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鲁迅,是日韩教科书里面的常客。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奖的时候,他母亲告诉他,亚洲最应该获得诺奖的是鲁迅,你比他还差得远。他自己也说,有生之年希望向鲁迅靠近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由此可见,鲁迅的影响力。
曹禹开口继续说道:“不过咱们对外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了解,很容易吃大亏。”
“两位老师,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们如果光想着走出去,只为了完成一个走出去的目标的话,很容易吃亏,美国人讲的可是利益。”
“中国书刊社的情况还是有点特殊,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一民,你写的书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了解,包括诗歌。在《收获》编辑部和沪市的作协,都有不少人提及你。”巴金没有继续谈在国外出版的事情,而是将话题转向刘一民个人身上。
“我跟两位老师比起来,还差得远。巴老师,您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我都看过,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
巴金对于刘一民的夸奖摆了摆手:“我们这些人能写点东西,并能被大家记住,我觉得跟我们的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是一个战斗和批判的时代,我们的作品包括家宝的,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曹禹接话道。
“你的作品,我看了,跟现在的写作相比,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能在大潮之中,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是一种能力。”
李晓林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插嘴道:“一民的小说,读起来带着温情、力量、鼓励、热烈,其中部分的写作风格,跟父亲年轻时候的作品相似。”
巴金听完李晓林的话,冲着曹禹摊了摊手开玩笑道:“看吧,一民更适合当我的学生,家宝,你是不是抢了我的学生!”
“老巴,那只能证明你年轻过,年轻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初生的太阳必须比我们更加热烈,我们呐,是残阳,你见过残阳还有热烈的吗?”
“万叔叔,即使是残阳,您散发出来的热量也丝毫不会减少。”李晓林吹捧道。
“少来,你们这些年轻人,就会哄我们这几个老头子高兴。”
饭桌上,曹禹和巴金的谈话没有明确的话题,像极了好朋友见面,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一丝的拘束。
巴金想起最近热映的日本电影,气愤地说道:“最近我看了日本的《望乡》,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揭露了真实的历史。可是我们的一些同志,竟然说他们是银h电影,最后自己拿来剪剪删删,搞出来一个残缺品。”,
“有些同志就喜欢瞎搞,话剧改来改去,最后改的我自己都不认识。”曹禹对此表示深感认同。
“不过从日本电影在咱们国家受到欢迎来看,我明白了,要想扩大影响力,还是得拍好电影。未来希望不光是咱们的文学作品能走出去交流,咱们的电影也可以。”
吃过饭,曹禹和巴金在交流。李晓林和万方、刘一民坐在一起。李晓林将《驴得水》剧本的稿费递给了刘一民,六万字的剧本,稿费是四百二十块钱,也是按照最高七块的标准给的。
有这样一笔收入,刘一民的身家增长到了一千五百元。
“以后多照顾照顾师姐,咱们《收获》刚恢复,正是缺好稿子的时候。”李晓林冲着刘一民打起了感情牌。
“晓林师姐,《收获》能看上我的稿子就行。”
“这可是你说的,万方,你可听到了,以后给我做个见证。”
吃完饭,曹禹送巴金和李晓林回燕京饭店,这里既是饭店,也承担着酒店的功能,里面的住宿条件比招待所好太多,这里可是招待外宾的地方。
回去的路上,巴金对着曹禹说道:“家宝啊,你怎么想着收了个学生?”
“老巴,你这是套我的话呢?《驴得水》适合改编成话剧,我就看了一遍,发了一篇文章,本来是给万方写的,谁知道最后给了《文艺报》。我们第一次见面是看话剧,这小子竟然在说《雷雨》的缺点,我觉得他不错,一个年轻人敢谈论《雷雨》的缺点,本身就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质疑能力是一名优秀作家必备的品质,还不错,就想亲自调教调教。
这小子还真给我了不少的惊喜,等着吧,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有一本话剧作品。这小子,写得快,质量还好。”
“家宝,要不你把这学生让给我吧,我来替你培养培养!”
“老巴,你这是说真的?”
“我觉得你这徒弟不错,说话不卑不亢。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大多眼高于顶,写出一点东西便洋洋自得!有能力,还谦虚的人不多了。可惜,我在沪市,离燕京太远了。”
“这倒是,文人不可不吹牛,但也不能老是放空炮。学生不能转让给你,倒是可以让他跟在你身边学习学习,但是说好了,可得完璧归赵。”
“原来你打的是这主意!”
“哈哈哈,你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可以!”
刘一民帮忙收拾完厨房之后,被万方送回了人艺,他还不知道的是,他未来一段时间,已经被曹禹和巴金给安排好了。
“小师弟,早点休息,这一天下来肯定累坏了!”
“明天是太阳起来我不起,刚才还不觉得,回来就开始困了!师姐,你回去的路上慢点!”
第103章 美国的“伤痕文学”
翌日,刘一民从床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钟。杨力新早上叫刘一民起床吃饭,叫了一声见里面没有动静就没有继续喊。
刘一民舒展了一下懒腰,昨天不觉得身体难受,今天从床上醒来的,挪动了一下身子,感觉大腿都是酸的。
拖着疲惫的身体起床洗漱,从四楼的洗漱间的窗户往外望,今天的燕京天气格外的好,刺骨的西北风不再拼命地摇晃着人行道上的杨树和柳树,让它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杨树和柳树在燕京的街头非常普遍,因为生长周期短,所以被大量种植来绿化和抵挡沙尘暴。
洗漱完毕后来到食堂,食堂里空空荡荡,看了看一干二净的窗口,刘一民捂了捂肚子,看来又得忍一阵子了。
厨师看到刘一民后,冲他招了招手,笑着说道:“刘作家,别走别走,给你留的有饭。早上于老师特意通知了我,说你今天起来的晚,让食堂给你留着饭。赶紧来吃,一直在锅里面热着,现在还是热乎的。”
刘一民没想到于是之这么心细,对着厨师说道:“谢谢您了,师傅!”
“哪里的话,顺手的事情,用不着谢。你下次想吃什么,你给我说,能做的我给你做。”厨师将酸辣土豆丝和大片肉全部放进了刘一民的饭盒里面,比平常的量多了两三倍。
刘一民乐的连忙道谢,跟厨子打好关系果然是有好处的,即使是不打好关系,也决不能得罪了厨子。
“师傅,有一阵子没吃,还真想你的手艺!”刘一民盖上饭盒,准备离开。
“那你以后常来人艺,能在人艺待着的,都了不起。人艺建好,我就在这做饭,几十年的手艺了!要不要再拿个馒头?”
等刘一民出来的时候,手里面不仅捧着饭盒还拿着一个大白馒头。现在接近十一点,正好把中午的饭也给吃了。
今天人艺不排练《驴得水》,而是在排练曹禹的本子《王昭君》,这是曹禹受总理所托写的话剧,歌颂民族团结,可惜78年才写好。为了写这部话剧,曹禹亲自去了蒙疆两省实地考察。
从60年布置这个命题作文,期间经历了十八年,上映后一票难求,但也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这是过度拔高了王昭君的形象,从历史中哭啼啼的王昭君变成了话剧里面笑嘻嘻的王昭君,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的美好形象。
刘一民吃完饭后,过去看了看,剧本写的非常好,曹禹也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将王昭君的形象从外到内都给立了出来。
老师不愧是老师。
下午,朱霖来到了人艺,找到了刘一民,手里面捏着饭票,说要请他吃饭。
“你专门来找我吃饭的?”刘一民疑惑地问道。
“那个不是!”朱霖赶紧说道。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不是专门请的我不吃!”
“啊!”朱霖一瞬间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排练厅门口闪过一道人影,冲着刘一民喊道:“刘一民同志,有几个外国人找你!”
“外国人?”
“对,大鼻子老外!”
刘一民朝着门外走去,来到人艺的门口,李聪仁几人正在跟门卫手嘴交互着交流,李聪仁的手势都快打出残影了,门卫愣是不让进。
“梁大爷,他们是来找我的。”刘一民赶紧说道。
李聪仁兴奋地冲刘一民挥手:“刘!”后面跟着的是克俚福和穆拉土。
“我就说我们认识!”克俚福冲着门卫得意地说道。
“一民啊,你赶紧带着他们进去吧!”
刘一民站在台阶上挥了挥手,李聪仁背着包跑了进来,包里面鼓鼓囊囊的,看起来还是重物。
“你们怎么来了?”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我们几天前就来学校了,我们跟人艺打电话,得知你已经回来了,所以专门过来找你。刘,好久不见,我在美国想死你了!”
李聪仁兴奋地搂住刘一民的肩膀,克俚福在旁边讲着在家的所见所闻。穆拉土双手揣兜,心想我比你们强,在寒假的时候还跟刘一民同志见了面。
刘一民将他们带进自己在人艺的宿舍,四人人进去,整个屋子立马感觉到不够用了。四个人都是属于高个子类型,除了刘一民,他们三个还十分壮实。
三个人坐在床板上,刘一民都怕他们把床给压塌了,迫不得已,又去隔壁找了几个凳子。
“刘,这是我从美国给你带来的书,你懂英文,我就不用给你翻译了。从历史到种族相关的小说,都在这里。我现在可以确定,你的想法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李聪仁高兴地将包里面的书都给掏了出来,摆放在刘一民的书桌上。
“这是《根》,嘿人作家亚历克斯写的,76年出版,讲述了一个嘿人家族从非洲穆拉土同志,你应该不会有激烈的情绪吧!”
李聪仁想起上次发生的事情,双手抱胸呈防御姿势一脸戒备地看着穆拉土。上次外研社讲这个事情,当时穆拉土的反应让李聪仁现在还心有余悸。
“你们对非洲做了什么事情,难道我不该有激烈的反应吗?不过我知道在此时此刻不应该,我努力克制!”穆拉土说道。
“好,这是讲述了一个嘿人家族从北贩卖到美洲,被白人压迫剥削,后代反抗压迫后最终融入美国社会的小说。当时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几个月后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美国广播公司在和黄金时刻连播八个晚上,创造了收视纪录。”
李聪仁激动地说道,这本书加上电视剧的影响,连续几个月成为美国畅销书。
“F***”穆拉土低声咒骂道。
刘一民安慰几句,穆拉土才稍微恢复了平静。
“李聪仁,你想说什么?”克俚福问道。
“我想说,刘的想法完全可以,这个想法已经被《根》这部小说给证实了,刘应该将他给写出来。”李聪仁紧紧地握住刘一民的手,疯狂地晃动着。
克俚福反问道:“可刘是中国人,在美国发表肯定会受到限制。”
李聪仁的热情熄灭了一半,不过旋即他的眼睛又亮了起来:“现在中美已经建交,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刘就可以带着他的小说跟美国读者见面。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静观其变。刘可以先写出来,等时机合适了,就在美国出版。”
“这倒是个好办法。”克俚福说道。
“刘,中国有句古话,为千千万万人写作,你得为美国嘿人发声。”
穆拉土也说道:“对,我替嘿人同胞谢谢你了!”
刘一民翻开《根》这部小说看了看,确实是揭露了美国嘿人被奴役的惨痛历史。刘一民又看了看其余的书,其中有一本是美国嘿人的生存历史,里面还记载了一本名为《美国嘿人生存指南》的书。
美国嘿人和白人生活在一座城市,但是他们的餐厅和旅馆跟白人是严格区分开的,白人的地方不会接待嘿人。
李聪仁告诉他,经过他的了解,目前美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稿酬的标准在每字5美分到20美分之间,也就是千字50美元到200美元。
这样的稿酬标准让刘一民大吃一惊,同样的长度拿到美国发表是翻倍的赚啊,这还不算外汇的汇率。
刘一民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沉重地说道:“我觉得我有必要为美国的嘿人民众做点事情,为美国嘿人同志们立命,接过马丁路德金先生的旗帜。”
刘一民知道不少的关于嘿人的小说或电影,他先给李聪仁讲的是《绿皮书》,这是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嘿人钢琴家成名后来到种族矛盾最严重的南方地区巡回演出的故事。
出发前,他特意找到了一名美国白人来保护他。这名美国白人生活不顺,加上因为酒吧装修暂时失业,正好缺一份工作。
即使如此,这名美国白人在看到雇主是嘿人的时候,仍然犹豫了。不过随着他们南下,两个人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彼此的看法。
在南方,这名钢琴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即使是宴会上都是前来听他演奏的客人,他仍然不被允许和这些白人一起在宴会上面吃饭。
《绿皮书》指的是一份类似旅游指南的书籍,上面挤在了嘿人哪里能去,哪里不欢迎他们。这写出来,简直是美国的“伤痕文学”。
这部电影有原型故事,钢琴家叫唐谢利,司机叫托尼,电影剧本是托尼的儿子写的。
实际上,里面大部分内容已经经过了戏剧化处理,两家人为其中的真实性打了不少的口水仗。唐谢利一家觉得里面大部分内容都不是真实的,托尼就是司机,两家人没有成为朋友,也没有因为肤色问题遭到过刁难。
这部电影拍摄于2018年,在2019年,获得了91届奥斯卡金像奖。
刘一民将里面的人物改一下,再将故事的原型改编处理。改成主人公是一位从南方逃出来的奴隶后代,学习的是大提琴。
发生的故事适度进行改编,只要歧视不变和最后两人的友谊不变,整部小说的思想性就不会改变。
不过以刘一民的身份写完投稿到美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刊登!
这种以其它国家为背景的小说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不多,但绝不是罕见。只不过大多集中于对苏等国家背景的感人故事,这带有一定的命题色彩。
荷兰人高罗佩也写了《大唐狄公案》的英语著作,最后翻译成中文大约一百四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