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54节

  李聪仁和几个留学生商量了一下,一起建议刘一民将刚才讲的话给写成大字报张贴到三角地,外研社或者是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签名,和中国学生一样,到三角地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好,我签第一个名,大家自己决定是否要签。”

  大字报写好之后,刘一民率先签名,李聪仁、穆拉土、小美贺子等外研社的留学生几乎全部把名字给签了上去,李聪仁等人又到留学生楼呼吁大家签字,最后签名人数达到了三十几人。

  外研社的大字报刚贴到三角地,就引起了中国学生的注意。

  一群人围在大字报前面,读了起来:“讲,他又不听;听,他又不明小孩子仗着大人撑腰总想闹一闹,讲道理不听,那就只能讲一讲拳脚。”

  大字报的最后是一份支持出兵的决定声明。

  “写得好,朗朗上口。讲,他又不听.”一群学生念完,忍不住又念了一遍,比刚才的声音更整齐,像是一群人合声朗诵。

  “看吧,外国人也支持咱们,早就说了,就应该狠狠地揍他们一顿。不过,外国人怎么中文这么好?”

  “外研社的副社长是中文系的刘一民,肯定是刘一民写的!”

  这几句话经过口口相传,迅速在燕大学生中间流传起来,不少人慕名跑到三角地抄写,手抄本很快就流入了燕京的其他高校。

  甚至有的学生,将这句话当成诗歌一样朗诵。

  燕大,中文系大教室,刘振云在旁边念着这几句话,张曼凌这次专门坐到了刘一民的前面,转头询问他是怎么想的,能写出这么简单又有道理的句子。

  新闻系的学生说刘一民更适合做一名宣传工作者,因为凭借着几句话,就能做到一家报社一样宣传效果,甚至比报社的宣传更十分深入人心。

  大家正在讨论的时候,孙宇石教授夹着讲义走了进来,他讲的是现代文学史。进来后没像往常一样,先在黑板上写要讲的内容。

  “今天我路过三角地,见大家都在讨论,我就去凑了一个热闹,咱们中文系的刘一民同学,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不到六十个字的内容,将报纸上发生的大事给概括了一遍。用这不到六十个字,让大家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这六十个字像是一阵风一样在燕大、在燕京传播。

  大道至简,了不起啊,看来刘一民同学,完全领会了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的意思。其实人类为什么发明了诗词这一文体,现代又演变成了诗歌,就是在于寥寥几笔便能讲清楚一件事情,或者讲作者的情感。”

  孙宇石教授说完,又指着刘一民说道:“我看到大字报后面的名字,我才发现,咱们的刘一民同学的统一战线工作做的非常好啊,留办让你当外研社的副社长,真是人尽其才。”

  孙宇石教授说完,才正式开始了此次讲课,主要讲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作家的写作风格。当场还拿了鲁迅和赵树理来举例子。

  两个人虽然都是乡土文学作家,但是写作风格迥异。

  “鲁迅和赵树理,两人都是乡土文学的大师,他们的写作紧紧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从表面看,他们的风格相同,实际上看,却是有很大的差异”

  孙宇石一口气讲了将近一个小时,咽了咽口水只觉得口干舌燥,于是对着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学,你站起来讲讲造成他们两者写作差别的原因,我喝口茶,偷个懒。”

  又是我?中文系这些教授让刘一民站起来回答问题几乎成了每节课的必打卡项目。、

  刘一民站起来后想了想说道:“教授,我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跟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背景分为成长背景、知识背景等等。鲁迅先生从小是少爷,对于农村的了解大多是从短工、下人身上听来的,听的不完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写出来的容,是真实的一角再加上虚构一部分。

  赵树理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所以他的作品农村味儿很浓。另外鲁迅先生留过学,赵树理先生没有。

  所以,造成了两人写作风格上的差异。鲁迅先生是以世界的视角看农村,赵树理先生是以农村的视角看世界。鲁迅先生批判讽刺是为了‘树人’,树理先生通过一个个故事给大家‘树理’。”

  刘一民“树人”和“树理”这套说法,让孙宇石乐了起来,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仔细一想确实是如此,于是说道:“刘一民同学,讲的不错,以后这套东西就是我给别人讲了!”

  “哈哈哈!”

  “同学们别笑,这就是教学相长。关于刘一民同学所说的背景不同,有没有同学想提问的。”

  “我!”张曼凌扭头冲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学你说我们的写作风格会受到个人的背景所影响,那我们能不能写作的时候完全脱离自己的背景?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背景,写出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在理想状态下,有意识地脱离是可能存在的。就像伪造赝品的时候,刻意的掩盖自己的痕迹。但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刘一民说完目光看向旁边的刘振云:

  “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背景,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只要想挖掘,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可以写的点。张曼凌你是知青出身,知青的这段经历可以写。刘振云同学是退伍参加的高考,这段经历也可以写。”

  刘振云正在津津有味地听刘一民回答问题,没想到下一刻话题就到了自己身上。感受到同学和教授的目光在刘一民话音落下的那一刻全都落在自己身上时,顿时紧张地挺直了身子。

  不过大家的目光仅仅是汇聚了一秒,便离开了刘振云。

  刘一民的话让在场的学生沉思了起来,想自己身上有没有可供挖掘的故事。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谁不想成为作家?

  下课后,刘一民推了推挡在旁边的刘振云,只见他保持着听课的姿势,全然没注意到已经下课。

  这是进入顿悟状态了?

  李学勤又推了一把刘振云,刘振云反应过来后激动地起身抱住刘一民,双手不断地拍着刘一民的后背,大声地说道:“我知道写什么了,我知道写什么了,谢谢你一民!”

  刘振云刚才猛然反应过来,看似刘一民拿他举例子,实际上是在帮他,想到这里,刘振云更感激了,激动地表示如果发表了,就请刘一民到长征食堂吃一顿。

  “别拍了,别拍了,要被你拍散架了!”

  刘一民揉着后背,刘振云这家伙是恩将仇报啊!

  走出教学楼,刘一民仍然感觉到后背生疼。

  刘振云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刚才手劲儿这么大啊!”

  “也不是,主要是我没有闪。”刘一民嘴硬道。

  刘一民也没想到,自己就那么一说,刘振云还真有了灵感!

  “一民,你能不能指点我一下?”李学勤道。

  陈大志一听,立马附和地说道:“还有我,还有我,一民你不能厚此薄彼。”

  李学勤推了一下陈大志:“你就写你当木匠那些事儿,传承一下赵树理先生的山药蛋派。”

  “木匠有什么写的?”陈大志不服气地说道。

  “李学勤说的对,木匠怎么没啥写?”

  陈大志一听刘一民也这样说了,于是笑着说道:“有道理,那我好好想想!”

  李学勤:……

  ……

  2月22号,声明发出的五天后,于佳佳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燕大,找到了正在图书馆里面学习的刘一民。

  “刘一民同志,你的那几句话写的好,我在中青报都听说了。现在西单的MZ墙上也贴着你的这几句话,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于佳佳笑问道。

  “于佳佳同志,咱们这关系,你有话直说!”刘一民撇了撇嘴,现在这小姑娘也成了老编辑油子了,还学会兜圈子了。

  “咳,让你发现了!”于佳佳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挑了挑发丝后说道:“战争刚开始,各种消息传播的也不及时,大家都聚在一堆讨论,讨论的多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尤其是年轻人精力旺盛,整天讨论。

  所以我们主编让我来约稿,希望你能写一篇稿子,让大家不要乱想,统一一下思想认识。主编说,你都能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思想统一起来,统一一下咱们国内的青年人思想肯定不再话下。

  你上次那篇报告写的就非常不错,很多人以你为榜样。目前,以你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是最适合做这件事情的,请你代表青年人说几句话。”

  “好!”刘一民想都没有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如此爽快,倒让于佳佳大吃一惊:“刘一民同志,这么爽快?”

  “我有一个朋友,去年刚入伍,他一直的梦想就是当兵,他说只要发生战争,他就一定要去前线参战。我呢不像他,在后方,别的做不了,只能尽我的能力,写一篇文章。”

  “我们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就是做贡献!”于佳佳说道。

  “于佳佳同志,我写完给你打电话,到时候你过来取!”

  “好。”于佳佳骑上自行车离开,等走到校门口,又转身回到了三角地,她觉得燕大作为国内顶尖的大学,学生们的反应很具有代表性,既然来了,那就写一篇新闻再走。

  于是,三角地多了一位格格不入的女生,站在旁边,拿着笔记本,观察着三角地里面的一切。

  等演讲的学生回到人群中,于佳佳赶紧走上前:“你好,同学,我是中青报的记者于佳佳,我能采访一下你吗?”

  后两章稍后发……

第106章 《人民报》转载表扬

  宿舍内,刘一民开始构思稿子的内容。除了他之外,其余的三人也在构思。得益于刘一民的启发,他们三个现在如同发疯了一般。

  平常极为葛朗台的刘振云,破例地请所有人吃口香糖。于是整个宿舍,就像生产队的牛一般,时不时的要反刍。

  “等我稿子发表了,钱全部买成口香糖!”刘振云恨恨地说道。

  “不是要请我吃饭吗?”

  “吃口香糖也能吃饱!”刘振云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功成名就,口香糖不愁的那一天了。

  对于刘振云来说,口香糖不仅仅是糖,还是自己通过努力所追求到的幸福生活象征。

  看到他这个样子,刘一民不禁侧目,自己随口一说,不会让刘振云提前发育了吧!刘振云真正意义上叩响作家的大门,就是将他自己退伍参加高考的经历写了出来,写出了一篇名为《塔埔》的小说,发表在了《人民文学》上。

  在这篇小说里,和参军前没啥两样的主人公回到了四年后没啥变化的农村,一群人为了高考的一个目标,聚集在了一起。大家高考的目的各不相同,但路却相同。

  聚集在这里的学生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不幸运。很多人中途没能参加高考,对主人公来说,女学生李爱莲的故事更让人心疼,他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可是李爱莲却因为病重的父亲没能参加高考,最后草草嫁人。

  他们这群人只有主人公“刘振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跃上了龙门。

  爽文男主!

  刘振云此时的写作极不顺利,废掉的稿子没能让他心疼,花钱买来的稿纸让他心疼不已,最后到了思索再三才下笔的地步,越是想得多,就越是错的多。

  刘振云狂躁地说道:“老子的脑子不值钱,这些纸可是花了我的大价钱!”

  狂躁了一阵后看到刘一民也撕掉一张纸揉成纸团扔在地上,心里面平衡了不少。

  刘一民在稿纸上构思起来自己的思路,稿子最上面写着——《我们是青年人,我们不是局外人》。

  题目想好之后,接下来的行文逻辑整理出来就简单多了。

  从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出发开始讲,第一、Y南侵犯边境,保护领土和人民的需要。第二、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的需要。

  何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就是统一思想。接下来是身为青年人应该做什么,不同岗位上的青年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贡献。

  【走远路的人不能被路边的野草绊住脚,野草不清理它就一直在那儿,手里有镰刀,野草才绊不住脚。】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生逢其时,与国成长。新时代的青年,在蓬勃的新时代中,即使是一滴水,也要做最炽热的那一滴!】

  刘一民五千字修修改改,最后改了两天终于改完,亲手交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看完内容之后,将稿子在手上轻轻一甩:“简简单单几句话,力量感便跃然纸上。我回去了,你等着看明天的中青报吧!”

  刘一民回到宿舍,其余三人纷纷抬头看他,李学勤问道:“过稿了?”

  “过了!”

  “你写了多少字?”

  “应该超过五千!”

  刘振云抬头看着风轻云淡的刘一民,不着痕迹地赶紧用手将自己的稿子给遮挡住,他的嗓子像是被沙尘暴过了一遍,张了张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低头看稿纸上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脸上一片臊红。

  只见上面写着:“两年前,我从部队复原,回到了家,爹说,我白混了。”

  数了数自己的字数,才写了24个字,一周的时间才憋出来24个。再想到三天的时间已经写完了5000字的刘一民,还是能直接发表见报的稿子。

  刘振云感觉脑子有点晕,于是摇摇晃晃地起身,拿着东西沉默地走出宿舍。陈大志看到后,赶忙问他要去干什么。

  “我大抵是病了,头有点晕,出去透透气!”刘振云头也不回地说道。

  宿舍里陈大志和李学勤对视了一眼,也起身说道:“一民,我们也出去透口气,你就别跟着来了!”

  刘一民摆了摆手,看着这三个人,不由得想起刘福庆经常骂他跟大哥刘一国小时候的话。

  一天天的,净是球疼蛋痒!

  刘振云站在宿舍楼下,看到跟他们出来的李学勤和陈大志,疑惑地问道:“你们怎么也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5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