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53节

  “是快要结束了,估计还有半个月。”

  一般电影上映的日期为三十天左右,热门电影会拉长一下,如今霍元甲已经在香江和东南亚上映一个多月了。在其它地方上映较晚,刘一民并不清楚具体卖了多少。这个数字目前只有中影知道,北影厂都不知道。

  谢忠侯询问刘一民靠这个剧本能拿多少钱,谢忠侯听到只有几千块钱,感到非常吃惊。

  “这也太少了,要是在国外,这剧本你最少要挣几十万。”谢忠侯十分惋惜。

  刘一民老实地说道:“我不想说什么我从不觉得吃亏的大话,但在目前国内电影体制下,这是我能拿到最高的剧本费了,我已经相当满足了。”

  “我们大陆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一百多块钱,我去过香江,知道那里的工人工资水平。刘老师这几千块钱,在国内也相当于几十万呢。”朱霖接话道。

  谢忠侯抿了抿嘴唇:“终究还是有所不同,要是在外面挣几十万,拿回大陆消费,相当于几百万。”

  “这就是情况不同,大陆作家以前更是轻利,这两年大家谈起稿酬才自然了许多。”

  谢忠侯品尝了一口家乡菜久久不肯咽下,等到味道在嘴里充分刺激味蕾之后,才满足地咽了下去。

  “一民,你的剧本《奴隶的救赎》今天在岛上首映,我听岛上的同事讲,电影票早在几日前就抢光了,应该能卖不少票。李敖还在呼吁大家去看呢,这部电影你应该能挣不少钱吧?”

  “这个还可以,主要看票房。”刘一民笑道。

  “那就好,跟美西方文艺行业打交道得小心,他们做账的水平太高了。”谢忠侯认真地说道。

  “明白,防着他们这一手呢。”

  郑洞國他们打来电话,询问谢忠侯能否见去见他们一面。

  谢忠侯看着刘一民手里的电话,神色复杂,心里面仿佛在权衡着利弊。

  郑洞國叹了一口气:“不愿意过来就算了。”

  “郑长官,我去,我今天下午去可以吗?”谢忠侯语气迟缓地说道。

  “好好好!”郑洞國激动地说道。

  下午,刘一民和谢忠侯一起来到了郑洞國的家里,屋子里乌泱泱的,看到谢忠侯后,一个个纷纷开口询问岛上是怎么想的。

  谢忠侯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讲一些官方的措辞。直到话题转换到岛上建设和一些政策风貌时,谢忠侯的话才多了起来。

  谢忠侯说话十分谨慎,有些话题能转就转,能略过就略过。

  黄维低声冲着旁边的李仙洲说道:“‘中央社’报喜不报忧是有传统的,战场上兵败如山倒,广播里喊着大捷!大捷!”

  “老黄,你就别发牢骚了。”李仙洲轻声说道。

  刘一民在旁边没怎么说话,而是听着他们聊天。

  聊了三十分钟左右,谢忠侯又给大家拍了一张合照。临走的时候,郑洞國询问孙立人的情况。

  谢忠侯讲了两句,郑洞國又问:“寄给老孙的土,不知他是否收到?”

  谢忠侯尴尬地说道:“待送!待送!”

  在场的人谁不是人精,谢忠侯这样一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没人敢去送。

  “诸位长官放心,如有机会,我一定送。”谢忠侯临上车又加了一句。

  “好!”

  谢忠侯除了第一天专门拜访刘一民之外,接下来都在忙着拍照,忙着观察大陆的社会,偶尔会来跟刘一民见一面,对自己看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吉安所,刘一民手里拿着一本书翻看了几页,旁边坐着魏巍和老首长。

  魏巍问道:“一民,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好,对我以后写国内革命类题材作品很有帮助。”这是魏巍等人编写的老首长传,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总共分为三篇“青春篇”、“风华篇”、“劲松篇”三篇,不过目前还没写完。

  “你小子别光说好,有什么问题也要指出来。”老首长笑着说道。

  刘一民随即委屈地说道:“您这是为难我,资料都在编撰组手里。”

  老首长的传记写的时间较晚,因本人不太同意写传记,写了一部回忆录。但上面通知回忆录不能代替传记,于是燕京军区这边专门成立了以魏巍为首的编撰组。

  老首长没有再为难刘一民,而是问起了谢忠侯的情况。

  “还在燕京乱逛呢!这个人目前思想比较进步,不用管的过多。”

  “一民,是你做的思想工作?”魏巍好奇地问道,接着又讲了一句:“一民思想工作做得好是有传统的,都在传一民五天策F一人,这《青年夜话》广播栏目也做的好。”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首长说道:“适合当政委,等魏巍同志把传记编好了,我到时候送你一本。”

  “那我必须要您亲笔签名的。”刘一民说道。

  “好说,别的不好办,签名好办,你想要几个,我给你签几个。”

  等魏巍走后,老首长跟刘一民讲了一下邓老事迹本月就会解密,《人民报》的新闻报道已经写好,就等一声令下了。

  两人又去301医院看望了一下邓老,老首长身体最近也不太好,在医院没有久待就离开了。

  邓老和妻子徐鹿西也都劝老首长以后别来了,老首长的女儿和秘书经常替他过来看望。

  邓老跟前几个月比,又瘦了许多,以前合身的衣服,现在穿着都大了一号。

  “家先同志,保重!你是国家的无名英雄,不过这个月后,国人将都会知道你的名字,今年国家劳动模范的名单里也有你的名字。”老首长重重地握住邓老的手。

  老首长走后,刘一民陪着邓老聊了一会儿,看他体力渐有不支,也准备离开。

  临走之际,邓老说道:“一民,你的《青年夜话》栏目不错,要使年轻人对国家有信心,对未来有向往,心中有斗志。”

  邓老的夫人徐鹿西接话道:“老邓想写一封给年轻人的信,可惜最近体力不好,还没写完。”

  “邓老,不着急,您慢慢写。我到时候在栏目上,念给大家听。”刘一民俯下身子,轻声说道。

  “好,我写好转交给你。”

  刘一民将邓老的手轻轻地放在床边,笑着摆手离开了301医院。

  文研所,刘一民正在准备下一届培训教师名单,不少学校都来信询问或者推荐他们所在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人少了头疼,人多了也头疼。办公室不够,再多下去,住宿也要出问题。

  中文系拿不出来办公室,刘一民准备问丁石荪要。刘一民给学校弄来了五十万美元,学校弄五间办公室不成问题吧?

  闫真敲门走了进来:“所长,袁行霈教授准备在金陵大学召开一次新闻专业教材推广会议,这是会议预算,您看一下。”

  刘一民接过文件,上面写着五千块钱。刘一民琢磨了一下上次自己到复旦开会所需的费用,当时花了三千左右。不过上次之所以是三千,因为和复旦、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协会共同举办,三方平摊了成本。

  “批了!告诉袁教授,注意点身体。”刘一民在文件下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好!”闫真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闫真刚走,门再次被敲响,刘一民眉头一皱,进来的却是汪阳。

  “汪厂,你怎么来了?”刘一民起身邀请他坐下,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

  “所长,我也是文研所的一份子呐。”汪阳严肃地说道。

  “行,我的汪大厂长。”

  汪阳从皮包里掏出一份文件:“一民,你看,咱们文研所成功了。”

  “什么成功了?”

  “《霍元甲》啊!”

  刘一民从汪阳的手里接过文件,这是中影的文件,抬头写着给电影局和北影厂,里面详细地将《霍元甲》在海外的发行数据写了出来。

  “全球票房近四千万?”刘一民看着上面的三千七百万美元的数字,忍不住问道。

  “是啊,在小日本还卖了五百万美元,老美是主票房地区,卖了一千多万,照目前的趋势看,能卖个四千五百万左右。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憋坏,给咱们的时间短,有的只有二十天,排片率也不是很好。”汪阳气愤地说道。

  “这就是老外。咱们呢,不仅给他们排好的时间段,还排位置好的电影院。”

  汪阳吐槽完毕又被脸上的喜色所覆盖:“根据这个票房,北影厂这次能挣不少钱。”

  “就算是和海外的发行商分完账,也能挣个小两百万美元。”刘一民粗略地算了一下。

  “三千多万美元,分成是最高档,也就是八个点。中影先跟外面的发行公司分钱,净利润再和我们分。”

  汪阳高兴的同时不忘感谢刘一民,心里庆幸自己早早就加入了文研所,成为了自己人,才能这么顺利的拿到剧本。

  另外文研所为电影厂争取利润,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刘一民感叹了一句:“中影这次也不少挣。”

  这一句话戳中了汪阳的肺管子,高兴的劲头立马烟消云散,忍不住骂了一句“挨千刀的丁达明”!

第505章 《邓稼先》发表

  刘一民很了解他的这个心理,对比中影赚的钱,他的两百万美元显得微不足道。

  “中影就是个吸血的蛀虫!”

  “汪厂,也不能这样说。中影的问题是历史问题嘛,慢慢来改革,现在这已经不错了,要是搁以前,你更拿不到多少。”刘一民赶紧安慰道,自己放的火还得自己灭。

  汪阳表情缓和了不少,忍不住抽了一根烟:“一民,你说的对,两百万美元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有了这笔钱,北影就好过多了。到时候其它的版权再卖出去,北影还能再挣不少钱。”

  汪阳准备把这则喜讯登上报纸,振奋一下国人的信心顺便在其它电影厂面前炫耀一下。

  “你这一炫耀,刘佩然刘厂该急了。”

  “他急?他有什么可急的。一民,我觉得你偏心,你给了他一部《绣春刀》不算,还把《南侨赤子》的联合拍摄权给了他。我看老刘,梦里都能笑醒!”

  刘一民抿了口茶,看着吃醋的汪阳忍不住笑道::“汪厂,毕竟八一厂擅长战争片嘛。”

  “唉,让这老小子捡了便宜,战争片谁不会拍?”汪阳放下手中的茶杯。

  汪阳毕竟是来报喜的,接下来并没有再提这件事情,而是打探起来了《忠犬八公》的拍摄。

  “八一厂的电影导演都说你想拍点不一样的,许多人不看好。”汪阳问道。

  刘一民给汪阳解释了一番,汪阳心里觉得不靠谱,但又想到刘一民的实力,觉得没准真能成。

  “这要是能成,我们北影厂以后也拍。”汪阳看向刘一民。

  “没问题。”刘一民答应了汪阳的请求:“我这周末准备去塞罕坝一趟,指导下拍摄,汪厂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

  “好啊,我回去就安排下手头的事情。”汪阳毫不犹豫地说道。

  两个人喝了不少茶,汪阳硬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刘一民忍不住问道:“汪厂,您还有什么事情没讲?”

  汪阳捏了捏自己嗓子,颇有如鲠在喉的意思:“一民,我当初给你讲过。《霍元甲》的剧本不按照我国现有规定付酬,按照电影成绩付酬。这部电影让我们北影厂赚了不少钱,给的少我心里过意不去。

  但给的太多,违反上级政策。所以厂里商量了一下,按照五千元人民币的基础稿酬,加上一万美元的分润稿酬计酬,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万美元,汪阳付给刘一民还不能按照稿酬走,得通过其它口子给刘一民。这事儿又跟厂里开过会,集中表决通过,以后出问题大家都能作证。

  “这事儿啊!”刘一民拍了拍汪阳的肩膀笑道:“一万美元已经超过我预料了。”

  “相比你的贡献,还是有点少,这笔钱我可以给你全部变成外汇券。”汪阳说道。

  “行。”

  外汇券除了出国兑换外,对刘一民已经没什么大用。家里什么东西都有,也不必惦记友谊商店的东西。

  出国前可以拿外汇券去兑换成美元,或者直接兑换成美元存着,等汇率改变,一转手能多赚点。

  听到刘一民同意,汪阳露出如释重负的一笑,觉得这样算是弥补了刘一民不少损失。

  汪阳又讲了一下自己从中影听到的消息,《奴隶的救赎》在全球上映,票房猛增,在欧美多个国家评价很高。

  “一民,像你这样的剧本,搁美国能挣多少钱?”汪阳好奇地询问道。

首节 上一节 45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