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好,目前各大话剧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缺剧本。有的话剧团,甚至连一个新本子都没有,还在啃以前的老本子。当然老本子有老本子的好,但总不能让观众一直看老本子。”
第137章 火上烤的曹禹
曹禹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找剧本,写剧本,让观众看新戏。
“这次人艺将《驴得水》改编成话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喜欢,这说明,小说改剧本,也是能改好的,能改精彩的。大家可以围绕着《驴得水》这部剧本的成功,好好谈一谈自己的感想,看接下来,咱们应该如何去做。”
曹禹说完,将目光看向了在场的众人,示意大家各抒己见。
“一民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驴得水》和《狼烟北平》作为几部小说中的精彩作品,满足了话剧的思想性和故事性的特点,要改编的话,非得具有这两种不可。我讲一讲,我对《驴得水》的看法,从驴引出整个故事、作者刘一民,通过驴讽刺了冒领薪水的学校老师”
说话的是中华总工会的话剧团团长,在燕京这地界,人艺是老大,让其余话剧团名声不显,但这些话剧团自身的实力,要是拉出去,又是一地霸主的存在。
“我觉得小说改编的话剧,终究不如本身就是话剧剧本的作品好。老舍先生的《茶馆》,曹院长的《雷雨》,可都是话剧作品。小说本身不是为话剧写的,改编起来硬是套到话剧上来,那容易肉皮不相符。
《驴得水》是场好戏,但是要是其他的小说改编,那就不一样了。”
也有人表达了担忧。
“那你们话剧团写出好本子了吗?今年有几个新本子?”
一句话,让担忧者彻底哑火。小说改成剧本,好歹是有本子,你要是不想办法去改,可是一个本子都没有。
小说改剧本不是新鲜事儿,但不代表都愿意这么做。
曹禹将目光放到刘一民身上,示意他讲几句。
“各位团长同志,我从我自身的角度说几句。小说改剧本,有的改起来肯定会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就要拉肚子。所以改起来要慎重,大家要有的放矢的去改,寻找一些思想性和故事性俱佳的作品去改。不要像运动一样,协会提倡大家多产剧本,都去一窝蜂的找小说改。
另外不同的地方话剧团,地方特色不一样,改着也要根据地域风格来。我不敢说比大家有经验,只是改了两部剧本了,有点个人经验。”
研讨会嘛,自然不可能是一片和谐的声音,有质疑是正常的。
见曹禹没说话,刘一民这番表态就是曹禹的态度。他话音落下,就有人附和了起来。大家一块商量,到底什么样的剧本值得改编。
刘一民除了刚开始发言,接下来几乎没再说话,整个会议都在顺着曹禹的思路进行。
等到他喝第三杯茶的时候,会议正式结束。
曹禹带着大家统一了共识,那就是寻找优秀的小说进行剧本改编。另外就是各大话剧团,剧本要相互分享、共同促进话剧的繁荣。
走出会场,周杨的秘书过来告诉他们,周杨正在办公室等他们。
“老万,一民,你们两个坐!会开的怎么样?”周扬关心地问道。
“很顺利,同志们都想把话剧做好,只要这个点一样,那么不管怎么想,最终都会落实到积极的行动上。”
曹禹的话,让周扬很满意。周杨又说道:“戏剧界的剧本奖名字经过我跟夏言还有其他的同志们商量,决定还是以你的笔名来命名,就叫【曹禹剧本奖】,至于你上次提议,以老舍同志的笔名命名,我们的意见是,暂时等一等!”
刘一民这才知道,曹禹为了避嫌,提议设立老舍剧本奖,而非曹禹剧本奖。
曹禹看了一眼刘一民,刘一民将目光放在双手的茶杯上,感叹这茶杯可真白!
“既然文联的同志们都决定了,那我听就是。“曹禹坦然地说道。
“这不只是文联的意见,也是群众的意见。”
走出文联的大门,曹禹说道:“瞧你办的好事,简直是把我放在火上烤!”
“真金不怕火炼,烤也不怕,那些假货才怕烤!”
曹禹无奈地指了指刘一民:“你呀,你这张嘴,走,先回家!”
九月份,大二开学后,刘振云忽然忙碌了起来。刚开学总是见不到他的人影,也不跟大家讨论文学了。
回到宿舍就看书,如饥似渴的补充文学知识。
李学勤好奇,还专门问了问,刘振云闭着嘴,什么话也不说。
“他不跟咱们聊,肯定是跟别人聊了,看了那么多总归是要说出来的。”刘一民调侃道。
正在闭嘴看书的刘振云,脸腾的一下子就红了,看着刘一民支支吾吾,尽说一些什么污蔑之类的词。
看他这样子,陈大志没反应过来,李学勤反应了过来,于是严厉地说道:“振云,男女同学之间不准谈对象,你不知道吗?”
刘振云像是火烧到了屁股,一下子弹了起来:“我没有,我没有,我就是跟人家聊聊托尔斯泰之类的。”
见他如临大敌的样子,李学勤带头捂着肚子笑了起来:“哈哈哈!”
这年代,确实是有男女学生不能谈对象的制度,八十年代还有。严重的时候,谈对象,是要退学的。
“别逗他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刘振云知道自己那点小心思被诈了出来,于是躺在床上萎靡不振,一句话不吭,李学勤觉得自己犯了大错,连忙求原谅。
刘一民说道:“请我们吃一顿长征食堂,他肯定就好了。”
当张孟昭再次风尘仆仆的赶到燕大的时候,已经开学快一周的时间了。张孟昭找到刘一民,拿出一份改剧本的意见交给了他。
“刘一民同志,倒不是你剧本写的不好,毕竟是第一次改剧本,肯定有不熟练的地方。接下来我就住在燕大招待所,咱们一起将剧本尽快改好。”
张孟昭笑着说道。
“张编,有你在我改着就放心了。”刘一民说道。
张孟昭试探着问道:“最近没其他的电影厂找你吧?”
“有一家,不过听说已经被你们给用了,就没再说了。”
长影厂的编辑来燕京出差,不知道从谁的嘴里面听说了《剧本月刊》有《庐山恋》还没发表的剧本,于是跑到了万方那里看,最后又找到了刘一民,听到沪影厂已经要了之后,垂头丧气的离开了。
“有人找是正常的,我们沪影厂觉得肉好吃,别人肯定也觉得好吃,可惜,这筷子肉我先夹喽。”
接下来的日子,张孟昭真的住在了燕大招待所,提供热情地陪改稿服务。
第138章 剧本改编完毕
张孟昭住在燕大招待所的日子对于她来说是相当惬意的,远离了一摞摞的剧本山。除了操心刘一民的改稿之外,其余的时间里总是混迹于燕大的教室听课,她喜欢去哲学和历史系听课。
要么就是跑到《剧本月刊》和《文艺报》这种地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稿子可以用来改剧本。
“一民,你改的速度可真够快的!”张孟昭看着刘一民改剧本的进度越来越快,脸上止不住的欣喜。
刘一民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上,树叶将阳光遮挡了一大半。他将改好的部分,递给了张孟昭。张孟昭看完之后,还得以电文的形式,送到厂里面。
厂子里面再看看比对一下原剧本,看一看改过的内容,同意后再回复一个电文。沪影厂急于开拍,总不能找人跑来跑去,只能用这个办法。
好在沪影厂家大业大,也不在乎这点钱。
“不快不行啊,您在这儿坐着呢!”刘一民调侃道。
“你以为我好过,我的屁股后面也一堆人催着呢。厂里面已经把导演定下来了,黄祖默。是一位在电影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导演,所以说,他的水平你放心,绝对能够将《庐山恋》拍成功。我看,你这个速度,再有三天就改好了。”
前几天改的片段,厂里面已经同意了,最后就剩下一小部分,沪影厂想要再突出一下上一代人的恩怨和解、以及最后同意两个年轻人的感情的不易。
黄祖默是四十多岁的老导演,在沪影厂的一众导演里面,算是年纪小的,属于青壮派导演。
46年导演科班毕业,导演过《斩断魔爪》《淮上人家》等一系列【不知名】电影。
正当两人说着话的时候,刘振云和李学勤几个人蹭了过来,跟张孟昭打起了招呼。他们早就听刘一民说,沪影厂的编剧正在这里陪着刘一民改稿子,一直想要见一面。
刘振云三人手里面拿着本子,故意将自己写的小说露了出来。
果然这动作,引起了张孟昭的好奇,询问了一声之后,拿起三人写了几千字的小说看了起来,三人笑着请张孟昭给出几点指导意见。
“我不是专业的文学小说编辑,是剧本编辑,指导意见不敢当,给出一点我个人的看法还可以。”张孟昭也是闲的无聊,燕大中文系的学生,再怎么着也比一般的学校强吧!
“故事比较幼稚,文字有些矫揉造作,这种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还是要文字朴实一点,不需要各种华丽的修饰。吃饭就是吃饭,呼噜声就是呼噜声。”
张孟昭看着刘振云的小说点评道。刘振云现在自己写的,跟后世的他创作的《塔埔》的故事走向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刘振云忙问如何修改。
张孟昭说道:“真实一点,你想一想你饿的时候吃饭,吃完还饿的时候,当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当时的感受是恨不得把碗都给吃了,碗上挂着的菜星子也得用筷子沾上放嘴里嚼一嚼咽了。”刘振云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就对了,你就这样写出来。”
张孟昭很有耐心,几乎是一字一句的给他们三个改。
一直聊到下午六点点,几个人才意犹未尽的从图书馆里面出来,四人去食堂吃饭,张孟昭因为没有燕大的食堂票,只能去外面的饭店吃。
张孟昭走后,李学勤对刘一民说道:“谢谢你一民,张编给我们指点之后,我觉得茅塞顿开,说不定写完之后可以投一投大杂志,即使不行,咱们文学社的《未名湖》总应该没问题。”
刘一民用挎包挡住斜照下来的阳光:“谢我干什么,又不是我指导的,最应该谢的是张编。”
“张编是要谢的,但是你也要谢,要不是你,张编怎么可能这么认真的给我们改稿子,这又不是人家分内的工作。”刘振云赶紧说道。
陈大志点了点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你!”
“你们好好写,说不定今年发表,明年能拿个文学奖。”刘一民走在中间对着三人鼓励道。
他们写短篇,一万多字,几千字相当于万里长征已经走了一半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表。
三人走到食堂,这次不像以前分开吃饭,刘振云心情舒畅,难得的打了一份一毛五的肉菜,跟三个人站在一块吃。
“学校的厨师的刀工越来越好了啊!”刘一民看着肉越来越薄,用筷子夹在空中,调侃道。
“一毛五的菜,肉应该多一点。”刘振云心痛的夹了一口菜塞进嘴里面,接着又是一筷子米饭,吃起来饭吃的多,肉吃的少,就怕菜吃完了,饭还在。
“三角地要闹革命了,不少的学生吐槽饭菜难吃和种类少,正在要求校方解决,甚至还有人在骂校长。”
“校长该不该骂不知道,但是这做菜的是应该改一改了。”陈大志接过李学勤的话,附和道。
刘一民跟着点了点头,一副跟大家同仇敌忾的样子。李学勤鄙视地看了一眼刘一民:“一民,你就别跟着点头了,长征饭店跟你第二个食堂一样,我看你在外面吃的次数比在学校里面都多。”
“污蔑,简直是污蔑!”刘一民愤怒地说道。
“刘师兄?”
一个女生端着饭盒站在了四人旁边,刘一民看了一眼,发现没见过,于是看向了刘振云,目光中露出征询的神色。
陈大志咬了一口馒头,平常嘴皮子最笨拙的他竟然想都没想就说道:“两个刘师兄,你称呼的是哪个?”
刘振云赶紧说道:“叫我的,叫我的。小郭,你怎么来了?”
女生走到刘振云旁边,放下了手中的餐盒:“我当然来吃饭,刚好看到你。”
女生的话让刘振云不知道怎么接,嘴巴里面像是塞了棉花一样,于是支支吾吾地说道:“吃饭好,吃饭好!”
刘一民看着他这个样子,于是提示道:“振云,还不介绍一下?”
刘振云这才找到话头,赶紧说道:“这是郭见梅,一民,这是咱们老乡,不过我们这老乡比你这老乡更近,法律系的。”刘振云开始讲起了如何认识的郭见梅。
刘振云听从母亲的话,去看望母亲的朋友,遇见了郭见梅,两个人一聊天,嘿,都考上了燕大。作为校友,天然有共同的话题。加上郭见梅还没来过燕大,刘振云作为一名老鸟,向她讲起了燕大的种种。
燕大的花儿,燕大的湖,燕大的人儿。尤其是他的室友,是著名的作家刘一民。
“你就是刘一民师兄啊?我特别喜欢你的诗歌和小说,百看不厌。上高二的时候,高考有时候太累,我都是朗诵你的诗歌缓解压力。振云师兄讲你们很熟,我刚开始还不相信。”
郭见梅拘谨地伸出手笑着说道,刘一民握了一下郭见梅的手指就松开了。难怪刘振云最近不怎么说话,原来找到自己“老婆”了。
刘振云得意地插嘴道:“我跟你讲的都是真话,一民的小说要改编成电影了,说不定明年在大饭堂就能看到了。我的小说马上也要写好了,写好给你看看。”
李学勤跟陈大志对视了一眼,眼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一民,你如何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最近读了读,感触颇深。尤其是里面的那一句'人最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刘一民和李学勤三个人,无奈地看了一眼刘振云,有必要吗?刚才还在讨论食堂的肉,这跨度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