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14节

  “好哇!”

  学生们一唱一和,声音从三角地能传到未名湖的对面的博雅塔,欢天喜地,朝气蓬勃,一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刘一民远远地冲着他们摆了摆手,并没有停下车跟他们聊天。这群学生精神状态特别好,能跟刘一民站着聊一上午。

  到办公室,刘一民将脑袋上的帽子摘下,跑到火炉旁边将手烤热。

  “冷吧?这还早着呢!”吴组缃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前面烤热之后,又转身烤了烤后背:“这炉子火够大的,先来的教授居首功啊。”

  王瑶揣着手说道:“玉石啊,你以后来早点先把火弄弄,这样多好。”

  “好,王教授。”

  刘一民问道:“王教授、吴教授、文研所的几个人觉得怎么样?”

  “挺好,我看干脆别还给他们学校了,就留在咱们燕大得了。”吴组缃笑道。

  “哈哈哈,你们是见一个想要一个,当初王立群也是这么说的。”

  王瑶正色道:“那个查海生脾气有点静啊,静的有点出奇,感觉这孩子心里面有很多事儿,你得好好的了解了解,别再出问题。”

  “这孩子诗歌很纯粹,没想到以前法律系还有这样的学生,不过确实孤僻。都说伟大的诗歌在极端的情绪中产生,但是也没必要太极端。这孩子真实坦诚,就是太孤僻了。”吴组缃一连叹了几口气,不断地摇头。

  “两位教授,您也得多做做学生思想工作,万一比我好呢。”

  “咱们一起努力。”

  海子的性格纯洁坦诚,但又十分敏感,跟许多“神童”一样,有着不被外人所理解的痛苦,15岁考上燕大,幼小的身体承担着许多心理压力。

  国庆的时候,几个人都相约一块出去玩,就海子没去,平时也不太合群,戴建业几人将他当成小老弟,想让他活跃点,但也不起效果。

  刘一民跟他们聊了一会儿,去文研所了一趟。几人正在屋子里专心写论文做研究,李良荣不在,他跟着另外几个老师编教材,海子正在写作。

  他趴的离纸很近,身体微微蜷缩,跟其他人座位的间距很大。

  文研所大家研究的东西都有相通的地方,不免要经常互相交流,于是就离的很近,海子的座位就像是孤悬海外的小岛。

  刘一民离海子的位置不远,海子猛地抬头,看到是刘一民,微笑着喊了一声:“刘老师。”

  “你在写什么?”

  “我在写一篇国内诗歌研究的论文,也想一想自己的诗歌。”海子老实地说道。

  刘一民征求他同意后看了一眼夸赞道:“你写的不错,你是一个好诗人,但你可以更好。”

  “怎么更好?”

  “你的诗歌是你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其说你写出来了这个世界,不如说你向往这个世界。有个精神世界是好事,但也要使得精神世界跟外部世界有所联系。伟大的诗人在实践中发现诗歌的真谛,浪漫主义色彩过浓的时候,也可以增添点现实。

  你喜欢梵高?”

  海子点了点头,他望向刘一民,他这一刻觉得刘一民是最懂他的人,刘一民的话狠狠撞击着他的心灵。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大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画的向日葵。海子《阿尔的太阳》就是纪念梵高之作,梵高最后因精神错乱自杀。

  “精神世界太丰富、太细腻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可以静静地观察到寻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但也是一件坏事,因为你无法改变,但你又无法熟视无睹,所以你痛苦,你憔悴。你站在群山之巅,嘲弄世人的愚蠢。

  但这不是我们学的群众观,我们想改变就要走入群众里面,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海生,这是一个善恶交织的世界,没有所谓的理想国。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士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海子看着刘一民,眼神里面闪过多种复杂的精神色彩,在思考,也在挣扎。其余的几个学员听到刘一民的话,都不由自主的放下手中的的文件,听刘一民轻声细语的讲话。

  “刘老师,我也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可有时候我做不到。”查海生挣扎地说道。

  “没事,慢慢来,这里有许多的同学,可以接触交流。他们或许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刘一民看了看时间,到了上课的时候,没有继续跟海子聊,匆匆忙忙的上课去了。

  其余人除了海子,都跟在刘一民屁股后面旁听。

  “别跟的太紧,好像咱们是黑社会一样。”刘一民打趣道。

  其余几人夹着书本嘿嘿一笑,手里面还夹着烟头,一群人走在一起,搞得学校跟有个“刘家帮”一样。

  讲完课,刘一民做东请他们到长征饭店吃了顿午饭。自从毕业后,这长征饭店刘一民已经很少来了,偶尔吃一顿,总觉得没以前的味道了。

  吃完饭,刘一民让他们回去好好学习,平常多帮助一下海子。

  “也不用太刻意,太刻意他会更难受。”

  送他们回去后,刘一民直奔机场,在机场等了半个小时,朱霖的身影出现在了通道口。

  朱霖身穿黑色的风衣,白色的高领毛衣托着下巴,手里正拿着米黄色的围巾给自己围上。

  刘一民蹑手蹑脚的走到旁边,伸手捂住朱霖的眼睛,朱霖笑道:“刘老师,我知道是你,前面的玻璃反着光呢!”

  “.”刘一民无语地看着朱霖身前的玻璃墙,只觉得自己当了次小丑。

  朱霖围上围巾,轻轻地踮脚亲了一下刘一民的脸颊:“刘老师,走回家。”

  旁边的人正看着这一幕,朱霖拉着刘一民就往外走,生怕别人说闲话。

  骑着摩托车迎着风,刘一民问道:“在剧组觉得怎么样?”

  “剧组很好,杨洁导演对戏的把握很精准,不愧是老导演。一个人带着一个剧组转战那么多的城市,是实打实的铁娘子。”朱霖大声地夸奖道。

  刘一民说道:“我等着看你的电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播出,而且化妆化的很浓,我要是不说,你不一定能认出我来。”朱霖拍戏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妆容,自己都觉得像是粉刷过的墙面。

  “哎呦,朱霖同学,你太小看我了,不管怎么着我都能认出来你。”

  朱霖轻哼了一声表示自己不相信,双手情不自禁地抱紧了刘一民,将脑袋放在刘一民的后背上。

  回到四合院,两人赶紧跑到书房里暖和了,空调制暖效果马马虎虎,但刚进来,跟外面一对比,觉得书房暖的跟火炉一样。

  两个小家伙看到朱霖后,一个个瘪着嘴哭了起来,双手伸着,非得抢着让朱霖抱。

  朱霖抱起两个小家伙:“再多长点肉,我就一次性抱不起来两个了。”

  刘雨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糖往朱霖的嘴里送,刘林也不例外,小手伸到刘雨的口袋里拿糖给朱霖吃。

  没寒暄多久,朱父朱母来了,两人就专门蹲着时间来看朱霖。

  “难怪说南方的气候养人,霖霖白了不少嘛!”朱母高兴地说道。

  杨秀云说道:“就是,亲家,你们往里面坐,里面暖和。”

  晚上两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朱霖讲着自己在剧组的所见所闻,讲猪八戒、孙悟空:“到时候上电视肯定很多人看,拍的很精彩,就是剪辑的时候需要跟上一些特效,要不然不好看。”

  等送走朱父朱母,洗完澡后,刘一民跟朱霖来了一次难得的重逢,是重逢,也是冲锋!

  “刘老师,杨洁导演还夸你呢,说《霍元甲》拍出来肯定好看。”

  “剧组准备邀请你过去当女主角,你在浙省,就没先给你说。”刘一民手不断地动来动去。

  “好啊,能拍戏我肯定乐意,要是在国外卖的不错,我也算是在国际上露了脸了。”

  朱霖对此很高兴,跟刘一民兴高采烈地谈论起了本子,忘了浑身的疲惫。

  翌日一大早,四合院的大门被人敲响,《血战台儿庄》的导演杨光远和翟俊杰拿着刚剪好没多久的片子过来了,让刘一民先审核一下,觉得没有另外剪的地方,就拿去电影局审片。

  翟俊杰说道:“一民同志,老杨片子剪好之后第一个就来找的你,厂里还没看呢,咱们一起看。”

  刘一民笑着让两人走了进来,将放置放映机的门打开,杨光远熟练的装上胶片,先打开试了试:“你这机器色彩还原度不错。”

  “那是,这可是金陵电影机械厂产的。”刘一民说道。

  电影准备播放,刘一民让家里的人都进来看。电影画质清晰,人物的微动作都能看清。

  轰隆隆的爆炸声里看到了韩复渠逃亡的军队、无数的难民

  刘一民和杨光远、翟俊杰时不时地交换着意见。

第469章 荣归故里

  岛上处于报禁时期,大陆的消息被严格的控制,除了上层和经常出国的人,普通人难以获悉。

  谢忠侯的大陆之行让普通人也获知了大陆的消息。

  岛上文学界对外交流很广,但因为消息封锁,大陆的盗版书也不是谁都能拿到的。看到报纸上刘一民获得过美欧的文学奖后,文学界掀起了一波研究的热潮。

  谢忠侯的照片让许多人看到了台儿庄,看到了微山湖,看到了鲁省、看到了大陆。

  那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眼泪一下子奔涌而出。他们看完报纸之后,用哆嗦的手将报纸上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放进相册里面收藏。

  此后谢忠侯家门口就围满了人,以鲁省和苏省的人居多,大家听谢忠侯讲大陆,围着谢忠侯带回来的微山湖水看个不停,大家都想尝尝这故乡的水。

  谢忠侯只有一杯水,只能将湖水和自来水掺在一起,让大家尝尝味道。

  “甜!”老兵将水含在嘴里好久才仰着脸缓缓地咽下,再低头已经泪流满面。

  鲁省的老兵询问谢忠侯有没有带点家乡土回来,谢忠侯摇头的时候扫到了老兵的目光从希冀到落寞的全过程。

  有一些老兵社团会偶尔收到美国华人归国探亲,返回后绕道岛上给大家带的土特产或者是泥土,老兵将泥土小心翼翼的放进水里,喝一口来自家乡的水土以缓解思念之情。

  谢忠侯没有在岛上多待,他实在是不忍心看到那些拄着拐杖的老兵,那浑浊的泪水会连带着他一同落下思乡泪。

  回到香江后,谢忠侯一边履行自己记者的职责,另一边死死地盯着《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

  每天谢忠侯都会让人将香江有名的报纸全部买来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里面有用的情报或者新闻再经他之手传到岛上。

  他对刘一民的研究也没有停过,《尘埃落定》和《霍元甲》刚出来他就买来阅读了,《霍元甲》在香江也特别火爆,单行本通过左意出版社源源不断地进入香江。

  谢忠侯拍了拍脑袋,现在香江严格来说已经没有佑派了,自从1984年中英协议以后,佑派就没了生存的基础。

  邵氏电影从协议开始已经在缓缓转变立场,邵氏的掌门人邵逸夫基金还跟内地签订了教育部捐赠协议。此后,国内各地的“逸夫楼”将逐渐出现。

  当谢忠侯看到《大公报》上面的新闻标题时,高兴地拿着报纸在办公室里转了几个圈——内地《血战台儿庄》电影将于1月1号在内地首映。

  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内地为拍摄《血战台儿庄》花费五百万人民币,从演员的选角及片场的布置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文末再次介绍了一下刘一民,称他为大陆的“红顶作家”,在国际文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外,擅长内地主旋律文学写作,每本书里的主旋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

  “1月1号,立即给岛上发电。”谢忠侯将报纸放下后,快速地走到外面通知工作人员联系岛上。

  燕大,刘一民正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课,戴建业几人坐在台下认真地听讲,为期一年的学习,马上半年就要过去了,几人越发的珍惜在燕大的时光。

  海子望着课堂上讲课的刘一民,一直没有办法静下来。他听着听着开始羡慕起刘一民,他觉得刘一民讲课的时候跟自己讲课完全不一样。

  刘一民讲课的时候,课堂里十分热闹,偶尔刘一民还会给大家开个玩笑,学生听的很认真。

  自己讲课的时候,不知是哲学过于沉闷,还是自己的问题,课堂好像是自己一个人在讲,不过因为自己的诗人身份,课堂上的人倒是不少。

  学生们不愿意过多的讨论哲学问题,反而更喜欢询问自己如何写诗。

  讲完课刘一民走出教室,文研所的几个学生跟在刘一民身后,刘一民调侃道:“还想让我请你们吃饭啊?没门儿,除了海子,其余的都自己去食堂吃去。”

  戴建业几人嘿嘿一笑,在两人身边散开了。

  “走,上次请他们吃饭了,没请你吃饭,我向来是一碗水端平。”刘一民也不管海子愿不愿意,搂着他的肩膀走到摩托车旁边。

  “走啊。”刘一民再次说道。

  刘一民带着他来到长征饭店,点了一荤一素,加上两碗炸酱面。见海子没说话,刘一民主动说道:“你在练气功?”

  “嗯?刘老师,你怎么知道?”海子惊喜地问道,接着又问:“刘老师,你也练吗?”

  刘一民被海子的反应气笑了:“练,练个屁,这东西都是骗人的玩意儿。”

首节 上一节 41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