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走了进来后,教室里面才安静了下来。
刚开始他没有看见刘一民,讲课讲到一半,才发现刘一民正在做笔记,于是课也不讲了,让刘一民讲一讲这次法国的见闻。
吴组缃年轻的时候随团访问过美国,算是对西方世界很了解的那批人。
刘一民跟他们讲了讲大家最感兴趣的巴黎公社,还有法国目前的文学创作思想。
当听到先锋文学的概念时,吴组缃也表达出来了极大的兴趣。
“文学就是需要不断地交流,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宝树,希望你这趟法国之行能让你接下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我年轻的时候访问美国,美国人看待我们很傲慢,我想法国人也是如此。
如何让他们不再傲慢,那就是咱们超过他们。当时我”
吴组缃像是在给自己回忆年轻的时候,又像是给学生在讲。
下课后走出教室,于佳佳已经站在教室门口等着了。
“刘一民同志,报社主编让我来采访你,你现在方便吗?”于佳佳看着出国前和出国后没什么两样的刘一民说道。
“别人不方便,你肯定方便呀!于佳佳同志,为我挺身而出,我还没来得及给你说谢谢!”
于佳佳挑了挑头发,不在意地说道:“我也就是讲了讲实话。”
“走,我请你吃饭,边吃边讲!”
到了长征饭店,刘一民先送给了于佳佳一支从法国带回来的钢笔,点了两盘最爱吃的菜。两个人都是老朋友,不需要在很正式的场合采访。
一边吃一边讲,随心所欲,讲的时候也更自在。
讲完之后,于佳佳握着手中的钢笔说道:“没想到这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你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他们这些法国的记者也够坏的,专门问一些刁钻的问题。”
于佳佳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资料。
“越是这样,越是有人看,西方的报纸是为销量和幕后的出资者服务的。于佳佳同志,你以后也要学会刁难你的采访对象,不过得是高水平的刁难哈哈哈。”
记者嘛,干的就是这种活!
“难怪文联要我们来采访你,你的书在法国出版确实是一件大事能够鼓舞人心,刘一民同志,我一定把这篇报道写的出彩!”
于佳佳信誓旦旦地说道。说完后,又问起刘一民关于选票统计的事情,如何办才好。
“收到了这么多的票?”刘一民也吓了一跳。
于佳佳说,他们保守统计,来的信在八万封以上。
“是啊,我们也没想到!整个编辑部,现在看着信都发愁。我们《中青报》本身刚恢复,人手就紧张,每天都有采访和发行任务,实在是抽不出那么多的人。”于佳佳苦恼地说道。
刘一民想了想,笑着道:“可以这样。你们到燕京的高校,找一些新闻专业的学生,就说是报社实习,到时候让这些学生统计,你们只需要派个人管这些学生就行。”
于佳佳听完眼前一亮,这确实是好办法。现在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是个宝,他们还真没想过大学生可以这样用!
一时间,于佳佳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匆匆告别刘一民,跑回了报社。
徐住庆听完,表情也无比精彩:“还是年轻人有想法啊,就这么办!”
5月底,《驴得水》要首次演出的消息通过报纸传了出去,燕京的市民听说有新话剧上演,都一个个的抢起了话剧票。
首场话剧票刚一开售,就立马被卖完光了。不断有人打电话给人艺,让人艺留一点内部票,人艺双手一摊:“真没有,接下来的要不要?要了赶紧买,不买就又没了!”
第126章 曹禺文学奖?
人艺话剧院,门口贴着手绘的《驴得水》话剧海报。海报挂了好几张,每张上面的人物动作、甚至是画工都有高有低。
现在电影院和剧院门口挂着的海报,都是人艺内部的工作人员画的,所以不同的人画出来有很大的区别。《驴得水》三个字写在正中间,下面画着一间教室,讲台上或坐或站着几名演员。
朱霖作为一个配角,站在最边缘的位置,眸中含笑正视着前方,看着观众。几张海报张贴的位置很显眼,只要路过门口就都能够看到。
5月25号,刘一民来到人艺,观看《驴得水》的最后定版排练
今天不仅仅蓝天野在,曹禹和人艺的副总导演欧阳山尊以及苏民等几个导演都在,阵容强大。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新话剧,人艺内部极为看重,要不然也不会打磨了六个月之久。根据人艺的计划,上半年只有这一部新话剧上演。
曹禹的新话剧《王昭君》排练好了,但是作为三十周年国庆的献礼节目,要到十月份才能首演。
排练结束,曹禹率先鼓起了掌,接着排练场下面的坐席上响起阵阵掌声。
“一民,这表演的符不符合你的心中预期?”曹禹看着台上的演员,将脑袋偏向刘一民问道。
“老师,没得说,我相信一定能够给观众一个惊喜!”
刘一民话音落下,蓝天野向刘一民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意味着《驴得水》这版就定下来了,接下来的演出就按照今天的排练演。
“一民,我觉得咱们两个的合作是亲密无间,你写剧本,我来导演,亲密无间,一定能够向观众持续的贡献出优秀的话剧作品。”
蓝天野嘴里面的话还没说出来,苏民就哼哼了一声。蓝天野这是在明里暗里讲,以后刘一民的剧本都由他来导演。两个人互相配合,在戏剧界传出一段佳话。
欧阳山尊插嘴道:“老蓝,导大戏跟这个还是有区别。”
曹禹无奈地看了看三人,没有表态,起身走向舞台。台上站满了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驴”也站了起来。
“同志们,辛苦了,过两天就是检验你们真实训练水平的时候了,新演员不要紧张,大家练的都很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为燕京人民和全国人民贡献出一部好的话剧作品。”
依次握手之后,曹禹低头冲着蓝天野说道:“这两天要加练,再苦一苦大家,怨言我来担!”
人艺给了刘一民六张人艺的话剧票,他可以用来送人。刘一民看了看,都是一些第一层的好位置。拿到票,心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了。
刘一民给朱霖了一个鼓励的眼神后,跟着曹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你送我的这首《流浪者之歌》我非常喜欢,荡气回肠和感伤并存,像我的前半生,我现在已经把它放进办公室里面了,一有时间就听一听。”
曹禹走进办公室,立马打开了留声机开始播放《流浪者之歌》。
不过声音小,不影响两人谈话。
刘一民说道:“在法国刚好想到您喜欢唱片,趁着休息的时候去逛了逛。”
“有心了!”曹禹慈爱地说道。
曹禹走到办公桌旁,从桌子上抽出一份文件递给刘一民,他接过低头看了看。这是一份文化部和戏剧家协会联合下发的文件,里面的内容是准备设立国家级的剧本奖项。
“这是文化部和协会的同志们根据你的意见,经过讨论后准备设立的。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自然是同意,这对鼓励剧本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曹禹笑着解释道。
“部里面的领导同志行动这么迅速?”刘一民将文件放回桌子上。里面虽然只是草拟的设立意见,具体的细节和章程还没有拿出来,但距离自己回国也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时间大大的超出了刘一民的预料。
“周杨同志和夏言同志都非常重视,带着你的意见跟中央的领导谈了谈。大家都认为,文艺的繁荣对于未来的国家发展非常重要,提出要立马拿出一个章程来。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讲一讲!”
当时刘一民在会上只是强调了设立文学奖项的重要性,并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建议。与会的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自己跑过去谈建议,像是指导工作一样,万一再惹人反感。
“老师,我觉得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创作的数量比小说要少很多。所以剧本奖项的评选时间范围,要比小说奖的时间长一点。最起码不能像短篇小说奖一样,一年评一次,一次评一堆。
物以稀为贵,获奖的作品多了,有获奖名头的作者自然多,无形中就降低了奖项的重要性。”
“哦?时间范围长一点?”曹禹重复了一遍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时间一长,能挑选的作品就多,好作品也相对多一点,这个建议我会提一下,还有没有?”
刘一民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老师,我还有个建议,你可能不会认同,但我想你能仔细考虑一下。我建议以您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文学奖.”
“不行,这怎么能行!”刘一民话还没有说完,曹禹就情绪激动地打断了。
刘一民看着情绪激动的曹禹,他还没说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曹禹肯定会认为以他的名字命名,不符合规矩,又有过度“神”化他之嫌。
最重要的还有,他作为目前话剧界最负盛名的燕京人艺话剧院的院长,又是戏剧家协会的领导,自己提出设立“曹禹剧本奖”,会被人认为是自己向自己脸上贴金。
即使以他的地位,大家不会那么想,甚至觉得是实至名归,但他不这样觉得!
“老师,你先听我讲,以你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是这个奖项在借您的名气来提高剧本奖的名气。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盛名,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无形中就将剧本奖的名气给传到了国外。”
曹禹号称“东方莎士比亚”,这样命名不是曹禹蹭剧本奖的光,而是剧本奖在蹭曹禹的热度。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文学奖,中规中矩名字的大奖都改成了以人名命名,除了所谓的表彰文学贡献外,也有靠着人名提高名气的想法。
国外的文学奖,也是如此。例如:雨果奖、龚古尔文学奖、卡夫卡奖、安徒生奖等等。
刘一民趁机再次以国外文学奖为例解释了解释,坐在椅子上,曹禹神色不断变换,刘一民的解释他听进去了,但是眉眼间的顾虑是有增无减。
国内目前还没有第一个以人名为命名的奖项,这帽子不好戴啊!
“想了想,还是不妥!”曹禹低声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叹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说动曹禹。既然说不动曹禹,那就由自己这个学生来想点办法吧!
当然,他是曹禹的学生,也不能直接写封信给周杨或者是夏言这种级别的领导,说设立一个由我老师名字命名的剧本奖吧!
与其后来改名字,还不如一开始就这样做,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刘一民站在人艺门口思考片刻,就拿定了主意。骑着自行车辨明了一下方向,朝着北边的《中青报》编辑部骑去。
《中青报》编辑部在东直门海运仓胡同,离人艺也就三公里左右的距离,骑个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刘一民第一次来《中青报》的编辑部,门口一位老门卫坐在传达室昏昏欲睡。
“你好,老同志,我找于佳佳!”刘一民连着喊了几次,门卫才勉强将眼皮支起来一条缝,打量了刘一民一下后,又闭上了眼睛。
刘一民再次说道:“老同志,我找于佳佳,《中青报》的记者同志。”
“于什么佳?”门卫将手放在耳朵后边大声地问道。
“于佳佳!”
“过家家?”
刘一民:
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根烟递了过去,还没点着,门卫就说道:“哦,是于佳佳啊!佳佳是个好同志,我给你打电话。”
老门卫拿起旁边的电话,摇了几下,冲着电话那边喊道:“佳佳啊,有个叫你叫什么来着?”
“刘一民!”
“有个叫刘什么民的找你,你认不认识,我感觉这个家伙有点像认识啊,嘿,我就说,这小同志长得倍精神,我让他在这里等着你!”老门卫挂断电话,坐在旁边美美地抽起了烟,顺便打探起来刘一民是干什么的。
“我告诉你,这是《中青报》,年纪轻轻可别乱来,别看我上了年纪,可有的是力气!”老门卫警告了一句,就不再搭理刘一民了。
于佳佳从楼下快步的跑了下来,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问道:“刘一民同志,真的是你啊。我就说嘛,也没有其他什么民来找我,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儿?”
看于佳佳这么热情,老门卫彻底放下了戒备心,再次打起盹来,双腿不停地晃着屁股下的藤椅。
“《驴得水》要首演了,人艺给了我几张话剧票,我在燕京也没几个好朋友,送你一张票,到时候去捧捧场!”刘一民从挎包里面将话剧票递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先是诧异接着是惊喜:“刘一民同志,这怎么好意思?这太珍贵了,我们编辑部只有一名同志有票,徐主编想看都没票。”
“那你可拿好了,别让徐主编看到喽!可惜没多的,要不然给你一张,让你送给主编。”刘一民笑道。
两人聊了一阵,刘一民忽然问道:“于佳佳同志,上次的采访准备刊发了吗?”
“没有,这篇报道主编非常重视,说这是文学界难得的成就,一直让我改稿,昨天才改好,还要送到文联和部里面过一遍,估计见报还要三四天,怎么了?”于佳佳说道。
刘一民松了一口气,高深叵测地说道:“没事,我就是忽然想起来,我在采访的时候有些点遗忘了,不写出来的话,这篇报道就会显得单薄!”
于佳佳一听,顿时着急了起来,准备上去拿笔记本让刘一民再讲一讲。
刘一民没进去,而是在传达室里面,用自己的笔记本记下了以名字命名文学奖的建议并给出了原因,到时候以问答的形式上在报道上体现。
“麻烦你了于佳佳同志,害得你还得改稿子。”
“太客气了,这是我的工作,我巴不得报道越精彩越好。就算是看在话剧票的份上,今天我也得把稿子给改出来。”
十几个青涩的面孔从报社里面走了出来,经过两人旁边的时候还跟于佳佳打起了招呼,刘一民一问才知,这群人都是燕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也就是后来的中传。
“来实习的!”于佳佳挑了挑眉毛,给了刘一民一个你懂得的眼神。
离开《中青报》后,老门卫探头看了一眼刘一民的背影,一根烟啊,下次来大爷可不认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