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90节

  “我叫了,人不来!”

  刘福庆道:“没过门人家咋过来过年,这闺女也可怜,等结婚了,得让你大哥好好对待人家。”

  吃完饭,又聊了会,刘一民打了一个萝卜味的嗝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第153章 一民班

  1980年的春节跟往年比起来热闹了不少,鞭炮的动静比往年密集了数倍。“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被取消,今年开始全国普遍恢复了春节假期。

  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从1967年开始,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冬日没办法下地的时节,生产队也要“抓革命促生产”。

  一大早,刘福庆从枯叶河对面走了回来,双手背在后面拿着冒着烟的烟袋锅。杨秀云正在给刘一国准备东西,催促着他去看看一个人过年的对象。

  “多拿点,小姑娘一个人过年不容易,咱家里面的东西多,又不是没有。”杨秀云一边装东西,一边教刘一国如何跟对方聊天。

  刘一国拍了拍身上的新衣服,笑着道:“娘,我又不是傻子,我懂得怎么说。”

  见杨秀云依然喋喋不休,刘一国投来一个求救的目光,刘一民笑着说道:“娘,这是大哥谈对象,说不定大哥见到人家嘴能说多了。”

  杨秀云将东西绑到自行车上,狠狠地用绳子勒紧,晃了晃发现不会乱晃才放下心来:

  “我走过的路,比你们吃过的盐都多。我跟你爹,过了几十年了,感情的事儿没谈过,但过日子知道是怎么个过法。”

  刘一国推着自行车离开家门的时候,刘秀云还不忘追上来说一句:“带出去逛逛公园,看个电影啥的,城里人听说后都喜欢看电影儿,别不舍得花钱。”

  刘一民赶紧帮刘一国解围,说道:“爹娘,你们在家吧,我去送送大哥!”

  送到大队口,刘一国看了看刘一民冻红的鼻子和耳朵,笑着说道:“赶紧回吧,咱爹娘就是爱担心,我见人又不是不会说话。”

  “好,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刘一民笑嘻嘻地塞给刘一国一个纸条。

  刘一国纳闷地摊开纸条,看到上面的字后,红着脸冲刘一民喊道:“我用不上这东西!”

  声音在冬天的村庄里面回荡,刘一民听到后,摆了摆手没有说话。

  刘一国见四周无人,又摊开念了念,越想越觉得,写的不错,等骑着自行车到矿上的时候,心里面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这里面是刘一民帮刘一国写的寻求革命友谊继续升华的情书。

  对方家里因为没什么人了,所以直接住在了学校的单身宿舍。

  刘一国到了学校的时候,帽子往外冒着热汗。敲开门后,在对方惊讶的目光中,笑着解开自行车后座上的东西就往里边搬:“顾萍,你过年一个人肯定没准备什么东西,我爹娘让我给你送点吃的。”

  刘一国的对象叫顾萍,对方知道刘一国会来,但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赶紧招呼着刘一国走进房间里面。

  屋子里面的摆设极为简单,桌子上摆着一副碗筷,碗里面还有几个没有吃完的饺子。刘一国将东西放好后,心疼地说道:“你就吃这个?”

  “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顾萍赶紧让刘一国坐下,准备给刘一国煮饺子。

  帽子摘下来,刘一国脑门上的热气像是煤球炉的烟囱一样,呜呜的向上冒。顾萍知道刘一国会来,包的饺子本身就多。

  刘一国把从家里面带来的吃的,慢慢的摆在了桌子上,顾萍在忙着下饺子,此情此景,颇有一种新婚小夫妻一块操持着家务的感觉。

  吃过饭,刘一国征求顾萍的意见出去逛一逛县城,顾萍当然答应了。在县城里面,两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是去年很火的《甜蜜的事业》。

  看完电影后,又一起来到公园里面逛公园。两个人走在公园里面,双方的身体距离处在一个极为微妙的程度,肩膀一晃一晃,每次都似乎要碰到,但又会巧妙的错过。

  两人没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刘一国忽然说道:“咱们初中匆匆一别,没想到都工作几年后还能进一步认识,看来我们挺有缘分”

  顾萍听着刘一国略显笨拙话,时不时还停顿思索,夹杂着一些诗句,顿住脚笑着说道:“别背了,你这是你弟弟给你写的吧?”

  “你怎么知道?”刘一国下意识地问道。

  “太明显了,文绉绉的,像是作家能写出来的。”

  刘一国尴尬地说道:“我弟也是好心。”

  “你有这心就挺好。”顾萍想了想,又继续说道:

  “等过完年,我带你去我家看看,虽然我没爹娘了,但是有个大伯,从礼数上来说,是得回去一次。”

  “那是应该的!”

  虽然没谈到什么时候结婚,但去女方家里一趟,大哥刘一国的婚事,算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少双方都在往结婚的道路上想。

  过完年,革委会主任杨玉山坐着吉普车来到了麦积大队,先是在大队转了转,了解了一下今年的收成之后,就径直来到了刘一民家里。

  杨玉山的军大衣没有系扣子,快步走进刘家,军大衣下摆随风而动,风风火火的像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将军。

  “一民,又是一年,更壮实了,名气也更大了。”杨玉山用拳头碰了碰刘一民的胸口。身后跟着两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个他认识,是见过面的教育局局长。

  最后面跟着的是支书李大山,脸色红润,县革委会的领导来麦积大队,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长脸的事情。

  坐下没多久,杨玉山身后的教育局局长道明了来意,想让刘一民再做一次高考动员报告,鼓励一下汝县的学子。

  “79年咱们县考上大学的人多了不少,但学校都很一般,大部分是专科学生。整个洛城地区,咱们县又开始垫底了,出去开会脸上无光,都说咱们县能出一个你是耗尽了咱们整个县的才气。”

  教育局局长,狠狠地抽了一口烟,说起来无比的郁闷。他们当初宣传刘一民宣传的有多狠,现在冷嘲热讽的声音就有多大。

  “杨主任,这考上大学的人数不是一次简单的报告就能够提上来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作报告真有用的话,我天天做报告。”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在燕京待的时间长?”

  刘家的屋子里面坐了一群人,中间是柴火堆,刘福庆特意选的好木头,不停地添着火。见刘一民在思考,杨玉山和刘福庆、李大山聊起了收成的问题。

  现在已经传出要搞土地承包了,徽省那边的消息传了过来,附近有些县也有人在明里暗里的搞。这让杨玉山也极为头疼,不知道该不该在县里面放开搞。

  刘一民时不时的问一问教育局局长学校的情况,过了好大一会儿说道:“要不试一试重点攻关吧?”

  “什么意思?”

  “就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分开教学。国家为了攻关重点的科技项目,会聚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集中攻关。高考就是教育局的重点任务,那就把学习好的学生聚集在一块学。”

  “有的学校分快班和慢班了,有效果,但是不显著。”教育局局长说道。

  “那说明还是分的不彻底。将重点班的学生进行特殊照顾,配备最好的老师进行教学,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多从洛城的好学校引进教辅资料供这些学生使用。平常多进行模拟考试,对进步大和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刘一民说的就是黄冈中学的模式,黄冈中学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成立尖子班进行重点教学,成效显著。

  这种模式虽然残酷,但是见效快,适合汝县这种想要快速提高录取人数的小县城。

  另外区分重点和普通班,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因材施教呢?

  这年代的学生承压能力也强,敢狠下心来头悬梁锥刺股的学生不在少数。

  杨玉山和教育局的局长走了,回去后,立马找到高中的校长商量重点班的事情。

  杨玉山狠下心说道:“重点班学校选不行的话,干脆全县挑选学生成立一个重点班。”

  又过了几日,杨玉山和教育局的局长找到了刘一民,他们挑选了全县五十名学生在县高中举办了一个“一民班”。

  “一民班?”刘一民神色古怪,让你们办重点班,没让你们这么玩啊!

  “对,一民班,让所有的学生以你为榜样,冲击重点大学,这个班是全县的好老师来教,我就不信培养不出来几个好苗子。”杨玉山沉声说道。

  教育局局长接话道:“杨主任的决心很大,抽调了几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下面怨言很大。”

  杨玉山摆了摆手,表示这都没什么,为了县里的大局,自己能承受点怨言。教育局局长这一配合,成功将杨玉山对教育的良苦用心给体现了出来。

  人家不升职谁升职!

  “一民,你在咱们全县的高中生心目中,一直都榜样。我们要将榜样的力量给完全的发挥出来,让大家以你为标杆,奋勇前进,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最后话题,又转到了让刘一民去给“一民班”的成立,做一次报告,鼓励一下大家。

  临出发到燕京的时候,刘一民提前来到了县高,跟以前的老师和校长寒暄了几句。

  都一个劲地夸着刘一民,说那个时候就看出来,长大绝对不一般等等。

  走到教学楼,在学校的带领下来到教室,教室的门牌换上了“一民班”三个鲜红的大字,白底红字金边的木牌,显示出这个班的非同寻常。

  “这是我高考考试的考场!”刘一民下意识地说道。

  “一民,我们专门选的这个教室!”

  在欢呼声中刘一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唰的一下站了起来,红着脖子拼命地鼓起了掌,接下来一幕更让刘一民尴尬到差点给县高抠出来一座教学楼。

  学生齐声高背《理想》,表达了自己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决心。

  刘一民看了一眼杨玉山以为是他安排的,校长低声说道:“这完全是学生自发的。”

  走上讲台,刘一民让大家坐下,跟大家沟通了一下感情,不少人纷纷问他大学怎么样,刘一民一一给他们解答。

  上一次踏进教室他还是考生,这一次却是以成功者的身份进来的,心境完全不同。

  等解答完,刘一民在黑板上写下“拼一载春夏秋冬,搏一个无怨无悔”。

  “同学们,我能做的不多,充其量也就是鼓励鼓励大家,说一些激动人心的话,未来是在你们自己手中。这上面的十几个字,大家都认识。其实我就是想说,等你们几年后,回想起今日的教室,是懊悔还是无悔,是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还是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多做一道题,多考几分。就一分,一切可能都不一样.”

  杨玉山看着旁边的几个人,激动地说道:“还是那个味道!”

  “比上次报告做的更好了!”

  “那是当然,刘一民同志的进步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他这作报告的能力,一般人还真学不会。78年的时候,一场报告,我几个月后回想起来,仍然是心潮澎湃。但不管自己怎么学,总是感觉不一样!”

  杨玉山又想起刘一民第一次作报告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这种报告。声音从低沉到昂扬,内容从现在讲到未来,从中国讲到特娘的太平洋……

  后来一想,特娘的,可能真有人天生就会作报告!

  “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人生。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杨玉山率先鼓起了掌,大声地嘱咐教育局局长:“刚才一民同志讲的这些词儿,全部都写下来贴在学校里面,不仅教室贴,宿舍也要贴,总之不仅是县高贴,其余的高中也要贴,光贴也不行,还得喊出来,让学生大声地喊出来!”

  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忙拿出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表示立即照办。

  汝县日报连发几条新闻:《县革委会主任杨玉山宣布成立全县高二尖子班“一民班”,全力备战80年高考》

  《一分成就人生,刘一民同志如此解释高考》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民班”能否再次走出一个“刘一民”?》

  洛城晚报发表文章《汝县创新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一民班”》

  《刘一民同志所做的报告,值得全地委、全省高中生背诵学习》

第154章 连获三个文学奖

  燕京路边的房檐上都挂着冰溜子,时不时有些因为太重而从房檐上落到地上断成几截。大街小巷里面都是飘散着煤炉的味道,路边有些地方倒着煤球烧后的煤球渣。

  刘一民提着东西走进《人民文艺》,《人民文艺》的临街大门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铁画银钩,笔走龙蛇,搞得刘一民只看懂了横批“人民文艺为人民”。

  门洞内两侧贴着的大字报,纸面字迹都显示是刚贴不久。刘一民扫了一眼后,就朝着楼上走去。

  崔道逸在楼道内抽烟,看见刘一民后急忙走过来接过他的手中的东西。

  “一民,这么早就回来了?”崔道逸问道。

  刘一民回道:“过两天就开学了,可不得早点回来。”

  崔道逸将刘一民带到编辑室,特意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知道他闻不惯里面煤气和烟的味道,贴心地打开了窗户。

  茶缸里面倒上茶,递给他暖手。

  “我知道你是想问散文的事情是吧?”崔道逸说道。

  “对,要是实在发不了,也不能让你为难。”

  崔道逸打住了话茬:

  “我知道周燕如和张守任都找过你,他们不单单找过你,还找了我。从我这蹭了一顿饭才罢休,打探了一下我和编辑部的态度。我当时说让他们不要想了,饭可以吃,吃完各回各家,不要再提捡漏的事儿。”

首节 上一节 90/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