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505节

  对方穿军绿棉袄,里面是蓝色咔叽布中山装,鼻梁上架着厚厚的黑框眼镜。

  皮肤挺粗糙,五官很英俊。

  钱进看着那年轻人,觉得确实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哎同志你是?”

  “我呀!钱总队真是您啊钱总队!是我,苏明远!”年轻人声音顿时高亢起来,上去就抓住他手腕使劲摇晃。

  “您是贵人多忘事,77年冬天高考,我跑错考场了,我们本来应该去峤密二中,也就是海滨市第二人民中学参加高考,结果去了市区里的海滨市第二中学!”

  “当时情况紧急,是您啊,是您得知此事安排了卡车把我和我的同伴送去了峤密二中,要不是您,我们可就完蛋了!您……您忘了吗?”

  他一口气说完,脸都憋红了,急切地想要唤起钱进的记忆。

  钱进猛地一拍大腿:“噢,记起来了,苏明远!”

  旁边的花布棉袄姑娘恍然大悟:“原来您就是明远同学总提及的高考恩人,他还用您的事迹写了作文呢,他那篇作文还登报了。”

  魏清欢怀疑的看向钱进:你真记起人家来了?

  钱进还真不是在扒瞎。

  第一是他对苏明远大有印象,正是姑娘说的那篇登报的高考作文范文。

  省供销内部报以此为宣传专题,展开过向他学习的活动来着。

  第二就是去年他身边有苏明远的朋友。

  他说道:“我记得你是考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对不对?因为我后来碰到你那个好朋友了……”

  “陈光!你说的肯定是我兄弟大光!”苏明远激动的几乎喊了起来。

  姑娘急忙拉他袖子,被他一把拽开。

  钱进说道:“对对对,是陈光,哈哈,那小子去年也去我们学习室上自习了,他还考上了大学……”

  “对,也在首都,他考上了首都印刷学院,去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恢复组建的首都印刷学院!”苏明远急忙接话。

  钱进乐呵呵的说道:“是,就是这么回事,当时他和考上大学的知青朋友还请我吃饭来着。”

  “结果是您出的钱!”苏明远再次接话,眼睛几乎含着热泪。

  “大光跟我提过好几次这件事,他太佩服您了,您是他的偶像。”

  “他还说过,您当时请他们吃饭,但跟他们提了要求,以后等他们大学毕业,每个人都得单独请您吃一顿饭!”

  钱进笑着点头。

  苏明远更激动了,握着他的手连连点头,语速快得像倒豆子:“钱总队,真没想到在首都能碰见您,真是太巧了。”

  “这位……这是嫂子吧?大光说过,您爱人是一位特别风姿卓绝、特别……”

  他看着旁边安静秀丽如风景的魏清欢,口罩上方那双惊鸿一瞥般的眼睛正安静地看着自己。

  这让他一时想不到足够分量的词来形容那份隔着距离也能感受到的惊艳,便有些窘迫地住了口,赶紧补了一句:

  “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那一路,我就毁了。要不是您的泰山路学习室,多少知青的未来就毁了!”

  “都过去的事,提它做什么。”钱进笑起来,使劲拍了拍他肩膀,“你小子争气啊,考上名校了,中文系对不对?”

  “他是我们中文系著名的才子呢。”旁边的姑娘此时得以插嘴。

  苏明远不好意思的搓搓手:“媛媛你别瞎说,我是什么才子?我是咱中文系最会种菜的小子还差不多。”

  “但不管怎么说,我能进入象牙塔是多亏您了,今天说什么都得好好谢谢您和嫂子,钱总队,我想请您们吃个饭,您二位无论如何给我这个机会。”

  钱进痛快的说:“行呀,我正愁晚上不知道找谁蹭饭呢。”

  魏清欢低声问他:“杨主任那边?”

  钱进说道:“杨主任很忙,有人请咱们吃饭,正好让他可以理直气壮的去忙工作了。”

  他看向苏明远和身边的姑娘。

  那姑娘一直在打量他们两口子。

  尤其是打量魏清欢。

  她早就听苏明远多次提起过钱进,在她想象中,钱进应该是小城市里一个一线机关干部,简单、粗鲁、强壮、热情。

  现在来看似乎并非如此。

  因为从钱进的妻子来看,这简直是个时髦的侨胞外宾。

  这股时髦让她有些不舒服。

  她自认是个漂亮的姑娘,在中文系里常被称为一枝花,可如今与钱进妻子站在对面,她成了一枝野花。

  而对方则是牡丹、是玫瑰、是海棠也是郁金香。

  她以为自己生活在首都见过各种美人,可如今看到这个穿着时髦的女性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

  以前她从未见过这种混合着书卷气的妩媚气质,而且——对方身上似乎还有一种引人探究的妖娆……

  钱进跟苏明远握手后礼貌的向其身边的姑娘伸出手:“这是?”

  这姑娘身量比魏清欢稍矮些,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花布细呢外套,领口别着一枚样式简洁的有机玻璃小胸针,衬得脖子白皙纤长。

  她下着深蓝卡其布喇叭裤,脚上是一双擦得锃亮的黑色丁字皮鞋。

  相貌上来说,姑娘的五官算不上明艳,但绝对称得上眉目清秀。

  钱进能感觉到这姑娘跟自己、跟苏明远都不一样,这应该是大城市土生土长的知识女青年,因为对方看人的时候,眼神里带着一种分寸感十足的审视。

  或许姑娘自己没意识到这种审视,可在钱进这种老江湖眼里。

  太清晰了。

  苏明远闻言讪笑一声急忙介绍:“是这样的,钱总队、小魏老师,这是我同班同学林媛媛,首都人。”

  他又正式介绍了钱进两人:“媛媛,这位就是我常跟你说过的,我的大恩人钱进同志,这位是钱同志的爱人,咱们都听陈光提过的小魏老师。”

  “钱进同志您好,魏老师好。”林媛媛的声音清脆,吐字清晰,带着标准悦耳的京腔。

  她脸上挂着合乎礼节的微笑,向二人微微点头致意。

  钱进爽朗地打招呼:“林媛媛同学好,小苏太客气了。走吧,咱们也别愣着了,咱们在园子里头转转吧?外面风硬。”

  林媛媛说道:“好,如果二位愿意的话,我可以当导游。”

  “媛媛家住在附近。”苏明远介绍。

  四人沿着湖岸漫步。

  林媛媛走在苏明远身边,姿态从容,步伐不疾不徐,显出本地人特有的熟悉感和一点点的优越。

  她介绍了北海公园的一些情况,但话题很快被苏明远转移。

  苏明远聊海滨市,钱进则问他大学生活。

  这样苏明远便兴奋地向钱进讲述首都师大中文系的情况,讲述最近新复刊的几本文学杂志,以及系里关于“伤痕文学”争论不休的课堂讨论。

  林媛媛的目光不时掠过钱进,带着一种安静的观察。

  起初她插不太上话题。

  偶尔话题牵扯到她,她开口询问海滨市、询问供销社、询问知青一些事情的时候,苏明远便皱眉。

  钱进知道怎么回事。

  林媛媛话语里和态度上没有明显的轻视。

  但字里行间那种“地方干部”、“基层物资工作”的潜台词,以及提到“海滨小城市”时那不经意流露出的地域优越感,他捕捉得清清楚楚。

  可林媛媛意识不到这一点。

  因为她生活环境就是这样。

  这点并不是钱进的多想。

  因为他知道魏清欢也听出来了。

  不过魏清欢很聪明,不怎么说话,只是用口罩上方那双漂亮的丹凤眼安静地望着湖面。

  随着话题提及伤痕文学,林媛媛能接的话就多了起来:“我听陈光说,钱总队您虽然学历不高,可是文学造诣却很深。”

  “请问您最近有关注哪位作家的作品吗?”

  钱进笑:“我在供销社上班,接触的多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对文学关注不多。”

  “即使有些关注,我一般也是去关注港岛的武侠类通俗文学或者欧美的科幻类文学。”

  他又反问:“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贯华夏,你们二位在文学上的研究可以跟造诣挂钩,那林同学你关注哪位作家呢?”

  “我可谈不上造诣,”林媛媛谦虚地摆摆手,嘴角的弧度很标准,眼神坦然而自信。

  “不过刚读完王蒙先生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老作品了,但那股子反思的精神,现在看一点不过时。”

  她刻意点明是老作品,又强调其现实意义,既展示了自己的阅读品味,又含蓄地划出了“反思”这一颇具先锋意味的思想领地。

  钱进点点头,脸上带着理解的神情。

  介娘们有点装啊。

  他此时还真是有些词穷。

  因为他没怎么看过王蒙的书,前世也没怎么看。

第252章 苏明远的新规划

  钱进绞尽脑汁避免冷场。

  结果压根用不着他去绞脑子。

  作为贤内助的魏清欢适时的接过话题:“王蒙先生这篇作品二十多年了,确实犀利依旧。”

  “它尖锐地指出了僵化体制下官僚主义的病灶,其警示意义至今振聋发聩。不过……”

  女老师话锋自然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洞悉的深度,“反思历史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文学也不能只停留在‘揭伤疤’。”

  “‘伤痕’之后是什么?是舔舐伤口,还是包扎前行?这恐怕是当下创作者更需要思考的方向。”

  林媛媛有些惊讶的看向女老师,目光变得专注起来。

  魏清欢继续说:“文学既是镜子,照见过去的不堪;更是灯火,该照亮前路的混沌。”

  “单纯沉溺于对苦难过往的控诉,或堆砌血淋淋的场景,或许能博得一时的惊叹,但失却了对建设性未来的呼唤和对人性的深层慰藉,怕就走入了窄路。”

  “我们的作家,是不是也该腾出些心力,去寻找在沉重现实中依然闪光的希望和人性的韧性?那才是真正能支撑起民族脊骨的大作品。”

  这番话一出,旁边的苏明远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

  林媛媛脸上的那份礼貌性的矜持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切的惊讶和飞快思索的神情。

  她那习惯性微微扬起的下颌似乎悄悄放平了些,目光紧紧锁在钱进脸上。

  没想到——这男人的妻子不光外靓还内慧。

  类似的话她曾经听系里的一位老教授说过,如今再从一位来自小城市的夜校女老师嘴里听一遍,她对魏清欢的关注顿时从外表转移到灵魂。

  她迅速在脑海中搜寻着系里教授们相关的讨论,感觉教授们虽然提到了“反思文学”的弊端,却没有说得如此直接而深刻。

首节 上一节 505/7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