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23节

  刘一民听杨伟光说完接话道:“台长同志,咱们合作一下怎么样?”

  “哦?如何合作?”杨伟光一下子来了兴趣,不过还是让刘一民称呼他为“老杨”,叫台长感觉到别扭。

  “咱们合作出一个节目,我们出内容,利润我们六你们四怎么样?节目的名字就叫做《青年夜话》,讲文学、讲天下时事、经济发展,解青年困惑。”

  杨伟光沉默了许久,他知道这种模式,在国外叫做内容外包,制作方提供内容,电台播放,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收益。

  但是这种外包方式,在国内还没有。央视是宣传口管理的,对内容的管理非常严格,上级部门不一定会批准。

  不过杨伟光没有先一口回绝,而是说刘一民这分成比例并不合理。

  “一民同志,你们文研所出人、出内容规划,我们出设备,出主持人,利润嘛,你们三七才合适。”

  刘一民厚着脸皮说道:“我们七嘛?”

  “一民同志,你说笑了,我们七。”

  “我们邀请专家,是有成本的,最少也得五五。”刘一民笑道。

  杨伟光无奈地说道:“五五也行,咱俩说也不管用,上级不一定批啊。”

  杨伟光和刘一民决定试一试,杨伟光去找宣传口的领导,刘一民去找夏言,两人分头行动。

  刘一民走进文化部,等见夏言的人很多,看到刘一民,夏言的秘书直接让他进去了。

  看着刘一民的背影,不少人心里面都不忿为什么刘一民不用排队。

  秘书随口解释道:“早就预约好了。”

  夏言坐在办公桌后,沈云正坐在沙发上看书。看到刘一民,沈云率先问道:“一民哥哥,蓝兔什么时候出来?”

  刘一民淡笑道:“你初中都快毕业了,还看《童话大王》啊!”

  “我们班不少人在看,只看《虹猫蓝兔七侠传》。”

  “快了,

  夏言靠在椅背上说道:“放寒假后,天天缠着我,想去华侨公寓看你存稿呢。”

  听到爷爷揭丑,沈云赶紧用书挡住了自己的脸。

  “你前天那个访谈做的不错,能够使许多的年轻人想明白一些事情。有不少首长专门听了,让我表扬表扬你。”

  夏言从桌子里面拿出了一罐“龙井茶”递给了刘一民:“这是中海的首长送给你的龙井茶,说你讲了不少话,嗓子一定不舒服,多喝茶润润嗓子。”

  “替我谢谢领导。沈老,今天来我是有件事情想跟您聊聊,从前天的访谈里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跟全国青年接触的渠道,帮助他们认识国内外大事、国家经济政策、分享历史、文学和音乐,丰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

  夏言听到刘一民这样说,立马来了兴趣,询问他有什么想做的。

  “我想和央视合办一个广播栏目,叫做《青年夜话》,在黄金时段跟年轻人聊一下刚才我说的内容。”

  刘一民总是通过报纸和杂志跟年轻人交流,他觉得自己得有个渠道,能经常性的谈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年轻人的思想。

  “这挺有趣,你跟央视说好了?”

  “我跟杨伟光同志谈的比较愉快,可是您也知道,这种节目制作模式,在国内还没有过。文研所制作内容,央视广播频道播放。”

  “所以你来找我了?”夏言这才明白过来刘一民想干什么。

  “杨伟光也去找他们领导了。”

  夏言说道:“根据你访谈的影响,我相信顺势提出这个栏目,并不是难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夏言准备自己跟宣传部门通下气,不行的话越过宣传部门跟上级领导聊,他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能成。

  刘一民坐在办公室里,夏言当着他的面跟宣传部门那边通了个气,宣传部门非但没有阻挡,而是十分配合。

  “沈老,我们也对刘一民同志讲的这个栏目十分感兴趣,访谈的影响力我们看到了,文研所配合我们做宣传,我们当然乐意,咱们一起去找下领导吧!”

第477章 一民小学

  “看来真是大势所趋!”夏言挂断电话冲刘一民笑着说道。

  “希望未来《青年夜话》能成为年轻人的好朋友。”刘一民大喜过望。

  夏言看刘一民高兴的表情,不由得出言提醒道:“当年美国的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向美国人民传达白宫的政策。你通过《青年夜话》为青年解惑,希望你用好这个栏目。”

  夏言心里面也是有几分担心的,毕竟如刘一民所讲,话语权即霸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权力。

  《青年夜话》栏目一旦开播,以刘一民的影响力,必将有无数的年轻人围在收音机旁收听,这比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大多了。

  在国内广播还是主流的信息接收渠道之一的时候,《青年夜话》可能成为塑造几代年轻人思想的广播栏目。

  正在夏言内心不断地思索、衡量得失的时候,刘一民打断了他的思绪:“沈老,咱们部里还有没有中海的参观票?”

  “怎么?你去中海还要票?”夏言反问道,他知道刘一民是去过的。

  刘一民赶紧说道:“不是我去,我带着我娘去转转,我们要回家过年,我娘不一定还会来燕京,所以.”

  夏言感慨道:“老人家在的时候要多多孝顺,莫要子欲养而亲不待。你带人去中海,跟老首长的秘书打个电话不就行了?”

  “您是我领导,老首长又不是。”刘一民嘿嘿一笑。

  夏言指了指刘一民,知道他话里面的意思:“你小子,等着,我给工会打个电话,你要多少张?”

  刘一民在心里面数了数说道:“八张差不多,十张更好。”

  夏言皱眉道:“你怎么要那么多?”

  “家里人多,还有岳父岳母呢!”

  在春节前只剩下一个参观日,门票已经发的差不多了。不过文化部里面倒是有余票,部里经常发,一些人也去过中海,对门票的需求不大。

  “给我送十张过来吧。”夏言冲着对面说道。

  刘一民接过工会同志递来的十张票,笑着说了几声谢谢。工会的同志拿着一个登记本,刘一民详细的写上了自己的姓名。

  “刘一民同志,记得从南长安街81号门进去。”工会的同志贴心地嘱咐道。

  刘一民点头答应,将黄色的“中海参观券”装进了自己的兜里面。

  事情办完后刘一民准备走,沈云拉着刘一民的手让他讲一讲《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故事。

  “小云,到时候看杂志,讲的肯定不如写的精彩。再者说了,你寒假作业还没做呢!”夏言板着脸说道。

  沈云无奈只能回到了沙发上,一脸愁容的写寒假作业。

  十张票,多了四张,刘一民准备送给陆遥一张,可这家伙竟然说他以前跟着朋友去过了。

  刘一民只好收回了自己的心意,询问陆遥什么时候回去,陆遥掐灭手中的烟头说道:“三号左右,现在写的差不多了,改完就回去。”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是三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按照千字十八的标准,陆遥第一部差不多能拿到五千到六千块钱。

  这对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一笔巨资,但对陆遥还真不一定。刘一民又劝了几句,陆遥这几日熬夜抽烟,屋子里面像是失火了一般。

  刘一民是十分喜欢陆遥的作品,他的笔下充满了对走出黄土高原的渴望,但又带着无限的眷恋。

  一看就让人知道他爱这个地方,这点跟许多乡土文学的作家不一样。

  很多作家在写乡土的时候,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鄙夷,笔尖大部分时候永远在批判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陆遥的作品是融入在了乡土里面。

  他对写作的热爱也胜过许多作家,采风的时候从来不怕吃苦。

  “我已经听你的话少抽很多了,但写作的时候不抽实在是写不出来。”陆遥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嘱咐他回家的时候,多给妻子儿女买点东西。

  票崔道逸也用不着,刘一民送给了郑渊杰夫妇两张,郑渊杰正在忙着创作,《童话大王》连环画版也已经画好了,二月一号就出版。

  刘一民看着《童话大王》的连环画,上面人物画的非常好,根本看不出来是多个人集体创作的。

  “其实重点是《虹猫蓝兔七侠传》的连环画创作,你看画的怎么样?”郑渊杰问道。

  “不错,就是打斗的场景缺少了一些剑气的描绘。”刘一民说道。

  “这次时间太紧,一稿结束就得付印了,下次我让他们修改修改。连环画首印了十万册,希望能够卖完。”

  《连环画》的售价提高到了五毛五,比文字版多了两毛。

  “文字版卖的如何了?”刘一民问道。

  “卖了二十八万册,差两万不到三十万册。只要二月份能够卖十七万册,咱们的销量就突破到了四十五万册,下个月一定能到五十万册。”郑渊杰伸出了五指,激动地说道。

  “放在文化部,夏言同志还夸赞咱们这《童话大王》办的好,将另外一个公家单位的杂志骂了一顿。”

  刘一民又代表编辑部给梁向东发了一个三百块钱的春节红包,随后离开了四合院。

  刘振云他们也不需要票,他妻子郭见梅是在部委工作,拿到票很容易。

  见票送不出去,刘一民干脆请师娘李玉如和师姐万方一同去参观。她们两个虽然去过,但大家伙一起也热闹。

  朱父朱母看到刘一民送来的两张参观票,高兴地拉着刘一民进屋喝茶。

  “爸妈,到时候咱们在81号门门口集合。”

  “好好,系统里发票,我们总是抢不到。”

  参观票按照D、政、军、ZX、RD五大系统发放,到医院和学校这种下级单位,票早就分的差不多了。

  回到家,刘一民将票递给了杨秀云几人,喜梅查了查里面的票数开心地问道:“刘教授,还有我的票啊?”

  “有。”刘一民已经走进了书房,他要给杨伟光打个电话,两人交流了一下信息,觉得肯定能成,于是两人先积极做着准备。

  2月初,刘一民带着一家子人聚集在了南长安街81号门门口,等到李玉如和万方赶来后,大家开始朝里面进。

  排队进入后,得到一个朝东的小门剪票,用工具咔嚓一剪,证明这张票已经用过了。

  跟以前买完火车票到出站口,有专人剪票一样。可要是身份证和纸票放在一起剪,那可就倒霉了。

  从见面后,李玉如和万方就抱着两个小家伙,不是让他们喊奶奶,就是喊万方姑姑。

  李玉如正了正刘林脑袋上的帽子:“瞧这虎头帽多有精神!”

  “师娘,你走路小心点,路上有雪。”刘一民说道。

  天公很不做美,开始飘起了小雪,大家顺着指示牌往里面走,不过人多,雪根本存不住,就怕打滑。

  参观的区域有限,大家从老人家的“菊香书屋”到湖边,走到老首长办公的地方时,李秘书看到正在给家人拍照的刘一民。

  “一民同志,你这是?”李秘书问道。

  “我带着家人来参观参观。”

  李秘书将拦游客的线拉起,让他们走到了非限制区域:“一民同志,你要来怎么不早说呢,我们也有参观票。”

  “过年了,老首长肯定也忙,就不跟你们添麻烦了。”刘一民赶紧说道,旁边的殿门口,一群穿着军装的人在排队,一看就是有许多事情。

  李秘书说道:“你们冷吗,我找个屋子去给你们倒点热水?”

  “给两个小家伙泡个奶粉吧。”杨秀云说道。

  于是找了一间没人的屋子,两个小家伙去了一下厕所后,手里捧着暖和的奶瓶满意地离开了。

  “李秘书,再见!”

  “再见,一民同志,老首长太忙,我就不进去跟他汇报了。”

  一家人继续前进,脸上冻得通红,但是雪景很出片,拍了不少不错的照片,高高兴兴离开了中海。

  离开之后,他们没回家,而是到大前门的东来顺吃了热气腾腾的涮锅才离开。

  刘一民点了不少羊肉,朱霖看向李玉如问道:“万老师今天一个人在家吗?”

首节 上一节 42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