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早,刚买了点菜回来。”林莹笑着说道,同时问了一句上班去呀?
王阿姨说是上班啊,特意脑袋探过来看了一眼他们菜篮子里的菜,笑着说小夫妻会过日子的,今天的菜买的很新鲜,接着因为要赶时间,王阿姨也没再多聊,急急就先走了。
到了家,提着菜篮子上了阁楼,把门关上后,两人坐了下来。
“情况差不多清楚了,那阿姨说的明白,鸡蛋这个买卖可以干!”林莹正色对周继业道。
“我就说嘛,这买卖肯定能干。”周继业略有得意,这个点子还是他想出来的,现在得到了验证自然很高兴。
“不过干能干,具体怎么干还得商量。”林莹继续道。
“你说。”
周继业不傻,既然林莹都这么讲了自然有了主意,听听她的想法也好。
林莹道:“这鸡蛋得去乡下收才行,所以我们得往郊区一趟,而且这鸡蛋怎么收,收来后又怎么运回来,这个要考虑好。”
林莹的意思很简单,无非就是定收购价和去郊区哪里,另外怎么运输的问题。
对于这点周继业提了个建议,可以先按照目前供销社的收购价来。
林莹虽然还没打听到供销社的鸡蛋收购价是多少,但这个按理来说不难,毕竟郊区供销社收购鸡蛋都是有明码标价的,这个只要跑一趟郊区就知道了。
另外无论是用钱还是票证收购,先把比例定下来即可,等搞明白收购价格后直接算就成了。这点得到了林莹的认可,至于去郊区具体哪里也不是难事,目前的魔都还没到后来九十年代大开放的时候,现在魔都市区仅限于中山环路的内环线,出了内环基本就是郊区了,内环外全大片大片的农田和村庄,这些在四十年后早就不复存在,市区的范围也从内环扩大逐步到了中环,甚至外环内。
他们现在住的地方离着内环并不算远,两者距离也就四五公里而已,如果有车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儿,就算骑自行车充其量不过二十分钟而已。
可问题在于他们现在哪来的自行车呀,自行车在这个时代可是大件,一辆全新的二八自行车等于现在普通工人四五个月的工资,还得要票呢,家里有辆自行车是很有脸面的。
周继业他们手里只有四十元出头,这么点钱别说买新自行车了,就算二手的也买不起,何况哪里来自行车票?
所以去郊区收鸡蛋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走着去,另外一个是坐公交车去。前者去还成,回来根本不可能,鸡蛋可是易碎品,就算挑着担子慢慢走也容易碰碎,而且这么长的距离来回人也吃不消。
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坐公交车了,林莹找出地图和周继业仔细研究着,最终选择了位于西南方向漕河泾一带的郊区,也就是现在魔都县所属的梅陇公社。
这个地方在后世早就属于市区范围,而且很是繁华。但如今这地方还是郊区,更重要的一点从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去那边很方便,向南几百米坐公交车就能抵达,中途根本不需要换车。
“走?”
“走!”
两人都是行动派,既然确定好了方向也不迟疑,当即就决定去梅陇公社瞧瞧。
等他们从蜗居出来,朝着公交方向去的时候已是过八点了,这个时候上班的高峰已渐渐过去,路上的行人也少了。
到了公交站,等了一会儿公交车就来了,上车买了票,公交车就朝着西南开去。
两站后,先到了徐家汇地段,这里很是热闹,最醒目的就是位于公交车站右边的第六百货和左边的工人文化宫,不过相比后世的气派,现在的徐家汇还没印象中的那么繁华。
车过徐家汇,继续往前就显得萧条起来,等过了体育馆后,道路两旁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片的农田取代了低矮的建筑,时不时还能看见几幢瓦房孤零零在农田远处。
再坐了两站路,等公交车向右转弯,路过一个破破烂烂的旧碉堡后,前面就是梅陇公社的地盘了。
途径三号桥,再往前不远就是桂林生产大队,这个名字还是来源于那边的黄家花园,黄家花园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黄金荣,1934年黄家花园在这建成,成为了黄金荣的私宅庄园。
解放后,黄家花园收归国有,后来被改造成公园。因为里面种满了桂花树,每到农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候,这里飘满了桂花香,就此被命名为桂林公园。
这个地方周继业和林莹之前在魔都的时候来过几次,但和几十年后相比,现在桂林公园附近完全就是农村。
桂林公园向北过去不远是一片工人新村,这就是魔都有名的田林新村,最初这里是魔都仪表工业区配套建造的工人新村,目前只有五十年代建的一村和二村,至于之后的三村、四村甚至一直到十四村如今还没半点影子呢,依旧是一片片农田的模样。
在路口下了车,周继业和林莹茫然地环顾四周,试图从记忆中找出熟悉的影子。但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因为除了路口保持原貌的桂林公园外,其余地方完全和记忆中没半点关联。
“往哪走?”周继业忍不住问道。
林莹皱眉看了看四周,辨认了下方向后朝着南边一指:“我们去那边?”
“行!”
反正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这里已经是郊区了,附近都是农田。
两人沿着路朝着南边走,过了桂林公园继续往前走了一段,就看见路边有几个农民打扮的人在歇脚。
上前问了问路,这才知道他们的方向没错,沿着脚下的土路继续往南不远过条河就是桂林大队的所在。继续走了大约两里路后,他们抵达了桂林大队所在,魔都的农村设施可比大西北那边好多了,说是生产大队但比大西北农村的公社丝毫不差,甚至比有些小镇还好些呢。
在村子的路口,一眼就瞧见了供销社的牌子,周继业和林莹大喜过望,交换了下眼神就先去了供销社。到了那边逛了一圈,找到了收购农产品的手写牌子,其中里面就有鸡蛋的收购价格,等暗暗把价格记下来后,两人就离开了供销社,来到了供销社外的路边商量。
“六毛五,这价格空间不小啊!”周继业扬眉高兴道。
林莹也很高兴,现在鸡蛋零售价是八毛,供销社的收购价是六毛五,中间有着百分之二十三的利润,这个利润的确不少了。按照他们手上的资金来算,可以在农村收大约六七十斤鸡蛋,只要能卖出去一斤鸡蛋可以赚一毛五,六十斤鸡蛋就是九元钱。
别小看了区区九元钱,要知道在三十六元万岁的年代九元钱可不少了,假如每天都有这个利润的话,一个月下来就是足足二百七十元呢,这已是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了。
至于成本和损耗什么的,可以忽略不计,公交车来回也就一毛钱而已,其他人工什么都是自给自足的。
两人交换了下眼神,都从各自神情中看到了兴奋。刚才约莫着一算就可以确定这买卖能干,这还是他们本钱少的缘故,假如本钱多些呢?等赚了钱再投入,滚雪球似的以后一次性采购一百斤?甚至两百斤?三百斤?这利润还不得翻上好几番?
第16章 鸡肋
数十年后,有个人说过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仅仅不到半天,之前还兴奋无比的周继业和林莹就如同霜打的柿子一般蔫了。
他们想的好好的,参考供销社收购鸡蛋的价格去农民家收鸡蛋,就算在供销社的价格上加个一分两分的也成,或者拿票证去换也没问题,反正昨天林莹已和黑市的打桩模子接上头了,黑市那边的票证价格也搞明白了,只要折算下来一样就没问题。
可谁想在桂林大队转了一圈,却没收到多少鸡蛋,倒不是没有鸡蛋,也不是当地的农民不卖,而是所收的鸡蛋数字远少于预期。
打听了才知道,当地农民家养的鸡其实不多,普通农民家中虽养鸡鸭,可充其量就养了四五只而已,最多的也不过七八只。
这还是因为魔都这边风气比较开放,要换在其他地方一户但凡超过六只鸡就得“戴帽子”了。
而且鸡这东西在农村放养的远比不上关笼子里饲养的下蛋勤,再加上下蛋的母鸡也不可能一直下天天下蛋,鸡长大了些就不下蛋了,得重新换鸡,所以一户人家每天能收到的鸡蛋也就一两颗,就算多些的同样有限。
整个桂林大队一共两百八十多户,如果平均按一户人家每天两个鸡蛋来算,充其量就五百六十个鸡蛋。这些鸡蛋加起来也不过五十来斤的样子,可问题在于这只是按照预计来算的,要知道大队里可不是户户全都养鸡的,还有不养鸡的人呢,再加上一些条件好的人家自家养的鸡下的蛋也要自己吃,另外生产大队的供销社每月还有固定收购指标,这个指标是由队里负责解决,这样一来就得去掉一大半,剩下能卖给周继业他们的就不多了。
“就这么点儿?”
周继业蹲着看着面前藤筐里装着的鸡蛋,脸色不怎么好看。
里面摆了好几层鸡蛋,每层鸡蛋中间还放着稻草隔开,起到防碎效果。这些鸡蛋看起来不少,可实际上却只有三十斤不到点,而且这还包括了农民平时积攒下来的鸡蛋呢。
“今天第一天还算多的了,刚才收鸡蛋时人家说的话你也不是没听见,要等明天再来能收上来五六斤就不错了。”林莹的脸也有些难看,她也没想到实际情况会是这样,这半天他们几乎敲遍了桂林生产大队农民家的门,陪着笑脸直接上门收鸡蛋,磨破了嘴皮子却只收到了这么些。
“怎么办?要不去其他大队看看?”周继业挠着头皮问,这点鸡蛋实在太少了,倒不是拿回去不赚钱,按照他们的收购价三十斤鸡蛋约莫能赚四元左右,去掉来回路费还有三元八毛利润呢。
三元八毛,要按一个月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百多元钱,这可比起上班的工资高得多。可问题在于这和他们之前的预期相差甚远,如果按这个比例来算,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太多。
林莹紧皱着眉头,看看藤筐里的鸡蛋,抬头看了眼远处,凝神想了想。
“先回吧,从这去其他生产大队的路可不近,现在都下午了,我们也没交通工具,鸡蛋这东西可是易碎品,拿着藤筐来来回回不方便。而且桂林大队这里既然这样,其他几个生产队估计也是一样的情况,应该收不来太多。”
“那怎么办?”周继业急了,原本想的好好的,来农村收鸡蛋回去卖,刚来的时候他还琢磨着一变十,十变百,就靠着收鸡蛋做大做强创造辉煌呢,可这才多久就被现实狠狠教训了一把。
“还能怎么办?凉拌!”林莹没好气道:“看来是我们想简单了,思维还是几十年后的思维没考虑到现在的实际情况。”
“几十年后,农产品都形成工业化和产业化了,鸡蛋这玩意更是大路货,鸡鸭饲养都成了规模,普通农民但凡搞饲养的一户养几百只鸡鸭都轻而易举,农村的鸡蛋多的都卖不完。”
“可现在还没全面改革开放呢,农村包产到户也刚开始,就算是魔都这边大规模的饲养也没出现,要靠农户自己养的这几只鸡收大量的鸡蛋回去根本不切实际,更何况还有供销社那边的固定指标压着。”
说着话,林莹伸手朝着供销社那边指了指,周继业苦着脸点点头,林莹说的没错,他们的确是想简单了,实际和理想中的差距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怪不得菜场那边的农民来摆摊卖的都只是蔬菜这样的农产品,却没有鸡蛋卖呢。起初他们只是以为单户农民卖鸡蛋是因为自家鸡蛋不多特意进城一趟得不偿失,现在才彻底明白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进城卖菜的农民可都是头脑灵活的一批人,他们既然能想到挑着蔬菜来城里菜场摆摊,包括弄些从附近河里摸来的甲鱼、黄鳝这些水产品放在菜场里出售,难道他们就想不到这鸡蛋也是可以换钱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这么做呢?也许这些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可作为魔都郊区的农民说他们没见识根本不可能,这可是魔都啊!全国最大的城市,哪怕就是郊区的农民也不会是傻子,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到了这地步,他们暂时也没什么好办法,收来的鸡蛋总得先弄回去再说,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何况这点鸡蛋卖了还有近四元的利润呢。
就这样,身强力壮的周继业抱起装鸡蛋的藤筐,林莹在一旁小心护着,两人朝着来的路走。
等到了公交站,坐上公交车,花了一个多小时回到了家。到家已是下午时分,亏得回来的早些,要再晚些就碰上下班高峰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拿着鸡蛋坐公交人挤人的这鸡蛋不得全挤碎了?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累死老子了……。”
抱着藤筐进了蜗居,周继业把藤筐在角落摆好,整个人毫无形象直接就往床上一躺。
“起来!”林莹看了眼躺床上的周继业,皱了皱眉,上前毫不客气一巴掌就拍在了他的胳臂上。
嗷的一声,周继业蹦了起来,揉着被拍红的胳臂龇牙咧嘴。
“你深井病啊!”周继业生气道:“忙活了一天,这筐鸡蛋死沉死沉,可都是我一路捧回来的,都到家了都不让我休息休息?就算使唤牛马也没你这样使唤的啊!”
“休息?休息个毛!只有对社会没贡献的人才会休息!”
林莹的柳眉顿时一竖:“就第一天你就受不了呢?要是让你天天下乡去收鸡蛋,你还不得累瘫痪了?瞧瞧你这样子,长得三大五粗一点用都没,还不如我呢。鸡蛋就这样摆着?屋里要有老鼠不得糟蹋了?也不知道拿东西盖一下,还有,你身上都不收拾就直接往床上躺?你瞧瞧这床都被你弄什么样了。”
说着话,她还指着床单让周继业自己看,周继业回头一看瞬间就尴尬了,刚才的确没注意,直接就躺下了,现在一瞧才发现原本干干净净的床单上沾着稻草,还有几根沾了鸡屎的鸡毛呢。
周继业都忘了,他一路捧着藤筐回来,藤筐里不仅装着鸡蛋还有垫鸡蛋的稻草,再加上收来的鸡蛋上面有些还沾着鸡毛和其他脏东西,这些全磨蹭在了衣服上。
一到家,光顾着累了却没想起来收拾,直接就往床上躺,这一躺把这些玩意全沾到了床单上,怪不得林莹这么生气呢。
“我的错我的错,我来收拾……。”周继业连忙道歉,既然做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刚才那巴掌可算白挨了,周继业找出笤帚清理着床单,还把自己在火车上被贼割破的那条裤子找出来,小心翼翼盖在藤筐上,见他忙里忙外,林莹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我做饭去,你自己慢慢先收拾着。”林莹丢下这么一句话,提起早上买的菜篮子就下楼去了,等林莹走后,周继业埋头把所有收拾干净,然后扫了地,左右看看没问题了这才松了口气。
“这小娘皮怎么动不动这么大的火?难不成吃错药了?要不就大姨妈要来了?”郁闷的周继业点起支烟抽着,心中暗骂。
不过骂归骂,他其实也理解林莹心情不好的缘故。今天原本以为能顺顺利利,可没想却挨了现实一棍子,虽然收来了鸡蛋,可结果却远不如预期,心中自然有着落差。
回来的一路上,周继业自己也想过,假如郊区的几个生产大队都是和桂林大队一样的话,那么接下来他们买卖鸡蛋的计划根本达不到预期。凭着他们今天的成果,哪怕多跑几个生产大队收获也是有限,而且收来的鸡蛋还要想办法卖出去,两人以后必须要分工,林莹可是女的,女人一个人不方便跑这么远,所以收鸡蛋这活肯定是落在自己身上,就算自己一天跑两个生产大队,也收不上多少鸡蛋来,虽说里面利润有,可投入和产出却远没达到目标。
“鸡肋啊鸡肋!”
这时候的周继业突然理解了当年曹老板的感受,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就是这个。
这买卖还没开张心就凉了半截,说要继续干呢,没有预期的好,可要不干呢,多少还是有点利润,这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
这样想着,周继业有些迷茫了,原本以为自己身为穿越人士,再加上身边还有林莹在,想个赚钱的办法还不是轻而易举?可没想到会是这样难,心里不由得有些打退堂鼓了。
第17章 茶叶蛋
就在周继业凝神想着这个事的时候,突然楼下传来了林莹的喊声。
“来了来了!”
周继业连忙应了一声,赶紧把快抽完的烟头掐灭了,起身几步就跑了下去。
“怎么了?”
到了楼下,周继业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可没想啥事都没,林莹已把煤球炉给生了起来,一锅饭在炉子上咕嘟咕嘟正煮着,早上买的菜也洗切好了,摆在盆里。
“你帮我看着点炉子,等水开后把炉门封大半,让它继续小火闷一会儿就行,千万记得不要让里面水噗出来。”林莹指着煤球炉上的饭锅说着,顺手解下了系着的围裙丢给了周继业,然后拔腿就往外走。
“你去哪?”周继业愣了下,反应过来后扯着嗓门冲外喊。
“我出去一趟,饭好了你直接把锅端上去就行,菜等我回来再做。”林莹头也不回说了这么一句,脚下不停身影很快就匆匆朝着外面远去,周继业张了张嘴还想问,可这时候林莹已走远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在炉子上的那锅饭,无奈把林莹丢给他的围裙系上,蹲在一旁盯着炉子,看着跳动的炉火,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一等就是好久,直到王阿姨下班回家林莹还没回来。周继业等着饭煮好后把锅端上了楼,又在楼下等了十来分钟,这才见到林莹手里提着两个纸包回来了。
“你去哪了?怎么这么久?”
“饭好了?”
“都端楼上去了,就等你回来烧菜呢。”周继业指着炉子道。
林莹点点头也没说什么,伸手让周继业把围裙给她,系上后利索地就开始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