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还没写完,实在抱歉。。。唉)
……
土楼
方与圆,是几何图形中最为基础的两种,作为人类对世界抽象认识的结果,它们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
早至石器时代,人们建造的原始房屋就有着方圆两种形状,甚至有方圆结合的现象。除了造型之外,经典的几何图形同样绽放在陶器等器物上。
而方形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其实也一直居于主位,目前可见的许多古代建筑,尤其是宫廷建筑,往往都是方形,而且层层叠起,以形状和高度天然地诠释着等级秩序。
而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院,也是以方形为主题而完成的一种巧妙设计:四合院往往是在一个院子四面建屋,合围成一处空间。
这种房屋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往往供一个大家庭居住,各处房屋之间甚至还根据位置、大小有着等级之差,也就需要安排给不同辈分、地位的人居住。
《易经》中就用方形和圆形表示宇宙时空,结合先民对于方圆的认识和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易经》中方形更偏向于是一种空间概念,而圆形是一种时间概念。
圆本身也因形状被视为圆满和谐的象征,儒、释、道、禅等几乎都为圆形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往往还把其视为最高精神境界。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就提到这一点:“形之浑简无备者,无过于圆。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
无尽的轮回其实就是一种长寿,而圆满和谐亦是人们对于世事最美好的一种期待,故而,圆在民间还常被视为一种吉祥图象。
而在古代造物中,人们往往还会把方圆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并非凭空异想,而是来自古人对于宇宙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到了秦汉时期,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亦使用了方圆结合的造型——圆形方孔钱,从秦的半两钱到民国时期的“民国通宝”,两千余年间几乎一直是这位“孔方兄”的主舞台。(王莽新朝除外)
………………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
鹅卵石古道,
土楼一般一楼是厨房,二楼是仓库,三楼是住房,四楼是客房。为抵御土匪野兽的入侵,一般一二楼是不开窗户的,而圆楼的中心通常都建造有祠堂,整个楼住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他们特别注重宗族团结,一家有难,举楼相帮。
湫的家是一座方楼。福建土楼按形状分为三类,一类圆楼、一类方楼、第三类变异形式土楼。此处的画面颇有意味,左侧屋檐为圆、右侧屋檐为方,两个屋檐之间形成很特别的景致,方与圆,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大鱼海棠》湫的家原型,土楼中的“阴阳井“是最大的看点。相距十八米的两口井,一口清澈透明,一口浑浊不堪,十分奇特。
和贵楼福建已知土楼中最高的土楼,高达21.5米,被称为古楼中的“诺亚方舟”,也是比较特别的方形土楼,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奇楼”,因为这是一座建造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据说当初房主砍伐了上百棵松木,打桩、铺垫作为地基,现在你走进土楼的天井中用力跺跺脚,都能感受到轻微的震动。
“阴阳井”
虽然两口井距离只有8米,但其中“阴井”的水质常年污浊不堪;而阳井却清澈见底,是楼内居民的饮用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墙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
裕昌楼
裕昌楼|最古老的客家土楼
福建漳州有座被称作“东倒西歪楼”的奇特建筑——裕昌楼。这座传统的客家土楼已建成600余年,是现存已知历史最久的土楼。裕昌楼一共有五层,功能设计上:一层为灶间(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层老人居住,四层年轻人居住,五层存放棺材,裕昌楼神奇的“歪歪斜斜”指的是第三层与第四层有着不同方向上的倾斜。
这种建筑是客家人南迁于此的智慧结晶,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家文化”。裕昌楼中原本有多个不同的家族聚居于此,宽阔的中庭被用来安放祠堂和用于日常谷物晾晒,每家都有水井,一楼聚齐千万家。
在福建土楼可以说是星罗密布,但像裕昌楼这样歪歪斜斜的楼只有裕昌楼这一栋了。从塔下村开出来大概也就10-15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裕昌楼,这就是南靖最出名的东歪西斜楼了。说到裕昌楼,它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为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所以它也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几百年过后,楼内只留下了刘姓族人。
裕昌楼初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兴建居住,故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每个家族各居一卦。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
部分支柱左倾右斜】
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三楼四楼回廊木柱便开始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逆时针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稳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
几百年的日晒烟熏,楼内的柱子楼梯早已变成褐金色,十足的古色古香。其实走在楼上能发现,土楼内部都是木质结构,很多木板经过经年累月的磨损,已经可以看到镂空的情况了。而且木楼的隔音特别差,真的很难想象现在还住在这样的楼里,生活会是怎样的。
裕昌楼始建于1368年,这一年也刚好是明朝开国的年份,距今已经有近700年的历史。它的建筑面积为6358.2平米,高18.2米,共有270间房屋,上下五层每一层的墙体厚度都会缩减10厘米。无论是年代还是大小,裕昌楼都无可超越。
据专家考证,裕昌楼在一开始的支柱和正常的一样,但由于年代久远,在裕昌楼三楼和四楼的支柱开始顺时针倾斜,而五楼的支柱又朝逆时针方向倾斜。两者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世界范围内,能跟裕昌楼相媲美的,也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了。
漆线雕的龙凤图案,是取法清代的样式,类似于明朝瓷器图案的那种“风车爪”和往前飘拂的果发都不曾被取用。至于那个繁琐复杂的龙头造型,只需要看看故宫建筑藻井中的图案就知道了它的渊源。漆线雕的龙,身上的鳞甲层次越来越多,龙身的扭曲度越来越大,这些都与清代的所有工艺品相类似。总的说来,原始的样式以蟠龙、夔龙形象为代表;战国到两汉是以游龙和飞龙的形象为标志;而漆线雕所取法的是晚期的龙纹,那是可以称之为舞龙了。那强有力的姿态和韵律真可以令观者情绪高昂、激动奋发的。
“厦门漆线雕继承佛雕漆线工艺的表现手法传承与泉州漆线雕,最为带条有所不同。传统漆线雕式以线条盘结的浮雕形式展现,而厦门漆线雕的线条更加精细、做工更为复杂。”
“漆线雕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从唐朝开始,漆线雕常被用于佛像装饰,后来经由蔡水况首创了“瓶、盘上的漆线艺术”,并以“漆线雕”的名字被世人所熟知。“瓶、盘上的漆线艺术”逐渐成为漆线雕的主要产品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
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妆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
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漆线雕是福建泉州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精品,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后在泉州流传多年。
漆线雕,起源于泉州,但厦门漆线雕与泉州漆线雕又有所不同。漆线雕以线条盘结的浮雕形式展现,而厦门漆线雕的线条更加精细、做工更为复杂。漆线雕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从唐朝开始,漆线雕常被用于佛像装饰,后来经由蔡水况首创了“瓶、盘上的漆线艺术”,并以“漆线雕”的名字被世人所熟知。“瓶、盘上的漆线艺术”逐渐成为漆线雕的主要产品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传统的漆线雕是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它的制作包括打稿、舂泥、搓线、盘线、安金油、贴金、洗金等工序,创作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1973年的广交会上,有媒体和客商询问蔡水况这项工艺的名称,蔡水况辗转反侧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出“漆线雕”三个字。他解释道,这门工艺首先是以漆线为表现手法的,图案绘在物体上又像雕刻一样立体,所以采用了“雕”字。
“漆线雕”三个字见报后,沿用至今。这门传统技艺也由此从一个单纯的民间工艺技巧脱胎为一种全新的独立工艺类型。
蔡水况的老伴陈顺治曾说过:“蔡水况除了做漆线雕什么都不会!”,这是蔡老先生将一生奉献给漆线雕的有力证明。而蔡老先生,也是“漆线雕”这个名称的命名者,在此之前,这门工艺被称为“妆佛”或者是“金木雕”,广泛被用于木雕佛像和神像的金身装饰。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1]。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漆线雕是福建泉州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后在闽南流传多年。
漆线雕,起源于泉州,但厦门漆线雕与泉州漆线雕又有所不同。漆线雕以线条盘结的浮雕形式展现,而厦门漆线雕的线条更加精细、做工更为复杂。漆线雕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从唐朝开始,漆线雕常被用于佛像装饰,后来经由蔡水况首创了“瓶、盘上的漆线艺术”,并以“漆线雕”的名字被世人所熟知。“瓶、盘上的漆线艺术”逐渐成为漆线雕的主要产品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经常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友人的非遗工艺品。
红旗车内饰采用的也是闽南的漆器呢!
而漆线雕工艺品则经常制作成各种国际赛事颁发的奖牌。
展厅内还有金砖期间的背景屏风,细细一看,真的炒鸡精美的。
首先说,鼓浪屿的海不好看!为什么?
第一,鼓浪屿位于九龙江入海口,河流入海带来大量泥沙,这边的海水都是灰色的。在厦门只有环岛东路附近海水水质还行。
第199章
(颓废持续中,这两天我尽量把前面的改回来,抱歉。)
……
厦门不大,鼓浪屿更小。鼓浪屿只比厦门大学本部(思明校区)大一点,鼓浪屿差不多2800多亩地,厦门大学本部(思明校区)2500亩地。
人少的鼓浪屿真的很美。
也可以说,厦门人少的时候真的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岛。
婚纱照拍摄地点一般是鼓浪屿热门的教堂或者街道,鼓浪屿真正好玩的地方是那些七拐八拐的小巷子。
第二,鼓浪屿四面都是城市,东北面是厦门主城区思明区,西面是厦门海沧区,南面是漳州港开发区,看海就是要去远离陆地、人烟稀少的地方才好看。那么鼓浪屿为什么这么出名,为什么这么多游客要去看呢?鼓浪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故宫、长城、莫高窟、兵马俑、苏州园林、平遥古城……这些都是。看到这里您明白了吧?鼓浪屿就是看它的历史、看它的建筑、看它的音乐文化,您要是把它当作像涠洲岛那种看海的岛来看,那就大错特错了。鼓浪屿呢,原本就是一个比较荒的小岛,然后郑成功从这里出发进军台湾。鼓浪屿的历史主要集中在近代。大家都学过近代史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然后鸦片战争战败了,签订《南京条约》,变成五口通商了,厦门就是其中之一。外国人就看上了鼓浪屿这地,于是就在上面建房子,这里也成为了当时的“租界”。鼓浪屿的作用就是城市,说白了,100年前它和对岸的中山路片区一同组成了当时的XM市区。建国以后,城市要发展,但是鼓浪屿这个小岛太小了,于是干脆没有动它,跑到厦门岛填海造陆去了。
鼓浪屿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当时是外国人的租界,外国人在上面建了不少西洋建筑,中国人也建了一些闽南、西方融合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鼓浪屿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学建筑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喜欢足球的朋友们也可以去朝圣,因为鼓浪屿诞生了中国第一块现代足球场。所以鼓浪屿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
另外去鼓浪屿千万不要只在山下游客区逛,三丘田码头附近和龙头路那边全是商业化的小吃、纪念品、网红店,在这里逛确实没意思。尽量往山上人少的地方走,还是不错的,小巷子里很有韵味。
鼓浪屿最棒的感受不是日光岩,而是走在静谧安静的各种小巷和道路,还有上面的各种老别墅。体会的是另外一种没有喧嚣的宁静。您来的时候是人最多的时候,建议选择淡季去感受。
鼓浪屿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地方,曾经世界上第二大富人聚集区,百年前的富人岛,无论是它逾越上百年的华侨文化,还是源自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文化,无一不彰显着鼓浪屿独特的魅力,更有众多文化名人故居位列其中,若是能够探访一番百年别墅,那将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去鼓浪屿一般就是周末的时候或者平时没课的一天,没什么人,很安静,很惬意。
在街上走没那么多人排队去看网红店里的人却不买东西;
在海边走没那么多人占着风景最好看的位置拍婚纱照;
走累了在公园椅上可以休息一会,没有那么多人在上面躺着睡觉;
路边也没有那么多人总是在不停地摆着剪刀手;……这时候的鼓浪屿,才是鼓浪屿。
鼓浪屿不好玩,去鼓浪屿主要是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感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等,是去平静心灵、感受宁静的(鼓浪屿外面一圈人很多,但往里面会有人多人少的幽静宁静、静谧美好的地方
鼓浪屿上有很多早期租界时期外国人、外国传教士、海外华人华侨等建造或捐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
鼓浪屿保留各时期的租界/领事馆等旧址/遗址等,保留并保护早期建筑和早期建筑风格(有闽南红砖厝、各种西式建筑、中西结合的建筑等)鼓浪屿不适合玩、适合享受宁静和感受历史
若你热爱音乐,一定要去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百年积淀下来的乐器仿佛在心中荡漾
若你热爱艺术,一定要去刻字博物馆,欣赏汉字的千百种形态变化
若你热爱体育,一定要去参观马约翰纪念馆,中国体育教育之父
若你热爱历史,一定要去各大总领馆,感受百年前局势的暗潮涌动
若你热爱建筑,那么鼓浪屿独特的楼房风格,倾诉着对列强压迫的反抗,吸引着你去探索
若你热爱观景,那么一定要去日光岩,鼓浪屿全景以及对岸的高楼大厦,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若你热爱美食,张三丰,墨鱼丸,都是不错的小吃(建议少在鼓浪屿上消费)
鼓浪屿是什么呢?近代史上,它是饱受列强欺凌的公共租界,西班牙、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曾在鼓浪屿上设立过领事馆。但弱国无外交,早期的洋人领事馆实则是入侵我国的一把利器。解放以后,这些领事馆遗址大都得到修复。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而不是作为背景墙提供给游客拍照。
而华侨爱国所展示的力量,则让世界对中国人又重新认识了一次。可以说,今天在鼓浪屿上稍有名气的别墅,其背后的主人及其家族,都可以书写成一本有关爱国事迹、教育理念、名门子弟间的轶事往事。这些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是中国最先进的一批人物。上至开创整个家族辉煌历史的创业奇才,下至二三四代子弟因受过良好的教育,活跃在文学、医疗、商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有些甚至是新中国的学科开创者之一。而这些人物的故居,除了别墅宅院精美之外,也是一个了解鼓浪屿人文历史的窗口。在这一点上,你或许无法做到深度了解,但每一栋的老宅门前都贴着自己的“身份证”,游客只要扫一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但更多反馈出来的却是当下一种急躁、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心态。
“最美转角美在哪?”
“晴天网红墙,真的只是一堵墙。”
“商业化太严重,奶茶超级不好喝。”
“就是一些老别墅,没什么可看的,感觉被骗过来。”
浪屿的美,绝不是爆照的最美转角。也不是站在日光岩上俯瞰全岛的山海风光,更不是早些年商家营造的一些网红故事。而是这座小岛的环境生态,与它背后的人文历史,还有上个世纪名人辈出的芳华岁月所融合的文艺气息。这股文艺,有青年才俊敢爱敢恨的新时代恋爱观。有放弃国外优质生活,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志向人生。那个时代的鼓浪屿文艺,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而是有志青年对学业,对未来,对国家所谱写的热血人生。
很遗憾,这些鼓浪屿灵魂、精髓的存在,在风靡网红年代的今天被人们选择性遗忘。就好比今天的文艺界一样,接棒的年轻一代已很少有文豪出现,普通大众即便是去图书馆,也是拍照多过于看书。旅游也是各种追捧网红打卡地,那些真正留存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精髓的博物馆连免费都无人问津。而鼓浪屿本身就是一座万国博物馆,可你却偏偏要把它当成迪斯尼来打卡。就好比鼓浪屿明明是一位知性优雅,博学多才、恬静温柔的女士,可你却要把她当成一位人工制造,只会喊大哥刷火箭的网红美女。
林氏府:鼓浪屿的“紫禁城“
林氏府,位于鹿礁路11-19号,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有人说,在老鼓浪屿人眼中,林氏府之于鼓浪屿,犹如故宫之于BJ。林氏府建筑群,主要由“大楼“、“小楼“及“八角楼“组成。
其中,英式风格的大楼,在1895年以前,曾为英国船长的别墅。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为林尔嘉之父林维源定居鼓浪屿时购买。
巴洛克式的八角楼五层别墅,原为烧毁的小楼的一部分,为林尔嘉在1915年重建,用以连接“大楼“和“小楼“。
别墅空间的使用也颇为合理,中厅既为会客室也是陈列室,两边均为卧室,彰显着闽南传统民居的两厢夹一厅,对称式布局的建筑要素。
正门的方柱拱券与双旋台阶,展现出巴洛克特色;庭院内的曲径通幽和素彩卵石,彰显着江南韵味。整个建筑群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被誉为鼓浪屿千幢别墅中最为稳重雍容的一幢。
………………
林氏府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它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BJ。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林氏府内建筑群主要由“大楼”和“小楼”及稍后兴建的、连接此二楼的“八角楼”组成。“八角楼”共5层,砖木结构,据说由法国人设计,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正门高柱拱券,双旋台阶,门楣、窗楣均塑缠枝蔷薇、飞翔白鸽,颇具巴洛克风韵,古朴严谨。庭前曲径铺以素彩卵石,迂回曲折,有江南庭院的韵味。
因长期无人居住,2006年5月,林氏府“大楼”在一场台风过后悄然倒塌,而另两座别墅已成为危房。“大楼”倒塌之后,有关方面调查发现,这套别墅一共有125个关联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无法确定产权所有人。而老宅的修缮已刻不容缓,经过鼓浪屿管委会的协调,前后历时四个月,最终促成了老宅的产权易主。林氏府现在的业主向规划部门申请按原貌重修,以开发为高级酒店。
在中国,提起故宫,按理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故宫博物院在地方设立的第一个主题分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若非专业人士或文博爱好者,知道的同志则寥寥无几。我也是久闻其名,未曾谋面。今日一见,果然都是值得多看几遍的宝物。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于2017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舍位于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场馆占地面积1.1w平方米,紧邻游客登岛的三丘田码头。常设展览「海国微澜——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展」现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以来的外国文物216件。其中包括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钟表、家具,科技仪器等,藏品来自英、美,欧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