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84节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历史的变迁和小人物的经历相结合,又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狼烟北平》大家聊了一个多小时,话题开始慢慢地转向燕京文学的发展上面来。

  中间休息过后,研讨会继续开始。

  “如何写出真正的老北平作品来,写出像《狼烟北平》这样好的作品出来?北平有什么能写?在老舍先生去世以后,如何继续发展以北平为基调的燕京文学。”

  李轻泉作为主持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李记看向刘一民,说道:“谈起老舍先生,一民,你的《狼烟北平》什么时候演出?”

  “万老师将首演的时间定在了1980年的一月一号。”

  “嘶,看来万院长很看好这部剧,到时候我一定得去看一看。你们想看的也记着买票,一民可是把卖票的时间都透露给你们了!”

  李记指了指在场的众人,一句话就让气氛轻松了下来,逗笑了一群人。大家都很识趣,也没人问刘一民要票。

  王濛和宗谱作为两个老燕京人儿,讲了不少的老北平的事情以及燕京的习俗。

  “燕京发生过的大事儿大家都知道,但不是燕京人,小事儿大家肯定也不懂。另外,燕京人的衣食住行都非常讲究,在皇城根儿活了几百年,身上的那股子气不知不觉就给养了出来。

  他给你说话劲儿劲儿的,端着架子,提着嗓子,这叫京味儿。老燕京人身上,还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在皇城根儿生活了几百年,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大事儿,似乎就比别的地方人看的开。”

  王濛话音落下,宗谱接话道:“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身上经历过的事儿多了,他看的就开了。”

  刘一民暗道,这两个一听话,就知道是地道的燕京人儿。

  讲着讲着,不自觉地范儿就起来了。

  艾清笑着说道:“我这个川蛮子来燕京的时候,我听着燕京人说话,怎么听怎么不舒服,说话带着傲气,嘴里面跟塞了棉花似的。”

  刘一民乐了,轻轻地鼓起了掌。

  研讨会开到最后,李轻泉让刘一民起来发言。

  艾清又说道:“跟燕京人比,一民是老京城人,《史记.夏本纪》里面记载,最早在夏朝洛城可就是都城了。老京城人写新京城人,有趣有趣!”

  “艾老,你这是拿我开涮呢!”刘一民笑道。

  “说起开涮,可有阵子没吃涮锅了!”

  “一会儿我请您吃!”

  “哈哈哈”

  笑完之后,刘一民说道:“每个地方都可以长出文学作品,今天既然是谈燕京,那就说燕京。燕京几百年风风雨雨。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燕京几百年,多少事情也都消散在风雨中。”

  刘一民从小老百姓的生活到王公贵胄的生活入手层层剖析,讲了各个方面。

  “燕京的几百年老字号,哪个背后不是故事。四合院里,埋藏了多少人的往事,传出过多少人的欢声笑语。四合院文学,大有可写!我本人就非常喜欢四合院,喜欢四合院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往事。”

  说完,这次会议算是临近尾声。李轻泉让大家根据《狼烟北平》和《茶馆》等作品,结合刘一民和研讨会上所讲的,多写一写。

  “四合院文学,嗬,一民讲的挺新鲜的!写燕京的作品还得是投稿到《燕京文艺》最正宗,万主席可是很关心《燕京文艺》的发展。”

  曹禹现在是燕京文联的主席,提到“万主席”三个字,李轻泉特意看向了刘一民。

  你老师都关心《燕京文艺》的发展,你这个学生不表示表示。

  崔道逸低声不满地说道:“嘿,讲了几个小时,就最后这一句讲到了《燕京文艺》的重点上。”

  众人正准备散场,崔道逸嘴角露出一丝恶趣味,站起来说道:

  “既然是《狼烟北平》研讨会,自然应该人手一本《狼烟北平》,来来来,这是我自掏腰包赠给大家,《人民文艺》欢迎大家的投稿。”

  刘一民脸色古怪,这是砸场子啊!

  周燕如和李轻泉都黑着脸,当着李记的面也不好发作,毕竟这名文坛掌舵人现在负责着《人民文艺》。

  崔道逸发到周燕如,笑着说道:“老周同志,《燕京文艺》开研讨会,我来送书,朋友做的地道吧,自掏腰包,可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

  周燕如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谢谢你啊老崔,你可想的真周到,一会儿我让财务的同志给你钱,这钱不能让你拿了不是。”

  “嗐,您可太客气了!”

  走出《燕京文艺》,刘一民笑着说道:“师兄,你这次可把《燕京文艺》给得罪了。啥时候你要是调到《燕京文艺》,可有苦头吃了。”

  “嗐,我这也是尽编辑的责任,都是工作。”

  散会后,刘一民特意请李记、艾清、王濛、汪曾祺、崔道逸几个人到东来顺吃了一次涮肉。

  在饭店里面,刘一民笑着谢道:“感谢各位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们都是对着作品说话,又不是专门夸的你。”李记摆了摆手,扫视了一圈众人,最后将目光落在了刘一民的身上。

  “我们这些人都老了,喜欢说实话,要不然今天谁也不会来。拍马屁?我年纪大了,拍不了喽!”艾清道。

  什么样的马屁会,能将作协掌舵人请来?

  “一民,你喜欢燕京四合院?”崔道逸一口涮羊肉入肚,笑着问了起来。

  “是啊,师兄,不仅喜欢还想住进四合院里面感受一下燕京文化。”

  “你想买四合院?”王濛也问道。

  刘一民点了点头,同志们,可终于吃到重点了。

  汪曾祺说道:“住什么四合院,还不如大板房舒坦,我住在甘家口的大板房,舒坦的很,你要是想买,我跟你打听打听,不过肯定是不好买。大家都往大板房里跑,谁也不想住四合院。”

  大板房就是混凝土、钢筋、预制板搭起来来的楼房,在这年代也相当流行。生活设施虽然也是公共的,但现在比四合院好。

  “大板房有点吵,喜欢一个人静一静。”刘一民笑道。

  崔道逸询问有没有想住的地方,刘一民告诉他能看见故宫就行,最好离人艺近点,到人艺方便。

  “我们都给你留意留意。”王濛笑着说道。

  “你这钱没问题吧!”崔道逸又说道。

  “一般的二进应该是没问题,三进有点吃力。”

  刘一民现在的身价经过电影剧本的稿费加入,已经到了四千二百元,四千多块钱,买个两进应该差不多了。

  至于一进,他没有考虑过,那特么也能算四合院?

  崔道逸他们都生活在附近,可以帮忙打听打听,光靠刘一民一个人那得到什么时候去了。

  吃完散场后,几个人都说会给刘一民留意留意。

  12月初,刘一民在张孟昭的的催促下,准备前往庐山。

  徐桑楚告诉了张孟昭刘一民同意去庐山的事情,张孟昭每天都在等,朱霖比她还急,见一直没有动静。

  张孟昭如同电影里面的老李一般,说道:“再电刘一民.”

  于是电了好几次,刘一民通过曹禹买了软卧票,通知了剧组自己大概到达的时间。

  准确的时间别说刘一民不知道,就连火车司机都不知道。

第146章 “岳父岳母”的担忧

  出发前,刘一民特意来了人艺一趟。朱霖在电文里面告诉了朱父朱母刘一民要到庐山的事情,请他们收拾点自己的冬季衣服,让刘一民帮忙带来。

  特意嘱咐朱父朱母,衣服不需要多,换洗两件就成。

  人艺门口,伴随着狂风,朱父朱母携手来到了人艺,找到了刘一民。朱父深眼窝,看着一副书生气穿着灰色的棉袄,戴着眼镜。

  朱母穿的比较漂亮,长大衣,戴着围巾,举止优雅。

  身上散发着一股医院消毒水和各种西药药片的味道,眉宇间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

  “您就是刘一民同志吧,哎呀,可真年轻。霖霖在家里面没少夸你,我们父女两个都喜欢看你的作品,每一本我都读了,你的诗歌有的我还会背。

  不仅写得好,人长得也英俊,正派!”

  朱父握着刘一民的手,使劲猛夸,倒给刘一民整不会了!

  “叔叔,阿姨,感谢你们的喜欢,这是带的东西?”

  朱母提醒了一下朱父,笑着说道:“对,这是一些衣服,另外还带了霖霖爱吃的,到了庐山,你们可以一块吃,不过没准备很多,太多了路上不好拿!”

  刘一民点了点头,将东西收拾好,合成一个大箱子。在朱母的客套声和朱父的夸赞声中,坐上了前往火车站的车。

  朱父朱母挥手告别后刚准备离开,有人跑下来递给了他们两张票,笑着说道:

  “您好,同志,这是我们院长送给你们二位的话剧票。刘一民同志的《驴得水》,前排好位置。院长还说了,你们要想看《狼烟北平》到时候也可以过来找我拿。”

  朱父和朱母对视了一眼,纷纷出言感谢曹禹。

  回到家里,朱母和朱父坐在沙发上,讨论起了刘一民:

  “人真不错,有礼貌,有才华,长得也是高高大大的,哎呦,这跟在霖霖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吗?老朱,你说跟霖霖处对象的,是不是就是他?”

  朱父翘起二郎腿说道:“不知道啊,这霖霖什么都不跟咱们说。另一方面,刘一民现在可是知名作家,喜欢她的人海了天去了,好看的也不是没有。我今天观察了这年轻人,没几个女青年能跟他对不上眼。”

  “是啊,女孩子都喜欢作家。听说收到的信,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还有些小年轻不害臊,直接里面放相片,写一些肉麻的话。”

  朱父深以为然,笑着道:“咱们霖霖还是靠谱的,写信讨论的是文学。不过他名气太大,咱霖霖怕是把握不住。”

  两人对视了一眼,露出了浓浓的担忧。文学界的事情,他们可知道太多了。

  坐了半天,朱母忽然说道:“你看你今天那个态度,要是真处对象了,你让霖霖怎么办?刘一民同志,你写的好啊.”

  朱母学了学见到刘一民时,朱父说的话和样子,逗得朱父哈哈大笑:“有这么夸张吗?主要是他写的确实好!”

  “是啊,连你都这样,别说那些女青年了。”

  “唉!”

  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辗转,刘一民终于下了火车。下火车站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剧组专门找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开了一辆车过来接刘一民。

  张孟昭帮刘一民提起行李放在吉普车后面,笑着说道:“千呼万唤始出来,一民同志,我们等你很久了。”

  “张编,主要是在燕京确实有事。”刘一民跟她讲了讲燕京文代会和研讨会的事情。

  张孟昭吃惊地说道:“你年纪轻轻,可开研讨会了,厉害厉害!”

  能开研讨会的作家,那可都是大作家!

  “规模不大,规模不大!”

  “没事,你年轻,慢慢来,都谁参加了?”张孟昭笑着问道。

  “李记、艾清、汪曾祺”

  张孟昭恨不得拍自己两巴掌,谁让自己多嘴呢,张广年不在,文坛掌舵人就是李记,艾清,还规模不大?

  “这还规模不大,什么算大?非得是鲁郭曹老茅巴几个人聚在一块给你开,这才算规模大?”张孟昭没好气地说道。

  刘一民扭捏地说了一句:“也不用全来!”

  张孟昭一想,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毕竟他现在可是曹老的学生,还跟巴金先生一块去了法国。

  被刘一民秀了一脸,张孟昭也不再谈这个话题,而是讲起了进度,询问刘一民能在这里待几天。

  “待一个星期就要回去了,你们快拍完了吧?”

  “外景戏基本上拍完了,室内的戏还没有。冬天要来了,室内的戏好拍,关键是室外。”

  张孟昭说完,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扭头说道:“刘一民同志,欢迎你来到庐山,你写的小说在我们当地很多人看。自从你这小说写了之后,有不少人专门过来游玩。我们马上到枯岭了,我给你讲一讲我们庐山。”

  吉普车行驶在公路上,文化部门的同志,不停地向刘一民介绍。这条路是52年修的,动员了上万名工人,历时十个月。

首节 上一节 8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