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向他们讲了讲目前法国的出版政策,除了基本稿酬外,还有版税。版税的一般是单册售价的百分之10—14%,可是这名法国人,闭口不谈版税,只谈基本稿酬。
“这群洋鬼子可真够可恶的,还以为咱们什么都不懂!”罗孙生气地说道。
徐驰道:“要是一民不说,咱们也不知道。那这么一算,一民确实是亏大了!但咱们是中国人,要想在国外出版本身就是不容易”
巴金道:“他们这群书商都是如此,能挣钱才有跟他们谈钱的本钱,往往第一本书的价格很难谈。不过真要是谈成了,对咱们国内的文学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对外汇来说也是好事情。”
“在国外出版是不容易,尤其是咱们刚刚走出来。但是,也不能跪着挣钱啊!”
“一民,你是想站着把钱挣了?”李晓林被刘一民的话给逗乐了。
在大家的笑声中,刘一民点了点头。
巴金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有些时候,谈判是要硬气点,不要急于一次机会,本来就是文化交流,交流的大门已经打开,相信不久后,这些外国书商就会主动前往中国。”
众人散去,刘一民拿着稿子找到了徐驰,徐驰翻看了几页稿子,忍不住问道:“你小子,速度怎么能这么快?”
“老徐同志,挣法郎,要趁早,马上就要回国了!”
“明白,我晚上熬夜翻译!”老徐戴上眼镜后,催促刘一民离开,他要开始翻译了。
除了第一篇翻译,剩下的刘一民没有再找巴金。第一是给他老人家身体增加负担,第二是刘一民不好意思把钱全挣了,但给翻译费,对方当然不会要。
晚上,一杯咖啡的威力体现了出来,刘一民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想到这里,刘一民打电话给前台,让前台给徐驰送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第119章 《世界报》的小算盘
晚上,徐驰在翻译的昏昏欲睡的时候,服务员敲响了他的房门,送来了“来自刘一民同志的爱”。
刘一民喝完咖啡也没睡好,于是起身又坐在书桌旁挣起了法郎。经过这几天的接触,不只是法国人想要迫切地了解中国,还有一些华人也是如此。
想到这里,刘一民同志觉得挣法郎不是目的,自己也是为了满足法国人的好奇心,他们得谢谢咱!
直到写到深夜,刘一民才沉沉睡去。
翌日一大早,刘一民就被精气神十足的徐驰敲响了房门,高兴地将翻译好的稿件递给了刘一民。
“这么快?”刘一民下意识地问道。
“不算快,翻译起来比以前慢了许多,一夜才翻译完。昨天不知道谁挺好心,请我喝了咖啡,晚上十二点又送来了一杯,一晚上精气神十足。”
徐驰问服务员是谁请他喝的,服务员很有职业道德,只是说是关心他身体的人。
“想不到,我在马赛也有忠实的读者,还以为只有老巴有!”徐驰走进刘一民的房间,得意地说道。
刘一民看了看自己看不懂的法文稿:“老徐同志,还喝咖啡了?这洋玩意儿贵的要死,真羡慕你!”
“一民,慢慢来,你在法国也会有读者的。”
刘一民拍马屁道:“照这样的进度,老徐同志,回去家里边就要添彩电啦,家里人知道肯定开心坏啦!”
“哎呀,什么彩电不彩电的,我看冰箱也不错哈哈哈!”
早上,一群人吃完早餐,乘船去了伊夫堡。海浪在船底翻涌,海鸟在头顶飞旋,小岛在他们眼前越来越清晰。
伊夫堡是冰冷的监狱,城堡里面是一座座囚室,众人登上岛就感觉到一阵阴凉。伊夫堡的全岛都被高大厚重的石墙围了起来,城堡的四周还有炮台。
建造之初是用来当做战争要塞的,可惜要塞没用来抵挡敌人,全部用来关押囚犯了。
法国的朋友介绍道:“大仲马先生的《基督山伯爵》里面的主人公住的监牢就是在这里,这里关押了大量的政治囚犯,关押过米拉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
一行人走进城堡,刘一民抚摸着城堡的墙壁,透过小小的监窗往外看看地中海,海上的游艇跟城堡里面简直是两个世界。
从城堡走出来,代表团的人还在讨论,有没有人囚犯能从这里活着出去。
坐船回到马赛,品尝了下当地鲜美的鱼汤后一行人又回到了宾馆,前台告诉刘一民,又有不少的人过来找他。
刘一民看了看名片,都是各个出版社的。
“一民,下次再谈让老徐跟着你吧,他懂法语。”巴金说道。
徐驰也自告奋勇的表示可以帮助刘一民跟对方谈判,李晓林也来了兴趣,想要在旁边听一听。
作为《收获》编辑部的编辑,这些编辑才是她真正的同行,想要好好的听一听。
刚回到房间没一会儿,就有人找了过来。三人一块上去喝了一杯咖啡后,很快又回到了房间里面。
“千字二十七法郎,一民,我觉得是不是已经到最高了?”李晓林犹豫后问道。
“晓林师姐,我想跟他们谈谈版税,但是没一个人过来说,摆明了就是想搞信息差。等他们反应过来后,会主动提的。咱们现在提,他们一定会想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
《进步报》的记者看完刘一民的稿子后,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刘一民跑到徐驰的房间里面,让他帮忙修改,修改完后报社的记者满意的拿着稿子离开。
“一民,这法郎可到手了?”
“半步到手!老徐,我这还有一篇稿子,你帮忙看看。”刘一民说道。
徐驰一听,赶紧摆了摆手:“不行,我得睡了,这上下眼皮直打架!”
“那你早点休息,稿子先放这儿了!”刘一民走出房间,准备关门的时候,转身问道:“老徐同志,一台彩电是多少钱来着?是不是还差点?”
徐驰听完后,眼皮抬起,思考了一下说道:“好像还差点!”
马赛,某宾馆内,两名《世界报》的记者正在做着准备,一人身穿蓝色西服,一人身穿黑色西服。根据代表团的行程安排,在马赛的最后一天将会安排一次记者会。
记者会结束后,他们代表团会直接前往里昂。
《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法国大报的记者会对代表团进行提问。提问是一件十分有学问的事情,提问的问题关系着接下来的报道,间接的影响着读者对代表团的态度。
身穿黑色西服的记者说道:“我们本来的提问重点是在巴金先生身上,但是经过对于目前读者的关注点分析,明天的记者会上,我们要调整一下新的侧重点。
向巴金先生提问一下比较平和的问题,对这样一位年长的文学大师,我们要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对于代表团里面的那位年轻人,我们可以提问一些尖锐的问题,我想,我们的读者会乐见于这一幕。”
《世界报》是二次大战后,在法国戴高乐政府支持下成立的报社,受到法国政府的经费支持,尽管一直强调独立,但实际上还是受到法国政府的影响。
毕竟吃人饭听人管,放到哪里都不过时的道理。
“目前我们的法国社会关注中国最多的是他们南边的那一场战争,我想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寻找话题。”穿着蓝色西装的记者说道。
黑西装的记者说道:“如果不是中国,Y南现在还是我们法国人的。二十多年前,我也在Y南服役,是步兵团的机枪手。”
“因为中国?在雨林里你遇到了中国人?”
“你以为呢,真以为那些Y南人能是我们的对手,要不是中国,美国人也不会离开Y南。”黑西装的记者不屑地说道。
两人说完,开始讨论起来了明天提问的内容。
翌日早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的时候,徐驰同志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睁开眼的第一时间,脑海里盘算起给孙子买彩电还差多少钱。
刘一民这篇稿子字数很少,他翻译到十二点就肝完了。
躺在床上,还没来得及打瞌睡就已经睡了过去。
徐驰看了看时间,必须得起来了。
一边穿衣服一边骂道:“他奶奶的,资本主义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吃人的本质!”
第120章 炮轰《世界报》
马赛大学中文系的阶梯学术报告厅内,早早的就挤满了各界人士,法国笔会马赛分会的作家、中法友协的成员、马赛大学的师生们。
今天代表团一行人特意换上了中山装走在马赛大学的校园内,马赛作为海滨城市,天气格外的好,站在空旷的地方往海边看,分不清天空和海平线。
“一民,准备好了吗?”巴金一边走,一边低声问道。
刘一民笑道:“说实话就行!”
走进报告厅,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报告厅台上摆放着一排桌椅,旁边是发言台,整个大厅光线明亮,显得庄重热烈。
刘一民随着巴金笑着向台下挥舞着胳膊,会议开始是由巴金作为代表团团长发言,讲一讲自己的创作历程,并做代表代表团做了简单的答谢。
答谢完毕后,报社的记者开始提问。问巴金的问题大概就是再次来到法国,感受如何?其余的几个代表团成员也被象征性的提问了一下。
《世界报》的两名记者对视了一眼,举手看向刘一民:“请问访法代表团的一民.刘先生,您来法国后,是否了解到一部电影,叫做《J放军占领巴黎》。”
刘一民一怔,其实不仅是刘一民,代表团的人也都愣了,用这部电影作为提问居心险恶。
法国因为伍月风暴的影响,74年拍了一部电影名为《J放军占领巴黎》,电影里面讲了东方大国崛起,派出六亿士兵登陆法国,法国总同狼狈逃离,没有遇到丝毫的抵抗就入主巴黎。
果然,还是那句话,没有人可以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
进入巴黎之后,解放军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征服了这些准备仓皇而逃的法国人。
但是因为严明的军纪和严格的管理,又让这些“浪”漫的法国人无比难受。于是开始用腐化的手段腐化士兵,用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诱惑腐蚀,最后终于因抵挡不住这些糖衣炮弹的侵袭,而撤离了巴黎。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黑我们,但实际上在电影中,我们代表的是正义和美德的化身,法国如同肮脏的臭水沟。我们想拯救这条臭水沟,但臭水沟实在是太臭了,正义和美德已经无法拯救他们了。
法国人通过喜剧电影嘲弄自身,完成了对自身的一次解构。
代表团的人刚在宾馆的电视里看到的时候,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认为这是对我们的污蔑。
所有人都将目光放在刘一民的身上,记者的脸上带着嘲弄,已经想到新闻刊登之后,在法国社会引起的轩然大波,让他们两个在新闻界扬名。
“我和代表团的各位同志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一致对法国电影界的喜剧水平感到惊叹,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
刘一民说完,记者再次逼问道:“你觉得,是否有一天,中国人会登陆法国?”
“你这话错喽,中国人已经来喽,我们现在就坐在你面前!”
刘一民的幽默引起现场一片笑声,《世界报》的记者等笑声稍停,再次问道:“中国的军、队没来法国,可已经到了Y南,你们为什么要派军队进入Y南?”
听到这话,刘一民神色严肃地说道:“这位法国记者,我想请你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在3月中旬,我们已经撤了回来,这是一场自卫战争。Y南频频袭扰我国边境,试图占领边境土地。
我跟你举个例子,就像德国人攻击砝国,不同的是我们打了回去,而德国人打进了巴黎。如果当初砝国人击退了德国人,为了惩罚德国人而冲进了德国,是否可以认为这是法国对德国的Q略?”
“当当然不算!”《世界报》黑西装的记者下意识地说道。
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神经紧绷,眼睛时刻盯着刘一民,生怕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
“所以,我们这叫自卫。虽然我们对Y南,跟你们对德国,初始的结果有所区别。我们打了过去,德国人打了进来。
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胜了,你们也胜利了,法国人重新成为法国的主人。
这就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正义必胜!”
刘一民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报告厅里面回荡,巴金率先鼓起了掌,接着代表团、台下的观众齐齐地冲刘一民鼓起了掌声,掌声像外面海滩上的海浪一样,经久不息。
等声音稍微安静,刘一民抬手在虚空压了压,继续说道:“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冲进了德国,占领了大片的土地,会为了和平退回来吗?我想你们心中都有答案,但我们退回来了,我们在战争面前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没想过用战争去取得利益,我们希望和平,也愿意亲手建立和平。
但对于总是想欺负我们的人,我们也绝不会为了和平而一步步的妥协让步。一门大架放在海上,就想让我们割地赔款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刘一民说完,将目光再次望向《世界报》的记者:“记者先生,你还有什么提问吗?”
在众人的注视下,两名《世界报》的记者对视了一眼,一脸挫败。尽管他们还准备了不少的问题,但没有再提问下去。
再问下去,丢人的只是他们自己。
巴金敲了敲桌子:“我们代表团访问法国,作为作家代表团,代表的是两国文坛的交流,我们希望促进两国文坛的友好沟通.”
意思是你们这些记者,别总是扯有的没的。
接下来的提问就很规矩,问题基本上都是跟文坛相关,要么是一些私人问题。
走出报告厅,《费加罗报》的记者找到了刘一民,他给刘一民送来了上次的文章稿酬,最后的标准为千字七十法郎,两千字拿到了一百四十法郎的稿酬。
“刘,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前往中国,亲自去看看你说的沙漠里的奇迹!”《费加罗报》的记者说道,最后留下了他的名字,刘一民才知道他叫诺文。
准备上车的时候,《世界报》的记者也跑了过来,递给了刘一民一个信封,信封里面装着一枚马赛的市徽徽章,对在报告厅里面的提问表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