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流派的争议,只是浅显的从各种书评和大佬的发文中了解到的。
“一民,你的意思是,你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冯继才问道。
“我力求从现实的生活中挖掘人性的光辉,不刻意去描述黑暗,但也不忽视黑暗。”
“就跟你的老薛一样,在残酷的自然和现实面前,写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冯继才说完之后,看了看自己的稿子问道:“那我写的是不是太过了?”
“过不过的,你自己肯定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写作风格。”
冯继才他们这样写是整个环境下的产物,这样的稿子受喜欢。今年开始,文坛上面对于文学的争议火药味越来越浓,下面的人这些作者通过作品展现出自己的立场。
第101章 见巴金
刘一民在四楼待了一个多小时,跟他们聊了聊创作的事情,看了一下时间,猜想到崔道逸已经看完了,于是起身来到了三楼。
冯继才躺在自己的床铺上想,到底什么是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刘一民是偏佐派,而他是惜春派,两个人的文学风格从根上就有不同。
偏佐派和惜春派作为目前文坛的两大阵营,双方开始不断地交锋。不过从力量上看,一直是惜春派大佬云集,周杨、巴金、张广年、茅盾等等。偏佐派则是:林默寒、丁令、刘白雨等等。
直接的交锋则是张广年和林默寒两个人,在一起发生不少的争执。但他们这些人争执归争执,私交甚好,惜春派的人,在以前不少是佐。
惜春派主张对十年开炮,张广年最早拍板通过了刘新武的《班主任》,是一个开始的标志。
下面的作家纷纷站队,互相进行论战。
编辑部内,崔道逸放下刘一民的稿子,感叹道:
“一民,你的这本小说让我看到老北平几十年的历史,像一副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这个文三儿,也太有意思了,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了还会自己安慰自己,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强韧的生存力量,要是我,我做不到这个地步。”
“北平城没打过文三儿几巴掌,都不能说自己混得好。可是最后呢,咱文爷活到了最后,其它的人早已经成为了一抔黄土。”刘一民笑着说道。
“从一个人力车夫身上还能看到民族意识的觉醒,尽管对于文三来说这民族意识聊胜于无,可没有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咱们走不到现在。”
“师兄,怎么样?”
“听到你刚开始说的时候,就知道写出来一定精彩,但你写的不但精彩,还出彩!”崔道逸将稿子递给其他人看。
“既然如此,那我先走了,我去人艺一趟,明天再回学校。”
“唉,你别急。单行本的事情,出版社的同志们已经在努力了,预计四月份左右,第一批单行本就会印出来,出版社第一批准备印十万册。我跟他们说了,到时候让他们送你一批,这是你第一次出版,肯定有很多人要送,自己买也要不少的钱。”
“他们同意了?”
“同意了,你报个数字,我到时候给他们提!”
“多谢你了师兄!”
“太客气,你能出版单行本,我也有面子。”
“给我准备两百本吧,我老师要送人!”
人艺排练场内,刘一民悄悄地坐在了排练场的后面,看人艺的演员们排练《驴得水》。人艺的演员初八就开始排练了,今天已经十六了。
刘一民坐在后面看完了后半场,他觉得差不多了。但前面的蓝天野还是不满意,一个劲儿地喊着纠正肢体动作,确保真正地融入到角色里面。
等排练结束,朱霖率先走了过来:“刘一民同志,你回来了?”
“不错嘛,有很大的进步!”刘一民夸奖道。
朱霖得意地说道:“蓝老师说我适合做演员,去卫生所研究院当个研究员实在是太亏了!”
“那你得多练练,现在离一个真正的话剧演员还差得远。”
朱霖脸上的笑容缓缓消失,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知道,我跟他们比差的太远了,不过我会努力的,争取演好佳佳的这个角色,不能因为我拉了《驴得水》这个后腿。”
“朱霖同志,不错有志气,奖励你一颗糖吃。”刘一民手一翻,掌心出现几颗大白兔奶糖。
“谢谢!”
“一民同志,我们也要吃糖!”杨力新笑着说道。
朱霖听到旁边的声音,赶紧将刘一民掌心的大白兔奶糖抓进口袋里面,接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旁边。
“来,吃吃吃,给大家带的有,大家辛苦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看着正在分糖的刘一民,唉,原来都有啊!
“一民,刚才感觉怎么样?”蓝天野问道。
“我感觉进步很大,于是之老师演的校长非常传神,张一曼也不错,刚开始那种活脱的性格演了出来,身上有股子不被世俗所束缚的样子。”
吕钟笑着看向刘一民,张一曼是本场话剧最重要的角色,话剧出不出彩,她占了至少四成,身上的压力特别大。
刘一民也没想到,武则天和慈溪太后演张一曼,居然演的还不错。
“一民夸奖咱们,咱们也别得意,有的地方演的非常不好,还是得好好的打磨剧本,打磨角色。”于是之开口按了按大家浮躁的情绪,唱了一个黑脸。
等演员散去,刘一民问蓝天野,朱霖表演的怎么样?
“小姑娘能吃苦,看得出她过年在家也练了,最近一直在打探你什么时候回燕京,旁敲侧击,跟我听不明白似的。”
“问我什么时候回?”
“是啊!想问直接问不就行了,反正问了我也不知道。”蓝天野说完看向了坐在后面休息的朱霖。
刘一民也看了一眼,随后问道:“蓝老师,万老师呢?”
“巴金先生来燕京了,这两天你家宝公一直陪着他聊天。昨天两个人刮着风,硬是在外面走了半个小时,要是我,我受不了。”于是之在旁边插话道。
“原来如此!”
休息了一会儿,排练开始继续。朱霖从后面走到刘一民旁边,轻声问道:“刘一民同志,晚上想请你吃饭,可以吗?”
“请我吃饭?”
“对,当面感谢你!”
“好呀!”刘一民掏了掏口袋,笑着说道。
最终跟朱霖的这场饭局还是没约到,曹禹得知刘一民回到人艺了,让万方过来找他,晚上去曹禹家吃饭,顺便见一见巴金老爷子。
“巴老这个人对待晚辈很和气,小师弟你不用紧张!”万方笑着说道,接着看向排练场上的朱霖,悄悄地问道:“那就是请你看话剧的小姑娘啊!”
“师姐,你怎么知道?”
“人艺的事情就没有我想知道而不知道的,长得不错,比你师姐我漂亮。”
第102章 巴金:更适合做我学生
人艺剧院距离曹禹住的复兴门外南侧大街的“部长楼”还有八公里左右的距离,万方是专门过来接刘一民的。
到了曹禹家,万方敲开门,刘一民手里提着从汝县带来的一些特产跟跟在身后。李玉如笑着接过问起刘一民在家年过的怎么样。
当听到刘一民说一切都好后,招呼着刘一民吃水果。实木茶几上放着两盘洗干净的水果、还有一盘放着瓜子糖果,都是给客人准备的。
曹禹和巴金还在文联开会没有回来,据万方所说,从年后,他们已经开了不少次会议了。
“师娘,我来帮你吧!”刘一民挽起袖子,来到厨房准备帮李玉如干活。
“你刚坐火车回来,折腾了十几个小时,你不累?你坐沙发上或者去客房睡一会儿!”李玉如将刘一民推出了厨房,给他指了指客房的位置。
“师娘,没事,我在洛城转车的时候运气好,买到了一张硬卧票,睡了一路了,我帮您摘菜。”
洛城转车比郑市转车好了一点,就是买票的人不是那么多。等车到了郑市再买票的话,硬座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那行!”李玉如、万方、刘一民三人在厨房忙碌了起来。
李玉如是唱京剧的出身,擅长的是唱旦角,程砚秋和梅兰芳都是李玉如的老师。李玉如在厨房高兴起来的时候,嘴里面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了京剧。
“一民,你们那边豫剧和曲剧比较出名。”
“对,我考上燕大的时候,革委会还派了曲剧团到我们那里唱戏,不过跟豫剧相比,曲剧在我们那里只能是第二大剧种。”刘一民一边摘菜,一边说道。
万方在旁边补充道:“李姨,一民是他们省的文科第一。”
“哦?这我还不知道,看来是我这个师娘当的还不够格,对一民的关心还不够。”
李玉如自己称呼自己为刘一民的“师娘”时,眼睛的余光一直在观察着万方脸上的表情变化,见万方没什么反应,才放下心来。
“你知道豫剧和曲剧差别在哪里吗?”
刘一民思索了一下,旁边的万方也支起了耳朵,她是《剧本月刊》的编辑,各地戏剧这种话题恰好在她的研究范围之内。
“京剧属于徽戏进京,我觉得跟豫剧相比,根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戏风格比较细腻,豫剧融合了秦腔等北方剧种,表演风格较为豪放。徽戏进京之后,主要是给宫廷和上层人士表演,豫剧则是普通的老百姓看的较多。
内容上就表现为京剧很多内容往上靠,例如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豫剧表演贴近下层生活,家庭故事,孝顺父母善待妻儿和家国情怀等等。
第三是.”
话没有说完,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李玉如一听敲门声音,就笑着说道:“老万回来了,我去开门!”
刘一民跟万方对视了一眼,两人跟在李玉如的身后
“巴大哥,快进来!”李玉如热情地说道。
“老哥哥,进来吧!”
巴金一头白发往后梳,皮肤黝黑,75岁的年龄,皮肤上长了不少的老年斑,戴着棕色的方形眼镜,从进门的那一刻,一直都是笑呵呵的,精神很饱满。
巴金的身后跟着女儿李晓林,年纪比万方看起来大很多,头发被烫的很蓬松,穿着黑色的风衣,围巾也是当下流行的绒线织围巾。
“老师!”刘一民先跟曹禹打了一个招呼。
曹禹笑着将刘一民介绍给了巴金和李晓林:“这就是我新收的学生刘一民,你们虽然没见过,但是也是老熟人了。一民,这是一直想见的巴金老爷子、这是晓林。”
“巴老,晓林师姐!”刘一民一一地打过招呼。
“家宝可很久没有收学生了,你能被他收为学生,说明你不简单,你不必称呼我为巴老,你也叫我巴老师吧!”巴金慈祥地说道。
李晓林说道:“一民,在信里面,万方可是把你好一顿夸,我早就想来见见你了。”
寒暄了几句后,刘一民跟着李玉如一起将做好的饭菜给端了出来,一群人落座后,曹禹笑着问起刚才进门的时候在谈什么,谈的那么高兴。
刘一民知道,这是曹禹在打开话匣子。
“刚才师娘问我豫剧和京剧的差别,我就讲了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对了,一民你刚才还没有讲第三。”李玉如想起刚才刘一民还没有说完。
“豫剧的唱腔和京剧也有不同,不过在师娘和万老师、巴老师面前讲这个,着实有点卖弄了!”
曹禹道:“我们都喜欢听听年轻人的想法,要不然别人会说我们这些人老了,听不得年轻人讲话。老巴,我这个学生单行本要出版了,到时候我送你一本当个纪念。”
巴金看了略带炫耀的曹禹:“好啊,进步很快。现在正在跟外国的出版社接触,说不定,一民的书可以先一步走出国门。中国书刊社的亨利联系了我,他告诉我说正在跟美国当局申请,看能不能放宽销售中国书的限制。”
中国书刊社几乎是美国人在六七十年代阅读中国书和期刊、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是一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回到美国后创办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书款也只能打到指定的账户,不能直接打给中国,销售额和书刊名字每个月都要做一次汇报。
“从某种方面看,一民的书是最适合在美国出版的。尤其是驴狗这两篇小说,里面的涉及的政治元素较低,篇幅没有集中在政治上,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上面。
政治意味淡,对我们来说就更容易走出国门。”
刘一民对这个话题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坐在一旁没有开口,而是静静地听着曹巴两位大佬聊天。
“一民,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巴金将头转向刘一民。
“如果能将书出版到美国自然是好事,这样也是咱们宣传的一种方式,让外国人通过书了解一下咱们中国。当然了,在国外出版,国家能得到外汇,我能得到稿费。”
“你倒是很坦诚,一点都不做假。是啊,咱们的书要是能顺顺利利在国外出版,对国家和对个人都是好事情。”巴金肯定了刘一民的这种观点。
一名优秀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产生的影响力,比一台宣传机器还要强大。鲁迅、曹禹、茅盾、巴金这些人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