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怕我讲不明白,写还行,你真要让我讲理论,我就坐蜡了,我的文化水平还不如燕大学生的一根手指头。”郑渊杰将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老郑,你得尝试,你不尝试怎么知道呢?再说了,等以后你出大名了,得跟读者见面吧,去学校跟小学生聊天吧,参加文艺座谈会,这些都是道道。”
郑渊杰说道:“我得讲讲盗版的危害,行我去,不过时间定到7月之后吧,我准备充足一点。”
“好,你到时候跟空气讲去吧,7月学生都放假了。”刘一民说道。
郑渊杰临走时,带走了刘一民下一期的《虹猫蓝兔七侠传》:“五十万册已经卖了三十二万册,看来咱们下一期还得加印。”
“哈哈哈,老郑,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刘一民拍了拍郑渊杰的肩膀。
梁向东走的时候,喜梅站在门口忍不住目送了一会儿。
刘一民调侃道:“喜梅,你们两个什么时候结婚?”
“啊?刘教授。我我.他.他就是个榆木脑袋。”喜梅双手缠绕在一起,红着脸说道。
喜梅和梁向东的年纪都不大,他们都是16岁一到就进厂当工人了。
“那我下次敲敲这个榆木脑袋。”刘一民笑道。
喜梅没有说话,红着脸快步回到了四合院。
到了六月份,《忠犬八公》剧组终于要出发前往塞罕坝拍摄。剧组跟其它剧组相比简直像是一个拍摄小组,只有十五个人外加一条狗。
剧组人虽少,但是拍摄设备却很先进,是八一厂能拿出来的最高清拍摄设备了。
黄祖默和焦晃在出发之前,又来了一次刘一民这里。
焦晃身后跟着一条黄狗,后面还有一个训狗师傅,要是狗不听焦晃的,训狗师就要上场了。
“老八,卧倒!”焦晃一声令下,黄狗迅速趴在了地上。
为了更好的彰显主人和狗的友谊,名字从开始叫‘小八’到最后变成了“老八”。
富贵儿看到有外狗进入,不断地冲着对方龇牙咧嘴。刘一民轻轻一吼,就温顺地躺在树下不再说话。
“喜梅,你将子龙同志送来的萨琪玛给老黄和焦晃同志尝一尝!”刘一民说道。
焦晃尝了一口:“这味道不错,甜而不腻!”
“不仅不腻,还很补。这是真狗乃子加蜂蜜做的,津城的桂顺斋很有名。”刘一民说道。
“狗的奶?”黄祖默牙齿一顿,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咬。
“就是枸杞,野生枸杞。”
“原来是这啊。”
焦晃看了一眼说道:“人到中年不得已,水杯时刻泡枸杞。”
看到喜梅带着两个小家伙离开,焦晃神秘地说道:“枸杞这玩意儿还不是最好的,我查看清朝塞罕坝的资料,以前那里水草丰盛,为了供皇族打猎,还养的有鹿,鹿血才是大补。清朝皇帝,经常喝。”
黄祖默一脸意动,可惜不知道去哪儿搞到鹿血。
刘一民笑着说道:“还是去中医院调理调理比较好,有时候食疗也行,不一定是鹿血。”
“一民同志,这方面你懂?”焦晃问道。
“我不懂,我又不用。”
“嗯!”黄祖默和焦晃重重地点了点头,显然两人是“真信了”!
送走两人,刘一民约定有时间一定会去塞罕坝看他们拍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两人随时回来向刘一民咨询。
“一民同志,你可一定要来。”黄祖默握住刘一民的手,生怕他不去。
“一定。”刘一民准备周六日就去看一眼,下周六他没课。
六月,刘一民将最新一届大四的学生送上社会,算下来刘一民已经亲自送走三届了。
望着这新一届的毕业生,吴组缃感慨道:“一民,你们座谈会上讲的少年感很好,我看了之后十分怀念自己年少时,真如你所说,少年时驰骋的风,比黄金都珍贵。
可真要回到少年时,遍布疮痍的大地令我生不出如此感叹。”
座谈会的讲话发表出来以后,引得无数青年的认同。《青年夜话》里三人聊天内容,更是激励着无数人。
陆遥回到延安发来电报,铜川煤矿的工人晚上出井之后,听到广播里的内容痛哭流涕。
《平凡的世界》和《青年夜话》激励下岗青工和年轻人的新闻,时常见诸各地报端。
陆遥也正式有了一个外号,年轻人称他为“苦行僧”。
两人正站在门口感叹,闫真匆忙走了过来:“刘教授,办公室里有你的电话。”
“喂,您讲?”刘一民接到了新华社的穆青的电话。
“我们新华社邀请岛中央社香江分社记者来大陆采访,就是那个谢忠侯,他来到香江以后,还请你帮忙招待一下。”
“谢忠侯?”
“对,岛上不是说在考虑嘛,他们派谢忠侯过来再次打探情况。他表达了意思,我们就发出了邀请。”穆青说道。
“行,什么时候到?”
“明天就到,这个谢忠侯迫不及待来采访,这次直接点名来燕京。”
“行。”
第二天,刘一民在机场见到了谢忠侯,谢忠侯没有像上次一样,一副西装革履,外国精英的模样。
“一民,我特意换的休闲服,就是怕你又说我。”谢忠侯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衣服。
刘一民笑道:“你老谢还怕我说啊!”
谢忠侯谢绝了新华社的陪同,而是单独跟刘一民来到了四合院,看着四合院的布局,谢忠侯羡慕地说道:“这院子都是文化的味道。”
“等你老了,来燕京定居。”刘一民笑道。
谢忠侯摆了摆手:“我这次来,大陆允许我回家,我谢绝了,我真怕回去之后,家里没我的位置了。”
刘一民拍了拍谢忠侯的肩膀,谢忠侯擦了擦眼角后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纸条:“一民,我有个出版社的朋友,他托我问问你,想不想在岛上正式出版你的作品,毕竟盗版对你危害太大。”
“可以出版吗?”
“可以是可以,但是不能直接出版,也会有审核。比如像你那个《横空出世》就不能。”
谢忠侯给刘一民讲了一个迂回出版政策,大陆作家和出版社不能直接接触,需要找一个香江身份的中人,通过委托对方在岛上出版。
“除此之外,还得付律师费,中人必须签法律协议,拿着协议和出版商签合同,普遍会抽佣金。
但是在岛上出版稿酬相对高一点,而且是美元付酬,8%的版税分成。我知道你在美国可能高达百分之十几,但目前岛上,这是一个固定的版税分成。”
刘一民说道:“中人不太好找,香江身份的我只认识张鑫炎。出版倒是可以,毕竟不出版,盗版也是横行。”
“我有一个朋友是香江身份,他以前做过类似的事情,人比较靠谱。你要是需要的话,我可以推荐给你。”谢忠侯笑着说道。
第504章 《霍元甲》全球票房达3700万美元
通过跟谢忠侯的谈话,刘一民发现在岛上出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除了找个中人代理之外,还有律师费、佣金等各种复杂费用。
版税的百分之八,惯例要抽出百分之二当做代理人的佣金,也被称之为编辑费。
相当一部分世界级的作家为了专心写作,会找一个可以在全世界工作的出版代理人负责相关工作。
刘一民一直没有找,一是因为国内尚且找不到跟世界各国出版社打交道的人才。另外,目前这些也并不怎么耗费他的精力。
谢忠侯还拿出了对面想要出版的名单,如《山高水长》、《红河谷》、《宠儿》、《奴隶的救赎》、《绿皮书》、《南侨赤子》、《戏台》这几本。
其余的想出版的话,必须有所删减。比如《追风筝的人》和《尘埃落定》要删减掉解放军出现的部分。
刘一民摆手说道:“那就出版前几部吧,需要删减的就不用出版了。”
谢忠侯来之前就知道刘一民会是这样一个态度,他当时给出版社的朋友就说提前讲了。
“其实这里面的数字也可以谈,比如版税和中人的佣金由出版社分别支付,直接支付你百分之八,中人的佣金由出版社以其他名义单独付给中人。”谢忠侯仔细地跟刘一民讲起其中的弯弯绕绕。
“百分之八,再付掉中人的佣金,就没有多少钱了。”
谢忠侯笑着说道:“有实力的作家在规定面前,总能得到不同的待遇。”
“你朋友是谁?”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谢忠侯用笔写下了一个名字:“古剑,他是闽省人,跟着家人下过南洋,后来又回来了,74年到了香江,目前香江工作。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编辑。”
“74年到香江?”刘一民一下子捕捉到了其中的重点。
谢忠侯赶紧说道:“嗯,不是你想的那样,他本来就是华侨身份。”
“是这样啊。”刘一民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以前香江《新报》《东方日报》工作过,现在是在《华侨日报》,都是做新闻的,我们两个有点联系。”谢忠侯再次解释道。
“《新报》啊,上次炒作新加坡之行的就有他们。”
《新报》是一家比较喜欢炒作的报纸之一,最初就是娱乐媒体,主要是靠赛马新闻和武侠小说连载起家,倪诓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倪诓这个狗东西,从大陆跑到香江,没少狂吠。香江即将回归,又赶紧跑到了美国。见没什么事情,晚年又回到香江。
谢忠侯对于香江众多报社的做法也不认同:“这群人眼里只有报纸销量,没有什么报人品格,也没有什么家国大义。就像是一群嗡嗡叫的苍蝇,看到东西就往上扑。”
“是啊,这样的新闻报纸不要也罢。”
“香江巴掌大点的地方,养活了三四十家报社,里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当常规的竞争没办法赢的时候,就想着搞点这个东西。”谢忠侯说完,猛然有点尴尬。
说香江巴掌大地方,但自己还是海岛奇兵呢!
“我一会儿写两封信,分别寄给古剑和你们岛上的出版社,你到时候帮我送过去。各地促统会寄过去的土,你都收到了吧?”刘一民问道。
郑洞國给他的数据是总共从陕、甘、川、晋、冀、鲁、豫、江、浙、沪、皖、闽、粤、桂等省寄出去了约三十杯家乡土,每个杯子上面都有标签,详细地写着取土地。
“我收到了,收到了。一民,真的很感谢你,这些土我都亲自送了回去,我回不去的时候,就让同事代捎。老兵们拿到土,得知是原来老长官亲自取的,更是感动。
另外从溪口取的土,我找了个机会交给了蒋大。我之所以来大陆,就是面见他之时,他让我来大陆,详细写一篇大陆的报道,要涵盖政、经、文化、社会现状,他要给所有人看。”
谢忠侯交给了刘一民几张照片,老兵们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抱着土嚎啕大哭。镜头从上往下拍摄,张大的嘴巴和痛苦的表情,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
“那你可要好好写一写,你这钢笔是桥梁。”
“我在燕京待十天左右,我相信我一定能写出来一篇全景式的文章。”谢忠侯来的时候,已经列好了自己主要观察的方面和视角,甚至连去的地方都想好了。
谢忠侯向大陆提交采访路线时本以为会被审查一番,或者至少找人“监视”他,没想到大陆方面直接告诉他,他可以自由行动。
“我来的路上通过车窗往外看,大陆的经济没有岛上好,但这股自信的气质岛上学不来,不怕我看到不好的方面。”
“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发展起来。另外实力的对比,从来都是综合实力,不是单一维度。”
刘一民的话让谢忠侯一愣,随即想明白了缘由,目前的综合实力差别巨大。
中午,刘一民拉着谢忠侯在四合院吃饭,刘一民特意让喜梅去馆子里买了几份谢忠侯的家乡菜。
谢忠侯看到朱霖,赶紧握手说道:“你在香江和东南亚名声越来越大了。听说你在香江演过话剧?当时大家看你演出,但是不认识你,现在到香江,可以说没人不认识你。”
“谢先生,你过誉了,都是观众抬爱。”朱霖客气地说道,语气不疾不徐。
谢忠侯看向刘一民:“一民,你真有福气,夫人花容月貌且又知书达理。”
谢忠侯的话夸的刘一民和朱霖相视一笑,向谢忠侯了解了一下《霍元甲》在香江的情况。
“《霍元甲》在香江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一千五百万港元,被香江的媒体誉为大陆的一股旋风。制作的比香江电影精良,将本地的武侠电影甩到了后面。”
“不错,不过上映快结束了吧?”刘一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