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时候,几位文坛大佬都露着慈祥和关爱的目光看着刘一民,尤其是张广年,还冲着他使了一个放心的眼色。
台下,听到文学奖,茅盾瞬间来了兴趣,身体一下子坐的笔直。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起来。中间还打断了刘一民几次,问了一些相关问题。
张广年说道:“一民说的这个事情,我们作协也有考虑。短篇小说不能代表文学的最高成就,我们最近准备设立全国中篇小说奖!”
“一民说得对,咱们国家不仅缺乏普通的文学奖项,也缺乏顶尖的文学奖,我看,我们的工作可以往这边放一放!”茅盾说道。
茅盾是写长篇的,听到刘一民说的话后,心里对设立长篇小说奖的想法愈加的浓烈起来。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是在茅盾去世后,他捐出了自己的二十多万稿费设立的。
刘一民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可谓是提到了他的心坎上。
周杨和夏衍对视了一眼说道:“这个问题可以研究研究。”
周杨和夏衍代表了文化体制内的最高地位,长期担任了文化部和文联的掌舵人。“鲁郭茅巴老曹”这个称谓就是周杨提出来的。
谈完这个话题,张广年笑着说道:“一民,你在法国的事情我们都听说了,尤其是回击《世界报》的记者,我们都觉得非常过瘾。对付这些挑事的记者,就得反击回去。”
其余几人点了点头,反击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有度的,刘一民这个度就把握的非常好。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又没有让法国人反感。
“《世界报》都叫我鹰派作家!”刘一民笑着打趣起了自己。
“该强硬的时候就得强硬!”周杨也说道。
“另外,你的小说在法国出版对于我们也是一件大好事。你小子不仅在法国没闲着,在国内也没闲着。《狼烟北平》和《庐山恋》的销量都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4月份和5月份国内只有两家杂志的销量一骑绝尘,那就是《人民文艺》和《收获》。
都是因为有你的小说作品!东方不亮西方亮,对于你来说,东方西方全都亮!”
张广年毫不吝啬地继续夸奖道。
“在法国出版,对咱们如今的文坛来说是一件好事,一件振奋人心的喜事儿。要在报纸上刊登一下,一民在法国的事迹,也可以适当的透露一下。”
周杨从革命的时候就在宣传部门待过,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宣传部门的负责人,自然知道宣传的重要性。
刘一民赶紧说道:“这有点过了吧,我这么年轻!”
“唉,不要提年龄。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作家的标准,作品才是!况且,越年轻越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动力。”
周杨定下了基调后,会议正式结束。
巴金在会上就成立中国笔会的事情达成了共识,他在法国转了一圈,觉得笔会对于各国家文学交流还是有很大的好处。
在国际笔会下面,各个国家可以通过这个机构进行交流。目前刚开放,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巴金直接将刘一民预定为笔会的第一批会员。
会议结束后,茅盾又跟刘一民详细的谈论了一下文学奖的事情,看来他现在有了几分成立长篇类文学奖的急迫性。
走出文联,张广年拉着刘一民的手,不断地向他介绍着《狼烟北平》和《庐山恋》在读者之中引起的反响。
“你这两部小说,一篇年轻的读者喜欢,一篇上了年纪的读者喜欢,整个中国的读者群体被你一下子都给捞到了网里面。有时间你去《人民文艺》看一看,堆满了你的读者来信。
我们五月份的时候还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金陵大学的教授写的。评价《狼烟北平》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多了很多作品没有的‘人’味。”
张广年一边说,一边拉着刘一民往《人民文艺》走,非得要他去《人民文艺》看一看。
到了《人民文艺》一看,果然门口扔着几袋子读者来信,上面都是写着寄给:《狼烟北平》作者刘一民。
“一民,看来编辑部得专门找个地方放你的读者来信了!”崔道逸说道。
“先帮我保管着,总不能让我扛到燕大去!”
“哈哈哈!”
到了编辑部,张广年带着刘一民走到四楼改稿作者住的地方,一群人正在甩扑克,走进去后,张广年大声地说道:“同志们啊,你们看看,大好的时间你们不用到改稿子写稿子上面,你们看看一民,刚从法国回来,你们知道吗?一民的书都要在法国出版了!”
冯继才正躺在床上,一本书盖着脸假寐,听到张广年的话,立马起身,书掉落在了地上:“真的?”
“那还有假?”张广年继续苦口婆心地说道:“同志们,一民有句话说得好,追光的人必将光芒万丈,你们说你们,应该多向一民学习学习。好作品,都是不停地写出来的。”
说完后,张广年和崔道逸直接带刘一民离开了四楼,留下了一群傻眼的作家。
“老张同志,感情你是让我来给你当靶子的!”刘一民叹了一口气。
“一民,这不叫靶子,这叫目标,他们的目标。你不知道这帮人,改稿一次能改十天半月,哼哼唧唧的,就得刺激一下他们。
总说自己没思路,我就不信了!”
刘一民暗道,人家可不是哼哼唧唧的,有部分人是当成上班啊。这跟普通的上班还不同,工作越努力,“工作”没的可就越快。
一天两块钱的补贴,比上班的工资强多了,还没办法量化工作量!
崔道逸在身后说道:“一民,你在法国的经历可以写出来,写成散文投过来。说不定此次法国之行,还能专门出版一本散文集,就叫《法兰西行记》。”
“师兄,我谢谢你,你可真贴心!”
“不用客气,这是师兄应该做的。”
在《人民文艺》待了一会儿,找了几封读者来信揣进了兜里面。崔道逸说的散文的事情,仔细一想还挺靠谱。
大作家通常都有自己的散文集,散文集除了写下自己的生活外,里面的内容还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的思考。
巴金这次的法国之行,就会被他写进自己的散文里面。
不过散文这种事情,得慢慢来,当日记一样,一天写一点,急不得!
走出《人民文艺》,刘一民顺便看望了一下老马。《狼烟北平》的成功,老马的功劳离不了。
“来了?马爷正好买了只烤鸭,一块坐下来尝一尝!”老马费劲地抬了一下眼皮说道。
旁边的周兴赶紧说道:“刘一民同志,这是老马专门给你买的,他说你回国了肯定会过来一趟。”
刘一民意外的看了一眼老马问道:“老马,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你小子不是那没良心的人!马爷都是快闭眼的人了,见一面少一面啊!”老马颤颤巍巍的将烤鸭端到了墙角的阴凉处,又搬出来了桌子和凳子。
“瞎说,马爷你长命百岁!”刘一民眼角一酸,今天自己要是不来,老马该说自己没良心了。
“嘿!北平这地界儿几百年来,想长命百岁的人多了,也没见哪个真活过一百岁。我算是发现了,你越是想死,你越是死不了。越是不想死的人,死的越快,你瞧那老佛爷,可不就是这样。”
跟老马待到下午,才回到燕京饭店,和李晓林打了一个招呼,刘一民带着东西坐上公交回到燕大。
半个月没见,燕大已经彻底“绿”了。有的小路,已经被两边的树盖彻底的完全遮盖了起来。
风从树梢掠过未名湖,吹皱了湖中的塔影。
掂着两个大箱子,再配合着身上的长袖衬衣,汗水没多时就开始从额头滑落。
张曼凌看到后,急忙过来帮刘一民提上一只箱子,帮忙将他送到了宿舍。
“一民,法国咋样?”
“就那样,都在地球上,还能咋样!”刘一民开玩笑道。
张曼凌打量了一下他们宿舍:“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没有腐蚀你吧!”
“想腐蚀,也没机会啊。当然,我表现出了高扬的革命精神,将他们给一一斩下马来。”
“看你没问题就行,我先走了!”张曼凌作为女生,在男生宿舍楼待时间长也不合适,于是放下东西就准备走。
“等一下,看在你这么有革命情谊的份上,送你一本笔记本。”刘一民从箱子里面拿出笔记本,递给了张曼凌。
张曼凌也不客气,直接收了起来:“谢了!”
走出宿舍后,又立马转了回来,上下打量了刘一民后鄙视道:“就你这体力,还握锄把子的!”
“革命同志,不带这么损人的。我先握锄把子,后来握笔杆子了!”
张曼凌瞥了一眼,嘴角“嗯哼”一声就离开了宿舍楼。
刘振云他们去图书馆去了,直到吃饭的时候碰到了张曼凌,才知道刘一民已经回来了。三个人抱着饭盒就跑回了宿舍,看见刘一民正躺在床上,支着二郎腿晃着脚丫子看报纸。
刘一民回来后床上放着许多报纸,都是关于他小说的。刘振云他们每买一份报纸看完,就将里面有关于刘一民小说的内容抽了出来放在他床上。
等他回来的时候,床上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
见他们三个大喊大叫,刘一民头都没扭地说道:“给你们带的笔记本放你们各自的床上了,不用谢,桌子上放的有巧克力,你们自己拿着吃。”
刘振云拿起笔记本,轻轻地抚摸着笔记本的封皮,像是在抚摸着一件难得的宝贝。
笔记本是黑色的皮质封面,上面还印着一句法语“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抚摸完笔记本,又拿起巧克力,看着黑乎乎的东西,皱紧了眉头:“这黑乎乎的玩意儿是中药?”
刘一民头依旧没动:“那是糖!”
“糖?”刘振云半信半疑地将巧克力放进嘴里面:“还真是糖,就是有点苦。你说这资本主义可真够怪的,将糖做成黑色的,不是诚心迷惑我们吗?”
陈大志和李学勤两个人也尝了尝,都觉得有点苦,但越吃还越好吃。
“一民这派头强啊!”刘振云靠在床的铁架子上,看着目光一直盯着报纸的刘一民,羡慕地说道。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有这派头!
“一民,你给我们讲一讲法国的事情!”李学勤双手扒着上铺的铁架子,嘴角还残留着巧克力的黑渍,下一秒舌头轻轻一卷,便到了嘴里面。
看他这样子,刘一民瞬间没了讲下去的念头,于是说道:“等以后看我的散文集!”
“一民你要出散文集了?”陈大志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努力让呼吸变得顺畅一些。
“待出!”
四月期《人民文艺》和《收获》的销量双双创了新高。不仅如此《忠犬八公》的单行本的销量也是出奇的好,首批出版社印制了三万册,除了给刘一民的两百多本样书之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销售一空。
第一批加印的单行本还没有印制出来,目前市场上处于严重的缺货状态,已经是买不到了。
出版社的人都后悔的大腿拍肿了,本以为是冒进了,结果还是保守了,印的太少了。
现在出版社的印刷厂内,印刷机正在疯狂的印刷,第二批印书马上就要上市。
第125章 《驴得水》一票难求
5月份,对于文坛还有一件期待的大事。那就是《中青报》的“青年作家代表人物”的评选活动,《中青报》设定到月底投票寄回结束,六月份公布得票数。
相当于设置了一个月的投票时间,毕竟现在票都是手工票,需要大家往回寄,远的地方往回寄长则十天,短则五六天的时间。
不过自从《中青报》将消息刊登了出去后,读者的热情还是让大家始料未及,一袋一袋的信被邮递员往《中青报》的门口扔。
刚开始邮递员还会帮忙抬进去,后来实在烦了,扔到门口就走,报社的人慢慢地往里面抬。
当期《中青报》附带选票的报纸销量大增,成为全国报纸销量的第一名。主编徐住庆看到这势头高兴地合不拢嘴,又连着附带了好几期。
看着编辑部内堆积如山的信件,徐住庆第一次感觉到了慌乱。光这些信给拆开都要好几个人,这还不带统计选票。
他们测算了一下,要想成功计算出结果,最起码结束后要有十个人连着干才行。
“小于啊,文联的领导同志告诉我们,最近刘一民同志在访问法国文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今天已经回来了,要你尽快去采访一下他,写出一份积极的报道出来。”
徐住庆知道于佳佳跟刘一民关系好,所以将这任务直接交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猛吸了一口气,按压了一下激动的内心。做了那么多的努力,社里面终于开始给她分配重量级的采访了。
“好的,主编,我明天早上就去!”于佳佳说道。
“记住,一定要多问,问出好的素材。另外,你再帮忙问问他,看咱们那一堆小山似的选票,如何才能统计出来,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人手!”
徐住庆看着一包包的信就头疼,丝毫没了销量大涨的时候的意气风发。
第二天,刘一民一大早就来到了中文系,先去系办办理了一下手续,告诉他们刘一民已经回来了,销了假。
第一节课还是吴组缃的《红楼梦》,刘一民刚一进来,就宛如明星一般在课堂上引起了骚动。
刘振云高傲的走在刘一民前面,站在门口往教室里面雄视一眼,终于锁定了座位,带着宿舍三人走了过去。
坐下后,有不少的人将脑袋探了过来,嘻嘻哈哈的喊着欢迎回国之类的话。也有人如同刘振云三人一样,询问他法国到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