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打量了一下刘一民,外汇券确认无误,于是摆了摆手:“进去吧,进去吧!”
朱霖拍了拍胸口,笑着说道:“好险啊!”
不知不觉间,挽着刘一民胳膊的手越来越紧,两个人就像真正的情侣一样走在友谊商店,等到她发现后,赶紧松开了
第113章 临行前的交代
友谊商店里,刘一民拿出西装摆在身前,将领带在脖子前比划比划,问朱霖配什么颜色的好看。
“我觉得都好看。”朱霖在旁边低声说道。
“哈哈哈,我知道,哪一个最好看?”刘一民对着镜子问道。
朱霖想了想说道:“蓝底条纹的这个最好看,看起来年轻自然,适合你这个年纪。”
“那就它了!”
又买了一双黑皮鞋,皮鞋和领带,花了刘一民30块钱的外汇券。来到三楼寻找行李箱,这个年代没有滚轮拉杆行李箱。
柜台上和后边货架上摆放的都是手提硬皮箱,刘一民拿起来感受了一下份量,可真不轻。里面再加上行李和书,这拿着可不容易。
不过也没什么好选择,刘一民只能选择了两个二十六尺寸左右的棕色硬皮箱,皮箱的把手两边有两个机械扣和皮带扣。
两个硬皮箱花了120元,曹禹给了他两百元的外汇券,花到最后只剩下了五十元。
逛友谊商店的过程中,刘一民买了二十把折扇当做礼物,上面画的图有山水、荷花、竹子或者是纯字。
算了一下,200块钱礼品钱,他根本花不完!对于巴金来说,200块钱的礼品钱,则是根本不够!
“刘一民同志,你说法国跟咱们这里一样吗?”回去的路上朱霖问道。
“肯定不一样,要不然不叫法国巴黎,叫中国巴黎了!”刘一民笑道。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应该下个月15号左右。”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蹬着自行车的时候一直看着刘一民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快到人艺的时候,忽然蹬着自行车来到了前面:“我家有个海鸥相机,到时候你到巴黎多拍点照片怎么样?”
“好啊!”刘一民想买个相机,但是曹禹给的外汇券显然不够。
“胶卷也有很多,拍完回来我看看法国长啥样!”骑了一会后,又说道:“你的单行本什么时候在书店卖,到时候我想买一本收藏。”
“一会儿我送你一本。”
朱霖眯着眼睛笑道:“刘一民同志,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到时候给我爸带一本,他看着肯定开心。”
刘一民扭头看着笑的灿烂的朱霖,慢慢地也学会开玩笑了。
“多少都有,还带着万老师的签名。”
“中!”
刘一民:
刘一民将剩下的外汇券交给曹禹,又拿出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人民币。曹禹看到后,板着脸说道:“我不缺这个,你自己拿着。”
“老师,这钱您得收下!”
曹禹想了想,还是说道:“外汇券你拿着吧,我用不到这些,而且我家里还有。”
刘一民最后将剩下的外汇券收着,不过将200元外汇券的人民币给了曹禹:“老师收学生,哪有给学生钱的道理?您老收着吧,我也不缺钱。单行本的基本稿酬也发了,作协还给我了置装费和礼品费。”
“那行,你找个地方换上西装,今天回去吃。”
“好!”
“让化妆的同志,帮你看看!”
刘一民找了剧组的更衣室,换上西装,洋装里面套着中国的毛衣毛裤,不这样搭配,实在是冷的受不了。化妆的同志给刘一民的头发整理了一下,在镜子前显摆了一下,猛地换上一身修身的衣服,看起来整个人挺拔了许多。
走进排练场,一群人艺的演员对着刘一民竖起了大拇指。蓝天野调侃道:“一民,你这形象,应该来我们人艺当演员。”
杨力新站在旁边仔细地盯着刘一民身上的布料看,刘一民笑着说道:“蓝老师,我就不来跟力新同志,抢饭碗了!”
“哈哈哈!”
朱霖看着神采奕奕的刘一民,情不自禁地捏紧了手。
“你那单行本可得送我一套,必须是你跟家宝公都签过名字的。”蓝天野低声说道。
“给您老留着呢!”
4月10号,中青报关于“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代表投票”正式印发,看着上面的人名,刘一民觉得这次中青报玩了个大的。
三十岁以下的作家,写过两篇小说或者诗歌的,有点名气的都列了上去。
这一期的报纸一发表,就引起了热烈的议论,与其说是议论,也不如说是争论。但对于报纸来说,有争论才有销量,才有影响力。
各大高校和一些作家小团体、杂志、各地文联和作协都在讨论着这份报纸上的名单。有名字在上面的高兴,至少这算是一种认可,没有名字的则黯然伤神。
曹禹又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了一篇书评——《狼烟北平》的文学价值分析,标题只是跟《驴得水》改了名字,但是只要沾上曹禹两个字,就没有人会觉得是换汤不换药。
《人民文艺》编辑部内,张广年看着评论笑着说道:“老万这还是忍不住了!”
“一民出国在即,万老显然也是不想让一民为这事分心。另外人艺那边确实有改编成剧本的打算,从院长到下面的导演、演员都十分看好。人艺那边为剧本的导演权,几个导演争了起来,山尊同志都下场争了。”
崔道逸说道。
“我也很期待,这故事的长度和厚度足以撑得起一部话剧。”张广年说道。
在大家议论的时候,刘一民显然没有心情去关注这些了。出发在即,作协和文联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在外的一些礼仪,还有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这次的代表团除了巴金和女儿李晓林外,还有三名作协的同志,另外就是刘一民了。培训的对象当然只有他们四个。
他们为别为罗孙、高兴建、徐驰,其中高兴建是翻译。
“关于法国国内发生的事情,咱们尽量不要做评价,讨论要仅限于文学问题。外国记者提问的话,我们安排的是提问巴金先生。
你们出去要照顾好巴金先生,他老人家可是国宝,不容出现问题。”
等到培训结束,夏言进来见了见他们。
“刘一民同志,年纪轻轻,不错,年轻人是活水,是希望,你跟着老巴好好学。”夏言笑着说道。
夏言,写的《包身工》非常有名,当过文化部的大领导,现在负责电影协会方面的工作。
等巴金和李晓林一到,他们就坐上飞机飞往巴黎。
第114章 初到巴黎
1979年4月22日晚上10点,一架来自中国民航波音707客机稳稳地落在了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停机坪上。机舱内,刘一民坐在巴金和李晓林对面,疲惫的揉了揉头发。
70年代在中法没有直航的时候,要想飞往巴黎。除了莫斯科转机之外,另外一条线就是从燕京出发——仰光——卡拉奇——开罗——雅典——希腊,转机的次数比老马起夜的次数都频。
73年两国开通直航,74年燕京到巴黎的航线开辟,中间要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机。
波音707是国内引进了十架,算是舒适程度比较高的飞机了。座椅的颜色很鲜艳,行李架是开放式的,刘一民的两个大箱子就摆在上面。
箱子里面装了三十多本书和折扇,就这提起来刘一民已经非常吃力了。
“累了?”巴金靠在座椅靠背上,神色中也略显疲惫,但是一路上谈兴很高。他自从三十年代法国留学结束后,这是第一次即将再次踏上法国的土地。
刚登上飞机的时候,巴金一直在讲自己当初去法国的经历,一直坐了三十多天轮船才到达了马赛,又坐着火车才最终到达了巴黎。巴金对法国是有感情的,他的第一篇小说就在这里完成,可以说法国是他文学之路的起点。
“有一点!”刘一民笑着说道。
旁边的《文艺报》主编罗孙说道:“一民,你的精力还不如我们这些老家伙。”
“罗主编,革命人永远年轻!”
听到这话,罗孙和巴金都笑了起来。罗孙比巴金年轻,但也已经是六十多岁了。
访法团的成员里,最年轻的除了李晓林就是刘一民两个人,李晓林主要是为了照顾巴金的饮食起居才参加的作家团。
“走,咱们出去透口气,等再次下飞机可就要到巴黎了。”
巴金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笑着说道。一行六人走出机舱,在特定的中转区坐着休息。卡拉奇四月份白天的气温很热,但是晚上还是很舒服。
“一民,你这一身西服很合身,等到了巴黎,让法国人好好看看咱们文坛的年轻一代。”李晓林笑着说道。
旁边的罗孙、徐驰、高兴建也笑着说道:“中青报的投票我们都看了,等回来的时候,说不定选票已经统计出来了。”
“跟大家比,我就是个文学新兵!”
“你人新,作品可不新。文坛就得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撑场面,你的《狼烟北平》我看了就写的非常好,写出了北平到燕京的沧桑巨变,文笔很老练,跟真正的新兵蛋子比起来成熟很多。”罗孙趁着机会,忙里偷闲地抽起了烟。
不过巴金闻到烟味后,剧烈的咳嗽了起来。他赶紧将烟给掐灭:“哎呀,忘了你的身体了。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巴金的身体现在身体不好,毕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巴金不在意地说道:“就当替我抽了,烟的味道,好就没体验过了。”
巴金这样说,让罗孙更加觉得不好意思了。
大约四十分钟后,他们重新登机飞往了巴黎。这次,巴金打开了乘务员送的茅台酒邀请大家品尝:“品尝一小杯后,打个瞌睡,就要到巴黎喽!”
六七十年代,民航在飞机上都会为乘客免费提供茅台。因为机票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民航就算是赠送一瓶茅台,也不会吃亏。
众人眯了大概两个小时,就再次醒来。大家全无困意,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李晓林忽然想起刘一民上次投到《收获》的稿子,于是说道:“一民,你上次投的稿子,我们《收获》已经录用,四月期的就会发表。”
“一民又投了什么稿子?”《文艺报》主编罗孙好奇地问道。隔壁的徐驰和高也扭了过来,想听一听他们在聊什么。
“闲暇之余写了一个短篇,只有一万多字,不足挂齿!”刘一民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
罗孙看着一脸谦虚的刘一民,认真地说道:“能投给《收获》,那已经是不简单了!”
“这篇小说跟一民的《狼烟北平》相比,我觉得比不过。但是从题材上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而且最关键的是,很好的贴合了咱们目前的时代背景,感情真挚,情感流露的十分自然。”李晓林夸奖道。
听她这么一说,罗孙就更好奇了。于是非得让李晓林好好的给他讲一讲,到底是什么内容。
“爱情小说,讲的是一对年轻人相恋的故事。而且女主人公是GMD将军的后代,两人在庐山两次两逢,克服了重重阻挠,最终成为了一对情侣。不仅讲爱情,基调是爱国主义,号召在外的中国儿女回来建设祖国。
有历史的厚度,也有时代的刻度,更有人性的温度。”
李晓林讲的这部小说就是刘一民根据《庐山恋》电影改编的小说《庐山恋》。讲的是GMD将军的女儿周筠.第一个秋天回到庐山故地重游,见到了五年前的老朋友耿桦。
耿桦是一名高干子弟,两人携手游览庐山,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可惜并不能如愿在一起,分别五年后再次相遇,终于突破了阻挠走在了一起,相约一起建设祖国。
这是刘一民当时告诉朱霖自己写的爱情小说,《庐山恋》这部电影在八十年代的影响力,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刘一民将背景改编了一下,改编成中美建交的背景下,周筠再次回到了祖国游览庐山,将中美建交的大背景结合了起来。
写成了一万两千字的小说,情节紧凑。
“咱们要改革开放了,要发展就离不开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是应该呼吁在外的华人回来建设祖国。一民,你这篇小说的立意不错。从高处着眼,小处落笔,构思巧妙,两人的爱意成功地升华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罗孙听完李晓林的将故事简单的讲了一遍后,笑着对刘一民说道,眼神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夸赞。
徐驰和高在隔壁也谈论起来了自己的看法,一时间机舱里面的气氛比刚才热闹了不少。
“一民,我代表《文艺报》向你约稿,老万作为你的老师都在我们《文汇报》发文,你没有理由不在!”罗孙将脑袋看向刘一民。
巴金抬了一下眼皮说道:“老罗,约稿的事情回去再说,马上快到巴黎了,想一下到巴黎如何跟法国的同行们交流吧!”说完,又合上了眼睛。
不知道为什么,民航的飞机又在开罗转了一下后,终于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落地。
从戴高乐机场出来到位于巴黎第七区木樨街20号的大使馆还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不过刚下飞机,大使馆的人就找了过来。
“你们好,访法作家团的同志们,我叫顾志军,韩大使让我来接大家,韩大使已经在大使馆准备午饭接待大家,跟我上车吧!”
上了车后,顾志军向大家介绍起来了巴黎。巴金扭头对刘一民说道:“一民,韩大使也是你们老乡,豫省人遍布世界各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