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准备在那里了,知道你的习惯,要不要试一条链子?”柳教授笑道。
“那必须的,不试试手感怎么行。”
高振东直接就在机枪面前趴下了,“哒哒哒”一阵枪声过后,高振东站起身来。
“嗯,这个打起来舒服,哈哈哈。”
150米外,很快就有同志把靶纸送了过来。
赵工一看就惊了:“高总工这枪法好啊,比我们厂里的试枪员都强得多。”
柳教授摆摆手:“高教授打靶,是足以让人对枪械的性能造成误判的,他打靶的成绩,我们看看就好,不能放到心上,哈哈。”
“对对对,柳教授说得有道理。柳教授,你刚才也看到资料了,我们厂测试下来,这个枪的故障率极低,甚至夸张到了可能出现故障没发生,枪管先报废的情况。”
PK/PKM的故障率,差不多比枪管寿命还长。
“对,这个枪很有可借鉴性啊。这个弹性枪架也不错,看起来很轻,但是精度却不错。”柳教授对于高振东说的弹性枪架,信心更足了。
高振东却是笑着摇摇头:“对,不过我觉得啊,这个枪架还能减。”
还减?柳教授已经觉得够轻了。
但是赵工想法不同,本来防工委那边就叫他在接收到样枪,进行过测试之后,直接去找高振东,9公斤和7.5公斤之间,差别还是有点大。
既然高总工说了能减,那就大致应该可以。
“高总工,怎么减?我觉得这个已经很轻了,再轻很难保证性能。”赵工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没有高振东说啥就信啥,好歹要给出理由来。
高振东又把弹性枪架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这个PK实际上已经使用了弹性枪架,但估计是因为比较早期,还不够极致,实际上,可以这样。”
他把上辈子看到的PKM的三脚架在纸上画了一遍,虽然没有详细尺寸,但是结构大致差不多。
“就采用这种形式,但是具体的尺寸和厚度等,建议你们和柳教授一起搞,到时候我会总结一下弹性枪架的设计要点和有限元分析的相关技巧给你们,有了这些,加上计算机配合,想来应该问题不大。”
“好,PK的脚架我们就往这个方向改。但是枪身的减重如何处理?”这才是大头,在赵工接到的任务书上,枪身重量是第一要务。
第968章 委员
对于部队来说,脚架重一点问题不大,上脚架那就是营用的,重一点点不碍事,但是作为连用机枪的轻机枪构型,对枪身重量要求就很高,部队就认一个数字——高总工说的7.5kg。
别的我们都不认,就认这个7.5,做不到?那是你的问题。
这让对PK机枪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赵工陷入了为难,原本一开始他还想自己想想办法的,可是拿到PK之后,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这把枪做得非常好,做得非常好就意味着哪儿哪儿都不好下手,这里也不敢改,那里也不敢改。
此时他才意识到高总工的含金量,人家怎么就能笃定有办法改到7.5kg?1.5kg的差值,可不是小手术能解决问题的。
他也很好奇,高总工到底会怎么改这个东西。
高振东把手指向枪的前端:“把这玩意换了。”
他指的,正是那根长长的枪管。
热知识,PK/PKM的枪管相比类似装备来说,长得一批。
赵工听着有点意外,枪管也是能随便换的?
“高总工,你是嫌这根枪管太长?”
这是唯一的解释,这支枪这根枪管的长度的确夸张,神奇的是全枪长总体却就还好,能够接受。
高振东笑了起来,怎么可能截短,部队第一个就不同意,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枪管长度与精度、威力、射程直接挂钩。要是没枪管,12.7mm重机子弹想弄死人都要看点运气,9*19mm的手枪弹几乎只能刮痧。
与老毛子同为严重的大陆军症患者的我们,只怕威力和射程不够,你要是截枪管,第一个和你急的就是部队。
高振东摇摇头:“不不不,我们把它变细。”
“变细?强度受得了么?你看,这个枪管后半部分的这些加强筋,而且能兼顾散热功能,如果弄太细了,强度够不够先不说,但是散热就成问题了吧?”柳教授也加入了讨论,他知道高振东是搞材料的,所以没有在强度上太过纠结,万一高教授反手又掏出个材料来那就没法聊了。
不过散热却是实打实的,不论什么钢铁,导热、比热容都是差不多的,少一点材料,就弱一分散热,这是没法避免的。
高振东道:“对,强度的确不用担心,至于散热,的确会受影响。但是这个枪不是有可拆枪管嘛。”
PKM的可拆枪管一直是被诟病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觉得散热不好,而且换起来速度慢。
实际上这不能说全不对,但是也不能说都正确,但凡看过PKM换枪管的人就知道,这货换枪管的确不算快,但是也绝对说不上慢,30秒之内绝对能换完,如果换不完,那就要找找自己训练的原因了。
实际上PKM换枪管比快拆枪管多两个不算很麻烦的步骤,打开受弹盖,然后打开受弹盖下面的一个盖子,这两步都是掰一下卡子的事儿,然后就可以利用提把将枪管往旁边一掰,抽出来就行。
看起来很繁琐,但是和汉斯佬MG42那个没有手套就别想换的“快拆枪管”相比,战场上到底谁快还真不好说。
PKM这个枪管的拆装结构和整体结构有关系,想改还真不容易,要不然PKP也不会另辟蹊径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高振东也没有强行去改的想法,这东西老毛子这种大陆军病患者用了都说好,别人说什么其实无所谓。
实际上,我们的那挺重机枪也是这种类似的结构,换枪管需要打开受弹盖,但是对于不需要短兵相接的12.7重机枪和PKM的重机枪模式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至于短兵相接的轻机枪模式,其实打红管子的可能性就没那么大了。短兵相接拼的是爆发,但是不太需要持久。
而且这种带加强和散热槽的枪管要说多能扛,也不见得,战斗激烈的时候该烫还得烫,不见得比管子快速换着打强多少。
“可拆枪管……好像有道理。”赵工和柳教授两人看着高振东熟练的拆装着PK的枪管,觉得好像这速度也挺快的。
这至少能节约一公斤多,加上备用枪管,就是至少两公斤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听见高振东这句而且,赵工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柳教授却是眼睛马上就亮起来,高总工必定还有后手。
“还有什么好办法?高总。”
高振东把自己准备借鉴的PKP上唯一一个设计画了出来。
“你们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风道,利用热空气流动,强制散热。这种设计在以前的轻机枪上挺常见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枪管外周加一层尾部带窗口的铁皮筒子,和枪管形成风道,利用射击时的火药气体前冲,强制引射冷空气散热。
PKP就是这么干的,但是PKP去掉了可更换枪管功能,而且还把两脚架从气体调节器位置移到枪口去了,最后这个改进被吐槽得厉害。
强制散热,这玩意不新鲜,赵工他们倒是明白。
“可是这样一来,枪可能会增重吧?”这个枪最重要的就是减重。
高振东笑了起来:“你们可以试一试轻量化枪管+可拆,不可更换引射强制制冷枪管、引射强制制冷枪管+可拆,几种方案都造出样枪来,修改好了给部队的同志们选嘛,他们自然知道要什么,重一点轻一点让他们去选。”
试验研究,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直接拿出成品,像高振东平常的那些逆天搞法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多个方案做出来对比。
“诶,对对对,这个办法不错,我们都做到极致,然后请部队的同志选。”
其实高振东对于他们按照自己改进的引射枪管总枪重还是有信心的,PKP有8.2公斤,但是高振东有信心他们做出来的能到8kg以下,因为他们手上的材料比起老毛子来,要好很多。
除了枪机这一类不能随意减重的部分,多多少少抠一点重量出来应该问题不大,比如两脚架。
“对了,这个枪托部分,我建议你们去找一个人,找他要高强度工程塑料,用工程塑料做枪托。”
相比PK原本的木枪托,工程塑料是更好的选择,强度高得多,而且木头这东西贵,老毛子在枪上面曾经喜欢用好木材,又重又贵,但是没有工程塑料耐操。
向总他们搞的高强度工程塑料,经过61火在高原雪域等多地使用之后,证明性能很好,完全可以用来做枪托。
“好的好的。”别说赵工了,就连柳教授都觉得这主意好,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枪枪托长什么样子。
事情都沟通得差不多,高振东转头招呼在靶场的京城工大学生。
“同学,来来来,再给我几条弹链。”
所有的弹链机枪,都可以称后勤快乐器,高振东准备让京城工大的后勤同志快乐快乐。
这就叫装弹十分钟,泼水十来秒。
这是进口的新式武器,我得帮同志们好好测试测试。
——
作为公历的新年伊始,自然有很多事情事情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此时,京城某地,负责科技委员的同志正在看着各部委的推荐情况。
科技委员很有意思,自然科学方面推荐相对集中,但是技术科学方面由于技术分支极多,推荐票就很分散,基本上各自都各自管一摊,对于各自领域外的几乎不了解。
这导致技术科学的科学委员几乎无法通过行业推荐产生,最后没有办法,改了种方式,由科学技术院与各部委领导商量,最终推选出名单。
此时他们在看的,就是各部委推过来的名单。
“哈哈,他们终于忍不住了,还是把这位同志给推出来了。”一位同志笑道。
另外一位闻言,伸头过去看了一眼他手上的那个名字,笑了起来:“这也自然,再拖,恐怕就失去客观性咯,再是出于保护也好还是什么也好,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人家两年前的一个激光,基本上就够格了。”
“他够格的成果多了,是不是考虑到他家庭情况才拖到现在?”
这个委员就三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学术成就、推动科技事业上的贡献、忠于群众的事业。
虽然这里的人对高振东的情况并不是全部了解,但是就只是了解的那一部分,对于前两项就已经妥妥的足够。只是他们每个人知道的关于高振东的成果,都不大一样,可以说是你想城门楼子,我想胯骨轴子。
而第三项,有人多多少少知道一点高振东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医学部的。
“不可能,他……他……过硬得很。”这位同志应该是知道什么事情,迟疑了一下,用了一种非常含糊的说法。
有人笑了起来:“远远不止哟,不过他的情况,不适宜多讨论,我们还是专注科学委员的选任这个事情本身上面来吧。”这位应该是个领导,知道不少东西。
“对对对,但是现在在他身上,有个大问题啊。你们看看怎么解决?”
其他同志都很奇怪,这位同志身上能有什么大问题?不可能吧。
第969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嗯?什么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志扬了扬手里的文件:“你们自己看吧。”
这些文件,每一份就是一个部委的总体推荐名单,而他手上的文件,每一份名单里面都有同一个名字。
“高振东同志”。
这就很难搞,这些部委的推荐语里,对高振东极尽赞誉之词,虽然全文充斥着“负责XX课题”,“钻研出XX技术”,“带头完成XX设备的研究”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甚至这种XX比能直接看到的成果还要多。
但是字里行间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部委的领导对于高振东同志的评价之高。
同时,这些部委话里话外都一个意思:“这个人,是我们部(委)工作领域的,别管他人关系挂在哪儿,那是为了工作需要,但是这人所属的科学部门划分,一定要划到我们这里。”
看着这些部委,让在场的同志陷入了为难。
这也太抢手了,放到哪儿都不合适。
十七机部、十二机部、防工委、应化部、邮通委……
甚至连农口、十一机部、外商部、教培委这些都在凑热闹,只是没有明目张胆的抢人而已,但是推荐还是结结实实给到了的。
“这一看就知道,往年都是被上面出于保护给压住了,现在估计是上头和相关部委松口了,这就一拥而上了。难搞啊……”
这里头哪个都不好得罪,而且关键是,人家的理由倍儿充分,单看一家的话,会觉得这人不放到他们那儿,简直就不科学。
十七机部的高氏操作线和6011会战,以及一堆XX打头的成果。
十二机部的计算机科学和半导体,以及民用消费电子产品和一堆现在正在各大高校使用的专业教材,还有好多个世界第一。
防工委更是全程XX,一点儿实在的东西看不到,反倒显得他们理由更是充分。
应化部倒好,连XX都不说,只说在重要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连挑刺都无从挑起。
邮通委比较简单,就五个字,程控交换机,你看着办吧。
看着这些推荐名单,科技院的同志是一个头两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