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359节

  周德说:“咱们这一架山,转个弯就换个土性。”

  他指着远处层叠的梯田,“阳坡沙土,阴坡黏土,半山腰还有两亩黑油油的壤土。”

  “反正西坪山就是这样,很奇怪,也没给人能说清是咋回事。”

  钱进四处看,看到有水池。

  他感兴趣的过去看,发现水池边缘的土壤特别湿润,才四月份还有些冷,却已经有几丛野芹菜长得格外茂盛了。

  “这是渗出来的山泉。”周铁镇舀了瓢水浇在旁边的菜畦里。

  水渗得很快,但畦里的泥土始终保持着黑亮的色泽。

  “这里是优质壤土,”他骄傲地说,“种啥成啥。”

  钱进蹲下来细看,菜畦里的土粒大小均匀,捏在手里既不板结也不松散。

  一株刚冒头的莴笋苗旁边,几只潮虫正忙着搬运腐叶。

  王小英感慨说:“可惜我们这里的地太少了,全是先人千百年来慢慢在山里开垦出来的,否则要是跟山下那样几百亩地连成一片,我们大队肯定富裕。”

  “你想的倒美。”老周哈哈大笑,“要是咱这里像报纸上说的中东那样,往地里扎根管子就能往外喷石油,那咱不得富得冒油?”

  “咱们这地界不敢想多富裕,”周大队长坐在田埂上往铜烟锅里塞烟丝,“种粮食能饿死人,必须种菜,各种土地都有,什么菜都能种。”

  他划着火柴,烟叶燃烧的焦香混着泥土的腥气飘散开来。

  钱进望着层层叠叠的梯田,阳坡的沙土地闪着金光,背阴的黏土泛着褐红,山腰的壤土则是沉甸甸的黑色。

  不同颜色的田块像拼图般镶嵌在山坡上,每一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泽。

  他对带动西坪生产大队致富更有信心了。

  这些补丁一样的土地给了他信心。

  “以前都种过什么菜?”钱进问道。

  周铁镇掰着手指算起来:“就那么几样,没办法,没有种子。”

  “反正吧,沙土种萝卜、胡萝卜、菠菜、大姜、南瓜,其实也适合种西瓜和甜瓜这样的水果,我太清楚了,可惜没种子……”

  钱进说道:“还是那句话,种子我来解决。”

  周铁镇狂喜,又要道谢。

  钱进摆手:“你继续说。”

  周铁镇滔滔不绝:“粘土保水性强,非常适合种植一些需要较多水分的蔬菜。”

  “你看这个冬瓜、蚕豆、葱、芹菜、菠菜、青瓜,都没有问题。”

  “壤土好办,那是黄金土,什么都能种,什么都能长。”

  他继续给钱进讲解,讲的很专业:

  什么莴笋三月下种,菠菜耐寒宜冬,黄瓜需搭架等等。

  可惜钱进听不懂。

  他问道:“辣椒西红柿是好东西,没种吗?”

  “没有种子。”周德凑过来解释。

  钱进说道:“现在有了,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芸豆等等,马上就都有了。”

  “具体怎么种你们自己研究,不过我在市里头有学校上的人脉,现在咱社会上的情况你们了解,老师找不到,我能找到书。”

  “你们选几个有文化的青年,我选几本蔬菜种植指导书,你们好好学,以后你们这里先发展蔬菜和水果种植行业。”

  “咱们要争取三到五年里,发展出一个海滨市都鼎鼎有名的蔬菜出产基地!”

  大家伙备受鼓舞,纷纷喊好。

  视察过农田情况。

  一行人终于乘坐拖拉机回到大队办公室。

  “钱主任,您看这屋当双代店成不?”老周刚下车就指着旁边一排灰瓦房,“原是存粮的,墙厚实,冬暖夏凉。”

  钱进拍拍因为坐拖拉机而粘在了屁股上的草屑:“走,瞧瞧去。”

  仓库比想象中宽敞,泥地夯得平整,梁柱上的红漆虽然剥落,但木头依然结实。

  阳光从高高的气窗斜射进来,照在堆放的农具上,铁锹头反射着冷光。

  “这儿摆货架,”老周比划着自己昨晚的研究,“粮油靠墙,日用百货放中间……”

  他的破鞋子踩在泥地上,扬起细小的灰尘飘荡,让这座老建筑里多了些生机。

  钱进觉得老周的计划没问题。

  他找周铁镇要来根粉笔,在墙上画起货架的位置。

  老周蹲在地上,用树枝计算着面积:“得留出个区域,以后还要存蔬菜吧……”

  既然选定了场地,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毕竟这只是办个双代店,不是要建起一座百货大楼。

  钱进对此轻车熟路,在他指导下方案最终敲定。

  他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突然发现墙角堆着几个陶罐:“干嘛的?”

  老周看了一眼,随口说:“哦,那是社员们以前用来换粮的腌菜坛子,有年头没用了,都蒙上厚厚一层灰了。”

  “等双代店开张,”钱进走过去看这些坛子,“专门设个土特产柜台,咱们的咸菜也要卖给社员们嘛。”

  “再一个,你们这里以前就有腌菜的习俗,这是开了个好兆头,说明老天爷早就给你们准备好这条发展之路了。”

  周铁镇实打实的说:“嗨,农村谁家不腌咸菜?主要是我们腌的不好吃,别说往外卖,自己吃都进不了嘴,嘿嘿。”

  钱进暗道你可真是心直口快,真是个爽快汉子。

  他很喜欢这种性格。

  其实刚才他说那些话是废话,只是想趁机研究一下这些坛子。

  说不准就是古董文物了呢?

  现实没有那么多的惊喜。

  他看了看纹路、研究了一下细节,发现只是当下常见的普通陶土坛子。

  跟随左右的老周问道:“钱主任,怎么了?”

  他看出钱进脸上的失望之色了。

  钱进觉得双方感情已经升华了,索性实话实说:“我个人其实喜欢收集一些老物件,你们大队有没有什么老物件?”

  “老银元了,老铜钱了,又或者什么旧字画旧瓷器之类。”

  老周立马说:“多多少少是有的,我惯用的那个算盘就是老物件,得是清朝江南盐商用的,以前炼钢差点被融了,还好它是铜的,哈哈……”

  钱进很感兴趣:“是吗?”

  老周察觉到他的兴趣立马说:“你等着,我拿给你。”

  他回到办公室很快又回来,手里是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小算盘。

  但触手冰冷且沉重。

  色泽泛着暗黄。

  是黄铜材质!

  钱进仔细看去,算盘整体呈长方形制式,历经岁月氧化已经形成温润包浆。

  既然它没有造假,那光看包浆就知道,老周说的没错,这至少是清朝老物件。

  别看算盘很小,但做的精致。

  它主体以二十四档算杆贯穿,每杆十珠分列齐整,珠粒圆润饱满,历经多年却没什么磨痕。

  算盘上下边框錾刻卷云纹浮雕,其间嵌有字迹。

  钱进愣是没认出来,只认出字迹来:“这是篆书吧?”

  老周说:“对,篆书铭文,上边是权衡万利、下面是盐课通商。”

  围绕这些字迹更有精雕的貔貅、麒麟等瑞兽图案。

  雕工精巧,兽形矫健灵动,鬃毛鳞甲很清晰。

  再看算盘的边框四角,它以回纹加固,侧面可见铜质锻造的捶打痕迹。

  钱进估摸着这东西是有些价值的。

  老周看出来他对算盘的喜爱,直接说:“你要是能用上,拿走!”

  钱进不做矫情姿态,说道:“我不能拿走,可以用一些东西跟你换。”

  “不过先说好了,君子不夺人所好,这是不是你家传家宝?”

  老周笑了起来:“这年头谁家还敢有传家宝?”

  “不过我家里确实保存一些年头了,是我爷爷年轻时候闯江南带回来的东西。”

  “60年我当了大队会计,我爷爷把它给了我,其实它在我手里用处不大,这得是高手才能用的东西,因为它太小了,拨弄起来很费劲……”

  钱进说:“我给你换成计算器!”

  “啥是计算器?”老周一脸迷茫。

  钱进笑道:“现代化的算盘,等我下次来你就知道了。”

  “下次我会给你带很多东西,给你们生产大队也带来很多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你们这两天把大队里的老物件收拾一下,下次我再来,或许可以帮你们兑换成很多好东西。”

  周大队长满口答应:“这没问题,准没问题。”

  “不过好东西免了,你今天带来的好东西够多了,下次给俺大队办好双代店就成,最好再搞一些菜籽菜种和腌菜秘方!”

  钱进也满口答应:“这没问题,准没问题!”

  天色不早了,他还得赶回去。

  干部们自然拼命挽留他在这里住一宿。

  钱进觉得没有必要,他只需要周铁镇给他安排拖拉机送回去:

  “正好明天也用拖拉机带上一批农药肥料什么的回来。”

  “蔬菜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我给你们大队特批点农药肥料,咱把蔬菜种植事业轰轰烈烈的干起来!”

  他有信心能带领西坪生产大队发家致富。

  因为马上就是改革开放,这年头蔬菜种植行业是一片蓝海。

  大有可为。

  特别是钱进还准备给大队引入冬季大棚种植技术。

首节 上一节 359/7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