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60年代一厨子 第208节

  “你再说这些废话老子扇你。”

  “饿……第二阶段的经营并不理想。”

  景语站起身,回到房间,推了一块黑板出来。

  不要奇怪,景家就是这模样,有些事情,直接写出来比较合适。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

  “喏,这是三昧楼成立之后的人流量,从一开始,到往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一直都处于人山人海的阶段。有些人吃不上,就会寻思着去别的地方吃吃。毕竟是美食街,而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我们也接到了不少的开店申请。其实就包括不少老师傅的弟子们。”

  美食街的申请不像是其他地方的申请,它是有要求的。

  “最关键的是,曹魏还很贼,他就跟我们说,美食街,甭管怎么说,也得有点门槛儿。我们这边一琢磨也是,放进来的人,便都是一些比较厉害的师傅。谁知道,让他摆了一道。”景语苦笑了一声。

  “怎么?这有什么问题嘛?我看美食街那边的装修风格很好,要做的好吃一些,没什么毛病吧?”景母感到奇怪,对于美食街,她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华国人民朴实的概念里,你贵了,就得好吃,有手艺,那就没毛病。再加上美食街的装修,只要你不离谱,贵个三成,没有人不接受。

  这不大可能会倒闭。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们也认为不大可能会倒闭。基础人流量在那,曹魏那边做得不错,他们的手艺,也差不了。可就是这种想法,让第一批在我们这儿开店的,只有两家生存了下来。”景语说出了一个令人有些不敢置信的数字。

  美食街,面门一共八十八个。

  留下来两家?

  “第一批就在于,人流太多,后勤供应不上。”

  “后勤供应不上?美食街那边不是你们统一调配的嘛?”

  “这才是问题所在。”景语叹了口气:“我们的调配,曹魏并不满意,最后,他那边任命了一个后勤经理,姓魏,之前也是在轧钢厂管后勤的,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去联系,只需要我们这边盖个章。从开业的第一天,便是如此。”

  “而当其他人入场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条件。这就导致了,另外有一点就是,他们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需要多少东西。”

  现阶段的后勤,其实都是有数的,美食街这边之所以能调动这么多物资,还是看在中外合资的份上。

  可调动总归要有计划吧?

  没计划调动个锤子?

  “那也不应该啊。”景父皱眉:“这稍微过个一星期两星期的不就行了?”

第331章 比对

  一开始磨合期,有问题,都能理解。

  磨合一阵子不就得了。

  还一直磨合,一直不行?

  那是扯淡。

  “问题就在那儿。短短的几天内,有好十几家馆子出了问题,客人们并不愿意。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才明白,曹魏究竟有多了不起。”

  凡事都怕比对。

  曹魏的后勤,并没有完全放给他们去做。

  在80年代初期,物资的采购,依旧是公对公,若只是普通的交易,老乡到城里的鸽子市买卖东西,那没什么关系,给票给钱,价格谈好就成。但若是大宗交易,那是要对公的,对公,就涉及到计划外的东西了。并不是每一场的交易都能得到满足的。

  有时候跟不上,是必然的。

  “他搞定了后勤,但别的馆子没搞定,那些个大师傅,又是心高气傲的主。”

  “所以打起来了。”

  “对,在短短几天内,有好几家餐馆打起来了。”景语轻呼一口气:“那些餐馆也跟着出了名,一开始,还有人去吃,到了后面,就没人敢去了,因为打架的影响并不好。”

  这种事情,家里人都明白。

  民间的传闻是飞快的。

  这个时代,又不像是以前的网络时代,信息多得爆炸。

  在这个时代,你的餐馆但凡发生点事情,只要是不好的,一传,就能传好久。

  “这些餐馆慢慢地就没了生意,也就申请退租。”

  “我们通过了。”

  这个时代,还没到那个按合同执行的时代,更多的时候,具有人情味,特别是官面上的,他们活不下去了,也不至于强迫让他们交钱。

  “那接下来,总没事了吧?”

  “不,这才刚开始。”

  “接下来,时不时地就有人在店铺里头吵架,整条美食街,几乎天天吵架。”

  “天天?”

  “对,就是天天吵架。”

  “为什么,客人那么挑?”景母也奇怪了,正常人,吃个饭,还跟店家吵架是什么鬼。

  “其实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们美食街的后勤供应就逐步适应的,真正不适应的,是他们,也就是美食街的第二个阶段。”

  “是对比吧。”景语点燃了一根香烟,抽了一口,开口。

  “对,是对比。不说味道的问题,三昧楼,每天的食客数量是极其恐怖的。但即便是如此恐怖的数量,他们的厨房都保持得很干净,根本不存在脏乱差的情况。三昧楼还好些,后厨的情况看不着。可三昧大食堂的模样,只要进去了,就能看着。”

  “干净整齐,大大方方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三昧大食堂的价格并不高。菜份量少,但味道可不算差。整体下来,比大部分饭馆都要便宜,虽说没有饭馆的量大,曹魏跟我说过了,这叫性价比。相比较下,那些饭馆,差的太多了。”

  “性价比……”景父重复了一遍:“倒是一个精准的形容。三昧楼,味道是不错,但若是去过三昧大食堂的话,我估摸着也不会愿意去那些饭馆。即便是去,也会下意识地跟三昧饭馆比对。”

  “这就是问题所在,一开始还好,大家都刚装修好,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食街并不缺人流,有一部分人生意做了,钱挣到了,就不怎么注意饭馆的卫生,而且,也逐渐嚣张。说起来,这些,跟国营饭馆也没什么差别。这要是放在别的地方也没什么,可放在美食街,不成。”

  这是实话。

  去三昧楼,进门就是“欢迎光临”。

  三昧楼高档且不说。

  哪怕是去三昧大食堂,那也都是笑脸,人家这么大的一饭馆,环境好,卫生好,服务也好,我还得来你这小饭馆受罪?爷来就是给你面子了。这是大多数在三昧楼吃过的食客的想法,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其他饭馆的容忍度并不高。

  而饭馆这边也是一样的,钱挣到了,人也跟着膨胀了。

  老子都挣了这么些钱了,你还跟老子叽叽喳喳的,你算老几啊?

  双方谁都不服谁,直接就干上了。

  天天吵架,其实还是景语说少了的,更多时候,一天得打好几次。

  也正因为这个,又有一批餐馆消失在了美食街。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后勤能做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他的后勤要做到这种程度。”

  能做和要做,是两个概念。

  “他告诉我,入口的东西,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其实我在问他的时候是带着火气的,我觉得他把标准制定得太高的。可他说了这话之后,我又觉得这么说,好像也没毛病。你们不知道,才几个月的时间,有的餐馆的后厨就乱成什么样了。看过一次之后,我就完全不想去吃了。”

  “儿砸,你这就过分了,还不许人家做得好了。”景母说了一句公道话。

  “话不能这么说。”景父叹了口气:“毕竟要发展经济,我忽然间有点理解了,你说市场经济开放之后,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假设三昧楼不存在。”景父在黑板上把“三昧楼”打了个叉:“假设,这条美食街百花齐放。第一批淘汰的,必然是买不到货的。但这种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开放而逐渐消失。紧接着,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期间,会有不少的店铺挣到钱,逐渐膨胀……”

  “若是没有一个三昧楼的标准在那里,那么,儿子,你口中的脏乱差,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景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景语点了点头:“这还只是第二阶段,到了第二阶段之后,退租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实际上,有不少的店家,是我们自己动手清退的。因为他们的后厨实在是太脏太差了,有时候我们都怀疑,那些玩意吃了真的没事吗?”

  “你们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也是真正职能部门该干的事儿。也就是说,职能部门第一阶段应该辅助,第二阶段应该监督。”景父挠了挠下巴。

第332章 35年

  “那第三阶段呢?”景父问道。

  “第三阶段,是市场做出的选择。事实上,第二阶段,就是我们插手的最后阶段了,到了第三阶段,就看谁的本事厉害了。曹魏跟我说,其实,第三阶段的答案,他已经放出来了。”

  “放出来了?”景父略微思索了一下:“三昧大食堂?”

  “对,就是三昧大食堂。”

  到底还是聪明人,思维相当的敏锐。

  “怎么就三昧大食堂了?”景母并不是很理解。

  “按照需求,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景父深吸了一口气:“饭馆饭馆,现在的国营,大多数都是炒菜,师傅擅长什么,那就做什么。打个比方,某一饭馆的师傅擅长做溜肉段,这附近有人喜欢吃这个菜,就会到这个饭馆里来。和客人的口味。”

  “可这个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因为街道上的饭馆大差不差的,谁也不知道谁擅长什么菜,下个馆子,偶然走到了这家饭馆,吃上了这顿溜肉段,才知晓了这家店擅长做这个。而三昧大食堂,就是提前告诉大家伙,我擅长什么。”

  “大食堂的定位,那就老百姓的一餐。谈不上特别有特色,就是便宜,一些收入低一些的,把大食堂当馆子下,也成,不算跌份儿。一些收入好一些的,直接当成饭馆,懒得自己动手做饭,也说得过去。在这一道上,也算是做到了精准。”

  “这么个定位法,去大食堂吃的人,可不少。”

  “对,就是这么个意思。”景语点了点头:“到了后面,我就发现了,整条美食街,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不再是以炒菜为主的,他们会突出一些。从一开始就留存下来的馆子之一,你们绝对想不到是什么馆子。”

  “什么馆子?”

  “饺子馆!”

  “啊?”

  这显然超出了预料,谁家正常饭店只包饺子啊,虽说有那么一句“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的俗语,可也不能只有饺子吧?

  “精细化。”景父感慨了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诚不我欺。”

  “现在,你手头累积了不少问题吧。”

  “对。”景语点了点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有些店铺,开的时间久了,再加上挣了钱,也就跟着懈怠了。倒也不是进料进不好的料,而是他们一个不察,就会出现东西放臭了还继续用的情况,因为这,有些食客,直接进了医院。”

  “我觉得,可以通过这些事儿,来制定一个有关的律法。”

  “不妥。”景父摇了摇头。

  “为什么?”景语不明白,明明是已经看得到的东西了,为什么不妥?

  “咱们,已经有35年没涨薪了。”

  “他们,已经有35年没涨薪了。”

  娄晓娥迎着曹乐瑶略微带着愤怒、不解的目光,淡定地说道。

  曹乐瑶发现了一件事,商人和某些人,有着不少的利益关系。

  “可……”

  “没什么好可的。”娄晓娥淡定地看着外面绽放的烟花,从他们这个地方,刚好可以看到香江那边的烟火:“这也是我要告诉你的一个道理,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你所有的决策,不见得都能实现。你不是笨人,或者说,这个家里面,没几个笨的。而聪明人,大多数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

  “什么错误?”

  “他们会把事情的预想对象,想象成一个绝对理智的人。就比如上头想要振兴经济,那么,就必然要放开市场,放开市场之后,就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万元户。这一切都是好的,可为什么有的地方就是放不开,市场死活都上不去?你想过原因吗?”

  曹乐瑶也不是傻子,再结合这些天看到的东西,瞬间就想到了一种可能性:“地方上不配合。”

  “对咯,人,都是会关注自身利益的。管理者三十五年没涨薪,平日里也就罢了,可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出现,你觉得小吏们真的会甘心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甘心,那么就有两种情况,要么,分一杯羹,要么,大家都别弄。”

  “一条制度的诞生之初,立意必然是好的,但是如何执行,就是一门大学问。大局观这种东西,实际上,只要是书读得多了,大概就明白了,可实际操作,就难咯。”娄晓娥感慨:“你爹提出来的那个,出去开店的师傅的提案。你觉得,这里头涉及到了多少关于人性的思考。”

  “这……”

  “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娄晓娥趴在阳台的围栏上,看着满天繁星:“假设,他没有做出这样子的选择,而是直接选择开分店。未来的三昧楼,会成什么模样。”

首节 上一节 208/2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