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77节

  只是又咂舌道:“那咱们只能等了?”

  “看来只能等了!”

  黄祖默失望的想要转身离开,传达室打来电话,张孟昭有来自燕京的电报,需要去签一下字,邮递员还在等着。

  “燕京的?”张孟昭疑惑地走下楼。

  旁边的黄祖默跟了上来:“不会是燕京的稿子吧?”

  “老黄,我看你是昏了头了,稿子怎么可能用电报打过来,就咱们给的稿费,值得吗?”张孟昭白了黄祖默一眼,摇了摇头继续往传达室走。

  黄祖默不死心:“我觉得肯定是《庐山恋》的消息,这部剧本跟我有感应,你当时给我说的时候,我就觉得肯定得我来拍。”

  “想跟着你就跟着吧!”张孟昭没好气地说道。

  到了传达室,张孟昭在邮递员的回执单上盖上章确认签收后,接过电报当着黄祖默的面看了起来,上面只有几个字,张孟昭猛地抖了抖手,眼底掠过惊喜的神色。

  “老黄,你这乌鸦嘴也有好用的一天啊!”

  黄祖默也不觉得张孟昭是在损自己,抢过张孟昭手里面的电报,看完后哈哈大笑了起来。

  【剧本已寄出】,旁边的落款是刘一民。

  “我就说嘛,我跟这个本子有默契!”

  张孟昭掰着指头开始算起来,从燕京到沪市,到底有几天能到。

  “不管几天,总不会超过10天,咱们几个月的时间都等了,还在乎这几天不成!”黄祖默大声地说道。

  张孟昭没说话,直到将时间算到心中有数才鄙视地看了他一眼:“你这个时候开始阔达起来了!”

  “我得去找厂长汇报一下去,先到厂长面前混个眼熟,到时候直接拿下剧本的拍摄权。老张,你作为刘一民的编辑,到时候帮我说几句话。”

  黄祖默跟在张孟昭后边,不断地嘀咕道。张孟昭只觉得像苍蝇一般,一直嗡嗡叫,于是挥了挥袖子说道:“看你表现,空口白牙的就让我说话,太便宜你了!”

第136章 《驴得水》剧本研讨会

  8月20号,刘一民接到了来自法国的包裹,里面是《忠犬八公》的法文翻译稿。弗拉马尔利翁出版社的编辑马赛丹尼在小说翻译好了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翻译稿寄给了刘一民让他看一看,可惜刘一民不懂法文。

  到燕大西语系找了一名燕大懂法语的教授,请他帮刘一民看了看。教授告诉刘一民,法国人的翻译基本上尊重了原文,并没有夹带私货。

  出版前将翻译稿给刘一民看一看,这是他们已经约定好的事情,刘一民怕翻译的时候乱翻。

  事实证明,自己有点小人之心了。

  没有问题,接下来就等着在法国出版,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刘一民能够收到稿费。这部分的稿费一到,刘一民就在燕京有个家了。

  离开燕大后,刘一民回到人艺。人艺的传达室门口,一个人不停地张望着,脸上的表情紧张兮兮的。

  刘一民扫视了一眼,就准备进去。传达室的人看到他后,立马追着他喊道:“刘一民同志,有人找你!”

  传达室门口的男人听到眼前的年轻人就是刘一民,操着一口陕音:“你就是刘一民同志?你好你好,额是王卫国,额是来特意感谢你的。”

  王卫国?陆遥?

  刘一民停下脚步,认真地打量着陆遥。身上的中山装不破,但是稍微有点邋遢,皮肤跟普通的西北人一样,偏褐色。头发很长,脸型偏宽,嘴唇稍厚。一只手提着水果,另一只手提着的是牛皮纸包起来的一摞书。

  “你好你好,你是陆遥?”

  “对,《人民文艺》的崔副主编让额来改稿子,他告诉我,要不是你,杂志社不会让额来改。正好,你的书出版了,额正好帮杂志社过来给你送样书。”

  刘一民接过这包书,邀请陆遥往里面走。三本单行本都出来了,这是出版社给崔道逸送的样书,崔道逸本来是想过来送的,但手头有点事情,陆遥刚好在旁边,就自告奋勇过来了。

  来的路上,陆遥很纠结,心里面在想自己这样做算不算讨好,但又狠了下心暗示自己,自己是《延河》的编辑,就算不是为了感谢,也有个来约稿的名头。

  跟在刘一民身后,陆遥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小,但比自己名声还大的年轻人,行事开始局促了起来。

  穷出身的陆遥内心是自卑的,后来之所以那么张扬,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

  刘一民将他带到自己的房间,递给他一个板凳说道:“坐,老王,你稿子改的怎么样了?”

  一句老王,让陆遥倍感亲切,笑着讲起了自己改稿的事情:“我月初已经来了,改了十几天,我终于发现了一件事情,改稿比写稿还难。”

  “正常,写稿是创作一个人,改稿是将这个人再修修改改,让眼睛大一点、个子高一点。但是光修眼睛不行,你修了眼睛,脸也得变一变,要不然眼比脸还大,那怎么行?”

  听到刘一民的话,陆遥如释重负,轻松地笑道:“是这个道理,是这个道理。刘一民同志,你没有改稿的经验,但是你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

  “我今天是改完了第一版,找个借口出来放个风。抽烟?”陆遥将烟递给了刘一民。

  “我不抽烟,你叫我一民吧!”

  陆遥将烟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不抽烟,我不抽不行,不抽写不出来!”

  “崔副主编当编辑的经验丰富,估计用不了一个月,你就能改完!”

  陆遥借着话题,跟刘一民聊起来了他小说的剧情,刘一民帮他简单的分析了一下,陆遥开心地便拉着刘一民去吃饭,被刘一民给拒绝了。

  “等你改完稿子,我给你送行!”

  陆遥那点工资,改稿补贴和稿费都没有发下来,一个人在外面吃一顿都得咬着牙,再请刘一民吃顿饭,那还得了。

  勒紧裤腰带也不是这个勒法,总不能往脖子上系!

  见刘一民拒绝,陆遥却是不依不饶,非得拉着他去吃饭,他只能找一个要去曹禹家吃饭的理由拒绝。

  陆遥惋惜地离开了人民文艺,临走的时候,刘一民送给他了一张话剧票,邀请他有时间过来看话剧。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写作,刘一民几乎是天天蹲在排练场,自从上次带着他们见过马爷之后,郑榕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于是隔三差五就去找马爷,刘一民一看,嘿,马爷马上就要胖一圈了!

  正在排练场里面看话剧,曹禹走了进来说道:“山尊,老蓝,排练的怎么样?”

  欧阳山尊起身说道:“家宝公,这种大戏不能催进度,现在是刚摸到一点味儿!要想真正的出味儿,最起码还得半个月时间,让味儿变成香味儿那时间还用的更长。”

  “那你就慢慢地腌吧,一民,你跟我出来一趟。”

  曹禹来排练场,主要就是为了找刘一民。跟着曹禹来到办公室,曹禹坐下后说道:“戏剧协会要举办一个《驴得水》剧本研讨会,邀请你参加!”

  “研讨会?”

  “研究的是《驴得水》剧本本身,也不在于剧本本身,戏剧协会想要探讨一下小说改剧本的改编方向,鼓励各大话剧团找到合适的小说,进行改编,来弥补目前话剧团剧本的不足。真要靠那些话剧团的编剧去写,话剧团的演员们,只能喝西北风了!”

  “什么时候?”

  “这个月的最后一天!”

  “行,我准备准备。”

  “晚上再到家里面吃饭,万方今天来家里,顺便要把稿费给你!”

  刘一民出去后,到了旁边的供销社买了点东西。要是普通人家,他们的定量哪能顶得住刘一民经常过去蹭饭。

  《剧本月刊》刊登《庐山恋》的剧本是按照字数给钱,九万字的剧本稿费,刘一民拿到了六百三十块钱。

  六十三张装在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摞。万方调侃道:“一民,我看呀,咱们中国目前的作家赚稿费的速度都不如你。师姐我等着你,继续投稿子。”

  “要是一民会写京剧就好了,到时候,我还能上台表演表演!”李玉如笑道。

  写京剧?要是京剧也能写,刘一民真成六边形战士了。

  沪影厂在接到刘一民寄过去的剧本第一时间,就召集人手对《庐山恋》的剧本进行讨论,最终在厂长徐桑楚的带领下,一致决定开拍。

  “不过,剧本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改。鉴于刘一民同志的身份,且还在人艺有任务。孟昭同志,你将剧本给大家讨论讨论,明天咱们再开会,将所有需要需要改的地方,全部整理成一份文件。

  由你到燕京,亲自跟刘一民同志沟通,等剧本改好后,再回来!”徐桑楚用手敲了敲桌面说道。

  张孟昭点了点头:“一民同志很好沟通,咱们提出意见,他一定会接受。但是为了提高改剧本的速度,意见咱们自己先要过一遍,有哪些确实需要改,有哪些经过讨论后不需要改。”

  “就这样办!”

  张孟昭走出会议室,先跑去给刘一民拍了一封电报【刘一民同志敬收:剧本我厂已收到,确认使用,不日前往燕京,讨论剧本修改工作。】

  燕京这边,陆遥又找到了刘一民,崔道逸通知他,改稿终于通过了。他第一时间就找到刘一民报喜,说着就要拉着他一块去吃饭。

  “刘一民同志,不用担心,崔副主编已经把稿费给我了,我现在有钱,千字四块钱的稿费,请你吃一顿饭的钱还是花的起的。”

  陆遥生怕刘一民觉得他没钱,从挎包里面将装在信封里面的钱拿了出来,红着脖子在空中甩了甩。

  他都这样做了,刘一民再不去就真的说不过去。

  陆遥还想拉着刘一民去老莫,被他给劝了下来:“太远了,就在附近吃一点吧!”

  陆遥咂了咂舌,看了看不远处的一家国营饭店:“我想去开开洋荤,以前上学遇见燕京的学生,总是说老莫老莫的,就想去见一见世面。”

  刘一民将他推进了国营饭店说道:“作家的世面不在老莫!”

  吃饭的时候,陆遥试探着问道:“听崔副主编说,当时你说,要是我的小说能发表,你要帮忙写一篇评论?”

  刘一民看着他小心翼翼的样子,笑着说道:“老王,是有这回事儿,你的小说什么时候发表?我给你写一篇评论,写的不好你可别怪我。”

  “哪敢,能写就非常不错了。”陆遥手里夹着烟,用大拇指捅了捅太阳穴旁边的头发说道:“估计要到第11期了!”

  一般来说,像《人民文艺》这种杂志社,不缺稿子,接下来一两期的刊面都会提前进行安排。不是特别好的稿子都需要排队,像刘一民这种经常能够以最快速度发表的情况不多见。

  崔道逸并没有给陆遥准话,只是说可能是11期,也有可能是12期。

  “时间来得及,到时候我直接给我崔副主编。你马上就要回去了吧?”刘一民夹了一口菜问道。

  陆遥点了三个肉菜,加上两个素的,两个人吃着实有点浪费。不过陆遥满不在乎,他觉得这次来燕京大挣了一笔。千字四块的标准,拿了一百多块钱的稿费,加上改稿补贴,将近两百块钱。

  够他花一阵子了!

  “我在燕京再待一天,后天我就回去了,等有机会再来燕京找你。这改稿的事情苦是苦,但是临走的时候,还是想下一次,改稿就意味着要发表,你不改稿,你不知道我们这些人接到杂志社通知改稿的心情。”

  陆遥这话说的,好像刘一民跟他们不是一个阶级似的。

  聊到了七点多,两个人才从饭店里面走了出来,挥手告别后,刘一民转身回到人艺。

  碰见朱霖正站在人艺门口张望,刘一民问道:“你在看什么?”

  “没看什么?一民,你刚才跟谁一块吃饭?”朱霖转身跟在刘一民身后,笑着问道。

  “一个来燕京改稿子的作家,你刚才看到了?怎么不喊下我,咱们一块去吃饭!”

  “你们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我坐在旁边岂不是尴尬!”朱霖说完摆了摆手,走到后台准备演出去了。

  刘一民回到房间里面躺了一会儿后,开始想评论标题《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陆遥同志》。从作品的背景和异于常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文学评论家,所以刘一民写评论是专业的。三个小时,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的书评,

  自己看了一遍后,修修改改,直到凌晨才将评论给写完,最终定格在两千五百字。

  8月31号,《驴得水》剧本研讨会在文联会议室召开。戏剧家协会作为文联的下属单位,办公地点是在一起。

  现在文联的办公地点是在沙滩北街,本来文联是有大楼的,就在人艺附近的王府井,可惜十年间,文联解散。自己建造的文联大楼给了商务印书馆使用,十年结束了,大楼没要回来。

  只能挤到沙滩北街的木板房。

  刘一民跟在曹禹身后走进会场,里面扯着横幅,坐着大概十几个人的样子。除了戏剧家协会的领导外,其余都是一些话剧团的负责人还有中戏的教授。

  曹禹主持这次的会议,直接将研讨会的规格给提了起来。

  不少话剧团的团长起身跟刘一民打招呼:“刘一民同志,听说《狼烟北平》的剧本已经在排练了,希望我们话剧团也能够参与一下。”

  “人艺的同志们正在加班加点的排练,各位在燕京,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去看一看!”刘一民笑着说道。

  “好说好说!”

  等场上的气氛差不多了,曹禹清了清嗓子,宣布本次的研讨会正式开始。

首节 上一节 7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