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我真得走了,一会儿晚了。”朱霖说完后,神色挣扎道:“那,那就迟到半个小时吧,下午没排练,应该没人发现。”
“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哪儿够啊,院里问你干啥了,你就说聊剧本去了。”刘一民嘿嘿一笑。
“刘老师,你这是骗人咯咯咯.哪有剧本啊!”
“冈本也是本啊!”
直到三点,朱霖才收拾了一下,让刘一民看了看衣服没穿错,没异样才跑向人艺。
“朱导,您这是采风去了?”
“嗯!”朱霖点了点头快步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四点,刘一民来到吉安所,胡同两旁的树遮挡着阳光,十分惬意。
刘一民跟秘书打了一个招呼,就被他领着来到了书房。
“老首长!”
“来来来,先杀一盘,好久没跟你下了。”老首长指了指已经摆好的象棋。
刘一民坐下,快速地跳了一个“马”。
“你小子怎么这么没精神,怎么?中午去翻地去了?”
“整理了一下四合院,不过下棋是没问题的。”刘一民说道。
两人杀了两盘,一胜一负。老首长将桌子上压着的稿子交给了刘一民,刘一民则是掏出了两个奖杯。
两人互相欣赏着对方的物件,老首长在序里面又详细讲了一下当时对待战俘的政策以及中央层面的争论,最后在结尾写道:“目前来看,我们过去执行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些人经过改造都成了新中国的新人,确已弃恶从善。”
“我写得怎么样?”
“来龙去脉写的一清二楚,读者看了之后,对前因后果就更明白了。”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跟你的文采肯定是没得比,不过在D内,我的文字水平可以说相当不错。”
“文笔不行,也当不了黄埔的政治教官啊!”
“哈哈哈,我看到这群从功德林走出来的旧军官,也是感触颇多,有些人亲口叫过我老师。”
《序》里面也体现出了,老首长在黄埔跟这些人打交道的经历,对于他们从黄埔毕业后的执迷不悟感到惋惜。
老首长其实是黄埔同学会的顾问,不过并没有出席在郑洞國家里的黄埔同学会。他们跟这群人正式开会的话,一般在官方公开的地点。
“天下黄埔是一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陆还是对岸,统一是黄埔人的职责所在,是我们D员的职责所在。”老首长背着手看向窗外庭院树,感慨道。
“一定会的,我看双方会慢慢恢复交流。”
老首长笑道:“希望能够看到。《血战台儿庄》好好拍,出版的时候,我就等着你来让我写序呢,可惜你看不上我这点墨水。”
“您真冤枉我了!”刘一民叫冤。
从吉安所出来,这序就被刘一民顺手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李书看完全文后高兴地说道:“万事俱备,就等《序》了。老首长写的真好,高屋建瓴又有舐犊情深的师生情。”
“李书同志,应该将你带到老首长面前感慨的。”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你以为我是不想去吗?我是见不到啊!”李书摇了摇头。
时间来到五月中旬,史蒂文还在燕京饭店住着,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他没来找刘一民,刘一民也没空搭理他。
研究生论文已经提交到院里了,另外还有大四学生毕业的事情。
听到带的几个学生论文答辩通过,刘一民才放下了心。从明年开始,刘一民就不再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了。
他可是三级教授,本科论文这事儿占他的时间,那不是资源浪费吗?
刘一民来到将《巴黎评论》递给吴组缃,让他看看《黑奴的救赎》。
吴组缃读着上面的简介:“一部黑奴的逃生之旅,一个人奴隶如何成为自由的‘硬汉’?反抗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手段。”
“我来看看。”王瑶同时凑了过来。
刘一民笑道:“各位教授慢慢看,我先下班了。”
晚上,朱霖从人艺回来告诉了刘一民一件事情。
“试戏?”刘一民反问道。
“是啊,不过是《西游记》剧组,导演给我拍的电报,问我能不能过去。”
刘一民故意问道:“演谁啊?”
“女儿国国王。”朱霖高兴地说道,这可是四大名著,目前国内观众最期盼的电视剧之一。
“我瞧瞧,咱朱霖同学不打扮也是女儿国国王啊。”刘一民笑道。
“刘老师,你净瞎说,人家导演还没定。不过好处是他们拍这场戏还要很久,几个月后,两个小家伙更大了。要是现在就开拍,我还真不能去。”朱霖说道。
“导演只要不瞎,肯定选你。”
被刘一民这么一夸,朱霖嘴角一勾,忍不住得意起来。
喜梅笑着问道:“《西游记》我看了,真想到时候看看拍出来电视剧怎么样!”
朱霖见刘一民支持自己去外地拍戏,于是准备给导演回电。按照历史上《西游记》拍摄进度,女儿国国王那部分是在10月份到11月份在南方园林拍摄。
“这个要拍多久啊?”杨秀云关心地问道。
“估计半个月到一个月。”朱霖说道。
见杨秀云有点担心,刘一民赶紧说道:“娘,我还在家呢,两个小家伙现在大了,没事。”
吃完饭回到书房,朱霖将《西游记》给找了出来,拿着《西游记》女儿国国王那一回读了起来,想提前考虑一下应该怎么演。
美国和欧洲,《奴隶的救赎》这篇小说隐隐有了曲线向上的趋势。各种文学评论家和记者对《奴隶的救赎》里面隐喻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兴趣了起来。
美欧各大报纸,都在讲“虚伪的政客、辛辣的讽刺、个体的自由与革命”,在铺天盖地的赞美下,读者的群体如同滚雪球一般壮大。
跟《宠儿》不同,《宠儿》的魔幻写作方式有阅读门槛的,《黑奴的救赎》门槛更低,里面加上冒险、反抗、硬汉的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对黑人命运不关注的读者。
《巴黎评论》的销量一路狂飙,从最初的首印40万册,又重新加印了40万册投向市场。
曲线向上的走势,让主编乔治欣喜若狂,不断地在编辑部称呼刘一民为“美国纯文学的救世主。”
美国文学评论家对刘一民如此精妙的把握美欧读者的心理感到震惊,一个中国的作家越来越了解美欧读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作品将在西方世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跟刘一民合作的出版社纷纷发电商谈出版,在中国游山玩水的史蒂文接到了投资人催促的电报。
第457章 好莱坞将迎来一位伟大的编剧
随着《黑奴的救赎》在国外市场持续热销,这股“黑奴文学”的风也逐渐吹向了国内。对于国外文学市场持续关注的中国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阅读起来。
《收获》李晓林直接坐飞机来到燕京,从刘一民手里将《黑奴的救赎》给拿走了,避免《人民文艺》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民,跟师姐还藏着掖着,当时从美国回来,也不知道跟师姐提前说一下。”李晓林佯装生气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师姐,当着巴老的面,我也不好拿着文章吹捧自己啊!”
李晓林将稿子装进自己的挎包里面:“我拿走了,我一会儿路过《人民文艺》,我直接跟他们说不用找你了。你写的是英文原稿,这是你自己翻译的?”
“嗐,都在我的脑子里面,也不能算是翻译,写中文不叫翻译,写英文才是。”刘一民说道。
“也是,咱们自己的文字怎么能叫翻译,是我说话不严谨。”
李晓林乐呵呵地走出书房,不过没有立即走,而是跟刘雨和刘林玩了一会儿,从包里拿出了几组玩具。
“杨姨,这是我从沪市给你带的蝴蝶酥、高桥松饼、这是梨膏糖,两个小家伙吃了对身体好,祛热止咳。”
“带的太多了,让你费心了。”杨秀云跟着刘一民和朱霖招待客人多了,客人来的时候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不少。
“杨姨,这些东西不算什么。刘雨,叫声姑姑听听。”
刘雨疑惑地看了一眼杨秀云,又盯着李晓林手里的糖,犹豫了一会儿喊道:“万方姑姑。”
“咦呀,叫晓林姑姑,看来万方平时没少来啊!”李晓林纠正道。
“师姐,两个小家伙只会叫万方姑姑。”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晓林不断地教着两人:“一民,我就不信了。一块糖不够,那就两块!”
等刘雨和刘林会喊“晓林姑姑”后,李晓林满意地站了起来,拍了拍手说道:“这还差不多,晓林姑姑走了,等下次再见。”
“晓林姑姑.再.见。”在杨秀云的引导下,两个小家伙冲着李晓林摆手。
在《黑奴的救赎》往国内渗透的时候,《血战台儿庄》和《特赦1959》开始向国外扩散,主要的读者群体是华人,尤其是四十年代后逃离大陆的群体及其家属后代。
由于这两本还没有在国外出版,他们想要阅读,都需要靠国内的关系购买并寄出去。
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在香江的渠道将国内版本在香江和东南亚进行了零星销售,但由于渠道的原因,铺货量并不大。
国外合作的出版社向刘一民获取《黑奴的救赎》授权的时候,刘一民一并将《血战台儿庄》和《特赦1959》打包给了他们。
最快一个多月后,国外就能买到了。至于华人要购买的汉语版,刘一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商量了一下,看能不能通过跟这些国外出版社合作,将书经由他们分销过去。
打开思路之后,觉得不止这两本可以,刘一民那么多书呢,不是所有的华人都能通过国内买到汉语版的,这是一个长尾市场。
汉语版的文学市场在美西方国家里不占主流,是很小的分类,但将美西方所有国家的销售量加起来,仍然是一个大市场。
这些事情,刘一民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去办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韦君怡还询问刘一民,郑渊杰是否有出版儿童文学单行本的打算。
“韦大姐,儿童文学的单行本应该是儿童文学出版社的事情吧?”
韦君怡笑着说道:“这跟出版社没关系,只要作者愿意,出版社愿意,儿童文学我们也能出版。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出版社现在自负盈亏,出版单行本能挣钱才是主要的。”
“回头我问问,您也可以让编辑联系老郑同志。”
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时候碰到了崔道逸,崔道逸在为《黑奴的救赎》被《收获》拿走而惋惜。
刘一民拍了拍崔道逸的肩膀说道:“师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最近看《人民文艺》出了几篇不错的文章。”
“哈哈哈,还行还行。”崔道逸脸上难掩得意之色,接着拉着他的肩膀说道:“你是《人民文艺》的编委,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去视察视察工作。”
刘一民被崔道逸拉着走进《人民文艺》编辑部,跟编辑打过招呼后,又跟王濛聊了一会儿。
“真没想到,聂华令竟然会接受中情局的钱。”时至今日,王濛仍然想不明白。
“我们把西方人想的太好了,真以为大家会放下一切跟咱们交朋友。也有一些人心理不平,刻意的倾向西方,这都是改革开放需要面临的问题。”刘一民解释道。
王濛说道:“外国人总是打着纯文学的口号,可哪里又有文学的净土呢!”
“我们不应该感觉到挫败,应该激起我们自己的战斗意志。王濛同志,你是《人民文艺》的主编,可是意识战斗的前沿啊!”
作协书记汤达成从美国回来后,跟王濛针对这些问题谈论过不少次,基本上也没商量出什么结果。
目前的作家太难管,也管不了,只能通过《人民文艺》和《文艺报》对作品的选择来展现作协的整体意志。
王濛拉着刘一民跟在《人民文艺》的几个编委开了一次会,再一次明确了编辑方针和接下来的收稿重点。
南锣古巷四合院,前两天刘一民带着一大家子从华侨公寓搬了过来,此时院子枝繁叶茂,刘雨和刘林在银杏树下学着走路。
两人现在已经能连着走十几步了,再远就要爬着走了。
“华侨公寓房子太高不接地气,小孩子还得多接接地气。”杨秀云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瞧他们两个乐的。”
喜梅在旁边招呼着,防止两人突然磕在地上受伤。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着四合院的朱红大门,确定了一下信息后,让旁边的翻译敲响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