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的市徽是白底蓝十字,整个徽章的材质是铜做的,四周缀着精美的花纹。这玩意儿就跟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时候互相发pin一样,他们在尼斯也收到过。
巴金看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刚才你说的太好了,好好地出了一口气!”
“就是呐,过瘾啊过瘾!”
他们听完后,恨不得当场给刘一民来一个大拇指。巴金作为团长,又是一位长者,很多话他没办法亲自说出口,刘一民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
回到酒店后,大家开始收拾行李,晚上要坐飞机赶往里昂。
晚上七点半,刘一民一行人乘坐飞机成功在里昂机场降落,前来接机的人很多,还给他们献上了鲜花。
“这一天天的,跟走马观灯似的。”徐驰低声对刘一民说道,经过两人的“共谋发展”,关系愈发的亲近起来。
一行人在当地接待代表的带领下走进了沙瓦旅馆,这位代表是当地友协的成员,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寄宿在她家里。
她们之间关系处的很好,将中国的留学生视为女儿对待。
刚到宾馆,就被当地友协喊过去参加招待会。幸好刘一民下午的时候在马赛宾馆休息过,精神头还能扛得住。
但是“急于购买彩电”的老徐同志,早已经被瞌睡虫缠上了。
“老徐同志,宴会你行不行?”刘一民问道。
徐驰摇了摇头:“有点不行,如果能推辞,我是真不想去。”
“今晚可是中餐,好久没吃中餐了,你确定不去?”罗孙调侃道。
“那就去吃几口!”
里昂算是法国的革命老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就是里昂工人运动,这里发生了两次丝织工人起义。
晚宴上,在法国人的带领下一群人唱起了《丝织工人之歌》,唱完后,一名法国人走了过来,举起酒杯冲刘一民说道:“一民.刘,今天在马赛的事情我听说了,我为我那些同行的鲁莽道歉,不知道你是否能接受我的采访,我想采访下你的经历,可以谈一些你愿意谈的话题。”
刘一民举杯跟他碰了一下说道:“可惜,明天我们在里昂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下午我们就要坐飞机回到巴黎!”
“我可以到巴黎等你,我叫皮埃尔.阿苏里。”
皮埃尔.阿苏里跟刘一民的年纪差不多,跟于佳佳一样,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迫切想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绩。
皮埃尔觉得,自己如果能对刘一民做一个独家采访的话,一定能够引起不小的反响。”
刘一民打量了一下,皮埃尔这个人不仅是作家、记者。后来还成为了编辑,担任过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
龚古尔的评奖跟国内的评奖有所不同,他们是由十人评委组成的评委会,有人去世或者超过八十岁才会自动退出补新。
“如果能在巴黎见面的话,咱们再聊!”刘一民没有给皮埃尔一个准话。
皮埃尔脸上没有露出失望的神色,而是转向刘一民约稿,想约一份关于中国恢复高考的稿子。详细谈一谈高考的恢复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群体等等,稿酬的标准也在千字100法郎以上。
刘一民跟皮埃尔握了握手,表示自己会尽快写出来给他。
徐驰走过来问道:“一民,你们聊什么呢?聊的这么开心?”
“老徐同志,又来活了!”
徐驰连忙摆了摆手,揉着眼皮说道:“接不了了,接不了了!”
“那我推了?千字一百法郎!”
徐驰用手指指了指刘一民,最后化作一声叹息,咬着牙说道:“我再苦一苦自己!”
刘一民就是高考恢复的受益人,加上还写过《高考1977》,对皮埃尔的约稿,刘一民只是一想,心里面就有了基础的构思。
第二天,大家一块参观了发生过丝织工人起义的工厂,参观完毕后就到了下午。回到宾馆,巴金接受了两名当地女记者的采访。
采访完毕后,再次登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
到了巴黎第二天,他们将前往沙多—吉里。巴金在这座城市的中学读书,对这里很有感情。在沙多—吉里,刘一民他们被副市长邀请进了市政厅进行演讲。当地友人亲自赠送了巴金一件礼物,巴金非常喜欢,可惜回到巴黎后就找不到了。
5月10号,他们这次法国之行到了最后的倒计时。登上飞机后,大家都很兴奋,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周,他们不需要再远行,可以在巴黎的宾馆好好休息。
在巴黎再待上五天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出国就是这样,大家都以为是好差事,在天上飞来飞去觉得很光荣,但实际上是一件苦差事。”巴金对着刘一民他们说道。
“我到了巴黎招待所,我要好好的睡上一觉。”刘一民笑道。
“一民,是得好好休息。另外你说法国记者采访你的事情,你也可以考虑考虑。既然法国人对你那么关心,咱们也应该让他们多了解了解。”巴金想到上次从里昂回来后,刘一民提及的事情,于是说道。
“巴老师,听您的。”刘一民道。心里暗暗猜想,皮埃尔是否会找到巴黎。
飞机起飞后,大家都不再说话,刘一民看了一眼旁边的徐驰,老徐同志已经闭着眼打起了瞌睡。
弗拉马尔利翁出版社内,马赛丹尼无聊的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双手不断地拨弄着手里面的法郎,眼睛紧紧地盯着桌角的电话,幻想着下一秒能接到出版合作的电话。
作为一名新人,能合作的作者非常有限。就算是有作者,也是一些销量极其惨淡的家伙。
看着同事们不断地接打电话,烦闷的马赛丹尼起身来到接了一杯咖啡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抿了一口咖啡,目光扫过桌边的报纸。
过了一会儿,他再次将目光放在报纸上的那名年轻人的脸上。前两天,他的同事回来告诉他,这名年轻人太过自大,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
看到报纸上代表团再次回到巴黎的消息,马赛丹尼深吸一口气,他隐隐觉得,自己如果去的话一定能够成功。
第121章 版税谈判完成
【上一章被审核了】
在代表团再次回到巴黎的第一天早上,刘一民被前台的电话吵醒,使馆的同志告诉他,来了一位自称出版社的法国人。
刘一民洗漱完毕后,看到了身着格子衬衣的马赛丹尼,手里面紧紧握着一份报纸。
马赛丹尼礼貌的进行自我介绍之后,刘一民疑惑地说道:“上次来找我的出版社中,好像就有你们出版社!”
马赛丹尼连忙说道:“那是我的同事,上次去马赛我行动的太慢了,所以丧失了一次机会。但是听说出版的问题一直没有谈妥,所以我想最后来寻找一次合作的机会。”
咖啡厅内,马赛丹尼将今天的报纸递给了刘一民,上面是刘一民在马赛大学报告厅反击《世界报》记者的报道。
《世界报》将刘一民形容为“中国鹰派作家!”
但除了他们,其余的报纸则是一边倒的在批评《世界报》,《费加罗报》的记者将《世界报》记者的提问刊登了出来,并且狠狠地批评了一下《世界报》,把他们形容成友谊的破坏者。
两家大报平时不断地争夺市场,有机会狠狠地恶心一下对方,他们当然不会错过。
一些小报直接将提问的记者称呼为“愚蠢的扩音器”、嘲讽《世界报》:搬起石头砸了谁的脚?
法国的左意人士对于刘一民的回答非常满意,左意《解放报》评价刘一民为“机敏的年轻人。”
法国的读者第一次从中国人的口中,了解到了东方正在进行的这场自卫反击战。
“正义必胜”这句话被年轻人不断地提起。
刘一民将德国和越南放在一起进行举例,让法国人能够好好换位思考,最后还夸赞了两国取得了正义战争的胜利,他们也挑不出来理。
“丹尼,报纸我已经看过了,我坐在这里不是为了跟你喝咖啡,看报纸的。”刘一民看向窗外,抿了一口咖啡后将目光放在马赛丹尼的身上,淡淡地说道。
“当然。刘,说实话,你的这本书在法国的市场我非常看好,你知道,我们有一大群左意人群,他们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我告诉你一个数字,十年前,在5000万人口的法国,有一千万人走上了街头,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你的这本书里面除了有英雄、人与狗之间的亲情,还有法国人一直想要有的信仰。法国人一直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
鉴于此,我代表我们出版社可以给出千字26法郎的稿费,另外提供10%的版税。”
马赛丹尼说完,刘一民嘴角露出了微笑:“丹尼,我也向你说实话,这么多编辑,你是第一个跟我谈版税的编辑,这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开端,但我想要14%!”
可算是等到有人主动提版税了!
“14%?刘,我做不到,这个百分比我真的做不到。这在法国,是非常有名的作家才能拿的到的,10%已经是我给的极限了。”
马赛丹尼手紧紧地握着咖啡杯,激动地说道。
“丹尼,你们不会吃亏。这本书的宣传我已经替你们在报纸上做过了,可以说,这本书跟其它的书不一样,你们不需要在宣传上投入任何费用还能获得一大批读者的支持。正如你所说,你们国家有一大批想要了解中国的人。
正因为14%比较困难,所以我才跟你谈,因为我觉得只有咱们两个合作才能做得到,跟其他人不行!
你是我在法国见到过最专业的编辑,这本书是我带给你的礼物,相信我,它的销量不会让你失望。”
刘一民的分析对于马赛丹尼来说,确实是这样。他相信第一批书只要发售,就会引起法国读者的关注,甚至是抢购。
至于刘一民后半句话,也让他非常受用。
“但还是太高了!”马赛丹尼深呼了一口气说道。
“丹尼,你可以跟你的主编谈。如果合作愉快的话,咱们以后还可以继续合作。你应该相信一位轻作家,未来的创作力。”刘一民双手向上摊开,示意未来无限宽广。
马赛丹尼想了想说道:“刘,我需要回去跟主编汇报一下!”
“你尽快,我还有四天的时间就要离开巴黎了!”
马赛丹尼起身后扭头问道:“刘,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说!”
“你为什么不主动跟我的同事谈版税?”
“我是一个喜欢对方主动的人!”
马赛丹尼走后,刘一民起身回到了招待所,他没打算拿到14%,这样做只是给他们一个还价的空间。而且根据刘一民的估计,在法国一本书能卖到五万册以上已经算是成功了。
一两万册销量的话,对于一本中国书来说也并不容易达到。
下午,马赛丹尼的电话没有打过来,皮埃尔的电话倒是过来了。他再次询问刘一民能否接受他的采访,这次刘一民没有拒绝,而是将他的采访地点就放在了招待所的房间里。
皮埃尔提前将一份采访提纲传真给了刘一民,双方约定第二天上午进行采访。
刘一民看了看皮埃尔的采访提纲,他主要对刘一民的成长经历感兴趣、写作风格和创作理念感兴趣。为了慎重起见,刘一民拿着采访提纲给巴金过了过,巴金让他放心接受采访。
翌日上午,刘一民跟使馆的人员打过招呼之后,将皮埃尔带进了房间里面。
“坐,皮埃尔,你是我第一位接受专访的记者!”
“那是我的荣幸,你也是我第一位专访的作家!”
房间内,皮埃尔坐在刘一民对面,手里面拿着自己的采访提纲,看起来他更紧张一点。右手紧紧地握着钢笔,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需要迅速地将刘一民说过的话都给记下来。
“刘,能不能讲一讲你高考前的经历?”皮埃尔问道。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他们两个互用英语进行问答。刘一民向他讲了讲自己从山村考上大学的经历、以及自己,为什么一直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等等。
上午十一点,采访正式结束。
“刘,你是励志的典范!”皮埃尔敬佩地说道。
刘一民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不敢当,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罢了!”
“追逐梦想的人.”皮埃尔重复了几遍后,大笑道:“我觉得这篇专访,可以以此为题,我相信你的经历,会激励无数的法国学生。报纸刊登之后,我给你寄一份到中国。”
刘一民从包里面拿出一把折扇赠送给了皮埃尔:“皮埃尔,你知道这上面的汉字意思吗?”
皮埃尔摇了摇头,刘一民告诉他,这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国的诗歌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皮埃尔收起折扇感叹道。
临走前,皮埃尔留下了三百块法郎和一顶贝雷帽,三百块钱的法郎是稿费,贝雷帽则是他送给刘一民的礼物。
“一民,采访的怎么样?法国人没刁难你吧?”李晓林迫不及待地问道。旁边的徐驰和罗孙没有说话,但眼神却也是这个意思。
“没有,没有!”刘一民连忙说道。
徐驰点了点头:“没有就好,上次从马赛回来,我看到这些法国记者都害怕,要是我,我绝对是没办法完美回答这些问题。”
“还是不出名好,不会为声名所累。”罗孙呵呵一笑道。
刘一民揣着兜问他们,下午要不要出去,马上就要回国了,准备买点东西带回去。好不容易来一趟,不带点礼物回去说不过去,只不过刘一民一时半会想不到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