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83节

  电影家协会的会议结束后,刘一民跟徐桑楚打了一个招呼,就往外面走。过程中,有几个导演冲着刘一民打了招呼,还自我介绍了一下,希望有机会以后可以合作。

  有八一厂的导演李俊,也有北影厂的王炎等等。今天参加完电影家协会的会议后,明天文代会正式的闭幕。

  大会堂外面,刘一民刚骑着自行车出来,就遇到了同样参加文代会的崔道逸,他刚刚参加作协的会议。

  崔道逸连忙拉住了刘一民,喊着他找个地方吃个饭。

  “一民,你给陆遥写的评论非常的精彩,将他这篇小说的完美的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并且进行了进一步的引申,指出了伤痕文学创作的另一个角度。对很多作家而言,你的这篇评论,不亚于一次写作指导。”

  陆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直到11月期的《人民文艺》上才得以发表,并附带上了刘一民的评论。刘一民评论拿到的稿酬标准,比陆遥这个原作者的稿酬标准还高。

  “师兄,这篇小说目前在文坛引起的反响不是特别大,但是我坚信,它在小说界的价值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国营饭店内,崔道逸点了两个好菜加上两碗炸酱面,又特意问厨师要了几块蒜,剥好之后递给了刘一民几颗:“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刘一民没有客气,接过蒜直接扔进了面碗里面,将酱和面充分的搅匀,象牙白的大蒜也粘上了一层酱,吃起来多了一丝咸味。

  “师兄,你有什么话想说?”刘一民笑着问道。

  见到崔道逸的那一刻,就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崔道逸假装阔达的“嗐”了一下,猛的嘬了一口面后生气地说道:“最近这两天,大家都在传《燕京文艺》要召开《狼烟北平》作品研讨会的事情,邀请了不少人出席。”

  “这件事情他们上次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的时候跟我说了,师兄,怎么了?”

  “我们《人民文艺》发表的作品,几时轮到他们《燕京文艺》来召开研讨会了。我今天见到了《燕京文艺》的编辑了,提起这件事情我就来气。”

  刘一民自己剥了一颗蒜,放进了崔道逸的碗里:“师兄,都是为了文学嘛!《燕京文艺》作为立足于燕京本地的杂志,想要挖掘一下燕京的文化潜力,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说是这样说的,心里面还是觉得别扭。怎么说,这个研讨会也得我们来开!”崔道逸振振有词地说道。

  刘一民没有说话,现实可是人家《燕京文艺》先想到的。

  崔道逸见刘一民没有说话,继续说道:

  “一民,年纪轻轻,但是写作的风格立意很高,取材也是放眼全国。所以,你发作品一定要从全局来看,什么是全局?全国就是全局,我们《人民文艺》是国家的刊物,人民的文学,面向的是全国。

  你的作品一直以来就是在国家级别的刊物上发的,可千万不能自降身份啊!你在我们《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相当于在其他的文学上发表三篇。”

  说到这里,刘一民才反应过来。原来崔道逸是特意等着自己,给自己苦口婆心的洗脑来了,生怕自己被其他人给抢走了。

  最近文代会,全国有点份量的刊物,都派人来参加会议了。来的作者多,编辑也多。大会一结束,各个编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了命的找作者拉稿子。

  这一阵子,刘一民接连见了《十月》《花城》《钟山》等各个杂志社的编辑。

  自己的宿舍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有点夸张,但也是编辑络绎不绝。

  还有一些豫省的刊物,想让刘一民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往上面投一投。

  这些都被刘一民手里面没有稿子而拒绝了,不过这不意味着大家死心了。

  《十月》《当代》这些就在燕京的编辑,约定有时间还会来拜访刘一民。

  加上《燕京文艺》来这么一出,崔道逸的危机感就更强了。

  “放屁,崔道逸,你胡咧咧什么呢?”两人正说着话,身后传来一声怒喝。

  刘一民抬头一看,就看到了怒不可遏的周燕如,正站在两个人的身后。

  旁边还有一位男同志,手上提着黑挎包,应该是周燕如邀请的作者。

  这里开会的地方不远,能碰面也不算奇怪。

  崔道逸尴尬了一下后笑着说道:“老周大姐,坐下来一块吃,我也没说错嘛,我们《人民文艺》确实是唯一的国家级文学杂志。”

  周燕如毫不客气地坐在刘一民旁边,并邀请另外一名作者坐下,向对方介绍起了刘一民。

  “周枚森同志,这是刘一民同志。”

  听到这个名字,刘一民再次将目光放到了男同志的身上,竟然是周枚森,写出《人民的名义》的周枚森,国内最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之一。

  他的《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刘一民都看过。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我主沉浮》里面的田丰义发明的“职务含权量”公式,每次看都能笑掉大牙。

  刘一民主动伸出手,周枚森激动地弯了一下腰。周枚森现在站在刘一民面前,完全是个新兵蛋子。

  78年才在《中华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通过这篇作品打破了压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从煤矿到了金陵《青春》编辑部工作。

  “刘一民同志,没想到今天能够碰到你,你的书我都读,非常仰慕您的才华。”周枚森握住刘一民的手,热情地说道。

  “来,坐,服务员,再来两碗炸酱面!”刘一民笑着说道。

  “一民,《人民文艺》的编辑总是顶着国刊头衔来压同行,来拉作者。我们《燕京文艺》虽然是市级刊物,但是锐意进取,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比《人民文艺》差,就是没了国刊的头衔。但国刊也不是功劳簿,不能总是躺在上面。”

  两大编辑互呛,刘一民没再说话,周枚森感受着寒意,就更不敢说话了。

  “周枚森同志,吃炸酱面不吃蒜怎么行?”刘一民给周枚森递了一颗蒜,对方感激地接了过去。

  周枚森说道:“炸酱面可是好东西,我们家穷,小时候有白面吃就不错了,更多的时候是饿着肚子。”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你是编辑了,编辑可是掌握着不少作者的命运啊,尤其是一些新人作者。我要不是崔道逸师兄,我的《驴得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表。”刘一民看了一眼崔道逸。

  崔道逸听到后,得意的冲周燕如使了一个眼色,我们《人民文艺》可是一民的娘家人。

  周枚森压低了声音,仅仅他们两个能够听到:“编辑算个屁啊,现在整个燕京一板砖拍下去能砸死三个编辑,你看看,咱们桌子上就有三个,我更想当作家。”

  “你这编辑不一样,你们《青春》现在是苏省的大刊!”

  “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为作者服务!”

  吃完饭,周燕如像是故意说给崔道逸听的似的:“一民啊,我看《狼烟北平》研讨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我回去向轻泉同志建议一下,要提高研讨会的规格。”

  周燕如的话,气得崔道逸翻了个白眼。不过走在街上,讨论到其他话题的时候,两人又有说有笑,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现在是秋冬季节,可是这次文代会却刮起了一场春风.”

  文代会结束之后,曹禹专门喊上刘一民到家里面吃了一顿饭。巴金和李晓林开完会后,就即将离开燕京,临走之时,来曹禹家里面吃一顿饭。

  客厅内,曹禹和巴金、刘一民三人喝起了酒。李晓林跟万方还有李玉如三个人在旁边扯着闲话,不过万方和李晓林的编辑身份,让他们时不时地注意力投向曹巴刘身边。

  “《狼烟北平》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我要来看一看。在文代会上,几名同志谈起来,对这部话剧的期待很高。都想看看,能不能得《茶馆》几分韵味。”巴金抿了一口酒,又连忙夹了一口菜。

  曹禺跟巴金碰了一下,缓缓讲道:

  “《狼烟北平》我准备作为1980年新年第一场话剧来演出,到时候你可要来看一看。演员里面用了很多《茶馆》的老演员,布景也十分的讲究,我的老哥哥,我个人感觉,最起码有《茶馆》五分神韵。

  你能看到一位老北平的人力车夫,从时间的的长河中朝你缓缓走来,拉着你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见证毁灭、悲哀、希望和新生。”

  《狼烟北平》已经排练完毕,剧本彻底定版,只等继续排练到1980年1月1号首演了。

  巴金神色一动,笑着说道:

  “你这可不是1980年第一剧,是八十年代开门第一剧了,看来你对这个本子的期望很高。一民,话剧几乎倾注了家宝一生的心血,你作为他的学生,可要多写一些好剧本,为家宝分担一下话剧的重担。”

  刘一民赶紧说道:“我一定多写点好剧本,努力向老师靠近。《狼烟北平》能得老舍先生的《茶馆》两三分韵味,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曹禹笑道:“你不必谦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哥哥,最近一民写了一篇关于美国的小说,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让他给你讲一讲。”

  于是,刘一民给巴金讲了讲,旁边的李晓林凑了过来说道:“要是在美国发表不了,这可以在我们《收获》上发表。一民,你最近真没什么稿子?”

  “师姐,下次我一准想着你!”

  李晓林有点失望,不过又再三叮嘱,下次有稿子,一定要想着《收获》:“投《收获》,有收获嘛,下次有时间,也去沪上坐一坐。”

  巴金对《绿皮书》的故事很满意,像曹禹一样,提出到时候可以帮忙联系美国的杂志社。

  喝了点酒,刘一民准备回学校。但燕京的风又开始刮了起来,嘶吼的风声夹杂着尖叫声,李玉如拉着刘一民住在了客房:“刚喝点酒,吹一吹容易醉,还是住在家里最稳妥。”

  于是,刘一民第一次住在了曹禹的家里面。

  11月底,《燕京文艺》精心准备的《狼烟北平》研讨会正式召开了,果然如周燕如所说,提高了研讨会的档次,并且还安排了《中青报》记者的采访,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将会发表在《中青报》上面。

  不过,刚到《燕京文艺》门口,就碰到了同样来开会的崔道逸。

  崔道逸冲着刘一民眨了眨眼睛得意地说道:“《狼烟北平》的研讨会,《狼烟北平》的编辑不来怎么行?”

第145章 研讨会捧臭脚

  周燕如站在《燕京文艺》的门口,看到崔道逸后,立马就黑了脸。

  笑着看向刘一民将他带进了《燕京文艺》的编辑部,狭窄的红柱青瓦走廊显得有点拥挤。

  上次是在《燕京文艺》编辑部的办公室召开,但是《燕京文艺》的办公室小,是低矮的一层平房。

  不过他们编辑部在燕京文化局里面,于是就借用了燕京文化局的会议室。

  这里原本是燕京文联和文化局共有的,《燕京文艺》是燕京文联的刊物。现在文联走了,但是编辑部一直在这儿。

  走进会议室,会议室内侧墙壁上贴着“《狼烟北平》和燕京历史文学发展研讨会”,里面稀稀拉拉的已经坐着不少人了。

  走进去就看到了汪曾琦正在跟人聊着天,刘一民进去后,汪曾琦的目光就放到了刘一民身上,冲着他招了招手。

  刘一民走了过去,低声问道:“您不是不参加研讨会了?”

  汪曾琦的目光闪过一丝狡黠,握着手说道:“别人的我不来,你的我得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王濛同志。”

  王濛身穿着劳动布大棉袄,戴着前进帽将自己捂的严严实实,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老大爷。

  “王濛同志你好,你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我非常喜欢。”

  “这部小说可让我终身难忘,刘一民同志,你写的作品也很好。我作为一名老北平长大的老北平人,读你的《狼烟北平》犹如让我回到了过去。《燕京文艺》没有请我,是我自己积极要求来的。”

  王濛可谓是成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部小说让他名声大噪,轰动一时。但也让他吃足了苦头,年纪轻轻就被成了佑派。

  目前是燕京作协的副主席,最高做到过文化部的掌门人。

  “官僚主义要不得,勇敢的揭露内部的矛盾,这是改进工作的前提,这也是为人民写作。”刘一民笑道。

  王濛在团里工作过,偏偏写的是团里年轻人对官僚的不满。刘一民甚至觉得,这是王濛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了。

  刚开始发表后,王濛看着大讨论乐不可支,转眼他就笑不出来了。

  “你说得对,你说的对!”王濛拍了拍刘一民的手背,对他的理解表示感谢。

  参会的除了王濛、汪曾琦之外,还有冯友兰的女儿宗谱、艾清和李记也都过来了。加上《燕京文艺》的人,得有二十多人。

  此外,燕京文化局的一些领导也都坐在旁边进行了旁听。

  崔道逸低声说道:“周燕如还真没吹牛,规格确实不低,李记主编和艾清都来了,相当于国家作协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研讨会都是捧臭脚的,可这次捧的是刘一民的臭脚,又是别有一番感觉。

  刘一民甚至在想,要不要学贾小姐坐在会议室中间,听着四周呼啸而来的吹捧声,再略带娇羞的说一句不敢当,还没那么好。

  喝完茶再出去到厕所里面,尿一条线。

  随着李轻泉话音落下,李记率先发声:“一民,我老乡!”李记介绍刘一民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一句我老乡。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豫省人,从他的作品里面能看到他是一个从土里走出来的作家。对底层和乡土的描写都非常的真实。《高考1977》里面的农村社员,再到《狼烟北平》里面的人力车夫。

  ‘狼烟’两个字就带着战火和残酷的味道,‘北平’两个字能看出厚重的历史感。只要有翔实的资料,我们豫省人也能写出地道的燕京文学作品”

  李记的话像是抛砖引玉,他说完,艾清就立马接话说道:

  “一民,我们去年认识,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就感觉到他身上的朴实和乡土气息,仔细听他讲话,就会发现他谈吐非常好。第一面就聊了聊目前的诗坛,他对诗坛的预测,看来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个年轻人,不仅写得好,想的也深,胸中有丘壑,有天地。我经常批评年轻人,有些年轻人就听不得批评。我虽然没批评过一民,但从《狼烟北平》刚开始引发的争议看,他是能扛得住批评的人。”

  艾清所说的预测,讲的是“归来派”诗人和年轻一代诗人的碰撞。艾清就是艾清,夸的刘一民都有点不好意思。

  艾清说完,王濛接过话题:

  “文三儿这个人物很典型,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下挣扎存活,也想喊一声壮怀激烈,但现实的炮弹终究是炸碎了他的英雄梦。他没受过教育,他刚开始不知道什么叫做国家,叫做民族,所以没有民族意识。

首节 上一节 8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