演之时的唯唯诺诺。

  “同志们,我给大家整理的塞罕坝资料一定要好好看一看,我们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放到塞罕坝想一想,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朱霖沉声说道,要不是此时的塞罕坝已经开始降雪封山,她真想带着演员去看一看。

  朱霖讲完,就让演员散了。《最美的青春》排练的时间到了,里面的一些演员接下来还有其它的排练任务。

  演员李光富指着后面说道:“朱导,您爱人来了!”

  李光富的话让朱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几秒后才知道李光富指的是刘一民。剧院基本上没有人冲着朱霖称呼刘一民为“您爱人”,李光富还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朱霖转身看去,因为台上台下光线差距太大,加上刘一民坐的远且暗,朱霖一时没有发现。

  李光富重新给朱霖指了一下,刘一民伸出胳膊冲着舞台上挥挥手,朱霖笑道:“你眼神倒挺好!”

  “嘿,那您说的,老话儿说的好,眼小聚光啊!”李光富嘴角带着笑。

  李光富在这次演员阵容里年纪已经算大的了,差两岁就满四十。来人艺的时间比杨力新、梁冠华等人都早,可惜运气不是很好。

  60年代培训班毕业后,简短的留了一阵就被送下去务农、当兵、挖矿当赤脚医生,并在协和工作了三年才回到人艺。

  资历丰富,但演的戏却比杨力新、梁冠华少,但这家伙有老燕京人特有的松弛感,还有那几分沧桑,所以后来在以北平为背景的戏里面,多有他的身影。

  朱霖一脸笑意的朝着刘一民走来,李光富没有走,而是忐忑地跟在朱霖身后,想过来跟刘一民打一声招呼。

  “刘老师。”

  “朱导指挥的很好嘛!”刘一民调侃道。

  朱霖笑着说道:“我得为剧本和剧组负责啊!”

  “刘教授好。”李光富打招呼的时候缩了一下脑袋,显得略微有点滑稽。

  “你好,刚才在舞台上表现得不错。”

  李光富赶紧说道:“全靠朱导给机会。”

  “我知道你,夏淳导演讲过,你是个好演员,可惜现在没有什么好角色。”刘一民说道。

  李光富听到夏淳专门给刘一民讲过他的事情,诚惶诚恐地说道:“夏导对我很不错。”

  “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你在人艺会有很好的发展,你是燕京人,人艺毕竟是燕京的人艺,只要有北平为背景的话剧,你的出身就是一个优势。

  北平为背景的话剧,往往讲的都是老辈的故事,慢慢沉淀下来,会有机会。以后《茶馆》《天下第一楼》《传奇大掌柜》《狼烟北平》有的是你的机会。”

  李光富听完刘一民的话,瞬间眼红,这刘教授可太懂自己了。

  “谢谢您的开导,不管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我都会演好。”李光富鞠躬说道。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李光富这年龄在《茶馆》里面,大部分时候演的都是食客路人的角色,夏淳对李光富十分看好,甚至还会为他改剧本。

  李光富一个人走出排练场,背对着朱霖和刘一民的时候,默默地扇了自己一巴掌,轻声叹气道:“唉,就你这点水,还到刘一民同志面前晃荡呢,早被人给看穿了。”

  李光富想混个脸熟,看以后能不能多来点角色,还没寒暄几句,便让刘一民给指出来了。

  在《最美的青春》里面,李光富饰演的是那个判刑的给养员,台词五句左右。

  朱霖看着李光富的背影说道:“是个好演员,刘老师你看人很准,他的戏份慢慢就上来了。”

  走出排练场,朱霖问刘一民来干什么了,刘一民说道:“这戏涉及到的演员比《好运大厦》更多,我怕你没编剧在旁边,一个人忙活不过来。”

  朱霖听罢,亲昵地挽住刘一民的胳膊,娇声道:“让刘老师操心了——”

  看到有人来后,立马将手放了下来。

  晚上,林业部的大领导杨忠独身一人来到了四合院,亲自向刘一民表示感谢。

  “老杨同志,实在是太客气了,写书本来就是我们作家的本职工作。”刘一民笑着说道。

  “这可不一样,毕竟你是接受我们林业部的委托。书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将年轻人从嫌弃塞罕坝到主动安家塞罕坝,将他们的心路历程都给写了出来。

  你要是没有到过塞罕坝,肯定是写不出来的。”杨忠从杨秀云的手中接过瓜子后道了一声谢。

  刘一民将自己到塞罕坝的几天经历讲了讲,又说道:“这时候塞罕坝山上望火楼已经被冰雪覆盖,里面住着的夫妻还得有两个月才能下山。”

  “是啊,他们两个人要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待上半年,难以想象的孤独。今年有了钱,林场将山上的楼重新修了修,还修了炕堆了煤。望火楼里的工人同志,能过个暖冬。”杨忠笑着说道。

  刘一民听到后高兴地说道:“这就好,上面零下几十度,没有炕很难熬。”

  “前几批上山的大学生技术员看到你的文章,一个个哭的泣不成声。你写的不是文章,写的是他们的一生。”

  朱霖听到杨忠这样说,心里情绪翻滚之下说道:“杨部,等我们人艺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到塞罕坝给同志们演出。”

  “这这好,这好!”杨忠高兴地说道。

  晚上九点,杨忠走出屋子准备回去。西北风拍打着屋顶,风中夹杂的黄沙在房瓦屋脊间沙沙作响。

  “今年又是个大风年。”杨忠伸出手感受了一下狂风无奈的说道。

  “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就怕咱们这里治理好了,蒙古国那边的开始荒漠化了。”刘一民摇头道。

  杨忠道:“咱们至少先干起来,别人咱们没办法管,风沙能小点是点。”

  关上四合院的院门,朱霖搓了搓有点发冷的手说道:“越来越冷喽,咱们又要迁徙喽!”

  四合院里越来越冷,准备在来暖气的时候搬到华侨公寓,最犹豫不定的因素是两个小家伙,怕两人一天见不到朱霖会哭个不停。

  文研所内,刘一民正在跟闫真几人布置着任务,王立群坐在旁边旁听。

  “闫真,马上要到年底了,将各项目的研究成果汇报整理一下,顺便配合财务,将账目慢慢整理,一定要整理清楚。其余人负责好各自手里的工作,有问题跟我讲。”

  文研所成立的时间不长,这些资料整理着倒也简单,主要是细心,钱上千万不能出错。

  “明白了,所长。”闫真重重地点头。

  “另外通知一下,咱们研究所在12月10号召开一次年底大会,你们要通知到位。”

  刘一民安排完工作后来到严家炎的办公室,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交给严家炎审看一番。

  “这份论文万院长已经看过了吧?”严家炎笑着问道。

  刘一民道:“已经看过了,老师没讲什么意见,我想让您看下,毕竟明年研究生论文审查的是您看的。”

  “万院长的目光比我准,我看看。”严家炎翘起二郎腿看了起来。

  刘一民大方地将自己的论文递给了严家炎,保证里面没有捏造法律,没有数据不清、逻辑混乱的地方。

  “《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路径》,挺适合你们文研所的。”严家炎头也不抬地说道。

  “我想把这当做我们文研所的成果之一交上去。”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严家炎听到这话后立马抬头,失声笑道;“难怪你拿来给我看,是准备来个一文双用啊!”

  刘一民干笑几声,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几口茶。论文的字数在五万字左右,严家炎看的极为认真,等到看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写的内容很有实操性,这才是适合你们文研所的内容,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可行性,对现实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这个课题既然是你提出来的,就一定要好好的研究下去。”严家炎鼓励道。

  “好,您觉得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正的?”刘一民问道。

  严家炎听罢用铅笔轻轻地将几个地方标了出来:“这几点论证有点不严密,可以稍微的改一下。不过就算不改,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我回去看一下。”刘一民起身准备离开。

  严家炎拉住了刘一民的手说道:“聊聊你研究生毕业后的事情。”

  “您讲?”

  “让万院长再当一次博导吧!”

  “这事儿啊,没问题,不就是再读一个博吗?万老师肯定没什么意见。”刘一民说道。

  大部分时间刘一民都是散养,连论文都不用教不用改,这么省心的学生往哪儿找啊。

  “万老师能不能多带个学生?”

  “谁啊?”

  “我啊,你看我适不适合?”严家炎笑着说道:“我还没博士学位呢!”

  “严教授,我把您当领导,您想当我师弟啊?”

  严家炎:“.臭小子,我就不能是师兄吗?”

  “我先入的门啊,师兄弟当然得按时间来。”

  严家炎摆了摆手道:“赶紧从我眼前消失,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刘一民拍拍屁股走出严家炎的办公室,也没把严家炎的话当真。论文改完之后,留档了一份,又写了一份新的放到了年终成果的文件里面。

  文研所里,闫真几人等刘一民走后,拿着刘一民的论文就看了起来,他跟王立群两人看的是最认真。

  华侨公寓内,刘一民正坐在书房里整理着《血战台儿庄》的剧本,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是终于写好了。

  11月中旬,一家人已经搬到了华侨公寓,五室一厅足够一家人加上喜梅住的。一百六十平的房子,这时候也没有公摊,是真真正正的一百六十平,加上阳台的面积的话,远大于一百六十平。

  刚整理好,朱时茂和陈佩斯两人就来了。

  刘一民看到两人的时候,赶到很疑惑,这俩家伙怎么来了,一问才得知两人刚从上影厂回到燕京。

  刘一民皱着眉头问道:“你们两个怎么才回燕京?《纽扣》这部电影,怎么说也拍不了这么久吧?”

  《纽扣》本身就是小成本,小制作电影,拍摄时长达到两个月都有点长了,这都11月份了,两人怎么才回来?

  陈佩斯给刘一民解释了一下其中的缘由:“我们先在温州体验了一个月的生活,正准备拍的时候又出现问题了,设备坏了,当时上影厂给的预算是有限的,只能重新申请预算购买设备。这一来一回又耽误了不少的时间,9月底的时候拍好了。

  上影厂的导演看我俩演得好,主要是我演的好。”

  “嘿,你怎么说话呢?”朱时茂挽着袖子表示很不服气。

  陈佩斯没搭理他:“导演一看,这角色非我们两个演不行啊,拉着我们的手不让走,于是又演了将两个月.”

  “又有导演看上你们了?”刘一民似笑非笑地问道。

  “可不是嘛,但我们也不能久待,因为今年春节晚会又邀请我们俩出演了。”陈佩斯得意地说道。

  朱时茂听到后,插话道:“我们演的是《拍电影》,今年年初就想好的本子,还在同志们面前演过,大家反响挺好的。”

  “这话剧还非常写实,讲的是我们两个的经历。”陈佩斯道。

  《拍电影》讲的是陈小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们,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面拍戏,最后被冻僵的故事,也算是陈佩斯演员梦的真实写照。

  聊天间,喜梅走进书房给两人倒了一杯热茶。

第430章 文研所年终会议

  朱时茂和陈佩斯两人从上影厂跑回来之后就着急忙慌来见刘一民,首要的目的是感谢一下刘一民给了他们两个机会。

  “这是章华妹同志做的最新样式的纽扣。”朱时茂从口袋里面将一包纽扣放到了书桌上。

  刘一民看了看,各式的纽扣估计得上百个:“这下我家可不缺纽扣了。”

首节 上一节 370/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