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9节

  “一民,燕京咋样?去天安门看了吗?”田庆平一边开车,一边不时地扭头往后看。

  “去天安门了,燕京很大,你在公社怎么样?”

  “咱们这里的知青点解散了,知青都回去了,不过我还在公社,在粮库干,今天开拖拉机的家里有事,我就来拉化肥,凑巧遇上你,等一会儿我把化肥在公社卸了,我送你们回去!”

  “不用了,庆平,骑自行车就行!”

  “别磨叽!要是公社主任知道是你回来,估计还跟我抢着送,你的文章我都看了,写的很好。县革委会的杨主任,还让所有的学生背诵你的《理想》,让他们像你一样考大学。”

  田庆平兴奋地说道,县和公社对于刘一民这位从本地走出去的人才可谓是格外的关注,文化馆写了几篇刘一民的书评和诗评。上面夹杂了一些和刘一民一起在文化馆的点点滴滴,没想到在省里面杂志上发表了。

  这让馆长老张兴奋异常,鼓励大家多多挖掘和刘一民同志的二三事。

  过稿率出奇的高,刘一民研究小说,他们研究刘一民和刘一民的小说。

  说到老张,刘一民改天还得去文化馆看看他们,今天是没机会了!

  等到了公社,领化肥的大队早已经派人在这里等着了,一群人将化肥快速地卸下,田庆平开着拖拉机将刘一民送回了麦积大队。

  刘福庆和杨秀云开心地拉着田庆平在家吃饭,刘一国不仅将自己的肉配额买了肉,还收了一些肉票。杨秀云杀了一只鸡,刚拔过毛现在在房梁上挂着。

  饭桌上刘一民吃着饭,旁边人不断地问着在燕京怎么样?有没有去纪念堂看老人家?

  “爹娘,大哥,庆平,以后啊,都有机会去燕京!”

  四人脸上高兴,但心里却知道,出个门实在是太难了。里面最有可能的就是刘一国和田庆平,但两人想要作为代表去燕京,得何年何月了!

  开介绍信,自己去燕京,想都不敢想!

  田庆平临走,刘一民从网兜里面掏出一盒糕点还有自己买的小东西递给田庆平,看他拒绝,不由分说得放在了拖拉机上。

  “庆平,你还说我磨叽,你不也是。要不是有你,我能在供销社的宿舍休息?休息不好,能考上大学吗?”

  田庆平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忽然难过得说道:“其实怪我,77年高考就应该想到的,要不然,你早就上大学了!”

  “77年不公布分数,就算考上了也没人知道我是第一,哪有78年风光,再说了又不怨你,只是碰巧天气不好。你代我向你哥说声谢谢!”

  “行,那我走了,也尝尝燕京的东西好不好吃!”田庆平高兴地甩着膀子用摇把摇开了拖拉机,砰砰砰的发动机声音很快消失在了大队路口。

  回到家里面,刘一民将烟递给了刘福庆:“爹,你经常抽旱烟,尝尝这卷烟怎么样?”

  “这烟不便宜吧?你浪费这钱干啥?”刘福庆不认识牡丹,只是在他朴素的认知里面,卷烟很贵,不是他们这种人家能抽的起的,公社的干部才吸卷烟。

  “爹,用不了多少钱,抽点好的。”刘一民接着又从包里面拿出一条围巾和鞋子递给了杨秀云,杨秀云高兴地将围巾戴在脖子上。

  “大哥,送你一块表!”刘一民将手表递给了刘一国。

  刘一国憨厚地说道:“大哥戴啥表啊戴,这表都是你们这种人戴的。”

  刘一民还没说话,杨秀云开口了:“老大你拿着,这是老二的心意。当时你不也送了一块表给老二,你现在也当上干部了,应该有块表,我上次去你单位找你,我看人家都有,就你没有,我跟你爹回来还说想给你凑一块,可是没票。”

  “是啊,大哥,当时你买表可是花了你几个月的工资,我现在写东西,有钱,这还没我写一篇小说贵,你拿着吧,赶紧给我找个嫂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一民这块表和刘一国的这块表价值并不一样,刘一国平时省吃俭用,知道他成了作家,借钱也要给他买,这让刘一民非常感动。

  刘一民笑着说道。

  说到“嫂子”,刘一国不好意思地接过表,有个手表找对象是容易不少。

  杨秀云和刘福庆两人也早就想抱孙子了,以前是在煤矿下面不好找,现在当了干部了,应该抓紧一点了。

  刘一国扭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强撑着笑脸说道:“你也别天天想着写,你看看你手都有点肿了,这钱永远挣不够。”

  “大哥,我明白。这些是我老师和师娘托我给你们带的,尝一尝,他们在燕京对我很好,你们在家不用担心!”

  晚上,一群人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刘一民家里面,刘福庆干脆拿来了许多柴火在院子中间供大家取暖,一群人站在火堆旁边,听着刘一民说这燕京的新鲜事儿。

  “老刘、秀云你们可真有福,一民有了大出息!”李兰勇的父亲李大山在旁边笑着说道。

  “我爹起名的时候就给我带着'福'字!”刘福庆得意地给大家散着烟,杨秀云抓了不少的花生给大家吃。

第99章 上本地县志了

  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院子里面的热闹才慢慢褪去。社员们离开刘家后,三三两两的社员走在一起,兴奋的讨论声在麦积大队枯叶河两岸响起。

  刘一民讲的新鲜事儿,是他们在麦积大队所听不到和见不到的。年龄大的社员对着身后跟着的自家小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向刘一民一样走出麦积大队。

  “你瞧瞧你一民叔,读书读的好,你们也要好好的学,将来给咱们家争气!”

  李大山还没走,跟刘一民谈论着李兰勇,1月初的时候兰勇寄回家来一封信,说在部队干的很好,家里不要担心。提起李兰勇,李大山的脸上也是乐呵呵的。

  只不过看到刘一民的时候,加上又到了过年,心里面还是难以抑制住思念之情。

  送走李大山,刘一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屋内,屋子已经被重新打扫了一遍,床铺也是杨秀云新铺的,几个月的时间不见,回到屋子里面感觉空间比以前小了很多。

  翌日醒来,刘一民开始在家里面帮厨,杨秀云熬猪油的时候或者着煮肉的时候,给她打着下手。

  “一民,你看看萝卜煮好了没有?煮好的话,把萝卜馅给拌一拌!”

  “好!”

  杨秀云看着忙碌的刘一民,时不时的笑着嘱咐他小心一点。只是当目光扫过房梁的时候,脸上一片恼怒。好不容易宰的鸡,刘一民没吃到,被不知道谁家的猫跳起来给吃了。

  “别让我知道是谁家的猫!”杨秀云拿着菜刀重重地砍向案板,厉声咒骂道。

  刘福庆也疑惑被,谁家的猫那么野,挂在房梁上也能跳起来将鸡给叼走,想起前几天晚上半睡半醒间隐隐约约听到的重重落地声,心想应该就是那个时候被叼走的。

  1979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当麦积公社所有人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忙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雪已经将整个村庄覆盖,枯叶河两岸时不时地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噼里啪啦的像是枯叶河也在放鞭炮庆祝新年。

  刘一民早早地起床和大哥刘一国一起铲雪,刘福庆和杨秀云两个人在屋子里忙活着煮饺子,杨秀云在屋内高兴地望着屋外的两个儿子。

  “一民,你要不休息会,我来铲出一条路就行!”刘一国笑着说道。

  “哥,小瞧我了,握了那么多年的锄把子,总不至于忘了!”刘一民将铁锨搭在肩膀上,朝手掌心吹了吹气,搓了搓后继续开干。

  “好了,你们哥俩别干了,饺子出锅了!”

  刘一国跑到堂屋里拿出一挂鞭放到院子中间用火柴点燃,院子里面的鞭炮声伴随着刘家四口人的笑声,宣告着1979年正式来临。

  “大哥,1979年给我个嫂子!”刘一民咬开热乎乎的猪肉饺子,里面的肉香味立马涌入鼻腔。饺子难得的一次肉多萝卜少,吃的是满嘴流油。

  杨秀云在一旁不停地给刘一民添着饺子,添到最后,刘一民连连告饶,实在是吃不下了。

  大年初五过完,刘一国就回到了矿务局开始准备上班,刘福庆也忙碌了起来,今年麦积大队准备集体养一些猪,这样等到年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以杀猪分肉,还能卖钱。

  李大山时不时的召开大队的两委会,刘福庆作为小队长,自然每一次都要参加。

  刘一民有时候陪着杨秀云蹲在坐在墙角晒太阳聊天,聊完后回到屋子里面写小说,《狼烟北平》趁着在家的这段时间给写完了,里面加了一些老马讲的亲身经历。

  比如去马厩里面偷豆子、捡马粪等。在全聚德门口和八大胡同门口等客时候的难熬,通过跟其它车夫的对话表现了出来。

  “一民,大队有你的电话!”

  “好,等一下!”

  刘一民听到后将钢笔放好,朝着麦积大队的大队部跑去。跑到门口,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以前的初中班教室已经被大队用来堆放杂物,木门上着锁。

  刘一民教的最后一堂课的黑板没擦,从窗户往里面看,还能够看到。

  跑到放电话的屋子,刘一民接过电话,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

  “一民,放假了怎么还不来文化馆,文化馆的同志们可都想着你,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去麦积大队找你了!”文化馆的馆长老张笑着问道。

  他的话音刚落,文化馆的其他人就冲着电话吼道:“一民,你要是不来,我现在就去了!”

  老张打趣道:“听到了吗?一民,你要是不来,文化馆的这些人我可按不住,他们都要去你家吃中午饭喽!”

  “老张同志,路不好走,我准备过几天回学校的时候,到文化馆一趟,就不用来回折腾了!”

  最近不下雪了,路已经好走了不少。

  “这样,你什么时候回学校,我提前一天让革委会的车过去接你,来招待所住一天,顺便来指导一下工作。”老张乐呵呵地说道,当天来文化馆一趟,就那点时间,也就够喝杯茶的。

  刘一民想了想后,跟老张约好了时间。

  李大山见刘一民挂断电话后,对着正在开会的两委成员说道:“文化馆的老张现在还是革委会的委员,我上次去革委会遇见他,他还热情地邀请我去文化馆坐一坐,要我讲一讲一民小时候的事情。”

  “哈哈哈,支书你咋说的?”

  “我说,小时候都是撒尿和泥的孩子,谁知道长大能成为作家还考上了燕大。我这样说,他不同意,非得问一问小时候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只能坐在那儿想啊想。从这以后,我开会,我都躲文化馆那帮人远远的。”

  刘一民不知道老张问这个是干什么,直到出发燕京前见到了老张,才知道他是要将自己写到县志里面去。

  “老张,这是不是太过了?”

  刘一民打死也没想到自己也能够出现在县志上,老张自从刘一民上学后,一直在琢磨着这个事情。

  “过什么过?你是咱们汝县第一个全省文科第一,考上燕大的大学生,还是作家,你现在这小说和名气,在咱们省排列的话,都是名列前茅,你要是上不了县志,那咱们的县志上,也没多少人能上。”

  老张还将笔记本上搜集到有关刘一民的故事给刘一民看了看,老张绝对是认真了,还到自己上的初中和高中找老师聊过天。从初中和高中老师的描述来看,刘一民那个时候简直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什么身上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但是泰然自若不自卑之类的话,都往上写。

  刘一民看了几眼,感觉到没眼再看下去,于是将本子还给了老张:“老张,我自己看都觉得描述的不像我。”

  真是人一旦成名了,做什么都是对的。吐口吐沫比别人吐的远,那你就是从小天赋异禀。

  “一民,你不要谦虚,我觉得挺像你的。”

  老张得意地揣起了本子放进手提包里面,又向他打探起其它的事情,问他有没有去过国家作协,里面怎么样之类的,刘一民一一给他解答。

  来到文化馆,文化馆的人早已经聚到了一起,烧好了茶围坐在炉子旁,就等着刘一民的到来。

  刘一民走进创作组的办公室,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挂着几份杂志,老张介绍道:“这些都是文化馆在各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老张推开围上来的文化馆其他人,向刘一民介绍了起来,除了杂志,还有一些报纸文章。

  刘一民盯着仔细看了看,当他意识到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后悔看了。

  《刘一民同志创作‘高考1977’的前夜》

  《‘驴得水’小说取材地——实访解放前小学遗址》

  《‘一代人’诗歌艺术价值分析——迷茫的诗坛和迷茫的时代》

  《‘理想’中的刘一民同志——刘一民同志的个人文学理想分析》

  关于刘一民的努力创作小故事多发于各大报纸,起到鼓励人心的作用。刘运生写的什么自己半夜起床发现刘一民还在写作,12点的星光照耀刘一民的创作之路等。书评和诗评发布在《豫省文艺》《洛城》等等杂志上面。

  刘一民看到这些文章,不亚于看到那些奇葩的短剧名字。赶紧将目光撇开,冲着文化馆的众人说道:“你们写的真好啊,同志们!”

  老李兴奋地伸出两根手指,得意地说道:“去年我发表了两篇,当然我知道,这不是我努力的结果,全是一民努力的结果。”

  刘运生热情地捧过来一杯茶,让他拿着暖暖手:“一民,你不知道,就你十二点创作的这事情,我写了之后,咱们县的初高中都将这个故事贴了出来,鼓励学生们向你学习。”

  “你们一个个的都坐到凳子上,让一民坐下跟你们聊。”老张看围的越来越紧,赶紧给他解围。不单单是文艺创作组的人在这里,文物保护组和曲艺辅导组的人也都在这。

  “一民,你到燕京见到了多少作家?”老宋头迫不及待地问道。

  “第一天去《诗刊》见到了邹获凡,第二天在《诗刊》见到了艾清,艾清先生也刚回到燕京,我们合了一张影,还有张广年,他现在负责《人民文艺》.”

  刘一民从挎包里掏出他跟艾清的合影,递给了大家。

  “燕京的文坛跟咱们汝县比,就是大海和小水坑的差距,一民,你到了燕京才能发挥出你最大的创作潜力。”老张高兴地说道。

  这些人名都是他们只能在杂志上看到的,刘一民年纪轻轻就跟他们站在了一块,假以时日,在他们的心里,走的肯定比这些人更远。

  “艾清先生啊,他的诗歌我最喜欢,可惜无缘一见。”老李遗憾地说道,接着看向刘一民:“一民,你什么时候再见到艾清,告诉他,在汝县还有他的一个读者。”

  “岂止是你一个,我们都是。”刘运生反驳道。

  老张邀请刘一民跟他们讲了讲目前文坛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燕大学到的创作方法,中午文化馆的食堂炒了一桌子好菜,下午像往常一样,刘一民坐在创作组办公室里面跟大家一块写作,主要是指点一下其余的人。

首节 上一节 49/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