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58节

  老马得意地说道,跟文三儿吹牛是一个样:“小崽,好好睁开你的眼看看,马爷给你吹牛了没有?刘一民同志,如假包换。作家怎么了?作家也得给马爷提着莲花白。”

  刘一民跟周兴打了一个招呼,把《人民文艺》递给了老马,老马让刘一民念给他听,于是锅炉房里,刘一民给老马念了起来。

  等邹获凡来的时候,刘一民才念了一万字左右。

  老马让刘一民放那儿,等周兴有时间了,让周兴给他念。

  晚上,三人单独找了一间屋子喝了起来。邹获凡兴奋地给刘一民讲起自己看《狼烟北平》的感受,老马得知这篇小说很多人看,兴奋地多喝了两杯。

  手里面捏着花生米,听着邹获凡讲。

  “你连马爷吃马粪的事儿都写上了?不地道,这以后马爷出去怎么见人?”老马已经喝的晕晕乎乎的了。

  邹获凡向他解释,就是要写的真实一点,这样后人才能知道以前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老马又说道:“那马爷不怪你了!”

  听到文三儿一直挨打的时候,老马又不愿意了,数了数自己的手指头:“马爷没挨过那么多的打。打马爷的都死了,最快的一个是打完后,一个月后死在了大街上,马爷走过去呸了他一口,人呀,总是给自己作孽。”

  等老马喝的晕晕乎乎的睡下,嘴里面嘟囔着:“要是有下辈子,马爷可不拉车了,这不是人过的日子!”

  有邹获凡在,一切都好办,晚上刘一民在招待所睡下,第二天一早,去看了看老马,发现一切如常,才放心地回到了学校。

  老马这身子骨,刘一民感觉撑不了多久了。

  人生是个不断迎来送往的过程,刘一民还没迎过来,但往已经送走了不少,只不过还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送往记忆。

  时间很快来到了三月底,作家访法团的出发日期终于定了下来,定在了4月22号,从4月24号开始到法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

  燕大的校报刊登了刘一民将作为青年作家代表随团出访的消息,整个人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狼烟北平》里面关于徐金戈的剧情不断地被人拿出来放大,批评的浪潮愈演愈烈。

  好在《人民文艺》有这样的预料,事先准备了应对的书评,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在了《燕京晚报》等报纸上。

  效果有,但是不显著。

  “刘一民同志,你没事吧?”朱霖急匆匆地从人艺骑着自行车跑到了燕大,看到了刘一民后,关心地问道。

  “我能有啥事儿?”刘一民摊了摊手,坦然一笑,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你别听那些人瞎说,你是什么人,他们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吗?”

  “那我是什么人?”刘一民反问道。

  “正直善良、热情向上、文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朱霖扒拉着手,不断地说着,嘴一边说,脑子飞速地旋转想下一个词。

  “我真是没事,听拉拉蛄叫,你还不种地了吗?”

  见刘一民真没事儿,朱霖骑着自行车冲刘一民摆了摆手,赶回去排练了。

  “呦,这是谁啊?”张曼凌恰好路过,看着刘一民笑着说道,目光一直盯着自行车上的朱霖。

  西单MZ墙上,贴出来了一张“凭什么是他?”的大字报,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中青报编辑部内,于佳佳看着摘抄的内容,一字一句的进行分析,最后写成了一篇文章,敲响了主编办公室的门。

  “徐主编,我刚写的时评,您看一下,情况比较急,我就直接给您拿来了!”

第111章 凭什么不是他?

  主编徐住庆正在审核今天的重要新闻,看到于佳佳进来,一副着急的样子,于是狐疑地接过递过来的稿子认真地看了起来。

  一般文章要是到主编手里面,肯定是经过了层层审核。像于佳佳这样的,不多见,但是也偶尔会出现。

  一般是突发的事件,需要立即刊发的新闻。

  徐住庆扫到题目,眼皮一跳,抬头看了一眼于佳佳,见于佳佳神色如常,又继续低头看了起来。

  一边看,一边右手不断的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显然稿子的内容让徐住庆觉得有点为难。

  看完后,徐住庆抬头说道:“佳佳,你这篇文章可是有点带着个人的立场!”

  标题上赫然写着——《为什么不是他?》,里面几乎是对西单MZ墙大字报上的内容进行了一一反驳,逐字逐句的进行了分析。

  “主编,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咱们社不好表明态度的话,可以以读者来信的方式,以读者的名义刊登在咱们报纸上面。”于佳佳提出了建议。

  见许住庆还在犹豫,于佳佳继续说道:“主编,咱们报社的目标是做青年同志们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关注青年人这个群体中发生的大事,面对有矛盾的内容,不能做到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勇敢的正视矛盾,真正做到站在时代的前沿为青年同志发声。”

  徐住庆看着于佳佳,急忙说道:“于佳佳同志,你是一名记者,请不要激动嘛!”

  “徐主编,我没有激动,完全是出自一名记者的嗅觉。这个新闻,正是青年同志们想看的内容。”于佳佳又凑上前了一步。

  你这还不算激动?徐住庆心里面无奈地说道。不过于佳佳说的,确实是值得他考虑。

  最近青年报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敢于做报道,不回避矛盾。

  以读者来信的名义,说一些编辑部不好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们以前也没有少用。

  于佳佳忽然说道:“徐主编,你知道以前百花奖评选吗?”

  “能不知道吗?《大众电影》杂志社通过每期的杂志发行银发选票,读者们写完选票重新寄回来,杂志社通过收集选票产生具体的获奖名单。你想说什么?”徐住庆抬头问道。

  百花奖62年开始第一届评选工作,因为是群众投票,也被称之为“群众奖”。

  “我们也可以举办类似的评选活动,例如最受大家喜欢的青年作家。《大众杂志》印出选票的那一期,往往是销量最好的期数之一。我们想要在青年群体扩大咱们中青报的影响力,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果刘一民听到了于佳佳这样说,肯定会竖起大拇指,咱们的于佳佳同志,已经初步具有流量思维了。流量在哪儿,报纸在哪儿!

  徐住庆饶有兴趣地站了起来,打量了一下于佳佳,饶有意味地说道:“你对刘一民同志挺有信心,你没想到万一选出来的不是刘一民,而是其他人呢?”

  “我相信。”于佳佳笑着说道。主编一站起来,她就知道这事儿能成。

  徐住庆在屋里踱步后,还是摇了摇头:“还是不妥,万一选出来的不是他,这不成了干扰作协同志们的工作了,作协的同志肯定会有意见的,咱们报社的任务不是给各个部门添乱。”

  “您为什么不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呢?”于佳佳反问道。

  徐住庆听到后,眼前一亮,是啊,询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愿意选一下,那报社就做个顺水人情,不管出了什么结果,作协自己捏着鼻子认。

  于佳佳本来想说的是,不管选的谁,但数票的权利在他们手里。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敢说,怕徐住庆跳脚。

  徐住庆给作协打了一个电话,作协的人回复自己要汇报一下。

  “你们作协尽快给出意见,现在这个事情大家议论很多,议论的多,就容易走偏。我们这个也是为了你们作协的工作考虑,请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之前给出意见。”

  挂断电话,徐住庆露出老狐狸一般的笑容,看向于佳佳说道:“我们现在就等作协的同志们电话,另外你的这篇文章我改一下,你再重新组织一下稿件。改好之后,召集编辑部的同志们,开一个会。”

  于佳佳拿着稿子走出主编办公室,长呼了一口气,此事算是成功了一半。刘一民同志啊,刘一民同志,咱们两个的阶级友谊,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在燕大,刘一民接到了作协打过来的电话,让他去领一笔200块钱的费用。刘一民看了一下课程,发现今天没课,于是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作协。

  “刘一民同志,咱们代表国家出国,都要换一身行头,代表咱们国家的形象,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总归是不适合的。第一次出国的,会发放200元的置装费。

  这笔钱是用来购买西装、衬衣、皮带、皮鞋等衣服费用的。时间还有二十多天,足够你去定制一身西装,这200元的标准只高不低。”

  作协财务部,刘一民在作协的同志带领下来到了财务部,财务人员递给刘一民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崭新的钞票,刘一民当面数了数,确认无误后签上了领取的名字。

  对方看刘一民签完名字,又递过来一个信封,这次的信封里面很薄,正准备打开看,作协的同志道:“这是证明,要不然不会给你做西装,到了店,出示这个证明就行。”

  “多谢您了!”

  “不客气,你做一身好的,要是下次再出国,那就只能领一百块钱的置装费了。”

  刘一民又打听了一下能做西装的地方,大街上卖的都是中山装,刘一民对燕京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做西装的店在哪儿。

  “红都服装店,他们只制作西装,其余的衬衣、皮鞋、腰带都需要你自己跑着买,这是一趟辛苦活,你最好找一个熟悉燕京的朋友帮你一块,要不然几天下来你可能都凑不齐。”

  说完,外联办的同志就离开了。

  刘一民琢磨了一下,准备离开,刚走到作协的门口,又有人跑了过来,喊刘一民回去再领一笔费用,另外作协的领导要见一下他。

  “这是200元的礼品费,代表团出去难免要互相赠礼品,所有的费用都在200块钱里面,如果超了的话,就需要自己另外掏腰包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至于送什么东西,他还真不知道。根据张广年的计划,到时候带一批样书出国,当做赠送的礼物。

  刘一民又被带进一间办公室,介绍道:“刘一民同志,这位是作协的李记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张广年是作协的一把手,李记是二把手。

  李记梳着老干部头,戴着眼镜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看到刘一民后,李记笑着摘掉了眼镜,起身笑道:“看谁来了,我的小老乡来喽!”

  “李老。”刘一民打招呼道。

  “坐,不要拘谨,咱们是老乡,说豫省话,听着亲切。”李记是豫省南城唐河人,两人确实是老乡。

  “你加入代表团,任务非常重,出国一切都要谨慎,作协和文联是很相信你的,希望你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够好好的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李记身体靠在沙发上,用浓郁的豫省口音说道。

  两人交流了一会儿,李记又告诉了他中青报的事情,讲中青报的同志们想做一次投票,询问刘一民的意见。

  “一民,我跟老张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我们觉得肯定是没问题。”

  “我听作协的意见!”

  “好!”

  刘一民走出作协,直奔红都服装店。红都服装店是从沪市迁过来的,专门为出国的人和外宾定做西服,刘一民没想到自己也能有这个待遇。

  红都服装店在东交民巷,出了作协大门,沿着东四街一直往南走,到了燕京火车站再往西走。半个多小时,刘一民终于找到了红都服装店。

  红都服装店的门店在临街的三层楼里面,旁边是燕京市人民服装厂,街道边上停放着寻常地方不多见的小汽车。

  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就不会对外面停着的轿车感到吃惊了。

  推开门,店外店内仿佛是两个世界,头顶的大灯照射在地板上,富丽堂皇的感觉跟后世的商场差不多。刘一民刚进去,就有人关注到了他。

  看到他胸前别着的校徽,又打量了他一眼,来红都这么年轻的人还真少见。

  “你好同志,这是我的介绍信!”刘一民将自己的介绍信掏出来递给店员。

  店员核实过后,说道:“刘一民同志,麻烦你坐在这里等候,前面还有不少的同志正在等。”

  前边有的是要出国的运动员,有的则是使馆的人员,有出国的,也有一些是驻华的外交人员。

  70年代,时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时就经常来红都做衣服,后来访问的时候,还笑着亮出了自己衣服上的红都标签。

  等了很久,终于轮到了刘一民。

  “小同志,了不起,年纪轻轻就要出国,你是运动员还是?”红都服装店的老裁缝师傅操着一口沪市普通话,笑着打开了话题。

  “不是,我是作家。老同志,大家出国一般做什么面料的衣服?”刘一民问道。

  “一般来说做一套西服,还有一套中山装,哎呦,这个中山装的面料可跟你身上穿的不一样,是西服的料子,穿上去贴身又舒服。我给你选择最适合你的,绝对让你满意。

  来,我先给你量一下你的尺寸!”

  老裁缝师傅拿着软尺不断地在刘一民身上量了起来,量完后将数据认认真真的记好:“小同志,你的身材很标准,做起来不难,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做好,你要是急的话,四天左右。中间你还得过来试一下样子、试成衣,有不合适的地方再改一改。

  有的同志体型就很难做,试来试去,老需要改。”

  “我不急,辛苦您了师傅!”

  “为人民服务嘛,我们是沪市来的,专门做西装的。”老裁缝师傅笑着说道。他在这里工作了不少年了,见了不少的大人物。

  “老同志,你知道哪里卖皮鞋、腰带和衬衣吗?”刘一民问道。

  “衬衣卖的地方多,皮鞋要好找一下。等你西装好了,你带着西装去买衬衣更合适,要不然买了不合适就浪费钞票。200块钱的置装费,还是有点紧巴巴的。”

  “好,那我过几天再过来!”

  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离开了红都服装店,骑着自行车回到了燕大。

  中青报内,经过于佳佳在编前会上一番较量,终于通过了她的稿子,决定明天刊发,就以读者的名义来刊发。

  作协李记亲自打电话给了徐住庆,告诉他们对于报纸上印发选票的事情,他们原则上没有意见,并且会在作协内部协助中青报做好这次工作。

首节 上一节 58/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