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59节

  “是这道理,是这道理!”刘文世仔细一想,刘一民说的还真对。

  刘一民参观了一下现代化的机械和改造后的工人房屋,这钱确实没白花。

  黄祖默一直插不上话,等看完林场,才找到机会说话:“一民同志,汪厂,咱们拍摄的地点在十公里外的一个地方,咱们过去吧。”

  “行,刘厂,我们就不在林场待了。”刘一民跟刘文世握手再见。

  刘文世遗憾地说道:“你为我们林场做这么大贡献,我们工人还想晚上给你庆祝一下。”

  “下次吧,刘厂。”

  到了剧组驻地,刘一民见到了焦晃。汪阳打量着身穿白色衬衣的焦晃,下意识地说道:“这也不像植树工人啊,倒像个来视察的领导。”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刘一民说道。

  汪阳嘴巴“啧”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黄祖默让焦晃带着黄狗走一圈,刘一民和汪阳在旁边观看。

  夕阳西下,黄沙之上,一名身材高大且慈祥的老人背着工具,后面跟着一条摇尾巴的黄狗。

  汪阳凑到摄像机跟前,镜头里苍茫的黄沙脊线上只有这一人一狗,狗和人相处轻松自在、和谐温馨,

  “有点意思。”汪阳情不自禁地说道。

  傍晚吃完饭,黄祖默要连夜拍摄星空下人和狗相处的一幕,焦晃将狗搂在怀里,给狗讲述着种树任务,甚至单独给狗分配了一棵。

  刘一民在旁边指导了一下拍摄,让黄祖默在拍整体景色的同时,不要忘了拍微表情。

  “这个狗最好拍到一个人性化的表情或者眼神。”刘一民说道。

  “好。”

  汪阳抱着胳膊站在旁边,看着刘一民和黄祖默忙碌的背影,觉得更有意思了,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等到收工之后,刘一民说道:“构图要有东方美术的元素,但是重心不能放在构图上,重要是剧情,要兼顾美和情节。”

  “明白,我一个镜头要琢磨很多次,剧组的同志们都积极地献言建策,老焦的演技也好。”黄祖默说道。

  焦晃在一旁逗着老八,听到黄祖默夸自己:“黄导,演电影,我的这碗水还浅着呢!”

  “不要谦虚,焦晃同志,我看你演的很不错,眼神和表情都很到位,你这碗水啊比永定河的水都深!”刘一民夸奖道。

  汪阳看着焦晃甚至生出了招揽之意:“没想到沪市话剧团还有这样有特色的好演员。有的演员是演角色,有的演员生下来就是角色。”

  在屋子里聊了一会儿,刘一民仔细看了黄祖默的拍摄进度。

  11点,黄祖默带汪阳和刘一民去休息,还专门送来了两床被子:“昼夜温差大,加上海拔高,用得上。”

  周末,刘一民和汪阳就跟在剧组后面看他们拍摄,黄祖默准备了许久,每个场景都已经提前有了规划,拍摄起来有条不紊。

  主要还是以黄祖默自己拍摄为主,刘一民和汪阳并不总是出言干预。

  白天看他们拍了一天,刘一民更满意焦晃了。种树的时候身上沾满了黄沙,但在镜头里魅力不减反增。

  “这老焦年轻的时候,比唐國强更像奶油小生。”汪阳评价道。

  临走之时,刘一民握着焦晃和黄祖默的手说道:“老黄,老焦,这剧组交给你们了,我放心。好好拍,但也不要急,要是经费不够,给我发电。”

  “一民,经费不可能不够,我们算了一下,估计用不了四十万,甚至二十万都用不了。”黄祖默说道。

  刘一民还是叮嘱了一句:“不要怕浪费钱。”

  看着刘一民两人走上火车,黄祖默和焦晃两人相视一笑。黄祖默心里更激动,他看到《霍元甲》在全世界爆火的消息后,心里面隐隐感觉到,刘一民讲能让他成为世界闻名遐迩的大导演的话可能并不是乱说的。

  回去的路上,汪阳不停地跟刘一民探讨着温情电影,经过这一番考察,他觉得这电影大有可为。

  “一民,你要是再有相关的本子,交给我们北影厂拍呗,你说咋拍就咋拍。实在不行,不用我们的导演,就用你喜欢的这个黄祖默。”汪阳说道。

  “汪厂,我不是喜欢谁,我是觉得他能拍出来,其他人拍不出来。其他人还是喜欢拍苦情戏。”

  汪阳笑着说道:“是啊,不过要想改变大家的思维观念,就等《忠犬八公》在全世界来一次卖座,不说多,一次就能纠正大家的既有观念。”

  等回到燕京,新闻界再次刊登一则惊人消息,原子弹真正的制造者出来了,是从来没有听过的一个名字——邓稼先。

  《人民报》以两弹元勋为题进行报道,评价“名字鲜为人知,成绩世界瞩目。”

  于此同时,《人民文艺》6月份增刊出现在了书店,封面上印着三个大字《邓稼先》。

第506章 《一个人的朝圣》

  晨曦中,无数读者手持《人民报》久久驻足在街头,凝视着报纸上的三字人名。惊愕的读者向亲朋指着报道示意,激动地喊着“邓稼先,是他,是他造出来了原子弹!”

  报纸简要地报道了邓老的事迹,上面只是提到了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和他的奋斗事迹,并没有提到他目前的身体状况。

  当读者看到《人民文艺》的增刊文章后,才知道邓老的身体已经如风中摇曳的烛火。

  读者通过看《人民文艺》详细地了解了邓老波澜壮阔,为国铸剑的一生。当大家得知邓老遭受核辐射的折磨时,雪花般的关怀信飞往了国防科工委,信封和信纸上面能看到泪水风干的痕迹。

  六月,中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邓稼先。

  邓老的工作除了他的妻子之外,亲友都不知道。从消息解密开始,妻子徐鹿西就不断地接到亲朋打来的电话,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询问邓老是否还活着。

  《人民文艺》增刊销量如瀑布一般,但整个编辑部的编辑脸上并没有见到喜色。

  王濛和崔道逸是最先知道内容的人,上级领导亲自派人将装在档案袋里的手稿送到《人民文艺》编辑部,要求他们立即付印,并规定好了上市时间。

  王濛好奇地打开档案袋,读完手稿的内容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天啊!

  《人民文艺》增刊首印三百万册,这是《人民文艺》首印最多的一次。

  挂断发行所的电话,王濛对着崔道逸说道:“我宁愿永远不发表这篇文章,英雄悲歌,英雄悲歌啊!”

  “是啊,没有大爱国和大无畏、大毅力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研发原子弹,怎么会明知有辐射,还坚持亲临现场检查!”崔道逸说完,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人民报》和《人民文艺》增刊除了在国内引起震动外,这报纸和杂志也被各国当作重要的情报送回了各自的国家。

  美国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内,身穿制服的五角大楼军官和中情局的特工共同汇报关于邓老的情况。

  “事实证明,我们在十几年前的猜测是对的。中国的原子弹制造者是邓,他毕业于普度大学,和振宁.杨是好朋友。振宁.杨在访问中国时,他们见过面。当时中国方面告诉他,制造原子弹的团队全部都是中国科学家。”

  “各位,我想要知道的是,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了邓之后,发展速度会不会降下来?目前中国的核武器进展到了哪种程度?”里根认真地看着手中的文件。

  “从0到1很难,但从1到2很简单,他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五角大楼的将军合上了手中的文件。

  里根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转动了一下手中的钢笔,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对我们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助于遏制苏联的影响。我们的目光还是要专注于第三世界,跟苏联争夺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里根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提出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计划,认为苏联经济实力不足以使他们保持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或者是军力,应该通过小成本经济或者军事援助来消耗苏联国力。

  里根是从演员上位的总统,但跟泽圣比起来,政治手腕要强太多了。

  在纽约州立大学实验室工作的杨振宁得知消息,收拾行李匆匆回国。

  四合院里聚集着许多人,都是来询问关于邓老身体状况的朋友。

  如今关于邓老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秘密,刘一民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都告诉了他们。

  “身体就一点.”张广年问道。

  刘一民摇了摇头:“上级已经向许鹿西教授下达病危通知书了,核辐射这玩意儿,对人的摧残实在是太大了。”

  “唉!”

  张广年难过地说道:“24年生人,比我还年轻十几岁,天妒英才,不应该啊,不应该啊。”

  院子里尽是悲叹的声音,陆陆续续有人站起来离去,等到所有人都走了,喜梅才凑过来问了刘一民几个问题。

  下午,谢忠侯再次登门拜访,手里面提着从大栅栏买的烤鸭和灌肠。

  “老谢,我以为你都走了?”刘一民惊奇地说道。

  算算时间,谢忠侯在燕京待的时间可是超过十天了。

  谢忠侯笑着将东西递给了喜梅:“回去也是写,在这儿也是写,我多逗留了几天。我来就是给你告别的,明天我就离开了。”

  “怎么样?看了半个月,有什么感触?”刘一民问道。

  谢忠侯说道:“大陆好吃的真多,我都快胖三斤了,我什么都想尝一尝,饭菜里都是家乡的味道。离去几十年,这胃还是大陆胃。”

  “哈哈哈,你想吃什么,我让喜梅给你做。不会做的,我去大街上给你买。”刘一民拉着他坐在了房檐下的阴凉处。

  “不用不用,烤鸭在家里做一做就行。除了吃的,我还真有其他感触,我仔细跟你讲一讲。”

  谢忠侯不仅详细了解了大陆目前的政策,还深入到胡同里和工厂进行交流,对整个社会的风貌有了一个较大的了解。

  “大陆在转型,这个转型过程中是很痛苦的。尤其是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这特别难办。我在香江时间比较久,对鹏城的情况也很了解。

  国家在改革,个人的思想也在变化,对外国了解的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大陆跟岛上一样,都有很多人想要去美西方工作、生活。一民,我这样说,不冒犯你吧?”

  “不冒犯,你说的是实话。这是很难避免的问题,美西方经济发展的好,他们从全世界吸劳动力和人才。”刘一民说道。

  谢忠侯见刘一民对这个问题不介意,又讲了不少,他对于这种状况非常担心,觉得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发动机,没了发动机,发展的就慢。

  “在历史的大势或者是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个人并不起主要作用。人才有走的,肯定也有回来的。就像两岸,没有我刘一民写的文章,对话的窗口也会慢慢出现。

  我们没办法留下所有人,能尽量让留下的人或回来的人做好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谢忠侯皱眉沉思了一会儿:“说的也对,就算是美国他也留不住自己的所有人才。我看到了邓稼先的报道和你写的那篇小说,真是一位伟大的人。大陆的国防装备飞速发展,岛上有那么多的钱,当初带走了那么多人,也没搞出什么名堂。”

  谢忠侯对于大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或者说对大陆人之前常讲的奉献、责任、集体的力量知之甚少。

  他是中国人,但已经是偏西式思维的中国人。

  “集体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咱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是集体主义文化。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北伐,到了后来新中国,集体主义都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其实岛上整体也是集体主义,只是你们并没有用好集体主义。”

  刘一民没跟谢忠侯探讨那么深入,两人就着烤鸭和灌肠聊到下午四点,谢忠侯起身准备离开。

  “我回到香江,就把你的信件送给古剑和出版社,对于你,出版社肯定是一切从速,相信用不了半个月,你的小说就会放在岛上的书店里。”

  “辛苦,明天我去送你。”

  “不用,不用,新华社直接送我离开。”谢忠侯赶紧说道。

  “行。”刘一民挥手告别。

  回到四合院,刘一民回到书房,看着自己刚写完的一篇稿子。

  刘一民写的这篇叫做《一个人的朝圣》,根据英国原著改编的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个老人的友谊,一名老人得知自己的老朋友生病之后,毅然决定步行前往看望。

  原著主人公哈罗德步行87天,途经627英里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他坚信只要自己一直走,老朋友就有活着的希望。

  这本是一场看望老朋友的旅途,最后却成了一场救赎之旅。

  哈罗德和朋友原本是同一家工厂的工人,但在工作时老友因为替哈罗德顶罪而离开了小镇。多年以后,一封告别信打破了哈罗德的生活。

  哈罗德在旅途中想起了死去的儿子和早已因为隔阂分居的妻子,他在步行的时候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解除了自己对妻子的误解。

  而因为他突然离开而担心的妻子,在家中看着曾经两人的照片,也发现自己仍然深爱着对方。

  在见完老友最后一面后,哈罗德被妻子接回了家。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小说,一经发布就登上了英国畅销榜,在全世界累计销量达到800万册。在中国出版三个月内,连续加印了三版,当年入围英国布克文学奖。

  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刻意去讲述灾难,凭借着温情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在中国,有一部类似的小成本电影叫做《过韶关》,讲述了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带着孙子去看望生病老友的故事,尽管故事没有《一个人的朝圣》那么深刻,但也感动了许多观众。

  刘一民将小说内化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故事,身份设定为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地点是沪市到燕京,时间就设置在85年到86年之间。

  里面内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父子相处、夫妻相互的模式。也通过老工人的视角见证了从沪市到燕京的发展变化以及和不同城市居民交流的温馨趣事。

首节 上一节 459/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